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是“星球研究所”?

2018-03-30 张书旗 新华每日电讯

首发:3月30日《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周刊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书旗


去年国庆期间,一篇题为《什么是中国?》的文章刷爆网络,首发平台阅读量超过了200万,经人民日报等微信公号转发后的阅读量更加惊人。一时间,他们公号以“什么是××”为题的文章篇篇都成爆款,“星球研究所”这个公号开始真正进入公众视野。


在几乎所有微信公号都比拼速度、时效的今天,“专注探索极致风光”的“星球研究所”却试图反其道为之。


《什么是中国》一文中的图片,新疆喀什红层地貌。摄影师 赵来清


他们不是天天被主编催稿,而是天天被自己的粉丝们催稿;他们不追热点,文章要写到团队所有人都满意才会推送。截至目前,“星球研究所”公号单篇平均阅读量50多万,100万以上的文章更是层出不穷。


“星球研究所”的文章视野广阔,星空、山川、大地、宇宙,都是主题;精美绝伦、大气磅礴的图片,与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字相得益彰——他们所选的图片大多是以“上帝视角”呈现的大画幅照片,每一张都给人一种“被完全震撼和彻底打开”的感觉,有粉丝说这是“唯一置顶的公众号”。


《什么是中国》一文的配图,内蒙呼伦贝尔莫日格勒河中的一个小岛,形如丹凤眼。摄影师 钟永君


“星球研究所”创始人耿华军说,自己的初衷是“让更多人爱上地理”,可他没想到,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看到他写得文章中的锦绣河山,由衷地爱上我们所生活的地球。


前不久,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典赞·2017科普中国”活动中,“星球研究所”被评为“十大科普自媒体”。


究竟什么是“星球研究所”?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群人,才能生产出这样一篇篇美不胜收的爆文,才能把地理科普写得让人“热泪盈眶”?


《什么是中国》一文的配图,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摄影师 孟涛


他开公号“任性”写地理,意外成爆款


北大新闻传播学院毕业的耿华军,曾分别在社科院、互联网公司工作过。后来,他有了尝试更大挑战的想法,于是辞职创业。


起初,他在“宇宙中心”五道口租下一间办公室,信心满满拉着几个朋友开发健身APP的项目。虽然投入不少,但市场反应冷淡,最终以失败告终。


首次创业失败,对耿华军打击很大。把团队解散之后,他也没有想好自己到底能做什么。蛰伏一段时间后,他开始反思,认为创业就是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他分析了自己最擅长和喜欢的事:“一直都是做内容,写东西还不错;对地理极其热爱,从大学就开始读各种地理相关的东西,从未间断。”


有意思的是,耿华军之前的工作与地理无关,没有写过类似的文章,对地理不算擅长。他说,以前读一些地理旅游类文章时,觉得并不满意,但那些文章往往都有很高的阅读量。他觉得自己完全有能力写出比那些文章更好的内容,而且是大幅超越。


“那是不是可以开个公号写地理呢?”


于是,已经不再年轻的他,决定听从自己的内心,再“任性”一回。2016年,他开了个名为“星球研究所”的公号,写自己最感兴趣的地理。


他在公号的欢迎语中写道:“我所专注于极致的自然风光,对吃吃吃买买买的旅行毫无兴趣。如果认同,就一起探索这个星球吧。”


这个公号关注的领域,呈现的方式与内容似乎注定会让它跟一般的公号不一样。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的自然风光”,这是耿华军写的星球研究所的口号。


但真实情况是:当时并没有“一群”,在公号发展的最初阶段,只有他一个人。


而且当时已经是2016年,许多公号早已积累了一定流量,沉淀了一批用户,大号们都在瓜分自媒体时代带来的巨大红利。谁也不清楚,这份红利到底可以享用到什么时候,又要以怎样的姿态迎接未来的变数。


2016年9月,他就这样似乎在红利期的末尾开始摸索着创作地理科普文章。


刚开始,耿华军也走了很多弯路。他担心地理类的东西太专业,没有太多人看。他也不知道自己要写多深。公众号初期没有什么推广渠道,写完推文,他就在朋友圈和同事、同学的微信群里发一发。有人喜欢就转发了,阅读量也没有太大的起色。


登上珠峰,你究竟会看到什么?》一文中的配图。


直到2016年11月,“星球研究所”出现了第一篇爆文:《登上珠峰,你究竟会看到什么?》,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多个大号转载,公号随之迎来了第一波涨粉高潮。这篇文章有291万的阅读量,给公号带来了6万多粉丝。


这篇文章既非热点,也与时事无关。能一举爆发,都得益于文章的内容确实打动人心。登顶过珠峰的人、止步于咫尺的人、踏上过珠峰的人以及从未踏步珠峰的人,都在评论区感叹“像跟着文字体会了一次登顶的残酷与壮丽。” 


“爆款”的突然出现,给耿华军带来的不是兴奋,而是紧张。“我很担心,万一下一篇文章掉粉了怎么办?我很忐忑,因为自己写这一篇时有感觉写得很好,但是确实也没有预料会这么火。一切都太突然了。”


自那以后,“星球研究所”发布的每篇文章都维持了很高的水准,粉丝量也持续攀升。


耿华军的担心是多虑了,他所坚持的“好内容”,成了“星球研究所”最具魅力的地方。


《登上珠峰,你究竟会看到什么?》一文中的配图。


好内容依然能脱颖而出,地理科普有情怀


“星球研究所”生产的文章所涉极广。介绍一个地方的时候,横向对比地理成因,纵向解说历史背景,一篇文章或展现一段波澜壮阔的断代史,或成为一册沧海桑田的地理志,让人读来心潮澎湃。


就这样,靠着草原、湖泊、沙漠等自然风光类内容,没有经过任何推广,很快达到了单篇平均阅读量5万。不可思议的是,耿华军平均一周才发一次文,时至如今,竟然每篇阅读都突破了10万,还出现了多篇阅读量超过100万的文章。


在行业公认公号红利期已过的背景下,“星球研究所”凭借探索极致自然风光的过硬内容生产,异军突起,创立仅仅半年,就获得高樟资本300万人民币天使轮投资。


耿华军说:“红利期过了,意味着野蛮生长期过了。但新媒体创业是个长跑,拼的是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能力。有好内容依然可以脱颖而出,就不怕没有机会。


他写江南,从地理的角度描述历史,从历史的变迁分析地理;


他写柴达木,展现出一个除了开矿之外这个地方所能拥有的极致风光,传递从利用到欣赏的美学价值观;


他写日本,从文化层面的“菊与刀”讲到地理角度的山与海……


耿华军说,地理科普不能只是传递知识、晒晒美图,一定要有价值观。不能只让粉丝觉得美,一定要看到美背后的一些东西。

 

“我们自己分析我们的文章为什么火呢?一个核心原因就是价值观。《什么是中国?》里有知识,讲中国的地理地貌的几个发展阶段,但是最核心的一点是会让人看出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就是价值观。”耿华军说。


“价值观”和“体验感”,是“星球研究所”生产出文章的最大特点,也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在《别了,卡西尼》一文中,他将科普写得情怀满满,粉丝们表示:“看得我热泪盈眶”。


他们在文中将“卡西尼号”拟人化,“卡西尼”经历了20年,每一个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也同样在这20年间经历了各自的人生故事,可能是从年轻到年老,也有可能从生到死,阅读文章的整个过程,每个人跟着行文和配图,就像在思考自己的人生:“我这20年是怎么度过的?”


他们写珠峰那篇文章时最震撼的,不是摄影师一幅幅雄浑壮阔的山峰雪景,而是一个摄影师对他们说的一句话——“你不能用你80米海拔的道德,去衡量8000米海拔之上的道德。”


耿华军说,“在海拔80米的时候,你渴了我给你一瓶水喝,但是在海拔8000米的时候,这一瓶水是救命的,是能让我生存的,我不一定能给你。我即使不给你,在‘规则’上也没有任何问题。登山的人,大家都会理解这个‘规则’。”


《登上珠峰,你究竟会看到什么?》一文中的配图。


这些文章中所传达的价值观,不是说教,而是在读者阅读文章时,透过那些极致地理图景,自己深切能感受到的震撼。


有粉丝说:“文字图片绝美,是以风景为底色而至,从这个角度讲,是这个公号荡气回肠的魅力”;还有粉丝说:“这个公号太棒了,就像沙漠中的一股清泉,沁人心脾。有多少人整天忙忙碌碌,没有时间停下来看看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有多么美妙。”


他感叹道,“才知道世上有这么多‘地理粉’,因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最终聚在了一起。”


比起阅读量,耿华军更看重粉丝的留言,“高质量的留言比赞赏更值钱。粉丝写一大段留言的付出成本也比打赏成本高多了。”


粉丝们经常在留言中分享故事,有一次他们准备写蜀山,有位飞行员留言说他开飞机时看到的蜀山的特别之处,获得点赞无数。耿华军在后台回复说:“好好开飞机,不要玩手机。”


《别了,卡西尼》一文中的配图,卡西尼视角的冲入土星大气层艺术想像图。图片源自@NASA


他们更像是搞研究,特别强调“不使用百度百科”


“星球研究所”被读者称为“手机版国家地理”。公号那么多,让每一个看他的人都感叹优质的公号,似乎也并不常见。

 

保证优质的背后,除了本身的储备,还有“星球研究所”成员们每天为之付出的精力。


“星球研究所”的成员都称自己为研究员,他们也确实更像在搞研究:


在耿华军的办公桌上除了电脑,一杯水,剩下的唯一东西就是书。他平常自己看书也不一定是跟地理相关。“其实我写的东西涉及面挺广,所以阅读范围一定要广一点,地理、自然、社会科学,都尽量去多看一点。当你去读书的时候不要有太强的功利心。就是不要觉得这本书对你有用才去读。一些看起来不实用的书,反而对你的思考最有帮助。”


研究员“疯子”,主要负责前期资料整理,“仅仅是搜集资料,往往都要耗费一周甚至半个月时间。为证实一个河流走向,就要翻阅无数本那种厚厚的专业地理类书籍。”


另一个研究员杨叙主要负责挑选照片,“为了找到一张称心的照片,往往要联系上百个摄影师寻找合适的照片,有时候甚至要从成百上千张照片中挑选,相当痛苦。”


写《什么是中国?》时,为了一个文章细节,“疯子”和耿华军两个人争论了好几天。眼见着原本计划的文章推送时间到了,他俩依旧各抒己见相持不下,甚至不惜推迟文章推送的时间,直至“疯子”又从别处找出专业书籍上的可靠依据,才最终让耿华军让步,其他成员也认为确实没有问题了,才把文章推送出去。


即使这样,往往在推送之后,他们又会在文章里发现新的可以推敲的点,“不是别的,就是为自己负责,要分享到自己朋友圈,被朋友圈里人看到,我们做的东西得能站得住脚。”“疯子”说。


被其他研究员称为“只有写文章时才能找到快感”的耿华军坦言,自己很幸运,把热爱做成了自己的事业,也因为这份事业,收获很多成长。


“写作技巧的成长、对地理知识深度和广度的积累。我之前去过洞庭湖,就觉得水面脏脏的,岳阳楼也是新建的,平淡无奇,但写过湖南之后再去,就知道几百年间洞庭湖对湖湘文化形成的重要性,那种格局和视角会完全不一样。”


耿华军说:“我也刻意淡化我自己的印迹,从一开始我文章里就没署我的名字。因为越是专业的内容,越要团队协作。这个领域也决定你不可能对所有都了解。星球研究所一直在招募更多撰稿人。”


他们写作的资料来源一般是专业类书籍、论文、文献等,但是他们特别强调一点:“不使用百度百科。”


追求极致不计“成本”,唯一会删了重写的公号


让人“热泪盈眶”的内容不是拼拼凑凑来的。“疯子”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每篇文章的成本在3万-5万元,包括图片成本和时间成本。


文章里那些极具震撼力的摄影作品,基本是由“星球研究所”向摄影师或图库付费购买使用。根据选题不同,他们会联系专业摄影师,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国外的作品有些从图库购买,有些通过邮箱、网站等渠道与摄影师取得联系。


《什么是南极》一文中的配图,注意冰面上的企鹅,摄影师 Chris J Wilson


以《什么是中国?》举例,图片成本大概占文章总成本的1/3。而且他们特别要求的以90度向下俯视的“上帝的视角”的照片,就更少了,“因为很少有摄影师会选择这样的角度去拍摄。”杨叙至今回忆起当时寻找照片的过程仍心有余悸,“真的太难找了。”


不过也有像NASA这样版权公开的图片源,在刷屏热文《别了,卡西尼》中,他们就大量使用来自NASA的图片。

 

还有几乎每篇文章中都会出现的非常特别的横屏长图,用于展示冰川、山脉、湖泊、星空时,画面细腻有质感,美得令人屏息。这样的长图都是要经过艰难的寻找才能得到。


耿华军坦言:“刚开始的时候别人不知道星球研究所是做什么的,找图很困难,现在风光摄影圈基本都知道我们了。很多摄影师也以在星球研究所发表作品为荣。我们的选片率也越来越低了,有好几篇甚至是从200多张照片里最终选用一张。越是好图越是稀少,也越难找。”


另一个成本是时间。制作如此精良的内容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呢?


“星球研究所”研究员“疯子”说,从选题到发文一般都需要7到11天,顺利的话一周可以完成,“但是很少能顺利”。有时为寻求突破,使文章不同于以前的思路,他们写一篇甚至可能需要花费十几天,实际准备的时间就更长了。每篇文章,都需要至少3人分工合作才能完成。


去年九寨沟地震时,“星球研究所”也推送了文章《九寨沟会消失吗?》,但这篇文章并不是赶在第一时间推送,而是地震后4天才发出,因为耿华军认为文章质量比追逐热点更重要,太着急制作的内容在质量上无法达标。


《九寨沟会消失吗?》一文中的配图,五花海,水底树木上为钙华。 摄影师 张坤琨


文章远溯4亿年前,大自然如何一点一点造就今天的九寨沟,浅海换做高山,冰川凿刻海子,有的景色历经20万年依然长存,有的景色止于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读来令人唏嘘又令人感叹大自然的沧海桑田。


因为内容深刻,选用的图片美得惊心动魄,《九寨沟会消失吗?》阅读量至今已经突破200万。


所以,好多网友的留言都是这样的画风:


“不要更新太快,精品和极品的打造需要时间。我们等得起。我们愿意等。”


“更新的这么慢,我却如此耐心地等着,可能只有‘星球研究所’了。”


“虽然你们经常一周多才更新一次,可仍然是我的置顶订阅号。”


“不按时更新,没取关的只有你了。”


……

 

读来令人忍俊不禁,也印证了“星球研究所”在粉丝心中的分量。

 

虽然,粉丝的增长和支持,是对“星球研究所”内容的肯定,但是耿华军会常常否定自己的文章,甚至在不断删除以前写过的一些推送。


“星球研究所”可能是目前唯一一个会把之前稿件不断删除,再重新整合新的内容,改写成“2.0”版本的公号。


《伊犁:遥远西部的一个角落?【2.0版】》一文中的配图,昭苏油菜田,摄影师 李翔


耿华军说:“以前写的现在回头看觉得不好,所以就删除了,自己也是在成长。当你的认识变得更深的时候,你会用另一个可能更新的视角去解读它,也许再过半年,看现在这些文章我也会觉得质量不高删掉重写。”


正是这样对内容品质的苛求,面对如今有类似公号做的内容同质化问题,耿华军笑笑说不在意却又很认真地说,“不怕他们来竞争,我对我们所做的内容有信心,我们也从未满足于现状,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再改进。但是从另一角度看,因为有了我们,吸引更多人更多公号来关注地理这个领域,这其实是一件好事。”


当被问到“最希望在其中获得什么”时,耿华军说,“可以影响到更多的人。过去做出版时,销量最好的也就是十几万册,现在微信公众号已经积累了好几十万粉丝。希望将来有更多的人因为我们这个公号爱上地理,爱上我们的国家,爱上我们生活的地球。”

 

在写“珠峰”那篇文章时提到,珠峰上现在还有很多遇难的登山者遗体。就有企业家找到他们,说愿意出钱把遇难者遗体运下来,几千万都没问题。


他们当时觉得这是好事,咨询了一圈才懂得它的复杂。“比如搬运的安全问题;是否要征得家属的同意,如何一一确认?遗体下来后又如何处理……远远超过了我们当时的想象。”


这让耿华军和“星球研究所”的研究员们感触很深,要做成一件事不能想当然,需要付出更多的智力、时间和金钱。


而他们,也是一直这么做的。接下来,耿华军和“星球研究所”的研究员们还想做视频类内容,也想做些线下互动活动,想做的还有很多。


当然,眼下他们最急迫想要做的只有一件事:“保证每周能有一次更新。”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虽然,好难做到,但我们会努力。”


“星球研究所”的部分爆款文章

登上珠峰,你究竟会看到什么?

什么是伊犁?

什么是中国?

什么是河南?

什么是成都?

什么是江西?

什么是青岛?

什么是甘肃?

什么是福建?

什么是湖南?

什么是南极?

什么是内蒙古?



延伸阅读

犯罪心理学教授的育儿经刷屏了!@所有家长

人民日报点赞的10种机关里的老实人,有你吗?

可怕!这些批量生产的渣男,可能就在你身边!

深读 | 朱德庸:好的人生,不着急

豆瓣9.6分,这部国产纪录片让无数人泪目

高手的说话方式(看懂阅历+10年)

林语堂:人生最高级的活法,是素与简

16幅打脸现代人的漫画,很多人病得不轻!

老婆是恩人(男人女人都该看看)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张慧 | 校对:赵岑 

为他们的精益求精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