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华语乐坛完犊子,爱老师来说几句
1.作为一个经历过八九十年代华语乐坛辉煌年代的歌迷,太知道那个年代华语流行音乐的好,但缅怀的事情适可而止就好,过度将回忆浪漫化,就会陷入厚古薄今的泥藻,人就狭隘了。
2.简单来说八九十年代以传统唱片主导的时代和现在相比,一个是精英闭环,一个是开放平台,好比两种模式。世界上任何模式都各有利弊,闭环和开放,没有绝对好坏。我没说别的,我说的就是音乐。
3.精英年代,因为从业者和行业的门槛,确实过滤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但是,任何模式和圈层固定化,话语权只是掌握在少部分人手中时,也会有它的弊端,就是审美的固化。而审美的固定化,很容易让音乐工业化,模式化。
4.我们现在怀念八九十年代的华语乐坛,其实很多时候只是用结果反推过程,你所看到、尤其是歌颂的,都是一种时代的精选。但我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们可以了解一下 Beyond乐队,这是一支差点和华语乐坛历史失之交臂的乐队,很多细节显示,但凡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再见理想》之后,世上就没有Beyond了。你现在当然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在那个传统唱片工业机制下,你又知道我们究竟错过了有多少潜在的Beyond?就像有无数的中国梅西,现在都在工地搬砖一样……多可惜。
5.而这个时代呢?是金子还真的是可以发光的。你可以选择唱片公司,你可以报名参加选秀,你可以做小样发到网上,还可以再短视屏平台推销自己。只要你坚持,再加上有才华,是一定可以出人头地的,在这个时代,音乐人被埋没的机会很低很低,不会因为地域,圈层而埋没。能埋没你的,只有坚持和才华,这样听起来,是不是还不坏?
6.当然开放平台的时代,确实还有一个现实问题,即审美的选择,这个时代,没有行业和精英引导你去听音乐,很多时候需要你自己去发现好音乐。动不动就说乐坛完了,是你懒,懒到没有发现那些美好的音乐,是你完了。
7.腾讯音乐娱乐盛典里的年度十大热歌,其实本来就是市场的选择,是存在即合理的产物。有人喜欢,有人不爱,不爱的不听即可,不爱非得也不让人爱,并且通过控诉和鄙视证明自己优秀,说好听是文化沙文主义,说不好听就是装AC。
8.黄家驹在九十年代初,也说过香港只有娱乐圈没有乐坛,当年很多赞同他的人,如今在感叹世上再无张国荣、陈百强,会细数“四大天王”的英明伟岸,也会因为电影《梅艳芳》记录的那个娱乐圈痛哭流涕。所以,音乐审美本身也是一种观点的碰撞,听过就算。但千万不要一棍子打死,非得抱着消灭的心态去否定你不认同的东西。
8.很多人说短视频音乐Low,年度十大热歌Low,但又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最终则把锅甩给了旋律口水。但华语乐坛传唱至今,尤其是九十年代工业化高峰时代的作品,几乎旋律都是口水的,现在怎么没人说那些歌口水,而一口一个情怀。或者,口水干了,就成了情怀。
9.负责任的说一句,你们认为非常完美无瑕、冰清玉洁的华语乐坛八九十年代,未必有你想的那么美好,有很多很多歌曲,就是有预谋的“喂猪”,就是你们说的“口水”。
10.口水根本不是问题,流行音乐没有口水那才是天大的问题。可以斟酌的是,现在很多神曲里,缺的是制作的精度,以及那种完全靠算法投机取巧的“拼贴”那才是需要批评的。一句神曲都很Low,华语乐坛完犊子,恰恰是很多人最喜欢批判别人的一刀切,和懒政。
11.华语乐坛不仅没有完犊子,还活的很滋润,多元开放的平台,可以让你听到许多的好音乐,选择太多,多到成了幸福的烦恼。明明有那么多好音乐,非得挑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去批判,去定义完犊子,那就是非蠢既坏,以及很坏。
12.举一些例子,每年的台湾金曲奖提名,每个月的网易云音乐硬地榜等等,那么多好音乐,难道你没发现吗?
13.即使过去的一年,C Allstar,袁娅维,马条、吕爵安、“往生乐队”、蔡徐坤、艾怡良、OZI、许嵩、陈蕾、黄玮昕、张艺兴、许光汉、AR刘夫阳、白皮书、白纸扇、达闻西、许钧、曾轶可、傻白、李雨、上海彩虹合唱团、魏如萱、声音玩具脏手指等等等等,爱老师随便一想,都能想到这些歌手和乐队,有不错的专辑或EP专辑。没有聆听的积累,就别乱下定义,忽略了那么多音乐人的付出。
14.综上,华语乐坛没有完犊子,一直没有完犊子,说华语乐坛完犊子的才完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