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如何让讲话直抵人心,让中国故事传遍世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37635qroe&width=500&height=375&auto=0
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正所谓“文从道中流出”。这正是“习语”直抵人心、富于魅力的原因所在。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同样“功夫在诗外”,没有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何来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习语”何以近人?
作者 | 辛识平
2016年2月19日,对新闻舆论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2·19”重要讲话,给大家上了一堂影响深远的“新闻公开课”。时隔一年,重温这堂“大课”,思想的热力依然强劲。
今天的舆论场,新媒体迅猛发展,受众需求“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对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来说,要在海量传播中推出“镇版之作”、形成“刷屏之效”,没有“几把刷子”是不行的。
敢问路在何方?答案,既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也在他带头改进文风、讲好中国故事等具体实践之中。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在广交会二期上受青睐,首日即售出400余册(2015年4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以“接地气”的文风直抵人心
从“打铁还需自身硬”到“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从“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到“撸起袖子加油干”,这些“金句”折射出“习式语言”的独特风格。品读“习语”,平实语言蕴含大智慧,生动表达连着大情怀,让人深刻感受语言的魅力。
连通上下,深入浅出,有亲和力。善于将“高大上”的施政理念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的话,是“习语”的一大“绝活”。
比如,讲生态与发展的关系,习近平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讲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他用“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在新年贺词中,他吸收“点赞”“蛮拼的”“世界那么大”等网言网语,赋予其新意义,激发了正能量。
直面问题,开诚布公,有说服力。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不回避问题,敢于正视问题、解决问题,说话做事就会有的放矢。
强调领导干部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时,习近平列出了“七个有之”的突出问题,如重炮齐轰,击中要害、发人警醒。类似这样突出问题导向的语言,不仅言之有物,而且饱含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给人以力量和希望。
融通中外,聚同化异,有感召力。比如,谈到合作共赢,习近平来了一个话语上的“全球采集”。东南亚朋友讲“水涨荷花高”,非洲朋友讲“独行快,众行远”,欧洲朋友讲“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人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不同的表达,说明同一个道理,既“各美其美”,又寻求“最大公约数”,展现了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气度与自信。
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正所谓“文从道中流出”。这正是“习语”直抵人心、富于魅力的原因所在。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同样“功夫在诗外”,没有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何来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2017年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会见第71届联合国大会主席汤姆森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用“讲故事”的艺术架起桥梁
从诸子百家到佛经禅语,讲故事常常是文化传播“隐形的翅膀”。今天,讲故事依然是新闻报道、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习近平多次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方面,他是提倡者,也是践行者。
黄土高原上,有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庄。几十年前,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现在,梁家河的人们过上了幸福生活,吃肉已经不成问题。
这个“梁家河故事”,习近平在美国出访时讲过,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也讲过。通过这个故事,世人可以感知中国的发展进步,理解“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读懂中国领导人“足寒伤心,民寒伤国”的人民情怀。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在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察看自己当年住过的知青窑洞。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在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中,“好故事”还有不少。
——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他以春秋时期正考父“三命而俯”的历史故事,告诫领导干部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出席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活动,他以“英雄母亲”邓玉芬投身抗日、满门忠烈的悲壮故事,铭记中华儿女“抗战到底”的不屈精神;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他以“半床被子”的感人故事,阐释共产党人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
习近平讲故事,以事说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架起了连通古今、拉近距离的思想之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这正是“看不见的宣传”。
“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对媒体人而言,善讲故事,应是能力上的“标配”,也是常做常新的课题。中国故事,更精彩的内容还在后面,精彩的讲述不能缺席。
毛泽东曾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不论是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还是善讲故事的语言艺术,习近平总书记在改文风上为全党作出了表率、树立了样板。
《史记》有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文风不是小事,改文风永远在路上。从新闻工作者,到各级干部,都需要交出让人民满意的优秀答卷。©
延伸阅读
这一年,我们这样做新闻
2016年2月19日,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
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
一年来,
中国的新闻悄然发生了变化。
如果你是记者,
你会怎样报道这个世界?
我们比以前走得更远,
扎得更深,
离老百姓更近。
忧患着人民的忧患,
欢乐着人民的欢乐,
感动着人民的感动。
在生活的深处,
我们磨练着……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来自一线的鲜活素材,
被送进“中央厨房”加工成新闻大餐。
这是前所未有的生产模式,
不同工种同台作业,
生产融文、图、视于一体的全新新闻产品。
“现场新闻”,
把新闻现场“搬”到受众眼前。
我们努力面向世界,
讲好中国故事。
我们是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
时代风云的记录者、
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一年来,
中国数十万名记者践行着习总书记2.19讲话精神,
这是媒体人在新时代的职责和使命。
长按识别下图中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和我们一起感受这一年的新闻报道的变化。
来源:新华社
监制:易艳刚
责编:张慧
校对:赵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