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老家建房?看完你就懂了

2017-10-17 张丰 新华每日电讯

★ 当前有一种新趋势:那些在城市已经买了房甚至已经买了几套房的“进城者”,也开始回老家建房了。十年砍柴把这次建房子视为“精神上的投资”——在老家建新房子,对长住在城里的人来说,其实就是建一座纪念馆。


★ 一个更深的背景是,过去,农村和城市在文化上的鸿沟实在太深了,以至于农村青年要脱掉几层皮,才能真正融入城市的文化。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城乡在文化上的鸿沟已经没那么明显。居住在农村老家,照样可以通过网络购买图书,可以查资料,可以搞创作。


★ 当有越来越多的精英回乡建房,并且从“偶尔小住”发展为“经常长住”,越来越多的作家在乡村写书,会为乡村注入真正的活力。这对乡村儿童的示范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也许到那个时候,社会就不再担心“留守儿童”的问题了。

70后知识分子回老家建房,中国文化的一种转向


来源:腾讯大家

作者:张丰


农村很有可能正在发生某种深刻的变化。


著名文史作家十年砍柴在今年国庆假期回湖南老家修建房屋,他的文章《这个长假,别人出国游,我回乡村盖栋屋》,引起了很多从乡村走出去的70后的共鸣。



— 1 —


有意思的是,十年砍柴在2011年的时候出过一本书,叫《进城走了十八年》。那本书书中,他回忆了自己在农村的生活以及漫长的进城之路。


他在80年代末从湖南农村考入兰州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工作。最终,他在北京站稳了脚跟,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有了房产。


40岁可能是一个坎。在此之前,他一心向前;而过了40岁,则开始回头。有不少朋友都是到了这个年纪,开始频繁回老家,与故乡和解,并且生出新的感情来。到这个时候,父母老了,而自己也算事业有成,有了包容的气度。


十年砍柴也是这样,他在文章中说:40岁之前,从来没有想过要回家盖房子的事。“对那些回老家盖房的朋友不无嘲讽,说他们脱不掉中国人衣锦荣归的庸俗价值观。”


如同他那本书所说的,进城的路很艰辛,但正因为如此,与故乡的分离也就显得更为决绝。那本书就是为耕读文化所唱的挽歌,如今回家盖房,又是为了什么?


对十年砍柴来说,满足母亲的心愿是最大的动力,父亲去世后,母亲的愿望就更要认真对待。他的母亲这样告诉他:


“趁着我这老骨头还在,以我的名义,你们兄弟可以把老屋拆了,用钢筋水泥盖一栋新房子,上百年都不会倒。


如果不盖新房,我一走,老屋很快就会倒,你们兄弟的户口都不在老家,再就没资格回来建屋了。


这块风水宝地一定会被别人占去。我和你们父亲在地底下也不心甘呀。”


这样,他要建筑的这栋房子,就成为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联系。很有可能,他们依然会在城里居住,但是“老家”这栋坚固的房子,将把亲情固化下来。


因此,十年砍柴把这次建房子视为“精神上的投资”,“在老家建新房子,对长住在城里的人来说,其实就是建一座纪念馆。”



— 2 —


过去十年,中国农村的房地产事业蓬勃发展,虽然房子并不值钱,但是建筑的拆迁、翻新、重建,态势并不亚于城市。


建房的主力是那些进城务工人员,他们挣了一些钱,但是却不足以在大城市买房。于是,他们就带着钱,还有对城市建筑的膜拜,回乡建造新的房屋。


十年砍柴的盖房行动,属于一种新趋势:那些在城市已经买了房,甚至已经买了几套房的“进城者”,也开始回老家建房了。


他们只需要卖掉一处大城市的房子,就能在老家建造一所堪称华美的住宅。这些人里,有不少是70后,大学毕业留到大城市工作,如今正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选择,意味着很多。


如今,农村宅基地管理日趋严格,户口已经迁往城市的人,是没有资格在老家建房的。但是,如果父母还在,就可以对老宅进行重建。


这种重建比买地盖房有更多的精神内涵,它是家族的传承,在乡村,也被认为是一种光荣。这是孝的表现,也是“不忘本”的行为,而且,从根本上讲,这也是对故乡的一种回报。



— 3 —


像十年砍柴这样在城里站稳脚跟又回老家盖房的,并不算少数(他文中就提到几例),甚至已经成了一种潮流。更重要的是,这很有可能是一种文化的转向。


莫言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把奖金的一半多(360万人民币)拿来在北京五环买了一套房。他的小说都是以故乡山东高密为背景,但是最终故乡的故事换来的钱,却拿来在首都买了一套房。


从投资的角度看,这个选择是绝对正确的,那套房的价格可能已经翻倍了。但是,在文化上,这却是另一种意味:从农村走出去的文化人,最终的顶峰就是在房价最高的城市买房,占领房产高地,成为标准市民。


其实,莫言的选择代表着一整代作家的道路。很多50年代出生的从农村出去的作家,不管是贾平凹还是莫言,都把故乡当做最重要的思想资源和创造源泉,但是他们对故乡的态度却是暧昧的。


他们居高临下地审判着故乡(有时也讴歌),但是终其一生都在摆脱故乡。当然,他们对城市也没有特别的印象,在他们的黄金时代(三四十岁),中国的房地产魔幻时代还没开启。


到了70后这一代,要融入城市的态度就更坚决了。这一代的农村青年,最后在文坛上的力量要薄弱很多,他们太着急进城了,以至于没有机会来写农村的故事。他们在城市买房,并把这当成是某种成功的标志。


比起莫言那一代作家,70后无疑更懂房地产。他们就是随着房地产的发展而成熟起来的,像童大焕这样的著名评论员,甚至可以开起买房补习班。


因此,当他们开始回老家修建房屋的时候,确实意味着时代的转折。



— 4 —


对中国农村来说,这一刻实在等待得太久了。从鲁迅那一代开始,农村的读书人都是往城里走,他们会在城里买房,然后榨干老家最后一点家产。


鲁迅的《故乡》,写的就是因为在北京买房,而不得不回到老家变卖旧宅的故事。中国乡村一百多年的历史,某种程度上就是其精英不断出走并且永不再回来的历史。农村一直在向城市输送着最优秀的青年,最终在文化上被抽空了。


相比于劳力,农村文化上的空心化和荒漠化,无疑更触目惊心。读书最好的孩子,甚至连同他们读过的书一起,都被城市吸走了。


这个过程在城市的房地产业达到饱和,更重要的是,在读书人变得真正有钱(多套房)的时候,才能出现转折。一种文化意义上对乡村的反哺终于出现了。


一个更深的背景是,过去,农村和城市在文化上的鸿沟实在太深了,以至于农村青年要脱掉几层皮,才能真正融入城市的文化。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城乡在文化上的鸿沟已经没那么明显。居住在农村老家,照样可以通过网络购买图书,可以查资料,可以搞创作。


所以,十年砍柴才会说,虽然以后还是会长住城市,但是并不排除会经常会新建的房屋居住一段时间。“等新房建好后,要把院墙重新砌一下,槽门建好,门楣上写‘紫气东来’四个字,院内再栽种一些桃树,一些李树,或者还可以挖一个小池塘,养几条鱼。堂屋大门的上方,则题写‘陇西堂’”。门楣和题字,把新房纳入到整个乡村传统之中。


农村虽然整体上还比较落后,但是在农村建房有一个好处:你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来建造,可以赋予建筑以独特的生命,那会成为“你的”房子,而不再是城市里某个小区的某个门牌号。


这对文化人的诱惑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你足够优秀,百年之后,你在农村盖的房子,才是你的“故居”。


当有越来越多的精英回乡建房,并且从“偶尔小住”发展为“经常长住”,越来越多的作家在乡村写书,会为乡村注入真正的活力。这对乡村儿童的示范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也许到那个时候,社会就不再担心“留守儿童”的问题了。


延伸阅读


为什么要在老家留套房?

来源:五道口书院(ID: wudaokoudushu)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

在农村,有些又大又漂亮的楼房

有的可能是空的,有的是没人住。



可还是有不少人在不停盖新房,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老家的房子是归宿】


对于很多外出已久的异乡人来说,

老家的房子,是自己永远的归宿。


无论在哪打拼,只要老房子还在,

就永远有一条退路,有一个寄托。


如果奋斗多年,老家房子却没了,

就成了无根的草,灵魂无处寄托。



【老家的房子维系亲情】


人虽搬进了城里,但亲情是搬不走的。

只要老房子还在,就有时间回去看看,

这个家还可以团聚起来,还是完整的。


如果房子没了,家散了,亲情淡了,

那是多少钱都买不回来的。



【老家的房子可以养老】


在外打拼的人,都想老了之后,

回家养老,种菜,钓鱼,养猫,

喂鸡鸭,喝点小酒,打个小牌。

生命从这开始,也从这里终止。


这或许就是,老家房子没人住,

也要造起来的原因吧!


对于农村出去的人来说,

外面的房子只是个住所,

老家的房子才是真的家!



【老家的房子是牵挂】


不管在外面是否有房有车,

老家都是我们永远的牵挂,

有我们的念想和多年回忆,

还有生我们、养我们的家。


老家的房不止是建筑,更是思念,

越长大越恋家,遇到不顺心的事,

总会想起那个“家”。



【老家自有一片惬意】


农村的山好、水好、空气也好,

田野一望无际,令人心情舒畅,

春天的小野花,夏天的金麦芒,

秋天的忙碌景,冬日的白茫茫。


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天地,

一年四季都有醉人的风景。



在那里,

没有车水马龙高楼大厦,

没有人心猜忌竞争压力。


有的是清冽的山川流水,

有的是芬芳的鸟语花香。

有的是蝉鸣鸟叫硕果累累,

有的是淳朴民情热气腾腾。


这里不堵车,没尾气,

大路既平坦,又通畅。



菜是园子里亲自种的,

不用担心污染和农药。

绿色新鲜,随吃随摘。


宠物想养就养,不担心扰民,

有的是院子和地让它们撒欢,

小动物想跑就跑,自由欢脱。


住在这里,每天都是农家乐,

不用等放假才能来体验生活。



住在城里,邻居是谁你都不清楚,

农村就好了,想去谁家就去谁家,

邻里之间相处很融洽,分外和谐。


夏天纳凉,坐在一起聊天逗乐,

不用整天一脑袋扎在空调屋里。


等我老了,头发花白,就回到村里,

就这样生活,在那片最朴实的土地。


建一座房子,纳一院春光,

赏一片星空,看一路风景。



和最爱的她相依相偎,

一茶一饭,一菜一粥,

如此而已,如此甚好。


有一个院子,种些菜,养些鸡,

院里架葡萄,棚下有沸腾的茶,

躺椅上微微休憩,和老友相聚。


没事晒晒太阳,闲了侍弄瓜果,

土地虽然不多,却什么都具备,

常吃的青菜萝卜、茄子和豆角,

还有几株矮小的草莓。



一路走都有一路的花草,

无论是朝阳,还是夕日,

都让生活变得更有味道。


等我老了,就回到农村,

这个所有梦开始的地方,

这个漫漫一世,最挂念的向往,

有拔不走的根,有忘不掉的情。


更多文章

教育的最后,拼的都是父母的态度

“我要回1997年了,真舍不得你们”,看哭无数人!

美国人演的中国抗日神剧,居然提名了奥斯卡!

看完这5大类36项超级工程,你就更懂中国了!

“无人水饺工厂”24小时不停工,男人比女人先被淘汰?

在中国这项“世界奇迹”背后,竟有如此辛酸的故事!

别发这些了!《朋友圈安全使用指南》,都该看看!

李白为他痴,王维为他狂,他是古代最任性的人

视频:云南发生小行星撞击事件,相当于540吨TNT

现在轮到外国人抢中国马桶盖了!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张慧 | 校对:赵岑

你对回老家建房怎么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