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 中美打破僵局 仅有“大豆公约数”是远远不够的
正当中美新一轮贸易谈判即将在上海重新拉开帷幕之际,7月28日,中方消息显示,根据中美两国元首大阪会晤共识所达成的、中国企业采购美国农产品一事取得积极进展,已有“数百万吨”美国大豆装船运往中国。
与此同时,另一项大阪会晤共识关键内容——美国不再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新关税,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进展:据两国媒体报道称,美方已宣布对110项中国输美工业品豁免关税,并表示“乐于推动美国企业为相关中国企业继续供货”。
6月18日,在美国艾奥瓦州大西洋镇,农场主比尔·佩雷特的儿子杰伊·佩雷特在自家田地里查看大豆的生长情况。 新华社记者 王迎 摄
中美贸易摩擦,始于美方本着“美国第一”的“单赢”逻辑,试图以单边“极限施压”的方法,迫使中国接受不利于自己的“城下之盟”,而美方“贸易战我们很容易赢”的自信预估,则是促使美方团队作此决策的关键。一年博弈下来,中美两国都为贸易冲突的不断升级付出沉重代价,而美方当初所期待的“单边获利”和“单边让步”也并未出现。
事实证明,作为排名世界第一、第二的两大经济体,任何高压、零和的贸易交涉模式,都注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一年来双方谈了又崩、崩了又谈,反复多次的博弈,更无声地彰显出“不断加价”“极限施压”之类谈判技巧和施压方式,并不适用于两个“巨人”间的对话。两国元首大阪会晤前夕,双方经贸代表团高级别磋商陷入僵局,彼此的贸易对抗之弦越绷越紧,两国商界、民众中有识之士对此忧心忡忡,全球关注贸易局势者也担心,这种“最重量级”的经济碰撞,会不会让全球经济遭受谁都难以忍受的池鱼之殃?
好在关键时刻两国最高领导人充分认识到,中美两国间存在密切、复杂、多层面多领域的相互利益关联,彼此间存在贸易冲突、分歧、矛盾,但同时也存在互利、互联、互通的丰富元素,在自身贸易体系中将对方“隔离检疫”势在不能,而任何分歧、矛盾的解决,也唯有靠磋商、谈判、对话才能真正做到。
在此认识基础上,两国最高领导人在6月29日通过持续80分钟的会晤,最终同意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重启经贸磋商,又一次达成了“贸易休战”的共识。日前公布日程安排的中美贸易谈判上海回合,以及刚刚披露的、被许多人称作“大豆公约数”的中企采购美国农产品,和美方宣布对中国输美工业品豁免关税、愿意推动美国企业为相关中国企业继续供货的反馈,都是大阪会晤的成果和后续进展。
当地时间6月29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日本大阪举行会晤。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这些成果、进展令担心中美两艘“经济巨轮”对撞的各国、各界松了一口气。许多人希望并相信,双方、尤其美方应已从这一年来的反反复复过程中认识到,谈判才是解决中美间分歧的最好选择;希望并相信,这些成果、进展意味着,中美贸易谈判的僵持局面,有彻底打破的希望。
然而我们并不能过于乐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打破纠结已久的僵局,仅有“大豆公约数”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应该看到,美方贸易团队构成复杂,众口不一,而他们的背后,则是背景、利益和诉求各异的利益团体和阶层,他们中固然有许多人认识到中美间合则两利,斗则两伤,意识到“零和”和“极限施压”只能事与愿违,但仍有不少人对“大棒政策”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们应该看到,美国决策层并未放弃“美国第一”的理念,且2020年大选在即,这种易于调动民粹的理念,很可能在选举战略的操作中再度膨胀;我们更应该从过去一年间双方打打谈谈、谈谈打打的“互动”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认识到不论“战”“和”,都注定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简单回合。
就在“大豆公约数”被披露前一两天,美方公布了美国总统特朗普北美时间7月26日写给美国贸易谈判代表莱特希泽的备忘录,在备忘录中,特朗普猛烈抨击WTO保护发展中国家的政策,指示莱特希泽向WTO施压,希望剥夺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在备忘录及随后由特朗普亲自发布的推文中,特朗普称“美国从未接受过中国对自己发展中国家地位的主张,且当前中国几乎所有经济指标都足以推翻这一主张”,甚至给了莱特希泽90天期限“督促WTO整改”,如果逾期不见“明显效果”,则“美国有可能单方面采取行动”——很显然,倘美方仍用如此逻辑、如此技巧操作中美贸易谈判,双方离达成共识的终点,恐怕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希望“大豆公约数”和美方的相应回应,能促使双方坚定信守两国最高领导人大阪会晤所承认的“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并以此基础为出发点相向而行。惟如此,才能早日看到双方贸易磋商大功告成的一天。
作者:陶短房 旅加学者
栏目:观点中国
原创文章,版权归中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家/都/在/看
主编:刘倩
本期编辑:黄瑞涵(实习)、李兆彧
本期校对:牛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