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顾准百年诞辰 |儿子高粱:我真正继承了父亲的精神遗产

2015-06-26 新华每日电讯


欢迎点击关注 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本报记者李坤晟


  20世纪的中国一方面多灾多难,一方面又在希望中前行。这种交织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身上得到了完美的注释。而顾准正是这一群体的代表人物之一。顾准在令人难以想象的逆境中,从事学术研究。他“从经验主义到理想主义”的坎坷经历是一曲可歌可泣的人生传奇。


  今年7月1日是顾准诞辰100周年。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采访了顾准的儿子高粱(顾南九)先生。长期以来,顾准的子女因为当年与父亲的疏离,承受了巨大的争议。这一点在记者的采访中也能得到证明。高粱先生采访前表示,不希望过多讨论家庭的过往。在聊起父亲时,他爱把头压低几分,不直视坐在身前的采访者,放在膝盖上的双手握在一起,放在最上面的拇指不停摩挲着,似乎担心问题里都是陷阱。


  与之相比,高粱更愿意谈一些自己的学术立场与观点。聊及这些话题,他的状态激昂了许多。在一些人看来,高粱先生的学术观点已经“走到了顾准的对立面”。但他始终认为,自己是真正继承了父亲的精神遗产。


  记者:7月1日是顾准先生诞辰100周年,作为他的儿子,你如何看待后人对他的纪念?

  高粱:顾准是我国特殊时期里思想界的一个特殊人物。在那个时候,像顾准这样能够坚持独立的思考与探索需要很大的勇气。这是今天的人很难想象和体会到的。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周围环境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当时,能够提出自己想法,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方法和治学态度,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努力收集相关材料,拓展自己事业,并系统记录下来的学者不能说没有,但比较少见。顾准就是其中之一。

  因为之前10年,思想界没有什么新鲜材料。等到“文革”后,他的著作发表出来,大家没想到外部环境如此恶劣的时候,中国学者还有这样的真知灼见。于是,顾准受到了很多关注。今天我们说,顾准的思想超前了多少多少年,其实是因为中国思想界被封锁了这么多年。


  记者:顾准对今天社会有什么意义?

  高粱:我们做学问是为了什么?顾准的答案是非常清楚的。他的出发点非常明确——为了国家的强盛,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从他年轻的时候,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开始,终其一生都没有改变的。有人说,他的思想在后期有了变化。其实,他的人格,他探索的方向从没有改变。为此,他抛弃了个人一切荣辱。

  在顾准看来,生命的意义在为国家强盛和人民的幸福思考出路。仔细读他的著作,他心中的人民,绝不仅仅是他这样的知识分子,而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广大贫苦百姓。否则,他不会对上世纪60年代的饥荒义愤填膺。如果为了做官,完全可以视而不见。

  顾准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在《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中,他就提到要认真汲取其他国家的历史经验,认真看待我们自己的成就和经验,我们这个民族就能雄飞世界。


  记者:你怎么理解顾准被称作学者的标杆?

  高粱:作为学者,应该向出色的思想家看齐,这是每一个学者治学的标杆。学者应该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不能盲目地遵循教条,不能人云亦云。任何结论都可能受到质疑,重新过过自己的脑子。尊重权威而不迷信权威。

  顾准十分尊敬马克思的思想与著作。但他不迷信。他认为,从现实操作层面,当时采取的一些措施是行不通的。我们需要另找出路。我们今天恰恰还缺乏这种独立思考。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迷信苏联的经验。现在一些人又把美国的经济学教科书奉为不可动摇的真理。

  你说你尊敬顾准,但要看有没有顾准的基本治学精神。过去,我们破除“两个凡是”,今天,我们同样要解放思想。多数人的思想往往被现成的结论所禁锢。我们不指望所有人都变成思想家。但作为学者,你治学的立场和方法是基本问题。这是我理解的顾准的基本治学精神。


  记者:有观点认为,质疑你现在已经走到了父亲的对立面。你如何看待这种评价?

  高粱:顾准的个人和家庭被外界所关注。舆论的矛头自然被集中到我们身上来了。我希望事情过去了那么多年,就不要纠缠这个问题了。没意思!

  我们需要关心的是我们今天的思想界应该秉承一个什么样的治学态度和立场,为什么人服务,怎么样来振兴中国的学术界。如果今天还来咀嚼这些家庭琐事,我认为,流于庸俗。像外界曾报道季羡林先生的后人怎么样了。这些花边新闻遮盖了季羡林本身的闪光点,降低了学者的品格。


  记者:有人认为,你今天所持的观点,可能跟当年你去海南“下海”的经历不太顺利有关。是这样吗?

  高粱:对某个人的研究到了这样细微的地步。我有点感到不习惯,我得指出,研究人没这么研究的。人的一生每天都会接受新事物,新信息。在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个总目标之下,研究现实问题,这是我考虑的事。


  记者:你的立场被认为跟你的同学和老师不太一致。会不会有孤立的感觉?

  高粱:我父亲是绝对孤立的。很多赞美顾准的人,当年也曾批判他。我当学者,我要捍卫自己的结论,我就要准备孤立。而且我的目的,我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大多数人。我孤立吗?

转载请注明“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草地周刊,提供有生命力的阅读。

在这里,读人,读史,读文。

微信号:caodi_zhoukan

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