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宁回应接受普林斯顿教职:怕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故步自封而不自知
【导读】颜宁本人从清华到普林斯顿,从普林斯顿回清华,又从清华到普林斯顿,这样的来来往往,本身就可以视为我国高等教育螺旋式上升的一个注脚。
颜宁回应接受普林斯顿教职
来源:肖图慈
这几天,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教授颜宁受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系Shirley M.Tilghman终身讲席教授的消息,无疑是中国学术圈里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
10日这一消息得到了清华大学的证实。10日上午10点,清华大学正式发出消息,宣布该校生命学院教授颜宁接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主动邀请,将于近期前往该校担任终身讲席教授。
清华大学消息全文: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颜宁教授经本人慎重考虑并与学院和学校领导仔细沟通,已决定接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Shirley M. Tilghman终身讲席教授的职位,将于近期前往就任该教职。在聘期内,她将在普林斯顿大学继续从事高水平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也会保持与清华的联系,在符合两校规范的情况下,安排出时间在清华继续从事一定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两校和中美两国间学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高水平创新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宝贵资源,也是全球各国高度关注、积极争取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清华大学培养的博士毕业生受聘于海外高水平大学正式教职的情况已日益多见,在职教师被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在内的世界名校聘为长聘或讲席教授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些事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世界一流大学对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国内高校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有较高认可,清华有一批优秀学者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大学教师的水平,其中的杰出者更是达到了世界名校的讲席教授水准。
十年磨一剑。在清华的十年间,颜宁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取得了世界级的科研成果,成为结构生物学领域的引领者之一。她因此收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的主动邀请,帮助普林斯顿结构生物学学科的发展。
在国际舞台上亮剑,这是国际高层次人才流动的正常现象。近年来中国的大学师资水平不断提升,与国际一流大学师资流动更加频繁,合作日益紧密,像姚期智、施一公等从普林斯顿回到清华,带动了清华相关学科的发展,加强了中美两国科研等领域的合作。颜宁选择再次回到普林斯顿大学,我们相信,这有助于将中国的学术思想、教育理念和清华的学术风格传播到国际学术舞台上,产生更大的影响。清华对此保持开放、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我们将继续关注和支持颜宁等学者的发展,衷心希望他们取得更多创新性成果,为人类科技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成为国际卓越的学者。
我们期待他们在不远的将来再回到中国、回到清华,相信那时他们会带来更新的理念、更多的经验,更好地服务祖国的教育和科技事业。清华大学也将继续提高人才质量,积极引进优秀学者,努力给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与条件,促进他们做出更重要的创新性成果、更好地教书育人、更快地在国际学术舞台上脱颖而出。
此前保持低调的颜宁,做出了自己的表态:
2015年以来,我陆续收到欧美多所著名研究机构的聘任邀请,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决定受聘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Shirley M. Tilghman终身讲席教授。
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因为过去10年我在清华大学获得了极好的支持,有优秀的学生、给我动力和压力的优秀又友好的同事们、给我全力支持的学校和学院管理部门等等。在这些无与伦比的软硬件条件支持下,我取得的科研成果甚至超过了自己回清华之初的预期。
但同时,我生怕自己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可能故步自封而不自知;换一种环境,是为了给自己一些新的压力、刺激自己获得灵感,希望能够在科学上取得新的突破。
另一方面,清华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都是我的母校,能够在这两所让我骄傲的母校任教是我一直以来的理想。我很开心10年前清华大学向我伸出了橄榄枝,2年前普林斯顿大学也同样向我伸出了橄榄枝,让我得以梦想成真。我也会凭着对清华的热爱和熟悉,为促进普林斯顿等国外一流学府与清华的交流合作尽我所能,这也是我在这个阶段回报母校的一种方式。
针对网上的种种传闻,不少资深专家、学者向记者表示,这是国际上高层次人才成长与交流的常态,亦是我国学术界日益与国际接轨的表现。顶尖人才国际流动将成常态。
几年换一个地方,是顶尖人才成长的必然规律
从2007年在普林斯顿完成博士后回到清华做教授,颜宁独立开展科研的道路,主要在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展开。经过十年成长,如今普林斯顿主动邀请她担任分子生物系的终身讲席教授,说明她这十年学术科研成长之迅速。
毋庸置疑,这与国内近年来迅速改善的科研环境息息相关。从2007年到2017年间,国家每年对科学基金的投入增长了6倍,而同期美国科学基金会的拨款仅增长约20%。
颜宁说,过去10年,她在清华获得了极好的支持,有优秀的学生、优秀的同事,还有学校和学院管理部门的全力支持。在世界一流的软硬件条件支撑下,颜宁“取得的科研成果甚至超过了自己回清华之初的预期”。
这么好的环境,为何还要离开?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中科院院士张旭认为,这是顶尖人才成长的必然规律,“一般5-10年换一个地方,有利于人才不断成长。”他坦言,自己就曾是医生,来到中科院神经所之后,新旧知识背景的交叉帮助他打开了更广阔的科研天地。
清华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颜宁接受普林斯顿大学的邀请,是国际高层次人才流动的正常现象。近年来,中国的大学师资水平不断提升,与国际一流大学师资流动更加频繁。颜宁选择再次回到普林斯顿大学,也将有助于把中国的学术思想、教育理念和清华的学术风格传播到国际学术舞台上。
中国到了与国际名校平等交流师资的时候
一位海外学者说,中国高校的教授直接被国际知名学校“挖角”当教授,在十几年前很难想象,更多的是国际名校的博士后直接回国当教授。2001年,时任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琚诒光去普林斯顿任教,还得从助理教授做起。
然而近年来,中国培养的博士毕业生受聘于海外高水平大学正式教职的情况正日益多见。更引入注目的是,一批国内土生土长的博士,也开始在美国名校做教授了:中科大的段路明,如今是密歇根大学的讲座教授;清华大学的郑思齐,最近成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讲席副教授。
与此同时,国内高校的招聘水准也是一路高涨。据记者了解,一个美国一流高校的终身教授,现在也未必能拿到国内一流高校有保障的长聘教授合同。
国内学术水准的提升,也可以从国际合作中管窥一斑。有专家透露,2010年前后,由中国科学家发起的国际科学计划,在实施后却将中国科学家拒之门外;而近两年来,欧盟、美国等在制定一些科研标准时,开始主动邀请中国科研小组参与。
上海交大赵立平教授说:“当一个国家的科研经费投入大手笔增加,一批大科学装置纷纷建成投运之后,这些硬件条件会与大幅增长的人才数量之间,产生聚合反应。”他认为,这种现象在中国生命科学界有着比较明显的体现,唯此,中国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才可能在国际知名高校之间流动。
张旭同时提醒,近年来我国生命科学的确在奋起直追,但与美国、欧洲还有差距,个别优秀人才向国际名校的流动,不该成为集体狂欢的理由,“这更多是一种个人选择”。
延伸阅读
清华女教授跳槽普林斯顿:是人才流失,还是人才流动
陆侠
这几天,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颜宁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聘为终身讲席教授,引起了广泛关注。颜宁本人表示,“换一种环境,是为了给自己一些新的压力,刺激自己获得灵感”,清华大学也说,“这有助于将中国的学术思想、教育理念和清华的学术风格传播到国际学术舞台上”。
用颜宁的话说,这“明明是开开心心的一件事”,但就在消息出来这几天,网上舆情开始出现分化。一方面,有人认为这是人才流失,还有人把颜宁受聘普林斯顿与申请自然基金课题失败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为此格外激动,觉得这是国内大学赶上世界一流的一个标志。
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清华的回应称,“世界一流大学对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国内高校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有较高认可”,这话有它的道理。颜宁本人从清华到普林斯顿,从普林斯顿回清华,又从清华到普林斯顿,这样的来来往往,本身就可以视为我国高等教育螺旋式上升的一个注脚。如果国内的学术水平真的那么不行,恐怕就算清华能花大价钱把颜宁从普林斯顿请回来,十年之后,她那份学术天赋估计也早就被废掉了,哪里还有被请回去的机会?
在现阶段,世界确实还不是平的。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人才的虹吸效应,依然是一种现实的存在。但这样的位势差,也不会永远不变。如果说当年姚期智、杨振宁、陈十一、施一公的归国确实需要很强的爱国精神支撑,那么今天,很多优秀海归的回国工作,已经不只是情感的考量,同样也经得起现实损益平衡的考验。当众多国外科学家开始羡慕中国的实验室拥有比他们更好的研究条件,当越来越多像中国科大的段路明,清华大学的祁晓亮、郑思齐等等国内培养的人才,同样有资格在世界知名大学获得讲席教授的称号,我们对“人才流失”的看法恐怕需要逐渐被“人才流动”所取代。即便从最为功利的视角来看,在一个开放的时代,谁知道颜宁将来不会把更多先进的研究成果带回中国?
当然,“越来越多”还不是“很多很多”,无论是归国的顶尖高手,还是像颜宁这样被世界一流大学聘任为终身讲席教授的国内人才,目前还属于凤毛麟角。最为关键的是,我们在体制机制和科研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说还比较严重。这些年来,从国产大飞机试飞,到量子计算机突破,从迈入空间站时代,到高铁订单遍布全球,中国科技创新确实取得了一系列世人瞩目的成绩。这些成绩,是坚定中国创新自信的底气所在。但自信不是自大,为此膨胀那不是聪明而是犯傻。
可以说,颜宁事件的舆情就像一个多棱镜,映照出人们对中国科技略显极端的认识和心态。那种说起毛病就气不打一处来,说起进步就忘记自己今天晚上吃几两干饭的做法,都谈不上是成熟和理性的。而从另一方面讲,我们对类似的想法也应该抱有一定的宽容,现实所限,我们也的的确确还没发展到那种心平气和、宠辱两忘的程度。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素质,构成了中国教育、科学、技术发展的大环境。假如到某一天,颜宁和那些跟她一样优秀的人才,能够静悄悄地在中国和世界各地自由往返,“不带走一丝云彩”,那才是我们真正成为科技强国的时候。(来源:“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
颜宁简介: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近日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聘为分子生物学系Shirley M. Tilghman终身讲席教授。
1996-2000年在清华大学生物系攻读本科,2000年获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随即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施一公教授,从事细胞凋亡研究,于2004年12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2005年获得由《科学》杂志评选的“青年科学家奖(北美地区)”。
2007年10月,在普林斯顿完成膜蛋白结构生物学领域的博士后训练之后,颜宁受聘清华大学医学院,成为当时清华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在清华大学的10年间,在国家相关部门、学校和院系的大力支持下,颜宁主要运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手段,致力于与重要疾病相关的跨膜运输蛋白的结构与机理的系统研究,带领其研究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性基础科研成果,包括解析了国际上攻坚几十年的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s)高分辨率晶体结构,以及具有重要生理和病理功能的电压门控钠离子和钙离子通道的三维结构,其中葡萄糖转运蛋白结构已经被国际经典的生物化学最新版教材收入。
2009年以来,颜宁作为通讯作者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期刊上已发表科研论文17篇,完成了7名博士生培养。
她本人也得到了一系列学术荣誉,包括其研究成果在2009和2012年被《科学》年度十大进展引用,2012年入选首届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28名国际青年科学家,先后入选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2016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等。2016年,颜宁被《自然》评价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之一。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3291k24of&width=500&height=375&auto=0
往期链接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张慧 | 校对:赵岑
↓↓↓心平气和、宠辱两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