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女翻译·487《中国艺术》(284)
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这种模印明显的唐代装饰通常采用了古希腊风格的主题图案(图37b),和叙利亚的样品类似,Gray认为后者是前者的起源。但存在的类型太多,很难说清哪个究竟是哪个的起源。比如,图72a这件,是Deve-Huyuk收藏的釉陶瓶,现藏于大英博物馆。这件的年代为前6世纪晚期到前5世纪;但其总体样貌,特别是同心圆凸起和驼背式的提手系都和72b的中国器物很类似。图72c则是一件科普特(Coptic)的4世纪器物。其圆形的联珠纹边缘表明其与唐代的类似作品的或明或暗的关联。两面都出现这种联珠纹时,肯定使用了压印工具;如果需要两面的主题纹饰有所不同,可以在后一个工序中粘贴塑件零件。这种技术的可能,使得Hamilton Bell认为,这种瓷器与Arrentine陶瓷有关联;但实际上,这种装饰风格和主题在前基督教时期的地中海地区都很流行。当然,其实并没有必要去假设存在中国器物的萨珊原型,因为中国的器物与地中海的原型之间的相似度比任何波斯器物与地中海原型的相似度还要高得多。
图37b
中国的皮囊壶没有什么需要特别评论的。有个问题就是,其中一些陶器样品或许不是唐以前的,但没有证据证明这一点。还有人说,平足是中国的改造,平足也表明该器物的原本用途遭到了完全无视。西亚的原型都不具备平足,这是为了搬运的方便,其系有时候故意不平行。
图72 a, b, c
两段瓶
我们无需长篇大论中国瓶的起源,就可以说,汉代陶罐是这一时期最知名的器物类型。它总是模仿第三期青铜器不同实物的壶的样子。所有汉罐的普遍特征是溜肩矮腹。有时候几乎无颈,有时候颈很长还外撇。其足部也是如此。口部下面迅速收窄成为“领口”,而口部外撇形成颈部上面盯着一个小碗的效果。这种盘口造型在六朝到唐之间持续下来,在瓶之外的其他器物上也有。盘口或碗口也是许多执壶和净瓶的特征(图69b)。
图69b
往期文章链接: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s0360rb9fg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