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读 | 啰嗦的父母,为什么养不好孩子

2018-05-01 新华每日电讯

来源:十分妈妈(ID:shifenmama0)

 

带女儿逛花鸟市场,春光正好,风和日丽,女儿见着各色各样的花鸟,手舞足蹈,一阵狂奔后汗流浃背,头发也湿漉漉贴满了脸颊。

 

看她满头大汗,我翻出包里预备好的皮筋,想帮她把头发扎起。向来不爱扎头发的女儿,见我拿出皮筋,一溜烟的逃走了,我追在后面使劲喊:“快点过来。”

 

我越追,她跑得越兴奋,在她看来,这更像是在玩赛跑游戏。

 

两个人绕着花市中的铺面跑了两圈,最后我败了,皮筋被老老实实放回包里。

 

女儿虽赢了,但赢得一点也不爽快。

 

后来的闲逛中,我不停的给女儿更换汗巾,还不忘责怪她拒绝把头发绑起来。

 

“把头发绑起来,就不会这么热了啊。”

“你看,那个妹妹绑了头发多凉快。”

“天啦,你这头发湿的,我都不想看了。”

“汗巾都用完了,快把头发绑起来!”

“头发贴在脸上,这样很舒服吗?”


喋喋不休的碎碎念惹恼了女儿,她冲我咆哮:“妈妈,你别说我了!”

 

同行的朋友也提醒说:“对啊,你老说绑头发,我都快受不了了。”

 

被大朋友小朋友这么一说,我才恍然醒悟,这一路,因为自己强迫症,忍受不了女儿湿头发贴在脸上的样子,我像只蚊子一样,不停的在孩子和朋友面前,嗡嗡嗡地叫,如果换做是我,应该早就一巴掌把这蚊子拍死了。

 

谁忍受的了,耳边上一直有噪音呢。



01


在啰嗦中长大的孩子,会怎样呢?

 

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位同桌,家境不错,学习也还算优秀,唯独有一点,她不爱回家。


学校放双周假,同学们都迫不及待赶着回去,吃家里可口的饭菜,只有她磨磨蹭蹭的迟迟不走,拉着宿舍剩下的同学瞎聊,直到所有人都走光了,她才拖着箱子,往家走。

 

刚一个班不久时,我以为她是爱玩,相处久了,发现并不是这样。她不肯回家,是因为家里有位“轰炸机”妈妈。

 

她说她爱独处,尤其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独处,听听录音机,收拾收拾衣物,发发呆,她觉得这样很舒服。

 

但在她妈妈眼里,独处是孤僻。

 

只要她在家,且呆在自己房间两个小时以上,她妈妈就会想方设法的跟她套近乎,然后开始思想教育。

 

她爱穿与大家不一样风格的衣服,她觉得是个性。洗旧型的牛仔裤外搭一件慵懒松懈的衬衣,其实在那个时候,我们都觉得她眼光独特,穿着个性,是我们班不少女生羡慕的对象。

 

而在同学妈妈的眼中,这是不良学生的打扮,对于不良学生的后果,她妈妈能举例说上三天三夜。

 

她还喜欢追星,喜欢周杰伦的唱片到发疯,《双节棍》《龙卷风》《简单爱》这些歌曲,她能循环听一整天。

 

《双节棍》在那个时候,应该是许多父母厌烦的歌曲,哼哼哈嘿的没几个人能明白,同学妈妈认为这样的追星状态,影响了学习,吐词不清的明星带坏了样子。

 

总之,同学妈妈鸡蛋里挑骨头,总能找出很多问题。对于我的同桌,不回家成了躲避被教育的惯性。

 

有次同学妈妈为此事找了班主任,询问她放假晚归的原因,同学知道后,跟她妈妈大吵一架,差点离家出走。而我同学并没有因为妈妈的关心,变得早归,反而变本加厉地找各种理由,不回家。

 

父母的爱和关心,一旦成了枷锁,再稚嫩的孩子,都会使出洪荒之力逃跑。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近感被唠叨磨灭,再教育,实际已经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02


父母过度啰嗦,还会失去孩子的尊重。

 

在家庭里,父母是权威者,至少是受人尊敬的。有一种父母,会失去被人敬爱,那就是啰嗦。

 

认识一位妈妈,她说不知道该如何跟孩子相处了,总觉得自己是吃力不讨好。


她儿子今年九岁,在上小学,明明孩子才九岁,但从她儿子的行为来看,表现得一点也不孩子。

 

放学回家闻到妈妈的饭菜,应该是许多孩子最爱的事,可她儿子不这样,一回家就对妈妈的饭菜挑三拣四:


“怎么又吃这个菜?你就不能做点好吃的吗?”


有时候吃饭,那位妈妈想跟儿子聊聊学校的事情,开口问不上几句话,她儿子就不耐烦地说:


“你又说吃饭的时候不要分心,还老问我问题干嘛?”


对于儿子的表现,她很踌躇。


听完那位妈妈的话,我说,你话不多啊。


她听我这么一点评,频频点头赞成:“是啊是啊,可我儿子就嫌我烦,她觉得我爱说废话。”


我问,比如是什么废话?


她说:“提醒他要多读书,多看书,不要老是看手机,打游戏。”


听完我忍不住呵呵笑出声了,这也是我小时候最讨厌妈妈说的一句话“多读书,多看书。”


每次只要妈妈一念这句话,我就心生反感,她越是让我多读多看,我越是不想看。其实心里明白她是在提醒我,关心我,但反反复复,天天念叨,就是让人很烦躁。


父母反复念叨一件事,是特别消耗孩子耐力的。耐力好的孩子,能左耳进右耳出,耐力不好的孩子,就只能顶撞父母,出言不逊了。


碎碎念,也是在损耗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权威。权威削弱了,父与子母与子之间的敬重,自然也会随之不见了。



03


在啰嗦中长大的孩子,格局也会被缩小。


有个朋友,她的妈妈很爱跟她讲婆媳矛盾,闲来无事,就爱拉着她唠,她与奶奶之间的鸡毛蒜皮。


同样一件事,她已经听过不下几百次,可她的妈妈却浑然不知,每次都讲的津津有味。


婆媳之间的矛盾,无非都是些细枝末节的计较,既然是矛盾,肯定就会有博弈和输赢。


朋友从小被妈妈灌输着,如何跟婆婆斗生活,其实在她的骨子里,早已深根蒂固的,被植入了她妈妈的博弈伎俩。


现在她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婆媳关系。她对待婆媳的态度,像极了她的妈妈。


有时候,她跟我们聚在一起聊家庭生活,连她自己都未发现,她聊的那些鸡毛蒜皮,其实就是她妈妈曾经的过去。


父母与孩子聊生活,聊经历,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处事风格的。也许在当下,她只是听之任之,并没有留心去记下什么,可被强化了的画面,是会被记忆封存的。


和孩子可以聊生活,但别过度强化某种处事行为,除非那个行为真的值得传承。



04


话痨型的父母,是非常吃亏的,掏了心,还得不到孩子的认可。


其实,不管是父母,几乎所有身份的人,说话都该有所保留。


“杯满则溢”,人与人之间最好的相处,就是点到为止,保持适度的界限。


对孩子,少念叨几句,亲近还在,权威还在,爱自然也在。


延伸阅读

纽约时报60多年后补发林徽因讣告,信息量很大

张泉灵:时代变化快,能力圈不应是你的舒适圈

不准恋爱、入学剪光头···他骂出50位世界级大师

公务员健康亮红灯!这个地方的患病风险最高…

好的婚姻没有固定标准,但相处不累很重要

神奇!这是中国唯一没有红绿灯的城市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刘晶瑶 实习生李蔚瑄 | 校对:赵岑 

多用心,少啰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