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4岁仍然“学霸”的“楼梯教授”

2016-07-04 姚友明等 新华每日电讯
戳蓝字关注 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在吉大一院,饶明俐叮嘱病人家属注意事项(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新华社记者姚友明、李双溪、许畅 

  儿子在北京买了别墅,定居在美国的女儿也多次邀请,可84岁高龄的我国神经内科“大咖”饶明俐教授,还是决定留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继续坚持每天工作。

  不久前,饶教授飞赴北京参加国际脑血管病会议,她进入会场后坐在狭窄台阶上认真地学习着,而坐在椅子上的年轻人已经有人睡着。很快,这一幕被一位参会人士拍下来并传到网上,饶老被网民亲切地称呼为“楼梯教授”。

84岁“学霸”让年轻人汗颜 

  6月27日7:30,前一天才从北京回到长春的饶明俐教授顾不上旅途辛劳,就来到医院出门诊。坐诊日每天要给40名患者看病,每人平均的接诊时间超过10分钟,粗略折算下来,这位84岁老人平均每天的出诊时间在7小时左右。

  饶老迄今行医60余年,在我国神经内科领域早已名满天下。不过她真正为万千网民所关注,还要从6月24日说起:那天,饶老11点抵达北京,准备参加“中国卒中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

  “因为自己所参与的会议还没开始,所以我吃完午饭就想到会场去听听正在进行的一场会议。因为我是中途进入会场的,又不想麻烦别人起身让座,所以就干脆坐在了台阶上。”饶教授回忆道。很快,这84岁“学霸”坐在楼梯上认真听会的照片被传到网上,网民纷纷对饶老的求学态度和敬业精神点赞,并称为在画面中座椅上睡着的年轻人“感到汗颜”。

  网络照片上没有捕捉到的情节是,后来会场一阵掌声响起,数百人的目光从主席台上移向了会场上那个不起眼的小角落。最终这个在业界被视为“山峰一样”的老人,被请上了台,接受大家的掌声和敬意。


6月27日,在吉大一院,饶明俐在询问病人病情。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行医60余载待患者如亲人 

  回溯历史,这个身处耄耋之年的医者曾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进行过惊心动魄的革命斗争。1948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她所在的南开中学成立学生自治会,她经过推选成为学生会主席。重庆解放前夕,饶老和重庆大学以及其他中学的学生共同组织“反内战、反饥饿”大游行,并在特务来校抓同学时,组织广大同学进行营救。

  1950年,饶老在高考时毅然决定投身医学事业,当时她的心中除了悬壶济世的人生理想之外,还有一份内心深处对幼年早夭妹妹的怀念。“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有天我放学回家发现,妹妹和妈妈都没在家。后来不久,妹妹就因为罹患结核性脑膜炎而去世了,其实现在看这根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病,只是当时那个条件下没有药。”饶明俐教授说。

  从北大医学院毕业后,一次抢救经历让饶明俐教授记忆犹新:一个16岁的孩子,同样是因为患结核性脑膜炎而最终被死神夺去了生命。“我当时可以说是拼尽全力了,一边给病人做人工呼吸一边哭,病人家属也在哭,后来当时的主任过来安慰我的时候,我才发现那个孩子已经去世一段时间了。”饶老说。因为有亲人早逝,所以饶教授对每名患者都能给予亲人般的温暖。她总说,每当看到患者得到满意诊断后离开诊室,她就能高兴一整天。

饶明俐在查看一名病人的CT片。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有时间有精力就想工作” 

  周一、周四全天坐诊,周三全科会诊,周二、周五查房,周末出门或开会或义诊……翻开饶老的日记本,上面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天早上饶老都早早起床,提前到科室准备全天的工作;如果是接诊日,蛋黄派、麻薯和咖啡往往就是她的午饭。

  “下楼吃饭一来一回就是二三十分钟,这段时间我可不想浪费。”她说。每当夜幕降临,饶老除了要把白天的一些病例拿回家去研究之外,还要一边编审她所主持的学术期刊文章,一边盯着科室微信群随时帮助年轻人处置突发状况。

  很多人都问过饶教授,你年纪这么大了,安排那么多工作真的不累吗?饶明俐教授说:“没工作我就觉得心里空空荡荡的,我可没时间去休息,有时间有精力就想工作,工作挺幸福的。”

  “我们医院这两年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开展了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等疗法取得了一些成绩,我此次去参会,就是想听听其他同仁的做法。如果介入性疗法难关进一步攻破了,那么就会有更多脑卒中患者能够生活自理,患者不仅能长寿,还能享受美好生活!”饶老说。

  生命中有很多久别重逢,饶老说数次在街头偶遇经她治愈患者的经历,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重逢之一。她身材不高,却在茫茫人海中显得高大无比。通过那张会场照片,人们其实只看到她一生中无数个闪耀人性光辉瞬间中的“冰山一角”。


转载请注明  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提供有生命力的阅读在这里读人文历史 读转型中国长按二维码  一键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