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处女翻译·483《中国艺术》(280)

观复宝研 观复博物馆 2019-09-09

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另外一种变体,可能和以上的同一来源,一般被称作“水盂”,是一种文房用具,用来研墨时加水。很明显,这种器物是借用了佛教里面的称呼。其造型时一种扁状的球形,口沿不明显,也没有颈部。口部小,底足平坦比口部宽。《陶说》和《陶录》里面的描述的文字转引明显指的是这种瓷器,其源头说法最早来自十八世纪的《长物志》,应该来自更古老的传统。里面说道,“文房用瓷的各种类别,有官、哥瓷,圆形似瓮,小口似佛教僧侣用钵,另外一些则有楞”。我并不清楚这里指的是一种还是几种;但可以这里指的是图68d的这种器物。


图68d


此件属于布法罗科学博物馆。越窑在唐代特别偏爱这种瓷器。上面的这件例子就是越窑的。另外一件在大英博物馆,具有精致的刻花装饰;而这件是西方收藏中的首件确认的越窑。

 

短颈圆腹瓶

 

陶瓷瓶在唐之前很少见。后来产生了几种瓶,都是受到外来造型的启发。我称作“短颈圆腹瓶”(图69b)的器物,或许直接来自萨珊银瓶。俄罗斯南部和波斯出土过很多漂亮的样品。它们的造型都基本相同:浅盘口,短颈,腹部略收,底足交代通常清晰。大多数肩部有突出的联珠纹,这种特征在中国作品中不可见。腹部都有浅浮雕堆塑纹饰。

 

图69a


图37b


波斯Mazanderan的Oxus宝藏中的一件银鎏金的作品现藏于大英博物馆,是这类的典型代表(69a)。上面装饰葡萄藤蔓纹,藤上结葡萄,还有葡萄叶子和根茎,以及裸体的葡萄收获者和狐狸,一对山鸡;这组成古典晚期的风格。虽然没有发现过与此类似的器物,但据我所知,它们属于典型的另一种地中海起源的唐代器物造型,全身模印成型的皮囊壶(37b)。萨珊金属器上出现过这种纹饰,所以才有地中海起源一说。这种样子的玻璃器在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有收藏,发现于拿撒勒(Nazareth),年代为3或4世纪。它有典型的带领的口,短颈,溜肩,圆腹,腹部整体模印成型为一串葡萄串的造型。


往期文章链接:

处女翻译·482《中国艺术》(279)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s0360rb9fg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