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听碟#李健《无时无刻》
今天听一张理财产品,李健的《无时无刻》。把唱片说成理财产品,既是一种揶揄,也是一种无情的现实。
不过话说回来,因为这张唱片的发行商是“星外星”,所以成为理财产品的可能性,相对就少了。毕竟“星外星”怎么都算是长线音乐公司,而唱片之所以成为理财产品,很大的原因一是因为发行量稀少,二是因为唱片公司说倒就倒。至少后者这方面,不用替“星外星”担心。
还是那句话,用实体听专辑,才算是把一张唱片听全了。尤其是像李健这样的歌手,尤其还是《无时无刻》这样的专辑。
作为李健的第七张个人专辑,《无时无刻》确实和之前李健的专辑不一样。从音乐属性来讲,这张专辑更像是李健Band的专辑,不太像一般唱作人的那种专辑,即唱作人写完一首歌曲,再让音乐人去做编曲,从而完成一首首的作品。
在《无时无刻》的文案中,李健多次提到吉他Riff的动机,像《不期而遇》、《爱咋咋地》、《无烟之火》和《门》这几首歌曲,李健明确表示自己是以吉他动机先行的方式,最后完成了创作。
再加上专辑十五首作品,有十首来自于和V Band的合作,在我看来,这样的合作,并不仅仅只是由V Band给李健伴奏。而就是彼此在排练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磨合、修改、删减,最后完成的融创。
这样的创作方式,其实是很典型的乐队型创作方式,编曲和作曲很多时候是趋于一致的,即编曲是作曲,作曲也是编曲,而非通常的编曲为作曲进行包装。这样的模式,在早期的流行音乐录制中,也算是比较多见,就是常说的磨棚。
但因为现在大家时间都不够用,所以像这种方式去完成作品,已经越来越少见了,顶多也是编曲人完成主体架构后,在录音棚录分轨的时候,会由乐手提出一些局部的修改意见。你要让顶流艺人抽出几个月时间,长时间和乐手泡在棚里录专辑,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这张专辑确实是一张非典型的李健专辑,即使其中的旋律线,还有很鲜明的李健印迹,但因为Full Band的创作思维导入,也让作品的整体走向更多层次、更为饱满。
而我还觉得,近几年的李健,应该是爱上了电吉他,因为《无时无刻》的许多吉他Riff动机,很明显是用电吉他才能做到的,电箱琴是做不到的。这又让我想起之前他和梁博的电琴对飙,期待再过几年,李健能在演唱会上,把《不期而遇》的Solo也给行云流水的弹下来。
《不期而遇》的那段Solo,也真是整张专辑最好听的Solo,开始我以为是金天弹的,看文案才知道是崔万平弹的。不仅Solo设计的好、弹的好,而且吉他效果器的音色,也调的特别好。那种接近于浑浊边缘的音色,再重一点,音色就会糊,再轻一点,音色又不那么给力。
V Band作为《中国好声音》的常驻乐队,由刘卓、金天、崔万平、孟凡荻、卢炜等乐手组成,这些乐手也是目前国内技术最优秀、舞台经验最丰富的乐手。当然,也因为把更多精力投入在音综,所以很少有机会以原班人马,去完成录音室的作品录制。还是希望好乐队也能多留下些作品,比如崔万平,这次就还作曲了《深町小夜曲》。
还是希望大家听音乐时,能够听更多的细节,也是音乐人最希望歌迷听到的细节,而不只是去分析歌词。
这张专辑总共收录了十五首作品,在这个时代,是一张密度很高、信息量很大的专辑,够人消化一阵的了。不过,我的企划病在这里又犯了,因为我觉得这十五首歌曲堆在这张专辑里,其实可以用更好的方式归类,让专辑可以有一个更好的分层结构。
比如,从音乐性上来讲,这张专辑有十首作品与V Band合作,另有五首作品,则是和老搭档赵兆合作。V Band的作品,相对更有Band Sound质感,而赵兆团体的编曲,又有古典唯美的韵调,如果企划可以将这两部分合作分类,既让专辑结构有一个更好的层次,而且通过这种音乐属性的对照,也能很好地拓展出李健作品的双面属性,让人听到两个李健,以及李健的变与不变。
没听懂的,就当我胡言乱语好了。
一首一首的分析就不说了,很无聊,不过大家倒是可以聊一聊,你最喜欢的是哪一首?
当然,说一句会被人喷的话,在这张新专辑里,个人最遗憾的部分,还是歌词。不是说李健的歌词不美,而是在意境、话术等方面,还是集中在一个视野纬度,缺少那种柳暗花明破格的部分。毕竟对于一个作曲、演唱都如此高段位的唱作人,我也是用更高的要求,去要求李健的填词。或许有点强人所难,但……也算是爱之深,所以就事儿妈了吧。
专辑的录音、缩混就不说了,去听听实体唱片,一定不会让你失望。个人觉得第一首和第六首结尾的渐弱淡出处理,收的有些突兀,不仅音量变小时突兀,最后停止时也有点突兀。
最后,还是希望《无时无刻》早日发行黑胶版本!
END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如果你希望转载,请联系后台开通白名单;如果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
文字排版:其修遠工作室Long-Term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