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女翻译·460《中国艺术》(257)
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唐代造型的实用性和坚固则很好的在插图33的执壶上得到体现。这是典型的唐代早期陶瓷的胎体,为浅米色,虽然烧成温度低,但明显已经含有高岭土,而且还有白色化妆土,上面覆盖薄的一层铅-硅釉,釉中略闪黄,这是由于里面含铁。这种色彩搭配令人愉悦,但我们也注意到这里的釉下有很多螺旋齿痕。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其造型。该壶底部坚实平坦,从底部耸立其胎体,直达肩部,溜肩简洁,肩到口略宽且外撇。曲线由两个系和把手的弧线呼应,而短流位置恰当,功能适合。此其每一个线条都体现了工匠的水平,其造型不仅实用,而且颇为有趣。特别是其主体的长双曲线优雅精湛。
图33
而装饰中的强烈对比在唐代器物中也很容易看到。从其炻器来看,宋代的传统则在装饰上克制得多。而唐代陶器的装饰大胆奔放,颜色鲜亮,色块之间形成明显对比。而其造型则能统一各个相互依存的结构部分,形成整体。所以形式上的对称主题,如34a的那种花环经常出现。而这种花环是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穿插取得某种内部平衡,所以能将花纹与背景的视觉对比凸显出来。贴塑装饰是唐代窑工很喜欢采用的装饰(图35),其产生效果也是类似方式。从这些方面来看,唐代陶瓷比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为接近“理性艺术”。虽然制作的精确度不是总得到强调,但从默守陈规中总能补偿一些精确度。唐代器物给人一种秩序感,还有对比感,而宋代的装饰设计则没有这些感觉,宋代的装饰总是一个整体的东西,其造型总是柔曲线不对称,其处理方式是书法线条式的自由。
图34b
图35
唐代器物的外部断代方法
或许我们这里可以讨论一下准确断代唐代器物的外部证据。首先,也是很广为人知的一条,就是日本奈良皇家正仓院的那些标准器。这些藏品属于圣武天皇和和遗孀光明皇后,建于756年。从那时候起,正仓院一直在严格的监管下受皇家保护。很少有人能进入,也几乎没有添加过什么藏品。我认为,这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古的宝藏库。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中国器物,内有历史记录,年代在950年之前,大多数在756年之前。
往期文章链接: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s0360rb9fg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