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河》被写成了溪流……
很早就买了大陆三联版和台版,直到现在才读,读完之后只想到一句话,“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1、总体来讲,这就是一个世家二代的文艺女青年成长史,虽然《巨流河》的书名很壮阔,但书本呈现的效果,却像是一条小溪流,文字格局完成配不上这个主题。
2、整本书的前三分之一,还是很有氛围感的,那个战争年代的背景,对于家世的交代,以及颠沛流离的过程,因为亲历者的笔触,还是很有历史感的。
3、特殊的历史是悲壮的,却也是能够让人成长,尤其是对于一个从文的人来讲,残忍的经历反而是绝佳的人生阅历和写作题材。但在老太太的笔下,从随迁重庆和四川开始,就陷入“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语境。虽然是在战争的大背景下,依然没有从文之人应该有的悲天悯人情怀。只是机械的学习“英国文学”,念诵济慈等名家的诗歌……
4、《巨流河》的主题很明确,是要将辽河到哑口海的流转,写成一篇关于国家命运、民族命运的史诗。但老太太始终难以挣脱世家子弟的桎梏,除了偏执的意气用事,缺少真正的历史观,去看待、去解读这样的迁徙和流转。
5、老太太不止一次申明,今生不碰任何政治。但整部书的后半部分,她却一而再、再而三的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有立场也正常,但作为一个教育者和文化工作者,她又一而再、再而三的把自己的政治立场,带到文化、教育和历史类工作去。只有台湾文学才能代表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大陆作家和台湾地区作家,在她眼里,始终有一个分明的他们和我们,这样的人文格局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想想就……
6、书的后半部分,除了小部分给父亲立传之外,几乎是用琐碎的流水账,为自己歌功颂德。把自己做的所有事都表扬了一遍,还把自己称为唐吉坷德,这种自我炫耀的自我立传,我还真是极少阅读过。
7、齐老太太始终没有说清楚,她从大陆到台湾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以及,那一段历史里真正的功过是非,她的格局,始终是为反对而反对。没有自省,也没有反省。缺少理性,更缺少人文的关怀。
8、大陆的三联版,删减了许多东西。这是我唯一一次,觉得删减文本,更有助于作者形象。因为删减的部分,反倒是帮老太太把偏执、错误的历史观给删除了,还给她重塑了一个文艺女老年的形象。
9、阅读此书关键还是视角的问题。如果用历史的角度去读,这部书完全不值得一提,或者说前半本勉强可以当成大时代下小人物(也是精英小人物)的一个视角。如果只是空幻的感叹时空流转、沧海桑田,这本书还是很容易感动文艺男女青年的。这可能也是此书在豆瓣高分的原因。当然,如果看的是原版的话,这个分数还是会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