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大红袍+美景,说明你远不懂武夷山
2015年11月15日,第六届海峡两岸(武夷山)朱子文化节活动现场(资料照片)。摄影:魏培全
每当提起位于福建省西北角的武夷山脉,世人首先想起的,便是蜿蜒曲折、色如碧玉的九曲溪,与千姿百态、灿若明霞的丹霞地貌。但鲜有人知,这里的儒学大家比肩孔孟,这里的文化底蕴不让泰山,武夷山跨越千年的文化自信始终傲立在这山水之间,至今依然光彩夺目。
“文化武夷山”:跨越千年的文化自信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 郭奔胜、林超、孟昭丽
两年前,搜寻世界风景图片的鼠标轻轻一点,让乌克兰小伙亚瑟·塔拉索夫与武夷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在网上看到武夷山的照片,就是觉得这里很美,想来看看。没想到,我居然来到了世界红茶的发源地。”亚瑟说,他如今和妻子已在武夷山定居、生子。
与亚瑟一样,每当提起位于福建省西北角的武夷山脉,世人首先想起的,便是蜿蜒曲折、色如碧玉的九曲溪,与千姿百态、灿若明霞的丹霞地貌。但鲜有人知,这里的儒学大家比肩孔孟,这里的文化底蕴不让泰山。
事实上,无论你知或不知、来或不来,武夷山跨越千年的文化自信始终傲立在这山水之间,至今依然光彩夺目。
地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部位的天心村,号称“中国岩茶第一村”,这是在武夷山天心村举办的斗茶赛,村里家家户户种茶、做茶、卖茶。斗茶,是一部茶文化的活典(2016年11月16日摄)。 摄影:魏培全
千年瑰宝,让世界读懂之奇
18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表决全票通过,武夷山赢得世界上仅有的23顶“双世遗”桂冠之一,他们如此评价:“一处被保存了12个多世纪的极其美妙的景观,拥有一系列优秀的考古遗址和遗迹,包括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汉城遗址、大量的寺庙和公园、11世纪的与后孔子主义(朱子理学)相关的书院遗址……”
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武夷山曼妙的山水间,人们总能发现,一位步履轻快的耄耋老人上下穿行,历经风霜雨雪、春夏秋冬,记录了近万张山水、人文照。
老人是武夷山原副市长阮雪清,武夷山申遗的见证者。
18年前,摩洛哥,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大会前夕,阮雪清紧张得彻夜难眠。
“不成功,就跳大王峰,”阮雪清说,这是武夷山唯一的一次申遗机会。
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松浦晃一郎,有些好奇。他和几位到大会现场的代表闲聊:武夷山到底准备拿什么申报文化遗产?
从3800多年前神秘船棺说起,到2200多年前的古汉城遗址,再到800多年前的理学家朱子,400年前的“万里茶道”……纵跨三千多年的时间长度,横跨宗教政治哲学的学科广度,代表们之言,让松浦晃一郎惊叹不已,“朱子,那不是朱熹吗?朱熹在日本,乃至整个世界的影响都很大。别的不说,就有朱熹,你们还担忧什么?”
第二天,表决全票通过,武夷山赢得世界上仅有的23顶“双世遗”桂冠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如此评价:“一处被保存了12个多世纪的极其美妙的景观,拥有一系列优秀的考古遗址和遗迹,包括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汉城遗址、大量的寺庙和公园、11世纪的与后孔子主义(朱子理学)相关的书院遗址……”
宣读结果那一刻,远在1万多公里外的武夷山申遗团队高声欢呼,阮雪清喜极而泣。
在武夷山人看来,文化申遗是一次如履薄冰的尝试。而在世界看来,武夷山实至名归,文化遗产的荣誉更像是一个迟到的答谢。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教授赞誉:“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史料记载,朱子理学不仅是中国元、明、清三朝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而且远播海外,对世界哲学和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南宋时期日本的官学、朝鲜李氏王朝的国学皆为朱子理学演化而来。
如今,在武夷山,每年仍有许多海外朱子理学的研究者前来瞻仰朱熹。
中国武夷文化研究院院长吴邦才说:“朱子理学所蕴含的维护国家统一、崇尚人格塑造、追求格物致知、勤政爱民精神和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等宝贵思想,不仅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世界的普世真理。”
若说朱子是武夷山文化的灵魂,茶香便是武夷山文化的味道。自唐宋飘来的茶香,及其所孕育的武夷茶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已凝结为武夷山献给全人类的一份瑰宝。
作为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17世纪上半叶,武夷茶顺着海上丝绸之路南下,横穿印度洋,销往英国。几乎同一时期,武夷茶又沿陆上“万里茶道”北上,途经1万3千多公里,进入俄罗斯。武夷茶迅速成为欧洲人,尤其是英国皇室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据考证,茶的英文“Tea”就源自于福建地方方言中茶的发音“Te”,在英国最好的红茶被称为“Bohea Tea”,为武夷茶的谐音。
武夷山茶人笑谈:如果没有武夷红茶西传,就没有英属东印度公司兴旺的茶叶贸易,北美人民就不会在1773年将东印度公司运来的一整船茶叶倾入波士顿湾,并随后打响了北美独立战争的第一枪,世界格局将因此而大为不同。
虽为笑谈,但武夷茶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可见一斑,武夷茶人自豪之情也溢于言表。
“我们的文化如此受世界尊敬和认同,我们没有理由不更自信一些。”武夷山市委书记马必钢说,“在文化自信的交流探索方面,武夷山要先走一步,要走得更好。”
“和”作灯塔,让游客读懂之魂
在武夷山,无须刻意学习文化,因为景色和文化早已无法分割。和谐 ,正是武夷文化的内核。无论是山水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都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既能诞生朱子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也能孕育出著名婉约词人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
千百年来,与世界不断碰撞、交融,造就了武夷文化独有的开放、包容。这让每一位来访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寄托。乌克兰小伙子亚瑟是其中一位。
“网上看到武夷山风景照,决定来这儿。没想到的是,来了以后发现,这里的文化比景色更令人惊叹。”亚瑟说。
每个周末,亚瑟和妻子都会到武夷山脉的深处远足。山峰之巅、溪水之畔,无论是寺庙道观,还是普通人家,主人都会热情邀请他们进屋,喝一杯热茶。
“武夷茶的分享精神令人震惊。”亚瑟说,西方喝茶,每人各泡一大杯独自斟饮,在武夷山,却是一泡茶分成数杯,众人分享。
“一杯香茗暂留客”,客来敬茶,是武夷山的茶俗。众人品茗,共闻茶香、行茶道、论茶事、交挚友。茶,让亚瑟在武夷山相识了许多新朋友。
如果说,是武夷生态吸引亚瑟而来,那么,留住他脚步的,则是武夷文化。“中国足足有五千多年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值得我多花一些时间去学习和感悟。”亚瑟说。
在武夷山,无须刻意学习文化,因为景色和文化早已无法分割。天游峰壁立万仞,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传说;九曲溪有九曲十八弯,曲曲都有遗址,弯弯都有故事。
在九曲溪的第六曲,朱熹当年在响声岩写下“逝者如斯”,字大如斗,色泽艳红。不难想象,当年他在这里面对清澈湍急的溪流,是如何感慨光阴飞逝的。
这样的摩崖石刻,武夷山还有450多处,其中朱熹题刻13方。这些题刻字体有楷有隶,字形大小不一、篇幅长短不定,既有“武夷第一峰”直白的赞美,也有“道南理窟”富有哲理的思辨,堪称中国古书法艺术宝库。
除了摩崖石刻外,先民文士在武夷山留下的文化遗存,还有高悬绝壁的船棺,鸿儒大雅的书院遗址,高僧名道的庙观等。这些遗存星罗棋布,如璀璨的宝石,镶嵌于武夷山的溪畔山涧、峰麓山巅、岩穴崖壁,将人的思想情感、劳动智慧与山水紧密相融,浑然天成。
吴邦才说:“若说西藏文化之美,在于虔诚与纯净;草原文化之美,在于潇洒与豪迈;那么武夷文化之美,在于和谐与静好。”
和谐,正是武夷文化的内核。无论是山水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都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既能诞生朱子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也能孕育出著名婉约词人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
历史上,这种和谐不仅跨越了时空的障碍,而且打破了人心之间的藩篱。
公元前334年,春秋战国,列强争霸,越族入闽。但越族军民并不是烧杀抢掠的入侵者,而是和当地的百姓和睦共处,并形成了新的闽越族,成为东南地区最强的一邦。当年创建的闽越王城,是现代保存最完善的古汉城遗址,观之令人叹奇。
儒、释、道三教,在武夷山相安共处。三教精英相互仰慕、亲密交往,常在一起斗茶品茗。九曲溪畔的三教岩,水帘洞内的三教堂,正是三教求同存异的永久象征,昭示着武夷山“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的无穷魅力。
和谐,作为武夷文化的精髓,一直延续至今。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国英说,武夷山共有涉茶企业近6000家,茶厂之间切磋技艺,共同进步,“这成为武夷山又一道美丽的风景。”
在武夷山,和谐文化,已化作一座心灵灯塔。来自河南的游客陈楠说,快节奏的社会,有时候自己也变得焦躁,“武夷山的和谐氛围很能感染人,在这里,自己的心也安静了下来。”
“乡愁”羁绊,让百姓读懂之根
宋元间,在武夷山创立书院的著名学者就有43位,武夷山成为理学名山。仅武夷山风景区九曲溪两岸,有记载的书院遗址就有35处。
如今,在武夷山城区的文庙和一些社区、图书馆,人们模仿当年书院教学的方式,不定期举办讲座。这 57 27689 57 15757 0 0 1346 0 0:00:20 0:00:11 0:00:09 3372 57 27689 57 15757 0 0 1299 0 0:00:21 0:00:12 0:00:09 3863 57 27689 57 15757 0 0 1200 0 0:00:23 0:00:13 0:00:10 3139 57 27689 57 15757 0 0 1115 0 0:00:24 0:00:14 0:00:10 3140些讲课老师既有大学教授,也有民俗专家,涉及的主题有朱子理学,也有茶文化、书法、琴艺等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文化盛极一时,但又伴着断壁残垣一并封入历史。而武夷文化,却不断发展,愈加兴旺。
“夜间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喊芽”,欧阳修的诗句,记录的是北宋时期武夷山祭茶的盛典,这一习俗沿袭至今。
每逢惊蛰时节,春光明媚,武夷山人开始采茶、造茶,民间仍可见祭茶神活动。鸣金击鼓、顶礼膜拜之后,众茶农高喊“茶发芽、茶发芽”,祝茶叶丰收、茶事顺利。
在武夷山,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感,而是浸润于每个人心中,构成了武夷山人的独特精神世界。
然而,对于武夷山人而言,要真正读懂自己,有时候比外人要更难,“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朱子故里五夫镇兴贤村,每个人都会说一段朱子“葱汤麦饭”的故事,家家户户重视教育,武夷山的高考状元多数都出自这里。
在这里长大的姜立煌,直至不惑之年,才对家乡的文化有了新领悟。
申遗成功之后,朱子故居紫阳楼需要有人日常管护。当时还是一名业余画家的姜立煌就在紫阳楼住了下来。
随着武夷山的名声渐起,前来紫阳楼参观的海内外游客日益增多,姜立煌顺带做一些讲解,也让他开始更深入了解朱子文化。
“我原来以为古文化迂腐陈旧,研究越深入就越发现,这在今天仍有很大的价值。”姜立煌随后开始收集相关文物,成立五夫镇朱子文化研究中心。
和姜立煌一样,越来越多的武夷山人开始挖掘整理自己的文化。近年来,武夷书院文化的兴起,更是当地传统文化的全民觉醒。
宋元间,在武夷山创立书院的著名学者就有43位,武夷山成为理学名山。仅武夷山风景区九曲溪两岸,有记载的书院遗址就有35处。
如今,在武夷山城区的文庙和一些社区、图书馆,人们模仿当年书院教学的方式,不定期举办讲座。这些讲课老师既有大学教授,也有民俗专家,涉及的主题有朱子理学,也有茶文化、书法、琴艺等。
记者看到,参加讲座的人越来越多,有机关干部,也有普通市民,大家都在自觉地学习武夷文化,守护着、传承着这份文化根脉。
武夷山农民也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守护着自己的文化。天心村地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部位,号称“中国岩茶第一村”,家家户户种茶、做茶、卖茶、斗茶,是一部茶文化的活典。
“近年来,我们在不断挖掘整理自己的文化。”原天心村党支部书记苏德发感慨,“只有文化才能真正缔造出美丽的乡村,也只有文化,才能留住一个民族的根。”
守“根”护“魂”,让未来读懂之路
面向未来,武夷山所在的南平市提出,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未来发展要坚守“三不能”:不能重自然轻文化、不能重商业轻保护、不能破坏性保护。
“文化是武夷山的灵魂。保护文化不能有铜臭味,不能把文化庸俗化”
虽有源头活水,但对于武夷山人来说,在各种社会思潮激荡的今天,如何将这份文化自信站定、延续和发展,仍是一道充满挑战的考题。
凭借一份文化自觉,今天的武夷山人,正在用他们独有的智慧,书写着下一个千年的文化答卷。
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18年前,武夷山人将两颗金种子牢牢攥在手中。但他们懂得,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既浑然一体,又有各自的属性,相对于自然遗产而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任务更重。
面对下一个千年,武夷山人想到的首先是文化。
成为“双世遗”后,武夷山文化迎来复兴之机,一批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与自然风光相比,文化建设投入巨大,短期内难以见效益。申遗后的十几年间,武夷山自然和文化的保护发展并不平衡。
武夷山人清醒地认识到问题所在。为保护双世遗倾注心血的武夷山市委前书记梁伟新,在离任之时,对接任者反复叮嘱:“武夷山这些年文化建设是短板,要补旧账。”
多次文物普查、加快认定文化遗产、提高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待遇、建立文物保护联席会议制度……近年来,武夷山保护文化的列车在加速。
如今,武夷山已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8个,各级文保单位75处,文物古迹591处。
已是60岁的武夷文化学者赵建平回忆,1959年公布第一次文物保护单位后,直到2014年才公布了7批,此后三年里一年一公布,保护资金也翻了两番,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文化是武夷山的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武夷山市市长林旭阳说,“有人觉得,做文化项目投入大、没收益。但是我说,现在武夷山已经进入经济反哺文化的阶段,再穷也要挤出钱来做文化。”
2016年底,世界最高的一座朱子雕像在五夫镇落成。这座高23.66米的朱子雕像是朱子文化园项目的核心部分。朱子文化园规划面积近1000亩,总投资8亿元。
“十三五”以来,武夷山先后对多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实施了保护工程,举办了五届海峡两岸茶博会、第三届中蒙俄“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市长峰会、第六届朱子文化节等。仅2016年,武夷山市就开展120多场文化惠民活动。
对文化的投资逐步有了回报。尤其是《印象大红袍》的成功,让武夷山人看到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与后劲。这部以武夷山茶文化为表现主题创作的大型实景演出,当年投入超过1.5亿元,公演五年后,共演出1888场,接待人数243万人次,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公司并于2017年初成功在新三板挂牌。
更可贵的是,武夷山的文化产业是实实在在的惠民产业。《印象大红袍》的演出者大部分为当地村民,近年来,仅此一项,村民们收入颇丰。
“文化是武夷山下一步发展的源泉。”林旭阳说,这一届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借助武夷山的文化资源和底蕴,打造一批“文化+”产业。
2016年3月,武夷山市政府联合制定了《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计划到2020年建成4-5个以“文化+旅游”为主要特色的景区,实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利用、朱子文化品牌建设、“万里茶道”融入“一带一路”等九项工程,实现年接待游客突破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200亿元。
看到文化产业的魅力,90后女大学生邹小林在大学毕业之后,不顾家人的反对,回到了家乡下梅镇卖茶。
她说,下梅镇是“万里茶道”的起点,邹家是当时最大的茶商,希望将这独一无二的文化和茶叶结合,帮助家乡百姓富起来。
“与传统茶农不同,我把历史、文化故事融入茶叶中。顾客喝茶时,不仅是味蕾上的愉悦,也是在精神上的享受。”邹小林说。
2011年至今,邹小林参与建立了武夷人家合作社,和当地的18家茶农合作,如今一共有1000多亩茶山,年产茶2万多斤,年营业额近1000万元。
面向未来,武夷山所在的南平市提出,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未来发展要坚守“三不能”:不能重自然轻文化、不能重商业轻保护、不能破坏性保护。
“文化是武夷山的灵魂。保护文化不能有铜臭味,不能把文化庸俗化。”马必钢说,武夷山发展文化产业不能本末倒置,重在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守根、铺路、铸魂……武夷山关于未来文化发展的这份答卷,与中央近期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紧密契合。
“文化自信是武夷山最深沉、最持久的自信。”南平市委书记袁毅说,“我们要用心、用情去呵护、去擦亮武夷山‘文化遗产’这张牌,让人们不仅读懂武夷山的风景之美,更能读懂武夷山的文化之韵。”©
来源:2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监制:易艳刚
责编:张慧
校对:赵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