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像孩子一样真诚地对待孩子

2014-10-26 贺萌 新华每日电讯

欢迎点击关注 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贺萌

  在养儿育女这件事情上,我是从来不相信什么培训班或者红宝书的。世间这个叫作“孩子”的物种,千奇百态,无一规律可循。为人父母者,只能在彼此磨合中,寻出最适合的亲子关系。

  每个父母都承认,孩子有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有他们自己的一套哲学。他们的世界是简单、直接、充满大胆幻想的。对我来说,常常也有困惑——面对一个情感细腻、想象力丰富的孩子,我该怎样回答他那些奇怪的“为什么”。是应该随着他的幻想,天马行空,胡思乱想?还是应该理性回应,把那个科学的、现实的成人世界一一展现给他?

  不久前的一次心理戏剧工作坊体验给了我不少启发。真诚的初衷和态度、游戏与演戏的手法也许能够在亲子关系中形成良性互动。

  德国Galli剧场,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以戏剧为基础和主体,通过戏剧表演探索个人内心,达到自我认知、疗愈及成长的目的。据Galli中国区负责人高璇博士介绍,Galli心理戏剧的方法应用于儿童教育领域已经有30多年的经验。其儿童青少年行为预防戏剧多次在国际获奖,还获欧盟奖项进行街头儿童心理救助。

  我参加的工作坊,是由儿童父母提出疑惑,并表演模拟出与孩子相处的场景,通过专业指导分析,理解孩子的内心和问题的诱因,并自我发掘出更为有效的沟通方式和解决方案。重点不在于“演戏”,而是在表演过程中语言、肢体、剧情设计甚至是细微的表情和行为投射出来的更为内核的东西。

  任何一个第一次参加戏剧治疗的人大概都不会想到,自己在台上的表演会如此精彩。只有简单的情节设定,没有脚本,没有导演,没有彩排,两个完全陌生的人分别扮演家长和孩子的角色。

  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场景,不管怎么苦口婆心地劝说,孩子就是耍赖、不想写作业。你怎么办?台上表演的母亲还原家庭中真实的情景:居高临下地站在女儿身边,表情严肃,摆事实,讲道理,唯一的目的就是——甭管怎么着,今天晚上你必须把作业写完。

  对戏的“女儿”则摆出一副油盐不进的样子,任你东西南北风,我就是不写作业。面对束手无策的母亲,Galli的指导老师提醒她:“你还没有问问她为什么今天不想写作业?你有没有碰到过类似的情况?你不想学习、不想上班的时候,原因又是什么?”

  母亲换了一种方式来与女儿对话。两人闲散地坐在椅子上。听到女儿不想写作业时,母亲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个答案,然后问道:“你能不能跟我说说原因呢?”女儿的回答透露出很多信息:今天有文艺表演排练,还有考试,非常累,现在就想睡觉。

  对话进入良性循环,作业这个事情被暂时搁置到一边,不再是横亘在母女间的问题。母亲向女儿坦诚地说,自己小的时候,也遇到过心烦,不想学习的时候;即便是长大了,工作了,也偶尔不想上班,跟朋友出去喝茶聊天。这很正常。这样的共情为母女的交流建立了直线型的联系。

  回想一下,我们青少年时期,是不是无数次的埋怨得不到父母的理解?是不是有种“不管自己说什么、做什么,他们都不懂”的不满?就像婴儿的啼哭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一样,儿童和青少年行为的反常背后,一定也隐藏着其他的诱因。为人父母者,是否能把解决反常行为的结果性问题放在一边,首先关心这背后的原因,并做出真诚的理解呢?

  在我模拟的场景中,孩子因为害怕妈妈死掉而哭了起来,问我“为什么妈妈一定会死?我们为什么一定会分开?”

  有的母亲会选择编造一个故事来营造“母亲不死”的神话,打消孩子的恐惧;有的母亲会选择讲述生死有命,勇敢接受的道理。而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那你就真诚地告诉他,你也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你会去研究,等找到答案再告诉他”,Galli的指导老师提醒我。这个回答的意义在于,让孩子明白,他的恐惧也是妈妈的恐惧,他的未知也是妈妈的未知。共同探索答案的过程,正是我能给他最好的陪伴和引领。

  德语中有一个词:Begleiter,是指有引领作用的陪伴者。这正是父母功用的最好诠释。有时候我们不需要绞尽脑汁去思考、想办法,面对孩子的问题最有效的是,作为一个人,以平等的身份,最真诚的表达和回应。

  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来看,陪伴与引领将是一场相互作用的修行。我一直认为,父母不应以养育子女而居功自傲,因为很多时候,孩子会反作用于我们,帮助我们自身成长。有关生死的讨论,我收获了特别令人震撼的一句话:“父母帮助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孩子帮助父母离开这个世界。”

  现在的父母多纠结。他们对教育体制很失望,对社会环境很担忧,对自己的教育理念与学校无法契合而无奈。仿佛这一切,唯有把孩子送到国外去上学才能解决。

  父母总是以权威、保护者的完美形象存在着。当遭遇与社会的冲突时,我们抱怨、愤怒,好像外部的环境是一切恶的根源,又与自己完全没有关系一般。

  但在很多外国人眼中,中国人重视家庭,内心平和、喜悦,享受当下,这正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所在。喜悦,你多久没有享受过这个根植于你内心的感受了?不妨放低姿态,承认自己的不完美,让孩子面对、接纳不完美的父母。那又怎样?停止抱怨、自卑或自负、焦虑,以轻松的心态,与我们的孩子一同成长。


转载请注明:《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提供有生命力的阅读。

在这里,读人,读史,读文。

请关注:草地周刊

微信号:caodi_zhoukan

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