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拔苗助长:5岁成“神童”8岁“中不溜”

2016-06-01 廖君 冯国栋 新华每日电讯
戳蓝字关注 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新华社记者廖君 冯国栋

曾花费12万元为孩子报了17个培优班的武汉“着急妈妈”,最近又着急了:“耗费这么多心血,真的白搭了?”

5岁成“神童”,8岁“中不溜” 

  2013年,新华社报道的“着急妈妈”,让武汉徐女士成为全国家长议论的焦点。她几年累计花费近12万元,先后为5岁半的儿子报了17个培优班。这些课程包括英语、数学、识字、声乐、画画、表演、手工等。

  刚开始,徐女士确实收获了一些自信。在幼儿园里,Jerry琴棋书画样样会,还在全国性的英语话剧表演中拿了大奖。徐女士说,2014年9月儿子刚上小学时,因为识字多、算术好,进校之初表现非常优秀,成绩排前三。但他会经常抱怨“上学没意思”“学校老师在课上讲的,不听我也会”。担心Jerry因不认真听讲而落后,徐妈妈只好继续给他报培优班,提前让他学习小学课本知识。

  去年夏天,徐女士被老师请到学校谈话,原因是Jerry上课调皮不听讲,放学不写作业。徐女士跟老师解释说,她放学后送孩子去培优,有些作业没有时间做。这一年,Jerry的成绩滑到班上中游。如今,到了小学二年级的下学期。眼看学习任务不断加重,Jerry的厌学情绪越来越明显,成绩也呈下滑趋势。


一时“抢跑”并不能一直“领跑”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范先佐说,现在家长热衷的培优主要是知识“补短”。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落后了只要补学知识就行,而不去考虑精神、心理等其他因素。培优班正是迎合了家长的这种想法。实际上,课外培训班的功利性很强,本质上往往是通过延长学习时间和重复灌输知识,达到提高应试能力的目的。有的可能短时间起到一定效果,但长期来说,往往导致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差,过分依赖外力,有的则越补越没有自信,越补越厌学。

  “一时‘抢跑’并不能一直‘领跑’,过度培优提前透支了孩子的好奇心,换来精神上的倦怠,这是过度培优带给我的教训。”徐女士说。事实上,学校老师曾多次劝她停下培优,跟着班级的进度一步一个脚印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现在想来,我真应该早一点听老师的话。”

  武汉市教科院副院长朱长华说,学习是一个长跑过程,习惯和心态很重要。他说,事实证明,很多孩子后来并不是输在学习知识技能上,而是输在学习习惯、快乐心态以及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上。

  范先佐也提醒家长,“着急”式教育的背后,是父母对子女教育过程的过度参与,不仅会削弱学校的教育功能,而且让孩子的人生“被规划”,容易心理脆弱,害怕失败,担心自己对不起父母,可能造成孩子难以承受的“爱的重负”。

转载请注明  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提供有生命力的阅读在这里读人文历史 读转型中国长按二维码  一键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