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女翻译·470《中国艺术》(267)
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最后一个遗址证据位于开罗老城的Fostat。该地由阿拉伯人Amr于641年建立,1169年被毁。Ashton曾经研究过,Fosta和中东其他城市之间的交流曾一度非常紧密,包括与萨马拉城的来往,8、9、10世纪期间一直如此。这些据点由阿拉伯人的贸易线路连接,一直延伸到东部的华东和华中地区。霍布逊在1932年辨识过Fostat发现的一种青瓷,并将其与当时在上林湖发现的瓷片进行了对比,注意到其喇叭形外撇窄圈足,还有底足上的环形排列的黏土支钉,也注意到釉下装饰的技法以及常见纹饰。要是细细讨论显得无必要。釉色是灰或橄榄绿,有些隐约开片。胎色为深灰色的瓷胎,底足无釉处有红褐色火石红。
以上就是中国的另一端所发现的越窑碎片。其中任何一处的下限年代是12世纪中期。我们也可以补充其他地方发现的越窑瓷片,比如Suza的10世纪地层发现的瓷片,以及朝鲜、日本发现的类似瓷片。但现在还是不再继续。我们转而讨论一下越窑纪年标本和文献中的记载。Koyama对越窑的时代总结如下:
1. 汉代到六朝:德清窑和Nan-tai(Nan-tai为何地待考,译者注)
2. 六朝到唐代:九岩,Fu-yang(阜阳是否这里的fu-yang待考,译者注)
3. 唐代到宋代:上林湖
4. 五代:禹王庙
上面表格的最早期断代依据是风格对比;因为本国(作者所在国,译者注)并没有可供研究的窑址瓷片,而Koyama也承认他所掌握的资料有局限,这里就不进一步讨论了。纪年资料和历史资料都还掌握,所以后面的分类依据(唐代以后的)是可信的;我们还需要讨论下这部分。器物底部有纪年款,上面有釉。包括甲子纪年的两个汉字,我们对此知之甚少。但也有一些有朝代的年号。
根据Koyama的说法,1935年,上林湖附件的一个墓葬发现了一块青瓷墓志,上面有纪年文字,为823年;如果这是可信的说法,这应该就是最早的越窑实物了。斯德哥尔摩的C.Kempe先生收藏的一件碗年代为977年。据传为绍兴附近出土的一件碗,现藏于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其铭文为“太平戊寅”,也就是太平年号(976-984年)的戊寅年,也就是978年。Koyama也提到过上林湖的一件瓷器有相同的纪年铭文。Brankston也提到过一些窑址废品的年代也是铭文显示为978年,据说这些废品是在窑址表面附近找到的,年代应该较晚。另外两件据说来自这一地区的实物,是越窑盖盒,一件的铭文显示年代为977年,另一件是1023-31年之间。Brankston说,上林湖遗址的瓷器没有出土过确切早于7世纪以前的东西,所以上林湖的始烧年代应该是九岩废弃后。问题是,上林湖窑为什么后来也被废弃了呢?
往期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