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处女翻译·451《中国艺术》(248)

观复宝研 观复博物馆 2019-09-17

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这种熔融状态的釉在1050-1550度之间处于黏着状态。这一状态下,釉攻击和分解自由硅元素都更多。从1050度到1400度的漫长温度爬升提供了足够时间,让釉击穿莫来石分子之间的空隙,所以到了1400度,胎变得非常紧密和不透水。

 

长石中天然具备高温流动性。不需要再加入其它东西,只要够温度将瓷器烧熟就够了。而玻化起始温度和瓷器烧熟温度之间的巨大温差,以及瓷器烧熟温度和坍塌极限温度之间的巨大温差,可以保证窑烧的废品率降到最低。坚硬瓷器胎体的自然成分比假性瓷器,比如骨瓷的成分要安全,后者的相应温差小很多。而且因为玻化只在很高温度下才开始,这种高温烧成的器物可以达到最大硬度。

 

高温釉

 

胎体成分高温烧熟的探索在中国伴随着相应的釉的发明。正如所见,低温釉比较不稳定。其成分与陶器胎体明显不同,两者热性能也不同。所以低温釉和陶胎是一种糟糕的搭配,在冷却过程中容易发生开片。但如果高温釉能行之有效,其耐热度也足够好,只会在高温下才液化,而高温瓷胎也需要这样的高温才会烧熟。否则,釉会变得过于流动甚至挥发,这时胎还没有达到烧熟温度。所以,高温釉和高温胎的成分应该很类似。这种里面含有大量的耐火硅,以燧石或石英的形式被加入,同时还有长石。这种胎釉之间的相关性保证了两者的热学表现类似,也保证烧成温度类似,可以让胎釉中间层融合。液态釉在烧成温度下与胎中的可熔化元素结合。玻璃态中间层含有的不熔化元素能在胎和釉之间稳定连接。

 

然而,尽管高温釉的耐火度很强,但我们还需要保证其液态状态,配合胎还软的状态,同时釉又不至于气化。硅与长石的结合,正如所见,开始于1050度;但再升高500度时,两者才会液态化。所以,要让釉在1350度时液化,需要加入一些催化剂。比如石灰石和含有石灰的草木灰,这种操作自从中国远古开始就采用,这样才能让高温釉的熔点降到需要的这个温度值。


往期文章链接:

处女翻译·450《中国艺术》(247)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s0360rb9fg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