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辞掉高薪高管,用嫁妆创业种“草“,这名返乡女硕士拼了 | 电讯年终报道

张书旗张石榴 新华每日电讯 2020-01-30

来源:12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年终报道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书旗、张石榴



“水苔姑娘”甘当富民“草民”

 大学生村官刘玲返乡创业带动320余农户增收


刘玲硕士毕业后,放弃大城市高薪工作,回乡创建江西省首家水苔栽培基地 ,带动了周边数百户群众就业和致富


城里同事觉得不可理解;

 

母亲认为她“自甘堕落,无可救药”;

 

村民水田宁愿荒掉也不愿承包给她;

 

……

 

6年前,自嘲辞职回乡当“草民”的“水苔姑娘”刘玲,迎来了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


嫁妆创业:从硕士高管到深山村官

 

刘玲父亲总是以她为骄傲,走到哪儿都自豪地说:“我女儿在南昌大学读研究生,还是保送的!

 

2013年,刘玲获得硕士学位后,在江西宜春一家五星级酒店做部门负责人,薪水不菲。

 

刘玲说要辞职回乡当村官时,遭到了父母“集体强烈反对”。


“农村”二字,在苦怕了的老一辈农村人眼里,总是代表着落后。

 

“先前他们脸上多么有面子呀!好不容易飞出农村山野的凤凰,又飞回农村当普通农民,他们无法接受。”刘玲很能理解父母为何反对。

 

上一辈看不懂年轻人的心事。新一代有新一代的梦想和追求,她觉得广大农村有她挥洒的“天地”。

 

刘玲有着与纤弱外表“不相称”的意志,她最终考取了大学生村官,被分到宜春大山深处的新田镇灿塘霞村当党支部书记助理。


视频拍摄:余远明、邹鹏亮、袁翘楚

 

看到农村大部分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很多农田撂荒长满杂草,农村出身的刘玲很心疼,暗暗琢磨怎么变“荒”为宝。

 

她想到了她的“红娘”——水苔。这是一种天然苔藓,属于高档的栽培基质,被广泛用于各种兰花的栽培和植物育苗。


采收的水苔颜色鲜绿,水嫩十足。记者张书旗摄

 

刘玲的丈夫是新田镇里光村人,里光村离刘玲任职的灿塘霞村不远。多年前,刘玲和丈夫的家人都曾从事野生水苔收购生意,两个人也因水苔结缘牵手。

 

刘玲萌生了创建水苔栽培基地的想法。

 

从体面的酒店高管到村官,再到农民,“地位”一降再降,刘玲的父母更不干了。

 

“我已经租好地准备开干了!希望你们能够支持我。”刘玲只好先斩后奏,打电话告诉父母。

 

“我怎么支持你?我拿什么支持你?”刘玲母亲当时气不打一处来,电话啪一声挂掉了。

 

刘玲了解妈妈的脾性,知道她是刀子嘴豆腐心。

 

最终,家人看到了刘玲的坚定,理解了她的选择。嘴上放“狠”的刘玲母亲还将准备给她的嫁妆钱,作为启动资金给了她,用行动给刘玲投了支持票。


2013年10月26日,刘玲在山坳里采野生水苔。受访者供图

 

逆城市化:从城里人到村里人

 

如今,“85后”刘玲不仅创建了江西省首家占地300余亩的水苔栽培基地,更让杂草丛生的荒田长新绿、让看似不起眼的“野草”变成宝,带动了周边数百户村民就业和致富。


刚刚播种的水苔基地(部分),摄于2014年4月20日。受访者供图 


里光村山坳潮湿,非常适合水苔生长。然而,水苔栽培基地的“成长”却没那么顺利。

 

当初,有些村民家的水田宁愿荒掉也不愿承包给刘玲,有的村民哪怕每天在家打牌也不愿到栽培基地来做事。

 

“他们担心田租给我们就成了我们的了,也有的担心我们不按时支付租金,给不了工钱。”刘玲私下一打听,才知道村民对她心存怀疑。

 

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让大家看到自己的决心,刘玲再次做出了“惊人之举”——当即决定与当时还是男朋友的丈夫完婚,将自己的城市户口迁入农村,真正成为村里人。


刘玲(右一)和丈夫(左一)在栽培基地播种水苔。受访者供图

 

接着,刘玲挨家挨户,与农民签订正规的租约,与客户签订正式的收购合同。诚意终于让村民打消了疑虑,纷纷主动将自家的水田租赁给她。

 

戴着眼镜的刘玲看起来纤弱秀气,但干起活来比老农还拼。为了赶时间,她与丈夫在下雨天也穿着雨鞋撑着雨伞去寻找撂荒田,亲自下田丈量田亩数,一家家找到荒田户主,与他们签下租约。

 

地是有了,但是由于种植成本高,资金少,难以扩大规模,几乎耗尽了刘玲家里全部积蓄,生活变得非常艰难。

 

这时候,家人都劝刘玲放弃。

 

“‘不轻言放弃’是我的人生信条!”后来,已成为当地创业典型的刘玲,在多场演讲会上经常用这句话与现场听众共勉。

 

刘玲找到了当时负责大学生村官事务的宜春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易艺波,寻求帮助。“他不仅当即带领若干大学生村官联合会的成员来到我们基地,给了我们精神上极大的鼓励,还让宜春市大学生村官联合会给我们提供了5万元创业贷款。

 

后来,易艺波又多方协调,帮助刘玲以大学生村官两两担保的形式,帮刘玲向就业局申请到财政贴息的小额贷款10万元。

 

这一系列的支持,给了刘玲继续“战斗”下去的更大信心。

 

刘玲的执着也感染了公婆,从最初坚决反对他们创业种植水苔,到最后竟放弃继续当服装厂老板,回乡帮助他们创业。

 

“当时花费几十万元购置的服装机器,早已闲置在家成了废铁,他们完全褪去了曾经老板的风貌,一起成了地地道道的‘草民’。”刘玲看着公婆日日起早贪黑,不顾刮风下雨,陪着上山下田,心想着一定要干出个名堂来。


刘玲在栽培基地播种水苔 。受访者供图

 

带动一方:从撂荒地到“聚宝盆”

 

受过高等教育的刘玲当“农民”,自然与土生土长农民有不一样的“当”法。她辗转几千里,先后到贵州、福建等地考察,取经问道,掌握了更加先进的水苔种植、加工技能。又相继参加了区委组织部组织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班、省农业合作社带头人培训班、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班,农业局举办的电商培训班,一点一滴增强了创新创业的本领。

 

随着水苔栽培基地逐渐发展壮大,昔日被村民撂荒的冷水田,成为名副其实的“聚宝盆”。

 

刘玲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一般来说,一亩水苔的种植成本3000元左右,亩利润多时有四五千元,少则也有两三千元,而水苔生长期是1到3年,一般而言,生长越久越茂盛,产量也就越高。


 11月14日,刘玲向记者介绍水苔栽培情况。记者张书旗摄


水苔种植用工量大,但操作却不复杂。刘玲尽可能地聘请村里的留守妇女、残障人士和空巢老人等特殊劳动力,还有那些建档立卡贫困户,至今已达80多名。

 

今年30来岁的陈来超,有轻微智障,因父母早逝,一直由80多岁的外婆抚养。刘玲请陈来超过来帮忙,教他担草、播草种,一个月付给他1500元工资,不仅改善了他的生活,也使他变得开朗多了,每次见到刘玲都亲切地叫着“玲玲”。陈来超外婆对刘玲说:“以前总想哪天我去世了,哑巴子怕是要去讨饭,现在有你们带着,每个月还可以挣钱,我就安心了。

 

村里的七旬老人易其科,右脚残疾,以前一直守着自家一点田,日子过得很清苦。他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说:“如今农闲时到刘玲这里做工,一天70块钱,一个月就能增加2000多块钱收入。

 

近两年,刘玲和丈夫又开设了淘宝店,采取“互联网+基地”模式,将水苔等农产品上网销售,进一步做大了交易范围。

 

凭借过硬质量和多年良好的口碑,他们的淘宝店连续12期获评金牌店铺,目前已经升级为双蓝钻。

 

刘玲还积极引导管护野生水苔,带动周边省、市农户保护性开发野生水苔近800亩,产品由基地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年产水苔种苗3000吨、干水苔150吨,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台湾等地。

 

如今,刘玲和丈夫的水苔栽培事业,帮助了多达320余农户增收致富,人们亲切地称她为“水苔姑娘”。


2014年1月19日,刘玲在栽培基地播种水苔 。受访者供图

 

在水苔采收加工的季节,总有三四十个农村闲置劳力参与收取水苔。“我家就像个小型敬老院,欢声笑语的,充满无限乐趣。”刘玲常借这个机会,跟他们拉家常,关爱他们的生活。

 

村里的贫困户刘菊兰对刘玲赞不绝口:“这姑娘和气,没一点大学生架子,我家老头子满80岁,她劳心帮着办理高龄补贴,村民有什么事情她帮得上忙的,都会帮忙。


11月14日,村民在水苔栽培基地收水苔。记者张书旗摄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最开心的莫过于得到群众的认可和赞许。”听到村民赞赏,刘玲热泪盈眶。

 

“甘当‘草民’,创业富民。”日前,在宜春市“我的‘初心’故事宣讲团进社区”宣讲会上,“水苔姑娘”刘玲以这样朴实的结尾总结了自己的“初心”。


年终报道

《新华每日电讯》年终报道特刊,讲了哪些故事?

她的创业故事,为何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当案例?

新华社79岁校对奶奶:“老派文字工作者”追求零差错

登上国庆观礼台的环卫工:进京务工农民的光荣与梦想


年终报道系列,将逐篇推送,敬请关注!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刘小草 | 校对:赵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