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女翻译·465《中国艺术》(262)
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可以明确的是,宋代瓷器的分类并非绝对。有些在造型上很像;其他一些在胎体和釉色上类似;还有些则有相同纹饰。如果中国窑址地图清楚了,我相信将可以勾画出中国陶瓷地方传统,按照相似性进行分类。如果窑址器物真的有相似性,那么传统名称可以保留。但还会出现一些更宽泛的分类;这种分类应该更少参考文献,而比较多的依靠器物本身的性质特征来判断。
而对于唐代器物来说,情况要简单得多。一方面,中国文献包含了更少的唐代方面的信息,很少有窑厂被提到。虽然这有些令人遗憾,但这也省了辨析错误,求取真相的繁琐。同时,中日以及西方研究界对唐代瓷器的重新认识,也和窑址证据的重要性以及更加科学而非武断的方法结合起来。所以,虽然唐代瓷器的研究更为晚近,但其内容和水平比其他时期的研究更加好。远远超出了鉴赏阶段水平。
但遗憾的是,我们对唐代常见陶瓷的生产地点知之甚少(20世纪初的情况,译者注)。当然,我们所说的“常见”很难界定,比如35的这件到底是不是常见呢。
图35
但根据《陶说》和《景德镇陶录》的说法,单纯的陶器在中国并不很受重视,比如在西方受到的欢迎。我们如何解释中国评论家对唐代陶器的忽略?我们只能假定,这些鉴赏者比之于制陶者来说,不那么了解陶器的真正价值。他们似乎不太关心陶器作为陶器本身的性质,而是关心其特性更多。他们更加在乎器物敲击时是否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从而判断是否是真正的瓷,也就是说对其致密程度很在乎。瓷由于其硬度、光度、强韧度和釉的透明光亮,其特色更加灵活精妙,比传统陶器的有限表现要优越。但其起源其实相同,但中国评论家不承认这一点。
陆羽据说是《茶经》的作者,一本八世纪的书。这本书对瓷器的判断唯一标准是茶碗的适用性,也就是其釉色的适合,这种标准很模糊。唐代时,“音乐”茶杯很流行,被摆成十二个一排组成音阶,后来变成八个一排。《陶说》云,“杯子以其致密度和声音来挑选,而不是根据饮茶或者饮酒的特性”(《陶说》原文:“瓯取质紧而声清,此非如点茶佐酒。其窑法佳否,上手立验”。译者注)
往期文章链接: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s0360rb9fg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