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处女翻译·494《中国艺术》(291)

观复宝研 观复博物馆 2019-09-06

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Chin Shih So一书中记载了一件称为“西周兕觥”的器物,如图81b。这件显然不是这种。它倒是与帕提亚时期的釉陶来通杯(81a)非常类似,结论似乎就是,这件要么就是收藏者收藏的来自波斯的物件,要么就是中国人仿制的来通杯。Chin Shih So一书存在讹误并不奇怪,因为1752年版的《宣和博古图录》中也复制了一件类似作品,被认为是汉代鸟头杯。


图81a,b


唐代器物造型的相互关系

 

关于唐代器物的造型,似乎没有什么要补充的。他们的特征,主要是腹部浑圆鼓胀,以及功能部分的精确突出,比如口部,颈部,腹部,足部等。以及轮廓线条的夸张。我这里想讨论的是一种现象,一种器型的特点似乎出现向另一种器型过渡,这是唐代造型探索中的一种普遍的极度保守主义现象。这使得其造型出现族群相似性,人们或许可以感知但很难有意识的总结。我们可以用罐作为例证,前面都没有涉及过罐的讨论。

 

图34b是一件典型的唐代罐。其身高比例有稍微不稳定之处,有的地方高瘦些,有的地方矮胖些;但该器的高度与其最大直径相当,口部直径与足部直径也大致相同。无颈,但浅口内收很多后再向外张与腹部相接。腹部浑圆,高肩,高腹,线条大胆,优雅地与坚实的圈足相接。有些作品有卧足;大多数则没有。只要人们看过一些这种唐代罐的例子,其造型就变得确凿无误。这就是最简洁而最好的唐代陶瓷。

 

虽然还不能完全肯定,但我相信有理由证明唐代的罐也是一种西方的舶来品造型。原因很简单。Chiu-yen器和汉代陶器以及汉代以前的原始越窑器中都有罐,但所有这些罐都是肩部以下直接滑向足的造型。而唐代的罐则有优雅的外鼓弧线。其宋代的发展(图63,右下)造型则抛弃了这种弧线,回归唐以前的直边。

 

所以,唐代的罐造型是唐代独有的。在唐代的玻璃造型中,特别是从塞纳河-莱茵河的玻璃工厂出来的玻璃器中,有这种罐一模一样的产品。其中一件见图82b,这件与典型的唐代陶瓷罐具有可比性(图82a)。


图82a,b


往期文章链接:

处女翻译·493《中国艺术》(290)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s0360rb9fg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