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处女翻译·474《中国艺术》(271)

观复宝研 观复博物馆 2019-09-12

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岳州窑的各种造型以及胎釉质量表明,此窑生产时间跨度很长,囊括了汉到唐的时期。如果真的如此,岳州窑的历史一点也不逊色于越窑;湖南的东北部有可能和浙江以及河北一样是高温瓷器的重要产生地。

 

其中的最高质量的产品可以从图40b这件器物得以窥见。这件瓷器胎体青灰,釉烧成温度高,透明有些微开片,呈橄榄绿色,器型为五花口。这件肯定是唐代的。五花口显然是越窑和邢窑瓷器的共同特征。萨马拉发现的瓷片标本也是一样。宽圈足和口沿外撇也是唐代的特征。岳州的圈足深而窄,与许多越窑和邢窑瓷器类似。而底足上釉以及支钉痕迹则是越窑高质量瓷器的典型特征。这件碗的的突出特征是其拉坯的水平高超。圈足如阿基里斯的足跟,这种技巧在任何瓷器中都是出色的。


图40b


唐代众多窑口中,只剩下一种还没有讨论。虽然此窑口没有在《茶经》中提及,但《陶说》和《陶录》都提到了一种白色坚硬胎,透明的瓷器,产于大邑。这是唐代的四川窑口。《茶经》没有提到这个窑,可能是因为陆羽对适合饮茶的瓷器有所偏爱。杜甫于《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歌中说,“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两个文献还补充说,大邑唐代属于邛州,也就是现在的邛崃。邛崃位于大邑西南十英里左右,成都西南三十五英里。成都是四川首府。

 

我们有没有收藏过大邑窑的作品呢?霍布逊指出,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白瓷盖盒或许就是大邑窑的。这件瓷器出土于四川嘉定的一座公元1000年的塔基。这里位于邛崃以南60英里。这件瓷器如果不是本土生产的,只可能是从当地以北的方向输入的。考虑到年代和杜甫诗中的文献,我觉得霍布逊很可能是对的。(从文献和距离臆测窑口是极其不严谨的,这种方法已经为现代考古学实践推翻。译者注)

 

Cheng Tekun 描述四川邛崃1945年的考古发现时,描述了一座大南河西岸的窑厂。出土的有纪年的瓷片标示出754,823和874-9年。这表明,该窑在唐代盛期很活跃。从Cheng博士的说法来看,这里生产典型的唐代低温铅釉瓷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高温瓷器,让人想起越窑。许多都是印花装饰,另外一些用尖的工具划花。这两种都是越窑的技法。有些碗有典型的那种扇贝造型,这是唐代风格。邢窑的一些碗就有这种特征。底足宽而平,足边倒角修饰过。如果有圈足,圈足宽而且浅。Cheng说,大多数都胎体细腻,颜色米黄到暗红,但也有一些白色含高岭土的胎土。要确认这就是大邑窑还证据不足。至少据我所知还没人这么说。但至少证明人邛崃附近当时窑火兴旺,唐代瓷器很可能随时会有发现。


往期文章链接:

处女翻译·473《中国艺术》(270)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s0360rb9fg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