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七秩芳华·往昔如昨|黄锡生:岁月如歌,青春如梭


【编者按】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南昌师范学院建校70周年。70年来,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谱就了华美的篇章。关于母校,那里有校友们最美好的年华。携一纸信笺,书一份真情,我的青春故事里都是您。学校特开辟【七秩芳华·往昔如昨】专栏,殷殷讲述他们的往昔故事。

 黄锡生,江西石城人,江西教育学院(南昌师范学院前身)1983级政教专业专科班学生,现为重庆大学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兼资源法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法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优秀博士论文通讯评审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司法部项目通讯评审专家等职。从教近40年,始终奋战在法学教育第一线,教学效果优秀,深受学生欢迎;累计培养法学博士生60余人、硕士生170余人,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法学人才。

 离别母校已30余载。人生匆匆,俗务忙忙;久居巴蜀,心念故乡。尘封的记忆一直无缘开启,今逢母校七十华诞,写点文字穿越当年,追寻那远去的记忆,以示纪念。

“村”里的大学,田中的校园


 1983年9月,我终于接到了江西教育学院的录取通知,全家欢欣鼓舞,杀了一头猪招待亲戚朋友和乡邻,第二天就拿起行囊离开了家乡石城。经过八九个小时的颠簸,汽车终于到了南昌市中心的长途汽车总站。一出站口,只见街上熙熙攘攘,一辆辆长长的带着“电辫子”的公共汽车穿梭而过,一片繁忙的景象,对于从未走出偏远小县城的我来说真是大开眼界。

 新生接站的老师和学长们热情地将我送上校车,大约20分钟左右后,便来到坐落于市郊谢家村田野中的江西教育学院。那时宿舍好像还没有完全建好,我们男生被安排在食堂旁边的临时搭棚里过渡了一段时间。校园里除了一栋教学楼,两栋学生宿舍,几栋教工家属楼,一栋集医务、总机、单身宿舍于一体的多功能小楼,一个篮球场和一个食堂和澡堂,似乎没有其他建筑和设施了。阅览室分布在教学楼一层,图书馆设置在学生宿舍一楼,机关办公室好像也“镶嵌”在学生宿舍里,整个学校显得十分小巧和紧凑。

 出了唯一的校门,四周都是稻田,天地十分广阔,我们晚饭后常常徜徉在希望的田野上。对于来自农村的我来说,倒也习以为常,心里想着大概日本的早稻田大学也跟这差不多吧!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能考上大学可谓是天之骄子,鱼跃龙门。1983年是我国高中三年学制改革的初期,很多地方没有应届毕业生,对往届生来说无疑是利好的一年。但是录取率还是相当低,大中专“一条龙”从高到低录取,全国录取率大概23%,能上大学的不到10%。

 我们是江西教育学院政教系的首届学生,51位同学(其中13位女生,38位男生)来自江西各个地方,大部分都上了本科线,有的同学还上了北京大学的录取线,换算成今天的高考应该都上了“985”大学。班上年龄最大的同学25岁,工作多年,我们一直尊称他为“老大”;年龄最小的同学15岁。全班同学长幼有序、团结勤奋、互相帮助,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紧张愉快地度过了两年短暂的大学生活。遗憾的是学制太短,才相识就别离,故事不多,宛若只有半首大学的歌,匆匆地伴我们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和人生旅程。

敬业的老师,一流的教学


 改革开放初期,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人人心中充满希望和理想。老师主要是原声讲课,没有科研的压力,同职级也没有收入的差距;学生主要是听课和泡图书馆,周末偶尔在操场上看一场露天电影,不用缴学费,每月还有17.5元的助学金,足以过上社会中等水平以上的生活。

 那时母校刚刚复办不久,大部分老师从各个单位调回,扬鞭自奋,十分敬业;小部分老师刚从名牌大学毕业分来,青春闪耀,思维活跃,充满朝气。学校虽然袖珍简朴,但藏着很多大师,教学堪称一流,丝毫不输名校。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著名的逻辑学家周文英教授理论深厚,讲课基本不看讲稿,一堂课没有废话,全是精华;政教系主任张连泰教授声如洪钟,铿锵有力,常以自己的革命经历诠释党的光辉历史;政教系书记谢琢如老师满脸笑容,和蔼可亲,春风化雨般的语言彰显出职业革命家的风度;哲学老师胡卓群教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一个个充满哲理的故事启发着我们的思维;哲学老师谢志诚教授课间一首东北小调《新货郎》,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耳畔,余味无穷;政治经济学老师胡鑫教授一板一眼,十分严谨,关于剩余价值的计算方法和过程让我终身难忘;法学老师田其康教授生动活泼幽默风趣,案例教学启发思维,使我走上了今天从事法学教育与研究的人生之路;国际共运史老师张书昌教授中气十足,方法巧妙,用“拍两巴掌、然后伸出双手五指”的方法教我们记住马克思的出生年月日,现在我也传授给了我的学生;党史老师陈春娥教授中年短发,鼻梁上架着近视眼镜,显得清秀沉稳,讲课条理清晰,旁征博引;近代史老师吴家俊教授个头中等,不苟言笑,上课时双手交叉叠放在肚子上,板书只写标题,不紧不慢娓娓道来;哲学新秀徐建中老师思维敏捷,能言善辩,课堂中弥漫着思辨的气氛和辩论的声音;西方哲学史学究葛国勇老师知识渊博,西装革履,一副深度金丝圆眼镜里常常折射出智慧的光芒,同学们暗送他“伊壁鸠鲁”的雅号;党史新秀高睿老师板书清秀,刚劲有力,一手好字龙飞凤舞,常引来同学们一片赞叹羡慕的声音;伦理学新秀王玲玲老师柔声细语,润物无声,有关善恶、是非、公平、正义等一系列的伦理观点至今还指引着我的行动方向;写作才俊周文老师满腹经纶,口若悬河,一首“大雪纷纷落地,全靠皇家瑞气,再下三年何妨,放你娘的狗屁。”民间打油诗的故事至今还让人记忆犹新;体育教练马光永老师皮肤黝黑,热情直爽,一套长拳学得我们晕头转向,常常被20个俯卧撑或绕场10圈加持;友情赞助教我们跳舞的方聆老师齐耳短发,漂亮大方,一曲嗦朵朵咪嗦嗦朵朵咪嗦的《青春圆舞曲》一直飘荡在操场的上空;最难忘的是班主任刘又知老师,北京师范大学刚毕业就成为我们的领路人,她那从火柴厂工人自学成才考上名牌大学的人生经历和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她那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循循善诱的工作态度是我们终身学习的榜样。

 岁月如歌、青春如梭,记忆模糊、真情浓缩。我很庆幸在那个年代遇到了诸多优秀的老师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很高兴在那个年代能与诸多真诚的同学相遇、相知、相助。感谢母校的培育之恩,母校一直是我心中神圣的殿堂,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在母校七十华诞庆典之际,祝愿母校教千万社会英才,育无数家国栋梁,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022年3月于山城重庆


党史学习教育专栏



他牺牲后只留下一块银元,六年未下葬

点击上方图片学习

(来源:央视


【七秩芳华·校友印象】刘又知:教育为本,学无止境

【七秩芳华·校友印象】邓国胜:南昌师范学院是我学术生涯的起点

【七秩芳华·校友印象】郭裕茂:母校教我“坚守教坛 潜心育人"



-ncsfxy-

-南昌师范学院-

党委宣传部 · 大学生记者团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黄星宇

责编|万利萱

审核|常颖 谢梦君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NCNU_GFdy@163.com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