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反思 | 暴雨来袭:“看海模式”下,城市内涝如何解决?

议库 政在协商 中国网 2018-08-02

中国网

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

中国网政协频道小编从中国天气网获悉,16日-17日,华南中南部多分散性大到暴雨,局地有大暴雨。而北方雨季提前开启,甘肃、内蒙古、陕西、山西、黑龙江等地的部分地区也将迎来大到暴雨。







身处北京,刚刚经历过暴雨的小编看到这张图片不禁会心一笑,因为风雨无阻来上班的小编也差一点坐在垃圾桶上,用手机发稿……


7月16日,北京突降暴雨,西二旗地铁站积水几乎漫过道路上的护栏,据网友爆料,有人被困在公交站,撑着伞坐在垃圾桶上。不知这位小伙子现在下来了吗?毕竟坐在垃圾桶上“看海”略显尴尬,还不安全。



北京于16日凌晨迎来暴雨,先后触发雷电、暴雨、地质灾害气象风险和洪水四项黄色预警。密云、怀柔多条山区公路发生山体塌方。其中,密云区出现特大暴雨,部分河道发生洪水。


16日上午,北京市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预计大部分地区仍有雷阵雨天气,局地雨强较大,一小时可达30毫米以上,山区及浅山区可能出现强降水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等次生灾害。


于是,北京街头出现了这些场景:


北京回龙观,龙锦二街育知东路交叉口下水盖被冲开


众人一起推车


7月16日上午11时30分许,北京上地十街东口抢险人员在抢修排水。(图片来源:新京报)

暴雨来袭,如何防御?

中国网政协频道小编获悉,北京市气象台16日14时40分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预计至16日夜间本市大部分地区将有雷阵雨天气,局地短时雨强较大,小时雨强可达30mm以上,山区及浅山区可能出现强降水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等次生灾害,低洼地区可能出现积水。


提醒大家:


1.近期多降雨天气,需加强对中小河流、水库、尾矿库的巡查及排险和加固,以及旅游景区和建筑工地的隐患点排查,提前做好防范工作。


2.需注意防范山区强降雨可能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及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引导市民不要前往山区危险地带、河道、地质灾害隐患区域活动。


3.短时强降雨可能导致低洼地区和部分路段出现道路积水,请注意防范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7月15日上午,四川成都迎来暴雨天气,成都气象局发布橙色暴雨预警,部分地区降雨量达50毫米以上,一些地方积水将近半米。这是成都青白江上站匝道的景象。


“看海模式”开启

排涝为啥这么难?

事实上,不仅在北京出现了“看海模式”,随着几场特大强降雨席卷我国部分地区,持续的极端天气让多个城市出现内涝灾害。7月2日、7月10日,四川成都连续遭受暴雨,城区多处积水,市民出行困难。7月4日,江苏南京也开启“看海”模式,强降雨致使城区内多处严重积水,造成部分路段交通瘫痪。而在此前的6月初,广东广州受台风“艾云尼”影响,市内11区40余片区出现城市内涝灾害,其中内涝积水引起市民触电致死的伤害性事件,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有多位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表示,造成城市内涝的原因,从地上因素来分析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现在城市新建地区低洼地增多,停车场、地铁、下穿隧道等地下空间利用率比较高。成都天府新区虽有排水系统,但大范围、高密度的地下空间利用会促使排水系统形成‘盲点’,从而暴发形成内涝。”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张建民说,新城一些管网设施、应急措施建设未跟上城建节奏,也会造成短时间积水无法排出。


二是,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极端天气增加、极端降水事件频发是目前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难题。电子科技大学城市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菁认为,近年来“短历时超标准暴雨”时有发生,并呈逐年增加趋势。资料显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此类强降水在我国出现概率占样本的10%~15%,而2000年以后,出现概率则超过20%。尤其在特大型城市,在“热岛效应”“雨岛效应”的催化下,城市小范围、高强度的局部暴雨时有发生,容易造成内涝灾害。“这一现象在最近这十几年特别明显。”杨菁说。


三是,城市建设广、城镇化进程快是近年来内涝灾害频发的又一重要致因。杨菁说,由于我国城镇化面积迅速增加,大量的城镇设施建设导致硬地面积增大,不仅阻碍了雨水下渗过程,还使地表径流系数短时间内增大。同时,在汇流过程中,大部分地表径流通过排水管网汇集到河道,导致河道洪峰流量增大,使位于河流下游的城市排涝压力陡增。


与此同时,除了“地上”因素,一些“地下”问题也在增加着城市抗涝难度。在一些建成时间较长的大型城市,地下管网系统建设标准较低,排水能力参差不齐,很难形成一个高效、完整的排水系统。根据住建部最新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国大陆当前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为,一般地区1至3年,重要地区3至5年,特别重要地区10年。相比美国2至15年、日本3至10年的标准,我国排水管网系统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此外,排涝泵站、水闸等相关设施老化,管网和排水系统的衔接复杂,管网淤塞、运营维护不足等问题都是造成排水不畅的“元凶”。


今年第8号台风“玛莉亚”(强台风级)的中心于7月11日9时10分前后在福建省连江县黄岐半岛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42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60百帕。这是霞浦三沙镇,沿岸公园被风浪冲毁。

破解“看海模式”

城市规划需谨慎

直到今天,我们仍对北京“7·21”特大暴雨记忆犹新。2012年7月21日至22日8时左右,中国大部分地区遭遇暴雨,其中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及洪涝灾害。 根据北京市政府举行的灾情通报会的数据显示,此次暴雨造成房屋倒塌10660间,160.2万人受灾,经济损失116.4亿元。


此次灾害,引发社会各界对城市内涝问题的思考。


中国网政协频道小编查阅资料发现,2016年5月19日,全国政协曾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门就“加强城市规划工作”协商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利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良建议:城市规划应统筹考虑绿化和防涝。


王志良认为,城市规划首先要保障城市安全、百姓生命财产安全,这是基础和底线。我国出现城市内涝,归根到底是城市规划出现了问题,重地上轻地下的问题在城市规划中较为突出,城市科学规划意识不强。因此,他建议:

首先,提升城市内涝和治理规划意识。水是万物之源,水通了万物通,城市的规划中水是“灵魂”。编制城市规划时,应统筹考虑绿化和防涝需要。


其次,提高排水设计标准,重新制定50年一遇的标准规划大计。


再次,城市建设规划审批中,要对现有下水道管道塑料制品和各种材料重新科学论证,地上建筑要有耐久百年的统一标准。


最后,城市科学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更改。要提高各级城市规划制定者和管理者的水平和认识,建议各级党校,特别是中央党校以必修课形式开设城市规划相关课程,提高执行者和相关人员意识。


近日,也有多位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相比其他自然灾害,内涝常常“来得快去得也快”,具有周期短的特点,使得大部分城市的应对机制以局部“修修补补”“被动应对”为主,这造成城市安全存在较大隐患。而在整个排涝系统的“软件”部分,目前国内普遍存在政府财力、人力投入不足的问题。


专家建议,对基础数据进行摸清排查、集中统一,不仅能有效地优化地下管网规划设计,还能让应急排涝手段“有的放矢”,从而“升级”极端天气下城市设施的应对能力。


此外,政府职能统一、相关法规条例的设立也将对内涝治理起着决定性作用。电子科技大学城市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菁建议,在管理上,我国可学习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形成针对雨水利用、排涝工作的统一法律法规,同时推进各部门之间形成协同工作机制。


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张建民则提出,“绿色设施”对于防洪抗涝也有必要。他说,绿色设施指的是“海绵城市”中的绿色植被、绿色屋顶等相关措施,虽然“海绵城市”对于内涝的调控相对温和,但针对极端暴雨,绿化屋顶、下凹式绿地、储水广场等措施仍可以滞留部分雨水,减小洪峰压力,从而实现城市像海绵一样,吸收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在干旱缺水时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


栏目:政·见

原创文章,版权归中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家/都/在/看

美301调查指责中国“占便宜”,华春莹三句话回应点赞 | 最帅男朋友!他在沉船事故中勇救4人却婉拒10万奖金,女友说……注意 | 北京,暴雨中心!这些地方还有40摄氏度左右高温!


本期编辑:张帆(实习)

本期校对:李兆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