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分钟丨北京冬奥会:外媒告诉你和没告诉你的那些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3分钟 Author 3分钟工作室
北京冬奥会持续进行,我也浏览了西方媒体对于冬奥的报道,倒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
《华尔街日报》在报道开幕式时,独独关注了一位火炬手——维吾尔族运动员迪妮格尔·衣拉木江:报道不断把问题引向她的身份,还称她赛后就“消失”了。
报道似是有意忽略了,开幕式上,中国国旗是由56个民族的人民传递的,此次冬奥会的运动员和志愿者,也来自各个民族,体现着多样性。所以,由维吾尔族运动员衣拉木江和汉族运动员赵嘉文最后放置火炬,也是很自然的事。
图片来源:新华社
标题的“vanish(消失)”这个词也值得品味。任何媒体乃至任何人,若有同理心,都不会去渲染运动员比赛失利而让选手更加难过。《华尔街日报》似乎太想要暗示其他事情,已经顾不上基本的道德价值了。
这仅是一篇报道。美国出生的谷爱凌赢得金牌,不少美国媒体恶语相向;还有报道打着冬奥会旗号,却一直在讲政治。有美国运动员为中国发声,美国媒体置若罔闻。这些媒体标榜“客观”,却操控人们所知所想,让我想起一句中国古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而下面这些温暖和积极的故事却鲜少见诸西方媒体报端。
美国运动员泰莎·莫德说自己被入场志愿者的“欢迎来到中国!”感动得热泪盈眶。中国网友绘制了美属萨摩亚运动员内森·克伦普顿赤膊入场的卡通贴纸,后来内森把这它贴在了自己的钢架雪车上。加拿大队运营人员给住地的中国工作人员写信,感谢他们的效率和温暖。
图片来源:新华社
远动员精神也在这次冬奥会上再次闪耀。中国队输了美国队一场冰壶赛,却将两盒“冰墩墩”徽章送给了对手。而美国队员后来也回送了礼物。谷爱凌夺冠后,拥抱安慰失利的对手泰斯·勒得,并在后来的记者会上,坦言自己有受到泰斯的鼓舞。
很多选手不断挑战自我,收获了观众的尊敬。日本花滑选手羽生结弦执着地挑战4A动作;加拿大单板滑雪选手马克思·帕罗特在经历12次化疗后重返赛场,赢得金牌。德国选手克劳迪娅·佩希施泰即使已经成绩斐然,仍在50岁征战速度滑冰赛场。他们向世人诠释了何为为热爱不遗余力。正如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所说,奥林匹克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
体育意义在于人类挑战极限,鼓舞和吸引更多人,本就无关政治。别再阴谋论了,让体育回归体育,奥运只为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享受这场盛会,享受体育吧。
原创文章,版权归中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家/都/在/看
主编:刘倩
本期责编:陈冰然
本期校对:牛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