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处女翻译·475《中国艺术》(272)

观复宝研 观复博物馆 2019-09-11

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唐代瓷器的胎和釉

 

我们对胎和釉的讨论已经很多了,似乎没有什么要补充的。人们在正仓院附近找到的黄绿彩的釉陶胎釉分析中,比较了西方收藏中的类似典型器物。但需要指出的是,瓷器烧成后再来分析,其价值是有限的。这种分析无法告诉我们到底是何种物质的混合造成了特定的胎和釉,也无法根本弄清某种物质是有意添加的还是一种无法去除的杂质。这样一来,可熔元素,如二氧化硅,二氧化铅,氧化钙,以及呈色剂铁元素和铜元素都应该在唐代的釉陶中有所发现。但游离性元素比如锑,钛,锂,锡和硼是否出现无法预知,也不能精确测量其恒定量,更不能知道这些微量元素如何改变釉表面。据我所知,唐代高温瓷器的分析现在还没有进行过。

 

这种情况下,要了解唐代胎釉里面究竟里面含有什么,必须用现代科学中的陶瓷材料性质来分析。首先,看看釉陶。

 

典型的唐代釉陶胎体松软,多孔吸水,颗粒粗大,这表明其烧成温度不高,其炼胎工艺比较粗,但烧成后的颜色并不是灰色,而是米黄色。这种暖色调表明,其在氧化气氛中烧成。其浅色表明杂质去除得比较干净,特别是对铁的消除比较彻底。经测试正仓院里面的样品发现,至少有一件里面含有片云母,所以样品中都或多或少含有石英颗粒,这表明里面都存在某种形式的高岭土作为其主要成分。毫无疑问,为了好拉坯,在里面加入过球黏土,以增加其可塑性。

 

最常见的唐代釉陶颜色是琥珀色,叶绿色,蓝色和紫色。这些颜色都以单色出现过,但也有几种同时出现在一件作品上的,这表明这些颜料所需的窑烧条件近似,才能同时烧熟。要烧出典型的黄绿彩唯一可能的气氛就是氧化气氛。这时,铁元素在铅硅釉中变成琥珀色,铜元素变成绿色。金属钴和锰是相关联的元素,其呈色不仅取决于窑烧气氛,还取决于其浓度以及釉中的酸碱性。金属钴含量低,在碱性釉中,会造成透明的深蓝色,这是许多唐代釉陶的装饰色。而含量高时,又在酸性环境中,则出现红褐色。锰在酸性环境下,呈现出饱满紫色。还没有证据表明,任何唐代釉陶烧造使用过还原气氛。


往期文章链接:

处女翻译·474《中国艺术》(271)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s0360rb9fg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