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处女翻译·495《中国艺术》(292)

观复宝研 观复博物馆 2019-09-06

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Colchester发现的玻璃罐年代为二世纪早期,这是Thorpe的意见。我们注意到,这位作者提到了这件作品与唐代罐的相似性。他说:“中国陶瓷的学生会马上想到唐代造型的可爱。这种罐有时候覆盖金褐色的釉”。Colchester罐是由柠檬琥珀色玻璃制成。

 

唐代窑工改造过这种罐的设计之后,重新在底部添加了三个动物形足,使得罐身从地面抬起(图65e)。从类型学上讲,这种罐来源于直壁圆形汉代山罐。唐代窑工确实也做过这种环形的罐,但主流还是球形的罐还是受到欢迎。这种造型也出现在执壶的局部(图65b)以及三段瓶的中部,还有大酒壶的中部(图65l, 65o)。

 

图65a-y


图74a


这样,唐代罐就构成了一系列造型的联系。其他造型已经谈到过。双耳细颈瓶的典型就是图74a的这件隋代作品。如果加上边系和鸟头,三段瓶就会变成鸟头执壶。如果将这些附件加在长颈溜肩瓶上,则是另一种款式。如果将边系加在三段瓶,口部有做成三屈状,就变成了双耳细颈瓶。葫芦形执壶就是葫芦瓶加流和把手,而其上部就是那种越窑系的水盂造型(图68d)。一系列的越窑执壶(65r)本质上就是越窑瓶加方肩和小孔系。等等。读者可以依照这种逻辑'自行推演下去。一定会有所领悟。这种基本造型的扩展可以覆盖整个唐代造型的范围,这说明了唐代窑工的高度设计同质性。这是一系列习惯和规范形成的风格,类似欧洲建筑的定式。这与此前的情况完全不同,与此后也不同。这一事实,让我们觉得造型成为了唐代器物判断的决定性因素。

 

唐代窑工技法

 

陶瓷制作的每一个步骤都面临着难题,窑工只能依赖技术训练才能克服。这样做的过程中,会留下一些细节痕迹。但对于绝大多数手工业者,包括窑工来说,是一个教学过程,而非根据经验自我发现的过程。而窑工被教授的,是技术实践以及他所属的特定技术传统。所以我们在唐代陶瓷上看到的,并不是个体窑工的习惯,而是唐代陶瓷的共性,这是唐代传统的一个特点。我们对其解读有点像辨认人脸,几个特征就能概括。我们对唐代陶瓷的感受也是抓住几点,就能得到满意的答案。


往期文章链接:

处女翻译·494《中国艺术》(291)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s0360rb9fg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