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伊犁?
来源:星球研究所(ID:xingqiuyanjiusuo)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风光↑
本文所有署名摄影师作品
均由著作权人授权发表
今日新疆地域广大
一条天山横亘中央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分立两侧
昆仑山、阿尔泰山南北夹峙
首府乌鲁木齐居中辖制
(新疆地形图,制图@星球研究所,底图源自@Steffen Hammer/123RF)
▼
然而在历史上
尤其清代的鼎盛时期
全疆的中心并非乌鲁木齐
而是一个“遥远的地方”
伊犁
说它遥远
是因为它与“遥远”一词同时出现的频率极高
作家王蒙曾于文革期间“下放”伊犁10余年
在回到北京之后
他回忆起伊犁的往事
文章的开头便是
(语出自散文《新疆的歌》)
▼
“在遥远的伊犁······”
以演唱新疆歌曲闻名的歌手刀郎
也在其代表作品中唱道
(语出自歌曲《新阿瓦尔古丽》)
▼
“她带着我的心,穿越了戈壁
多年以前丢失在遥远的伊犁”
伊犁在哪里?
它真的很遥远吗?
Ⅰ
从地图上看
伊犁的确很遥远
它偏居中国西北边陲
与北京直线距离2900千米
约是同样以草原闻名的呼伦贝尔与北京直线距离的3倍
与地处东南、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广州
直线距离更是高达3700千米
两者还恰好连成了一条贯穿中国大陆的对角线
(伊犁与北京、广州直线距离示意图,绿线为呼伦贝尔与北京的距离,制图@星球研究所,底图源自@Google)
▼
但是
当我们跳出现今伊犁州的位置
从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
伊犁河流域
着手
便会发现其中的奥秘
伊犁河流域
三面皆为天山主脉、支脉所挟
包括伊犁河谷盆地及其外延
(伊犁河流域地形图,伊犁河自东向西贯流,最终注入今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巴尔喀什湖;因为有7条河流汇入巴尔喀什湖,所以国外亦将外伊犁及其外延称为“七河之地”;制图@星球研究所,底图源自@Google)
▼
这些山脉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
位于伊犁北侧的科古琴山
高低起伏,逶迤连绵
(科古琴山,摄影师@赖宇宁)
▼
博罗科努山
更加巍峨,苍茫一片
(博罗科努山,摄影师@赖宇宁)
▼
东南侧的那拉提山
主峰喀班巴依峰海拔4257米
山形如角,直刺苍穹
(从库尔德宁远眺喀班巴依峰,摄影师@马俊华)
▼
最为险峻的山脉当数
伊犁南侧的哈尔克他乌山
古人为沟通天山南北开拓出数条古道
夏特古道便是其中之一
它沿途翻越哈尔克他乌山的众多垭口
遍历冰川、激流
(夏特古道始凿于西汉,全长120千米,有考证认为玄奘西行曾走此道;下图为夏特古道沿途的雪山夕阳,摄影师@赖宇宁)
▼
南北两侧山脉与东侧的依连哈比尔尕山汇合
形成群山之结
其山势更加陡峭,加之岩层疏松
泥石流、滑坡时常发生
著名的独库公路穿越其中
曲折而艰险
(独库公路,摄影师@姚璐)
▼
这些高大的山脉从北、东、南三面合围
形成了一个朝向西方的喇叭口
一个超级集雨器诞生了
(伊犁“喇叭口”地形示意图,制图@星球研究所,底图源自@Google)
▼
伊犁所在的亚欧大陆腹地
受南部青藏高原的阻挡
印度洋的水汽难以到达
因此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戈壁
伊犁的西方却是平坦的欧洲平原、欧亚草原
相距超过5000千米的大西洋水汽
可以一路向东,直达伊犁河谷
(伊犁水汽路线示意图,标注@星球研究所,底图源自@Google)
▼
当水汽进入山谷
超级集雨器开始发挥作用
迎风坡每年降水可达600-800毫米
山间道路上的积雪更是高达数米
(科古琴山,下边是为铺设西气东输管道修的施工路,汽车就行进在“雪墙”中,摄影师@赖宇宁)
▼
大量降水在高山上以固态形式留存
形成冰川
(据统计整个伊犁河流域冰川面积为3052平方千米,其中中国境内的冰川面积占2/3,为2023平方千米;下图为夏塔古道上的冰川,摄影师@李翔)
▼
冰川融水聚集成湖
有如镶嵌在群山之中的宝石
(位于特克斯县乌孙古道上的月亮湖,又被称为天堂湖,由古冰斗积水而成,摄影师@刘灵波)
▼
水质纯净、烟波浩淼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注意两侧古道上的徒步者,摄影师@秦建)
▼
众多的河流
也从高山上奔腾而下
(夏特河上游,摄影师@杨思航)
▼
一路穿越森林
(琼库什台,摄影师@KaKa)
▼
漫流草原
(特克斯河上游,摄影师@赖宇宁)
▼
切出峡谷
(鳄鱼湾,因形如鳄鱼而得名,摄影师@李文博)
▼
拓为宽谷
(特克斯河,摄影师@赖宇宁)
▼
最终汇聚成新疆水量最丰沛的河流
伊犁河
(伊犁河中国境内年地表径流为158.7亿立方米,占全流域径流的70%;图为航拍伊犁河,河水在宽阔的河谷中肆意流淌,如同一条分叉众多的发辫;摄影师@马俊华)
▼
河水一路滔滔西去
在哈萨克斯坦注入巴尔喀什湖
因为水量巨大
甚至让巴尔喀什湖呈现出了“西淡东咸”的奇特结构
(从太空拍摄的巴尔喀什湖,东西两部分颜色差异明显;20世纪以来,伊犁河中、上游工农业发展,用水激增,尤其是卡普恰盖水库的截流,巴尔喀什湖接受伊犁河的补给日趋减少;图片源自@NASA)
▼
就这样
本应干旱的伊犁
在大西洋水汽的帮助下
成了新疆乃至亚洲内陆水资源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可以看到伊犁的降水量在新疆“特立独行”;地图源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
▼
Ⅱ
除此之外
伊犁河谷地形既深且窄
容易形成外部寒冷、内部温暖的“逆温带”
使得该区域草木极为繁盛
(伊犁河谷主要河流及植被景观分布示意图,制图@星球研究所,底图源自@Google)
▼
著名的雪岭云杉
仅凭一个树种之力
便在天山北坡形成了一条长度超过1000千米的森林带
全国独一无二
(喀拉峻雪岭云杉,摄影师@老J)
▼
喜温的野生苹果、核桃、杏
在此大量繁殖
伊犁也成了中国野生果树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第1张为杏花沟,第2张是新源县野果林,摄影师@赖宇宁)
▼
树木不能生长的地方
草原开始肆意蔓延
从高山草甸
(雪莲谷,摄影师@郝晓钦)
▼
到山麓林缘草甸
(夏日的那拉提草原,摄影师@马俊华)
▼
从起伏和缓如人体曲线的坡地草原
(喀拉峻人体草原,摄影师@都文明)
▼
到平坦的河谷稀树草原
(那拉提草原航拍,摄影师@李珩)
▼
其遍布山谷与平原
且垂直分异明显
可繁花似锦
(喀拉峻草原,摄影师@刘灵波)
▼
可遥望雪山
(喀拉峻草原,摄影师@马俊华)
▼
水草丰美的伊犁
很早就成了古代游牧民放的放牧之所
塞人、乌孙、突厥、蒙古准噶尔部
皆曾以伊犁为中心
建立起强大的草原政权
(昭苏县马场,摄影师@赖宇宁)
▼
天山以南则没有这样优异的水汽条件
只能凭借雪山融水
形成一个一个独立分割的绿洲小国
(公元前1世纪“西域三十六国”分布示意图,这里仅做部分标注,它们大部分都是绿洲之上的农业小国,相比之下天山以北的乌孙则地域广袤,实力强大;制图@星球研究所,参考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底图源自@Google)
▼
天山以北的游牧政权
可以翻越天山攻入绿洲
将南部小国各个击破
反之则完全不可行
绿洲城邦往往国小力微、无力北上
正所谓
(清代龚自珍《龚定庵全集类编之西域置行省议》)
▼
“北可以制南,南不可制北”
但是汉代、唐代
因为农业经济的相似性
都将经营西域的重心放在天山以南
中央政权强盛时尚可对天山以北羁縻抚绥
一旦式微
中央帝国多年经营的心血
便会在游牧政权南下的铁蹄中灰飞烟灭
为拥有这片热土
中国人努力了2000多年
从西汉张骞,到东汉班超、班勇
再到唐朝名将苏定方、高仙芝
无不为经营西域费尽心血
然而强盛如汉唐
西域仍然避免不了降而复叛、叛服不定
甚至在宋元明三朝的数百年间
中央政权基本失去对西域的有效治理
如果这种状况长期延续
中国也许将永远失去西域
(元朝新疆基本归属察合台汗国而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故元朝所辖疆域并未包括新疆的全部;明朝最盛时在新疆也不过设立了哈密卫,但大多数时候,其疆域只限于嘉峪关以东、长城以内;下图为明代永乐时期疆域图,制图@玖巧仔/维基百科)
▼
直到清代
对游牧民族了解至深的乾隆皇帝
决心大规模经营伊犁
公元1755年
他派遣大军进入伊犁河谷
一场对伊犁天翻地覆的大改造开始了
首先
造城
清代以惠远城为核心营建伊犁九城
形成了当时新疆最宏大的城市群
(惠远位于今伊犁霍城县,下图为惠远古城钟楼遗址,摄影师@赖宇宁)
▼
一位到访的外国探险家
给予惠远极高的评价
(语出自卡尔·古斯塔·夫艾米尔,中文名马达汉,是一位为俄国刺探清朝情报的探险家)
▼
“惠远城是我看到过的最整洁、最美丽的中国城市。城市设计得很好,笔直的街道宽敞而漂亮”
第二
屯田
伊犁草原气候温和湿润
土壤肥沃、宜牧宜农
乾隆没有仅仅将伊犁作为一个军事重镇
而是提出了一个雄伟的经济目标
即实现衣食财赋“与内地无异”
在这种政策推动下北疆垦区迅速发展
到了1820年
农田便已超过120万亩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水田,摄影师@赖宇宁)
▼
伊犁草原土地肥沃,阡陌交错
从此变成了农业高产区
直到今天还是新疆有名的“粮仓”
(伊犁河谷农田,摄影师@焦潇翔)
▼
第三
移民
清代从全国各地征调移民充实伊犁
包括厄鲁特蒙古、满族、锡伯族、汉族
以及从南疆来的维吾尔族(塔兰奇)等等
这些新移民不但爱国意识极强
而且伊犁也因此成为一个非常独特的移民社会
民族杂处、共融共通
各民族的融合度远较其他地方更高
这一点对现在伊犁的稳定依然有着重大作用
(下图红圈中的伊犁,民族数量较其他地方要多)
▼
造城、屯田、移民
长期建设之后
清代新疆最终形成了
以伊犁为核心的稳定行政区
得以真正牢固地融入中华版图
之前历朝历代从未重视过的伊犁
居然改写了历史
今日中国的西北版图就此奠定
法国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
在其经典著作《草原帝国》的结尾写道
▼
“乾隆皇帝对伊犁流域······的吞并,标志着中国在历经18个世纪之后,实现了班超时代就制定的目标,即定居民族对游牧民族、农耕地区对草原的还击”
可以说
如果没有清朝当年对伊犁雄心勃勃的经营
就没有今日之新疆
完成旷世功勋的乾隆皇帝也颇为得意
他在官修文献中明定“伊犁”之名
谓之曰
(伊犁之“犁”定名于清代官方编修的《西域同文志》,取意“犁庭扫闾”,闾音lǘ,即犁平敌人的庭院,扫荡敌人的街巷;但也有学者认为这种说法缺乏足够依据,应与伊犁古代的其他名称“伊列”“伊里”一样,仅为古代少数民族语言音译)
▼
犁庭扫闾,一统西域
(伊犁乾隆御笔格登山纪功碑,摄影师@赖宇宁)
▼
此时的伊犁河谷
不仅是整个天山地区的交通枢纽
更是整个新疆的腹心地带
(清乾隆时期伊犁将军管辖范围图,制图@星球研究所,底图源自@Google)
▼
这种核心地位一直保持到了清朝末年
直到俄国占领伊犁以外的中国领土
伊犁从新疆核心变为边防一线
新疆政治中心、经济中心
被迫迁移至迪化(今乌鲁木齐)
新疆的伊犁时代才宣告结束
Ⅲ
今天的伊犁
交通日益便捷
北京、上海、广州都已开通飞往伊犁的航线
高速公路、特大桥梁也连接起伊犁内外
(果子沟大桥,摄影师@赖宇宁)
▼
它拥有中国最独特的城市
(特克斯八卦城航拍,第1张摄影师@刘灵波,第2张摄影师@张新)
▼
拥有中国优质农产品最好的生产条件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昭苏油菜田,摄影师@李翔)
▼
还拥有全疆最大的陆路口岸
拥有政策极为优惠的经济开发区
(霍尔果斯口岸,图片源自@图虫创意;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则因税收优惠,吸引了众多影视、文娱公司入驻)
▼
那颗西域雄心正在重新澎湃
伊犁终将不再遥远
(昭苏县洪纳海镇草原石人,古代伊犁草原游牧民族的遗物,摄影师@赖宇宁)
▼
延伸阅读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刘新华 | 校对:赵岑
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