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读 | 学会守脑如玉,别在朋友圈交“智商税”

2017-10-14 国馆 新华每日电讯

★ 朋友圈一些文章的套路,明显只是为了得出自己的结论而罔顾事实、甚至扭曲事实,却成为了我们宣泄情绪的催化剂。在这种文章面前,我们的感情变得越来越廉价,我们离真相却越来越远。


★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站在道德高地批判人家,就是站在道德洼地仰望人家,其实都不能看见事情的真相。所有思维方式的出发点,都是怀疑。别人提供的信息,不要那么容易接受,怀疑一下,才有可能破除自己的偏执。


作者:国馆

来源:国馆(ID:guoguan5000)

主播:李天浩


01


今年夏天有一则新闻:安徽高考考生小王以高出一本线88分的成绩,被东北师范大学录取了。这本来没什么,但这考生是个盲人,而且接下来的文章转折更神——


文章说,校方出于安全考虑,在离校很近的地方给他们租了一套有热水器和空调的两室一厅房子,并付好了半年的房费,甚至给他配了特殊教师。


但是,学生的父母依旧不满意,他觉得还要有导盲犬和护工才可以。学校对此表示无能为力,于是这位父亲说:“我以为这里多少得有点安排,没想到一点都不安排。”


文章接下来评论说:在这位父亲心里,两室一厅的房子、特殊的教师团队根本不配划入“安排”之中?这位父亲因为自己家里没钱、儿子是残障人士,就理所当然的对学校提出各种要求,狮子大开口。当学校不能满足的时候,就对着镜头说委屈。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啊!


一个妥妥的“你弱你有理”的父亲形象,就这样立起来了。作者还对这位父亲大加鞭挞:看了这位父亲的所作所为,也算是明白了,无论社会如何向前发展,“我弱我有理”永远是人性丑陋面目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这一句话,把人内心的仇恨情绪煽动得遮天蔽日的。读者估计已经在内心直接开骂考生父亲了。

 

学习时的考生王宠说:“脸凑这么近,只是为了辨识一段材料的前几个字。”


02


身为一个自媒体人,我当然知道这会是一个好选题。但是,我本能地表示怀疑:如果真的按照文中所写,学校本来就给盲人学生考虑得这么周全,会有这么不知好歹、嫌这嫌那的家长吗?


盲人考生这一家人,经历这么多年生活摧残都挺过来了,会成为这样的“白眼狼”吗?

于是,我找了文中提到的视频来看,发现学校不是那么周全、家长不是那么极端: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540w3kyjr&width=500&height=375&auto=0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按照视频所说:盲人考生刚到大学报到的时候,学校就要求他们到外面租房子,这时,其实还没有所谓“两房一厅房子”,更加没有“付好了半年房费”。


考生父亲和学校谈判,希望有导盲犬、助残车等设施,是真的;学校让他们在校外租着50元一天的房间,吃着盒饭,也是真的。


此情此景,考生父亲才说出了这样的话:“我以为这里多少得有点安排,没想到一点都不安排。”


几天以后,学校才给他们的住宿安排妥当:这才是两室一厅、室内空调洗浴生活设施齐全的住房,并且1600元的月租,由学校全额承担。

 

描述这件事的时候,文章的作者用的就是这样的套路:


学校这一方,要伟光正,要无可挑剔;家长这一方,要显得无理取闹、天生邪恶,这才能挑起情绪,撑住“弱者婊”这样的“弱势恶霸”形象。


这样的套路,明显只是为了得出自己的结论而罔顾事实、甚至扭曲事实,却成为了我们宣泄情绪的催化剂。


在这种文章面前,我们的感情变得越来越廉价,我们离真相却越来越远。

 


03


文章作者之所以喜欢用这样的套路,是因为有一些网友太容易被人带节奏。一旦出了事,我们不是先追查真相,而是先宣泄情绪。


宣泄情绪需要靶子。事件当中一般有“坏人”一方,那就尽情倾注到“坏人”身上。


《乌合之众》里有一句话:“群众从未渴求过真理,他们对不合口味的证据视而不见。假如谬误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误。”


这真是社会的悲哀。很多容易让人接受并且传播的情绪,都带有泼妇骂街式贴标签。这已经不是恰如其分的划分类别,而简直是贴标签、搞批斗了。


“泼妇骂街式贴标签”的背后,不是教人如何充分鉴别不同人的属性,而是根据自己的情绪、随自己的心情为他人粗暴归类,然后理所当然地开骂,不亦乐乎地撒泼。


你甚至根本不知道,那些文章里写过的不像人类做法的故事,到底是不是作者自己胡编乱造,强行扭曲事实,引发话题。



有人为了表达“分手之后不要再消费前任”,举了朱茵做例子。原因是,朱茵在《金星秀》里,不可避免地被问到周星驰。


金星问了好几个关于周星驰的问题,朱茵都没有回避地回答了。作者对此就迫不及待地得出结论:“这么多年来,还放不下吗?”


意思是说,朱茵在消费周星驰,给自己造人气。请问,这是朱茵自己要讲周星驰的吗?不是,是金星问的。那就谈不上朱茵消费周星驰的问题,是金星在消费两人的过往的。


但是,作者不会问这么多:反正你谈了,我就可以给你扣帽子了。难怪有见识的人都说:“很多10W+里的主角,并不是真正的主角,只不过是围观观众更乐于看到的和爆文制造者更乐于构建的主角。”

 

只有这样制造出来的话题性主角,才具有煽动性。


主持人马东说:“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这种煽动。


身边有各种角色的人,每天都在说服我们自己,让我们支持他的观点,以至于可以帮助他完成一些事情。这并无对错,可是我们的价值观,尤其是生命价值观这件事,要做反煽动,反被洗脑。”

 


04


容易被人煽动的人,其实也可以说被人收了很多“智商税”。为了不要再被收“智商税”,唯一的办法,只能用一个流行的词概括,那就是“守脑如玉”。


怎样守住自己的脑?可以用以下几个思维方式:

 

第一,别人提供的信息,是否能够推导出它所写的结论?

第二,从自己的常识出发,别人提供的所谓事实是真的吗?能否推导出结论?

第三,你看问题是否从道德的层面考虑?

第四,当你赞同别人的观点的时候,问问自己,你到底是赞同他的道理,还是只是在赞同自己的情绪?


道德是一个人最可能带来的偏见,虽然你觉得自己很客观,但每个人必定会存在一点主观的东西。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站在道德高地批判人家,就是站在道德洼地仰望人家,其实都不能看见事情的真相。


所有思维方式的出发点,都是怀疑。别人提供的信息,不要那么容易接受,怀疑一下,才有可能破除自己的偏执。


我们读文章、做事、生活,对别人给你的观点要善于怀疑。怀疑的目的,其实是要让我们最终建立起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


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你得怀疑上千次、你得读上一千本书以上、你得亲眼见证无数事实……


中间伴随着无数次信心摧毁、心态焦虑、坐立不安的折磨,但没办法,这世界没有谁保证给你真相,你得自己挖掘,自己思考。


主播:天浩


延伸阅读


深读 | 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懒,都会变成最深的遗憾

深读 | 你必须精力饱满,才经得住世事刁难

深读 | 这世上哪有什么感同身受,都是冷暖自知

深读 |  我为什么没回你微信?

深读 | 世界正在偷偷惩罚“不陪孩子的父亲”

深读 | 出发前,你是否想过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深读 | “不拿自己当外人”是人际交往大杀器

深读 | 牺牲全家生活质量为代价换来的长见识,值吗?

深读 | 你所向往的诗和远方,父母也需要

深读 | 你所谓的“差不多”,其实差很多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刘晶瑶 实习生禚俊南  |  校对:赵岑

怀疑一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