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有800万件馆藏的大英博物馆,最初竟只是一个放在家里的柜子

2017-04-11 清越 新华每日电讯



导语大英博物馆里的圆形阅览室是当年马克思为《资本论》收集资料和写作的主要场所,许多参观者来寻找马克思当年常坐的座位。圆形阅览室于1857年5月2日对公众开放,萧伯纳、马克思、列宁、柯南道尔等在内的许多著名人物曾在此学习过。



有800万件馆藏的大英博物馆

最初只是一个放在家里的柜子


来源:象外(ID:xiangwai_artha)

作者:清越


大 英 博 物 馆





其实对大英博物馆

真的不需要用什么

“最悠久”“最宏伟”“最著名”……这样的形容词


它的特点就一个字




我们来看数据


大英博物馆占地75000平方米

拥有94个展厅

一年内接待的参观人数可达682万


现有馆藏800万件

而目前展出的藏品只有约5万件

还不到全部馆藏的1%


如果你还对它的馆藏数据没有概念

那么我们来做个算数:


如果每年都把展出的藏品全部换一遍

也要一百多年才能展得完



相信去过大英博物馆的同学都知道

要在一天内把想看的藏品全check一遍

那是真的impossible


如果你还没提前做好功课

行了

放弃吧



人always是这么多的


不过就算看不到藏品

你也可以用买买买来弥补遗憾


大英博物馆的商店能环绕半个中庭

品类之丰富让你买到想剁手



但你知道么

如此规模的大英博物馆


最初就是一个人的柜子


比如像这样的



这种源自文艺复兴

叫做“好奇柜”的柜子

最后演变成了大英博物馆


下面这位就是大英博物馆的“创始人”


汉斯·斯隆

(Sir Hans Sloane)


Sir Hans Sloane(1660-1753)


爱尔兰裔医学家和博物学家汉斯·斯隆爵士(Sir Hans Sloane,1660-1753)生前有着规模庞大、数量惊人的好奇柜收藏。斯隆爵士不希望自己付出一辈子心血的宝物在他死后也跟着被埋进坟墓,于是就在遗嘱里把他所有的好奇柜全部赠送给当时的国王乔治二世(King George II)。


斯隆爵士豪奢的收藏规模


斯隆爵士的好奇柜收藏在当时价值2万英镑,这可是相当于现在6500万人民币的巨款(如果你非要纠结是怎么换算的,是这样:牛顿在1717年确定的金本位制规定3英镑为1盎司,1盎司为现在的1416.1美元,自己算吧...)。所以斯隆爵士的这一捐赠行为无疑是一项无私的壮举,对于整个国家而言,着实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斯隆爵士收藏的部分奇奇怪怪的...石头吧...?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斯隆爵士的好奇柜收藏涵盖了约71000件各种类型的物品,包括4万本印刷书籍、7000件手稿、337件自然历史学的植物标本,还有包括丢勒(Albrecht Dürer,1471-1528,文艺复兴时期德国著名画家)在内的艺术家绘制的版画等印刷品,以及从苏丹、埃及、希腊、罗马、远东和美洲地区淘来的珍奇古玩。


也就是这一堆原本被放在好奇柜里展示的玩意儿,成为了大英博物馆的前身。


最早的大英博物馆——蒙塔古宫(Montagu House)。起初,大英博物馆的地址是被设定在如今白金汉宫的位置,但当时博物馆的理事会觉得那块地皮太贵,所以最后不得不放弃。后来,理事会以2万英镑从蒙塔古家族(Montagu family,蒙塔古家族当年是英国的朝中大臣来的)手中购入了一所17世纪的大宅——蒙塔古宫作为大英博物馆最早的地址。


1753年6月7日,乔治二世通过英国国会正式批准建造大英博物馆,并且在斯隆爵士的收藏基础上增加了两个图书馆,即由伊丽莎白时期的国会议员、古文物学者罗伯特·卡顿爵士(Sir Robert Cotton,1570-1631)成立的卡顿图书馆(Cottonian Library)以及第一任牛津伯爵罗伯特·哈雷(Robert Harley,1661-1724)的哈雷图书馆(Harleian Library)。


这两个图书馆之后在1757年并入以收藏英国历任君王的书籍和手稿为主的皇家老图书馆(Old Royal Library)。斯隆爵士的好奇柜、卡顿图书馆、哈雷图书馆和皇家老图书馆所收藏的众多珍贵书籍和文献最后形成了如今的大英图书馆(British Library,即英国国家图书馆)。


大英博物馆最初是真的“博物”,并且是包含自然历史这部分的。但由于在成立之后不断地进行扩张,那些庞大的标本完全塞不下了,所以最后就被分离了出去,于1881年在伦敦的南肯辛顿(South Kensington)形成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Natural History Museum)。


斯隆爵士原本就是个博物学家,所以他的好奇柜收藏就是个大杂烩,艺术、人文、科学,上天入地无奇不有;而卡顿和哈雷两所图书馆收藏的书籍手稿则为大英博物馆增添了更多的文学和历史元素。在当时,大英博物馆是第一所“新型”的博物馆——它不归于教会和国王,藏品涵盖各个领域,并且免费向公众开放



其实说到这里,重点基本已经说完了。因为在这之后,大英博物馆主要干的事情就是把世界各地的珍宝往英国运。


先不说其他国家的宝贝,单说我们中国,大英博物馆就收藏了约23000件中国古书画、刻本、器具、雕塑、敦煌莫高窟文物。这其中,长期陈列的珍宝只有约2000件,其余的都被存放在博物馆的10个藏室中,除非是特殊展览,一般游客无缘一睹真容。比如这一件唐代摹本《女史箴图》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如今存世的只有两个摹本,其一为宋代摹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唐代摹本就藏于大英博物馆。这件《女史箴图》原本是乾隆皇帝的心爱之物,1860年从圆明园流出,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成为博物馆最重要的东方文物。大英博物馆为《女史箴图》特别整修了91号展厅“墨香堂”,将作品一直安放在展厅中央的陈列柜中,且每年只公开展出一个月,其余时间则原地避光保存。


再随便看看大英博物馆的几件镇馆之宝:


☞ 帕特农神庙雕塑 ☜

(The Parthenon Sculptures)


帕特农神庙雕塑(公元前5世纪),现藏于大英博物馆杜文展厅。杜文展厅的这些雕刻品浅浮雕、高浮雕和圆雕,都来自于古希腊雅典卫城的岩石之上。这件雕塑作品曾引起英国和希腊之间持续的外交争端,最终以大英博物馆拒绝归还而不了了之。


☞ 罗塞塔碑 ☜

(The Rosetta Stone)


罗塞塔石碑(公元前196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中央大厅西侧进入4号展厅。罗塞塔石碑制作于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Ptolemy V)统治时期。石碑上刻有三种文字:上半部分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适用于祭司的法令)和通俗文字(当地人在日常使用的草写体),下半部分是古希腊语(行政机关的官方语言)。如果没有罗塞塔石碑的发现,古埃及象形文字可能至今都无法破译。


☞ Katebet木乃伊 ☜

(Mummy of Katebet)


Katebet木乃伊(约公元前1300-1280年,第18王朝末期或第19王朝初期),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第62-3号展厅。Katebet是“神王”阿蒙神(Amun)的歌女,在当时是神庙祭祀活动中最为著名的演唱家。Katebet身穿华丽的外衣,脸戴镀金面具,留着精致的假发,手指上还戴有一枚货真价实的金戒指。



☞ 路易斯西洋棋 ☜

(The Lewis Chessmen)


路易斯西洋棋(约于公元1150-1200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第40号展厅。82颗棋子由海象象牙以及鲸牙精妙雕刻而成,制作于挪威,在1831年前后于苏格兰的外赫布里底群岛中的路易斯岛被发现。 


你说这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无价之宝就这样放在了大英博物馆,它们的祖国人民当然会多多少少有点不乐意。所以一直以来,大英博物馆在“不仅仅是为学者和好奇的人调查和娱乐服务,而且为大众利用和公共利益服务(选自英国国会于1753年通过的《大英博物馆法案》前言)”,同时也饱受着来自各国人民要求其归还文物的争议。


比如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希腊就一直在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帕特农神庙雕塑,但每次都遭到拒绝。除了文物本身的巨大价值外,大英博物馆最重要的顾虑是:一旦开了这个先例,将引起连锁反应,博物馆收藏的大量外国文物都将受到追索。




1759年1月15日,大英博物馆开放了它的第一次展览。在这之后,博物馆就开始不断扩大自己的馆藏规模。东西越来越多,一栋宅子肯定装不下了。所以在大英博物馆264年的历史中,除了到处收罗文物,另一件大事就是造房子装东西。

国王图书馆收藏了国王乔治三世的6万本书籍,也是后来大英博物馆重建工程中最先完成的部分。


到了1823年,国王乔治四世(King George IV)把乔治三世(George III)的国王图书馆(King's Library)贡献给了大英博物馆,同时,英国议会开放了对每一本国内出版物的复制权限,从而让博物馆的图书馆能够在最大规模上得到丰富和完善。


这样一来,老旧的蒙塔古宫肯定承载不了规模越来越大的收藏,博物馆的扩建迫在眉睫。


大英博物馆全景图(我们今天看到的建筑是当年把蒙塔古宫完全推到,彻底原地重来的)


1820年,大英博物馆邀请新古典主义建筑师、希腊复兴的代表罗伯特·斯莫克爵士(Sir Robert Smirke,1780-1867)为博物馆的重建设计草图。斯莫克爵士为大英博物馆设计了主楼以及建筑正立面的外观,也就是如今我们看到的带有东、南、西、北四翼的四边形建筑。


1828年大英博物馆的施工现场


整个重建工程从1823年开始,在1831年首先完成了对博物馆东翼的国王图书馆的重建(曾被誉为伦敦最美的房间之一),紧接着是与国王图书馆相呼应的埃及馆(Egyptian Galleries,竣工于1834年)、容纳图书馆和阅览室的北翼(竣工于1838年)、西翼和南部正面的石柱廊(竣工于1846年)。


在1850年代,我们熟悉的样子基本已经出来了(Roger Fenton拍摄的大英博物馆,1952年)


按照斯莫克爵士原本的设计,大英博物馆应该是要有一个专门用来陈列艺术品的区域,但是随着1824年英国国家美术馆(Nationally Gallery,London)的成立,这个计划就不再需要了。


在19世纪50年代末,大英博物馆完成了新馆的重建,并且形成了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面貌。



占地约13.5英亩的大英博物馆

先不说它的藏品

单看它的建筑就值得你逛一天了

如果来不及进去看展

那就在外面溜达一圈拍拍照好了


☞ 南入口 ☜

(South Entrance)

这是一张老照片...看到石柱廊了没有


崇尚新古典主义的斯莫克爵士为大英博物馆设计了希腊复兴式(Greek Revival)的外观,南面入口处的石柱廊和顶部的三角墙都是典型的希腊式建筑风格。


正面入口处的八根柱子


气势壮观的石柱廊是大英博物馆极具辨识度的标志,斯莫克爵士采用了44根高45英尺、直径5英尺的爱奥尼亚式石柱(Ionic,爱奥尼亚式为古希腊建筑的代表柱式之一,柱子顶端有涡卷状的纹饰向中心靠拢),并用八根石柱组成一个门廊,形成整个建筑物正立面的中心。 



☞ 圆形阅览室 ☜

(Round Reading Room)

Sydney Smirke建造的圆形阅览室


罗伯特·斯莫克爵士在完成了以上主要的建造之后退休了。接替他的是弟弟西迪尼·斯莫克(Sydney Smirke,1798-1877),主要在1854至1857年间进行对圆形阅览室(Round Reading Room)的建造。



圆形阅览室是当年马克思为《资本论》收集资料和写作的主要场所,许多参观者来寻找马克思当年常坐的座位。


圆形阅览室于1857年5月2日对公众开放,萧伯纳、马克思、列宁、柯南道尔等在内的许多著名人物曾在此学习过。


☞ 杜文展厅 ☜

(The Duveen Gallery)

杜文展厅由美国建筑师约翰·卢梭·派普(John Russell Pope,1874-1937)设计,于1939年建成并向公众开放。然而不幸的是,二战爆发,杜文展厅在1940年就被炸了,然后一直处在修复状态,直到1962年才重新开放。


对于英国的艺术界,约瑟夫·杜文男爵(Joseph Duveen,1869-1939)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人物。杜文男爵本人就是一名艺术商,曾为英国的画廊和美术馆提供了很多艺术珍品,并且经常捐款资助艺术机构。



在1931年,杜文男爵在大英博物馆建立了“杜文展厅”(the Duveen Gallery),用来陈列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帕特农神庙雕塑(又被称作埃尔金大理石雕,Elgin Marbles)。



☞ 大中庭 ☜

(Great Court)

大中庭是真的超级大超级壮观!是一个让人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地方。位于中心区域的建筑就是圆形阅览室。大中庭从1999年9月开始建造玻璃屋顶,之后在2000年12月6日向公众开放。


就像原本包含在博物馆内,最后由于空间问题不得不分离出去的收藏一样,博物馆内的大英图书馆最后在1998年正式搬迁至伦敦的圣潘克拉斯(St. Pancras),形成单独的一所图书馆。


它实在太美了...尤其是有阳光照射的时候。


在这之后,大英博物馆将包括圆形阅览室在内的整个中庭区域重新改建,形成了我们进入博物馆的第一步——伊丽莎白二世大中庭(the Queen Elizabeth II Great Court)。英国设计公司Buro Happold和建筑团队Foster and Partners采用了3312块钢化玻璃建造成的屋顶,不仅为大英博物馆甚至伦敦增添了一个独特的标志,也让这个占地2英亩的公共区域成为了全欧洲最大的室内广场。©


延伸阅读

她让全世界知道了南京大屠杀,现在她的纪念馆开馆了

大英博物馆藏敦煌壁画

国外博物馆馆藏中国玉器

开眼界:各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吴雨初:我是做牦牛博物馆的亚格博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张慧  |  校对:赵岑

↓↓↓春风又绿江南岸,可否请您点个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