世界听好了:2016,有一种强大叫做“中国制造”!
注意了!在中国网官微后台回复相关关键词:“补贴”、“房价”、“农转非”…可以看到更多内容!
世界最长跨海大桥;
世界最大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
世界首颗量子卫星;
世界最强超算……
从引进技术到输出技术,
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
2016这一年,
中国制造,
正在打造“有底气”的大国名片!
“墨子号”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中国成功发射了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它是以中国的伟大先贤墨子的名字命名的。这将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
量子科学,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十分高冷。但当它与信息技术相连,就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介绍,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基于量子物理基本原理,单光子的不可分割性和量子态的不可复制性,保证了信息的不可窃听和不可破解,从原理上确保身份认证、传输加密以及数字签名等的无条件安全。
“传统的信息安全都是依赖于复杂的算法,只要计算能力足够强大,再复杂的保密算法都能够被破解。量子通信能做到绝对安全,是由量子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计算能力再强也破解不了,因此它是革命性的,可从根本上、永久性解决信息安全问题。”潘建伟说。
量子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将有助于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实用化整体水平上保持和扩大国际领先地位,实现国家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
天宫二号
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
9月15日,天宫二号的成功发射,它是继天宫一号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也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
11月18日,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首次实现了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并开展了一批体现国际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空间科学应用任务,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高峰的最新成就。
经过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技术积累后,我国预计将于2020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设,预计到2024年,随着国际空间站的退役,中国将成为唯一在太空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超级天眼”FAST
月亮上打手机也能发现
9月25日,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世界最大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FAST落成启用。这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超级天眼”拥有30个标准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天线口径达500米,灵敏度比曾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阿雷西博”305米望远镜提高2.5倍。
FAST建成后,将在未来20~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成为射电望远镜领域的领先者。FAST能接收到更暗弱的无线电信号,可以看到更早期、更原始的宇宙!科学家打了个比方,有人在月亮上打手机,也逃不过它的“眼睛”。
“天文设备按国际惯例都是开放的,但中国人要独立申请使用国外望远镜比较难.....”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科学部主任朱明说。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也是中国天文工作者的争气镜,从此也不需要再看人眼色。
“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
再次问鼎世界冠军
11月14日,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在美国公布,“神威•太湖之光”再次问鼎冠军。它是世界首台运行速度超十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其峰值性能达每秒12.5亿亿次、持续性能为每秒9.3亿亿次、系统能效比高达每瓦特60.5亿次,均居世界第一。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包括处理器在内的所有核心部件全部国产化。
统计数据显示,已有100多家科研单位、100多个大型应用在“神威·太湖之光”系统上运行,涉及气候气象、海洋、航空航天、生物、材料、高能物理、药物、生命科学等19个领域。最强大脑“神威•太湖之光”的诞生更是让外媒纷纷发出感慨:“这是‘中国制造’成功转型的一个象征”、“中国的高技术战略正在结出果实”。
三峡升船机
惊艳的三峡工程最后“谜底”
9月18日,三峡升船机试通航。作为三峡工程的收官之作,三峡升船机大幅刷新了升船机的世界纪录。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和施工难度系数最高的升船机。
三峡升船机提升总重量为15500吨,最大提升高度为113米,提升重量和高度,均为世界之最。相比目前世界第二大的比利时斯特勒比升船机,分别提高了近一倍和近二分之一。
在没有先例和参考标准的情况下,我国企业大胆创新,攻坚克难,完成了这一世界奇迹。
大瑞铁路澜沧江特大桥
创造三项“世界第一”建桥纪录
11月15日,澜沧江特大桥钢管拱实现高精度合龙。大桥横跨澜沧江两岸,位于我国地形最为复杂的横断山脉西段,桥址附近两岸山体坡角最大超过80度,局部甚至直立,施工环境极为恶劣。
这座桥创造了三项“世界第一”建桥纪录:首先,它是世界上首次采用“二次竖转”工法施工的大桥;其次,“二次竖转”角度之和达130度,其竖转角度在世界上最大;同时,大桥单边竖放重量达2500吨,也是世界桥梁施工之最。
港珠澳大桥
“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有这么句话在坊间流传“世界桥梁建设20世纪70年代以前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纪看中国”。
曾被英媒《卫报》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今年全线贯通。港珠澳大桥集桥、岛、隧道于一体,全长55公里,其主体工程由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和长达22.9公里的桥梁组成,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开创了世界桥梁建设领域的多个第一。同时也是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
港珠澳大桥连起了香港、澳门和珠海,将珠海和香港两地的通行从过去的陆路三四个小时、水路一个多小时,压缩到只有20到30分钟的车程。大桥通车后,香港、澳门、珠海将形成“一小时都市圈”!
“熊猫空铁”
悬挂空中的世界首条新能源空铁
11月21日,世界首条新能源空中铁路试验线在成都正式投入运行,是以锂电池动力包为牵引动力的空中悬挂式轨道列车,相关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我国轨道交通领域的重大创新。铁轨架在空中,车厢挂在空中,不与人争路,不与车争路,不与植物争生存空间……打开了改善城市拥堵的想象空间。
试验线架设于5米之上空中的白色轨道,呈U字形,全长1.4公里,最小曲线半径30米,最大上坡坡度6%,最高运行时速60公里。整条线路由乘客车站、一条正线轨道、一条副线及列车、静调库等相关配套设备构成。据称,一列空铁最高承运量为230人次。
空铁运营安全性高。车辆走行机构始终封闭于箱形轨道梁内部,永远不会发生脱轨事件。列车在空中专线上也不会与其他物体碰撞,充分保障了系统的运营安全。且修建每公里空铁的成本不足1亿元,每公里建设成本仅为地铁的五分之一至八分之一。
“人造太阳”核心部件
率先通过国际认证
聚变核能是一种全新的能源形式,未来它有望彻底解决人类的能源问题。为此,包括中国在内的7方三十多国开启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科学合作工程——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
在整个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中,有多个国家在研制这样的高温核心材料,而中国科学家承担研制的这种材料,处于反应堆最核心位置,直接面对高温聚变物质,因而被成为反应堆的“第一壁”。ITER的设计方案要求,第一壁要承受每平米4.7兆瓦的热量,这几乎可以瞬间将一公斤的钢铁融化。
近日,由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国际热核聚变核心部件在国际上率先通过权威机构认证,这是我国对国际热核聚变项目的重大贡献。专家表示,随着项目的推进,人类有望在未来50年内,让这种能源进入千家万户。
这一系列耀眼成绩的背后,
是我国制造实力的不断提升。
“Made in China”
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产地定义,
更是一种能力的证明!
工业强则中华强,
产业兴则民族兴。
让世界倾听“中国制造新声音”,
为中国制造自豪、点赞!
中国网
All About China
中国网客户端
上!线!啦!
9种语言
近80个特色栏目
辐射200多个
国家和地区
共同讲述
同1个中国故事
中国网——你从未和中国如此接近
荒诞 | 奉子成婚后发现儿子非丈夫亲生,她用一个矿泉水瓶找到孩子生父……
原创文章,版权归中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记者:刘倩 李兆彧 张安
本期编辑:张安
本期校对:李兆彧
投稿邮箱:misd-zhiban@qq.com
中国网期待你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