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要丨共享单车新政来了,单车数量太多也要管控!(还包括电单车)

2017-08-03 朱巍 中国网

8月2日,经国务院同意,在交通运输部的牵头下十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鼓励和规范网络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新政)。


新政涉及总体要求、鼓励发展政策、规范运营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发展竞争秩序等五大方面和十七项具体问题,这是一部横跨道路交通、产品责任、工商管理、信息安全、消费者权益、资金安全、城市管理等十余个领域的“鸿篇巨著”,是我国近年来互联网+背景下政府立法和执法的统筹规划依法管理的最新发展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尚属首次。


第一大看点:性质定位的明确

以“互联网租赁”重新定位是非常科学的



公众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的称谓“共享单车”,源自早些时候OFO等企业初创互联网+自行车时的理念和做法,当时平台并不生产自行车,所有车源均来自用户分享


不过,在各方资本涌进互联网自行车租赁市场之后,单纯的分享行为已经满足不了社会需求量的增加,平台就逐渐开始自行生产并投放自行车,此时的车源的性质发生变化,在本质上已经不是共享经济层面问题


因此,新政正本清源将共享单车仅作为“俗称”,以“互联网租赁”进行重新定位是非常科学的。


必须值得关注的是,新政并没有局限于“自行车”,而是将“非机动车”作为分时租赁的标的进行明确,这就给了除自行车外的非机动车足够的“想象空间”。


实践中,既存在很多共享电单车,也存在像老字号自行车厂商“永久”的电助力车等形式。这样开放性的规定,并非是肯定了电单车租赁在所有城市运营,毕竟新政明确了“不鼓励发展互联网租赁电动车”,所以这就要结合“属地管理”的基本原则,根据地方城市发展特点,“一城一策”的进行管理和服务,例如,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城市实际情况,自己定性“非机动车”的发展方向,这就保持了立法的张力和宽容度,是非常值得点赞的。


第二大看点:自行车路权回归

将成解决大城市病和绿色出行的重要举措



我国机动车路权规则由来已久,大城市病、拥堵、环保、事故等众多问题都源自机动车的过量发展。二十多年城镇化的经验反复证明,不是越来越多的立交桥和越来越宽的马路就能保证交通的畅通,反倒是足够安全和普及的非机动车道才能吸引更多骑行者,以最低的道路资源满足最多和最环保的出行


新政将“完善自行车交通网络”作为重要部分加以明确,从规划角度到标记设计,从严禁占用非机动车道停车到公共交通的衔接,这都给自行车出行创造了好渠道。


特别是从鼓励公共交通出行的角度看,网络单车的普及将成为公众出行公共交通体系的“润滑剂”,越多和越通畅的自行车体系,是解决公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的主要抓手,是连接各个公共出行点的“毛细血管”。


新政关于自行车路权回归的鼓励措施,必将成为解决大城市病和绿色出行问题的重要举措,所有人都将因此获益


第三大看点:投放量的问题

投放单车数量不能单由企业“任性”



“单车堵城”已经成为共享单车的主要负面效果之一,若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疏”与“堵”就是一念之间。


首先,单车投放量到底需不需要管。必须肯定,共享单车企业的竞争属于市场问题,应该交由市场解决,不过,过度投放涉及到公共利益问题,这就是政府调控管理的范畴。企业竞争中的逐利行为,追求的不是城市需求单车数量的绝对份额,而是自己企业占有市场的相对份额,在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层面,越多的车辆也就意味着越便捷的使用。


所以,不管从哪种角度讲,投放单车的数量不能单由企业“任性”,必须引入政府宏观调控。


其次,投放量该如何管。对于这个问题,新政将具体投放量管理权限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交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要结合“承载能力、停放资源、公众出行需求”来充分考虑具体总量。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应该更加科学,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相关技术应该被更广泛的应用于政府决策。对于总量问题,政府宏观调控可以借助新技术,在企业数据共享的基础之上完成。


最后,企业服务能力也是决定投放量的重要指标。新政将企业具备的线上线下服务能力、电子围栏技术、用户服务能力、车辆流转能力等能力作为衡量企业是否履行法律责任、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的指标,若是企业无法承载这些责任,理所当然的投放量就必须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


栏目:中国网新闻

原创文章,版权归中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网

All About China


中国网客户端

上!线!啦!

9种语言

近80个特色栏目

辐射200多个

国家和地区

共同讲述

同1个中国故事


中国网——你从未和中国如此接近

点我下载客户端



大家都在看

为什么不出兵教训印度?看了这些,你还觉得中国外交和军事不够强硬吗?

热议 | 韩国打算“化学阉割”色狼、偷窥者!中国网友:这个可以“抄”

心痛丨求职大学生被骗入传销组织死亡,招聘网站该负责?!


本期编辑:吴婉玲(实习)

本期校对:李兆彧


投稿邮箱:livexwy@qq.com

中国网期待你的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