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女翻译·454《中国艺术》(251)
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640年,印度笈多帝国皇帝Harsa派遣使团到中国。佛教使者这时可以自由往来于两国之间。我们可以在唐代的陶瓷碗和瓶的样子上找到印度佛教器物的影子,这些在佛教题材的绘画和雕塑上都可以见到。希腊皇帝Theodosius,据某些观点认为,也派了使团到中国宫廷访问,时间是640年。实际上,各种形式的使团都从西方源源不断的来到中国,这种活动一直持续到8世纪中期。毫无疑问,大多数这种使团的性质是商贸代表团。但有些也带来了新的宗教。有极少数的代表团可能真的属于外交性质。阿拉伯人此时已经将其海上贸易网络扩展到了中国南部的港口。其编年史帮助我们保留了一些国家和货物的详细记录,这些记录是9世纪完成的。
无论怎么估计这些外国输入对中国的精神和文化的影响都不过分。这些外国人来自世界各地。在长安和杭州这样的城市,外国人甚至覆盖了整个街区。广东一地的外国人口当时已经达到12万,我们从阿拉伯人的记述中了解,因为从黄巢叛乱中纵火死亡的人数统计的阿拉伯资料中得知,这个数字是可信的。希腊人、叙利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和印度人还有一些化外之地,比如西伯利亚和东南亚丛林的人,都来到中国居住。朝鲜人和日本人也来到中国加入这个队伍。至少有6种新的宗教被引入,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陶瓷中,来自伊朗、美索比达米亚和叙利亚器物的主题风格在中国和拜占庭、亚历山大以及伦巴第的意大利都变得著名。
同时,中国变得繁荣,南北差距开始弥合。官员们可以自由穿梭于全国,扬州以及扬州以南的生活和长安以及洛阳等大都会的生活已经一样。人口中的大多数都是农民、地主。国家官员、士兵和佛教僧侣以及其他宗教信徒人数有4千万,其中一半都居住在长安。佛教这时已经彻底中国化,在多种意义上整合了全国。虽然844年发生了灭佛运动,也没有影响这一趋势。
往期文章链接: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s0360rb9fg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