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

其他

90年前的“金融+谍战”,在《追风者》中看见信仰的力量

来源:4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蒋彤十里洋场纸醉金迷,红色土地燃起星火。1930年前后的中国风起云涌。那些波澜壮阔的往事吹散在时间的风里,被人拾起来,编织成荧屏故事,历史由此可窥一斑。以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为创作背景的电视剧《追风者》4月8日在爱奇艺平台正式收官。该剧由王一博、李沁、王阳领衔主演,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经济战线中金融人才的成长故事。以主角魏若来(王一博饰)为代表的一批年轻人,在时代洪流中,一次次做出抉择,最终找到了正确的救国道路,实现自我价值与成长。收官之际,“追风者
4月20日 下午 8:16
其他

走近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从两千多年前的“乘法口诀”说起……| 草地周刊

摄这是在荆门市博物馆展出的郭店楚简《老子甲》(3月6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胡竞文
4月12日 上午 9:00
其他

这条路为何叫“易宁大街”?背后学问可大了 | 草地周刊

在这片无人区,读懂人类在守护什么——新华社女记者十进可可西里手记草地周刊
3月29日 上午 8:57
社会

山西安泽“11·24”较大坍塌事故46人被问责

来源:新华社记者:王飞航、赵阳安全检查流于形式
3月23日 下午 4:11
其他

90岁王蒙与青年作家们的青春万岁 | 草地周刊

【编者按】在2014年10月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作家王愿坚讲述柳青蹲点农村14年创作《创业史》的故事,感慨地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总书记对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有着深邃思考。总书记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作家艺术家最大的幸福。”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青春作赋思无涯——王蒙文学创作70周年展”,通过一部部作品,一段段往事,生动呈现了老一辈作家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的文化品格,也解答了为何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是“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作家艺术家最大的幸福”。“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如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当代大批年轻作家传承前辈优秀文化品格,扎根大地,深入生活,守正创新,用情用力书写新时代。而以王蒙为代表的老一辈作家,也像“桥梁”一样,始终用作品和行动感召、帮助青年作家“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来源:3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田朝晖、王京雪、徐欧露“你是大头马吗?”
3月22日 上午 8:00
其他

住过冰心、冯友兰…北大有座燕南园,今人这样留住“大师之园” | 草地周刊

来源:3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京雪动图来源:北大发布微信公众号这座园子的名字,总是与学界泰斗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园子不大,48亩地上矗立着17栋灰砖砌就的宅院,依次编号为50号到66号。有中式院落,也有西式小楼,呈现出中西杂糅的建筑风格。哲学家汤一介曾感叹这是一座“名人园”:“在我国,大概很难找到一块这么小的地方住有那么多科学、文化名人!”这座园子,就是位于北京大学“燕园”校园内的“园中之园”——燕南园。建成于上世纪20年代,燕南园曾是燕京大学的教员住宅区。上世纪50年代,中国高校院系调整后,这里并入北京大学,成为北大的教职员工住宅区。燕南园57号冯友兰故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京雪
3月15日 上午 8:04
其他

领证一年离婚,20多万彩礼要还吗?“彩礼新规”落地,多地作出判决—— | 每日观察

来源:中国新闻网仙桃市人民法院、京法网事、富平法院春节前后是定亲结婚的高峰期,今年春节前夕,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彩礼新规”正式施行。近日,多地适用新规对彩礼官司作出判决或调解。“彩礼新规”正式施行2月1日,最高法发布的《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正式施行。新规针对借婚姻索取财物、结婚后“闪离”等情况,彩礼纠纷该如何处理等情形加以明确。例如,彩礼认定时,如何区分彩礼与恋爱期间的一般赠与?新规明确,在认定某一项给付是否属于彩礼时,可以根据一方给付财物的目的,综合考虑双方当地习俗、给付的时间和方式、财物价值、给付人及收受人等事实认定。新规以反向排除的方式明确了几类不属于彩礼的财物,包括一方在节日或者生日等有特殊纪念意义时点给付的价值不大的礼物、礼金,一方为表达或者增进感情的日常消费性支出等。此外,新规明确,双方已办理结婚登记且共同生活,离婚时一方请求返还彩礼的,法院一般不予支持。但如果共同生活时间较短且彩礼数额过高,法院可以根据彩礼实际使用及嫁妆情况,综合考虑彩礼数额、共同生活及孕育情况、双方过错等事实,结合当地习俗,确定是否返还以及返还的具体比例。案例一:领证一年起诉离婚,彩礼怎么办?近日,湖北仙桃市人民法院首次适用最高法彩礼新规,调解了一起离婚涉彩礼纠纷案件。2022年,李某与张某经人介绍相识。2023年1月,双方登记结婚,婚后未生育子女。恋爱期间,李某多次向张某转账、发红包,以增进双方感情。结婚前,李某向张某给付现金彩礼15万元,并为张某购买“三金”。婚后双方争吵不断,2024年2月,张某以“三观不合、性格不合”为由,向法院起诉离婚,李某表示同意,但要求张某返还彩礼共计20余万元。经了解,李某、张某婚后生活不足半月便开始分居,双方就彩礼数额及退还事宜争议较大。法庭多次组织双方进行调解,最终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意见,张某当庭返还李某彩礼款及茶钱165000元、红包及“三金”价值38800元,共计返还203800元。案例二:恋爱时“520”送的首饰算彩礼吗?近期,北京市高院微信公众号“京法网事”发布了一起案例。贾某与李某于2021年初通过商业婚恋网站相识并建立恋爱关系。恋爱期间,贾某为李某购买了手机、首饰(首饰购买于5月20日),多次转账合计4万元。之后双方开始不定期共同居住,还谈论了结婚的事宜并沟通了彩礼的数额。贾某同意给50万元彩礼,之后,贾某向李某转账15万元,剩余彩礼未付。半年后,双方因性格以及生活习惯问题分手。审理过程中,贾某为了证明自己的主张,还向法院提交了双方的微信聊天记录截图、购物小票、银行转账记录等凭证。法院认为,贾某为李某购买的手机以及转账的4万元系恋爱关系中贾某为增进感情进行的日常消费性支出,不属于彩礼;贾某为李某购买的首饰在特殊时点购买,属于表达或增进感情的消费性支出,亦不属于彩礼;贾某向李某转账的15万元,时间发生在双方沟通彩礼数额之后,性质也曾由双方明确认可为彩礼,因此,可以认定15万元是贾某为了与李某结婚而给付的部分彩礼。另外,按照“彩礼新规”,关于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但已共同生活,一方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法院应当根据彩礼实际使用及嫁妆情况,综合考虑共同生活等事实,结合当地习俗,确定是否返还以及返还的具体比例。据此,法院判决李某向贾某返还彩礼15万元,驳回了贾某其他诉讼请求。案例三:酒席钱、上车钱、离娘钱算彩礼吗?陕西渭南富平县法院近日也发布了首次适用“彩礼新规”的案例。案例中,李雷与韩梅为自由恋爱,婚后发现双方性格差异极大,结婚不到一年就因各种琐事发生争吵,最终双方决定离婚。庭审中,李雷向法庭提交了长达20页的花费记录,要求韩梅全部返还,包括恋爱期间情人节、七夕节、生日发的520元、521元等红包共计9800元;恋爱期间吃饭、看电影、买包包、外出旅游各项花费19814元;订婚时给的彩礼钱88888元,衣服钱20000元,金项链、金镯子、金耳环、金手链四金共计36000元;结婚时办酒席花费64000元、上车钱10000元、离娘钱10000元,总计258502元。韩梅表示,女方认可的彩礼只有订婚时收的88888元,男方记录的其他花费都不属于彩礼。结婚时,女方陪嫁了8床被子、8件被单、1台电视机、1台洗衣机,双方婚后共同生活虽仅有一年时间,但婚前已经同居,女方还为男方打了胎,因此拒绝返还彩礼。法院认为,关于彩礼范围的认定:涉彩礼纠纷司法解释第三条规定,一方在节日、生日等有特殊纪念意义时点给付的价值不大的礼物、礼金,一方为表达或者增进感情的日常消费性支出不属于彩礼。因此,男方主张的在恋爱期间所发的红包、恋爱期间的花费均不能认定为彩礼。根据本地习俗及一般认知,男方为结婚办酒席花费的64000元也不属于彩礼。本案争议较大的是结婚时的离娘钱、上车钱能否认定为彩礼,涉彩礼纠纷司法解释第三条第一款规定,在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中,可以根据一方给付财物的目的,综合考虑双方当地习俗、给付的时间和方式、财物价值、给付人及接收人等事实认定彩礼范围。本案中综合给付的时间和方式、财物的价值、给付人及接收人以上因素,可以认定离娘钱、上车钱属于彩礼。综上,本案的彩礼包括:订婚时给女方父母的彩礼钱88888元、衣服钱20000元,金项链、金镯子、金耳环、金手链四金共计36000元,上车钱10000元、离娘钱10000元,总计164888元。那么,彩礼数额是否过高呢?法院认为,涉彩礼纠纷司法解释第五条第二款规定,法院认定彩礼数额是否过高,应当综合考虑彩礼给付方所在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给付方家庭经济情况以及当地习俗等因素。考虑到本地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17000余元,彩礼的数额将近本地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倍,远超一般人的承受能力,应当认定彩礼数额过高。本案中,女方在结婚时陪嫁了8床被子、8件被单、1台电视机、1台洗衣机,审理中双方均同意嫁妆折价10000元。法院认为,在返还彩礼时应当考虑女方的嫁妆情况,应扣减已经共同消费或已经添附到男方财产上的嫁妆数额。返还彩礼是否需要考虑双方共同生活情况?法官认为,现实中,男女双方未婚同居、未婚孕育情况十分普遍,我们不应当忽略双方共同生活的夫妻之实,尤其是女方有终止妊娠或生育子女的情况。如果完全不考虑共同生活时间长短、女方孕育情况而要求女方全部返还彩礼,不仅违背了公平原则,也与法律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精神背道而驰。本案开庭审理后,查明了案件的事实,承办法官耐心细致地对双方当事人进行了释法明理,女方最终一次性向男方返还彩礼46000元。热门视频更多精彩视频请扫二维码关注新华每日电讯视频号监制:卢刚
2月24日 下午 6:01
其他

蜘蛛会“吃奶”、螳螂会滑翔……“体育生”的发现颠覆你我认知 | 每日科普

来源:2月23日《新华每日电讯》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岳冉冉站上讲台,陈占起一脸疲态,头天晚上,他只睡了四个小时,急着从昆明赶回西双版纳的原因就一个:为一群喜欢动植物的小朋友讲课。在陈占起心中,科普是大事,他要给孩子们讲讲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家,以及自己的科研故事。陈占起是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下称“版纳植物园”)研究员,从事动物行为学研究。他有两个颠覆认知、震惊学界的成果:一个是发现了会哺乳的蜘蛛;另一个是发现了会滑翔的螳螂。发现世界上首例蜘蛛哺乳陈占起发现喂奶的蜘蛛纯属偶然。这种会哺乳的蜘蛛名叫大蚁蛛,是种长得像蚂蚁的蜘蛛,身体只有蚂蚁大。在一次野外采集时,陈占起发现了一个蚁蛛巢,用手一扒,立刻从里面爬出5只成年蚁蛛。普通人看不出门道,陈占起却觉得不可思议——“蜘蛛这样的节肢动物,一般只会喂养孩子很短的时间,当宝宝有了捕食能力,家长就会让它们出巢,独自闯世界,怎么可能一个巢中有5只成年个体?难道大蚁蛛会把孩子养到成年?”陈占起脑袋里两个“认知小人”开始“打架”,一连串的问号激起他强烈的好奇。他把大蚁蛛采集回实验室,开始养殖,并用三个月的时间记录下了大蚁蛛生活全貌。陈占起发现,大蚁蛛从产卵到孵化需15天,孵出的小蜘蛛到性成熟需53天,直到第75天,已经成年的蜘蛛依旧生活在母亲身边。“可以说,大蚁蛛确实跟我们人类一样、跟大象一样,会把孩子养成年。”这个发现让陈占起欣喜,与此同时,他又冒出了新问题:“前20天,我没看到一只小蜘蛛出巢觅食,但它们的身体却在噌噌长,小家伙究竟吃什么?”陈占起和团队推测,幼蛛的食物来源有四种可能:第一种,跟鸟类一样,母亲从外面捕食回来喂;第二种,跟鸽子或野狗一样,母亲先吃进去,然后反刍喂;第三种,像一些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用未完全消化的排泄物喂;第四种,像蛙类,宝宝吃掉没有孵化功能的营养卵。“很遗憾,四种猜测都是错的,那个时候我很崩溃。”陈占起大大方方跟孩子们分享工作中的沮丧。挫折激发斗志。“我倒要看看你们到底吃什么!”陈占起决定蹲守实验室。到饭点,他请人送饭;睡觉时,他架起摄像机……终于,在一个夜晚,陈占起观察到蚁蛛宝宝爬到母亲的腹部,就像哺乳动物幼崽在吃奶一样。这一幕让他震惊,“难道大蚁蛛真是吃奶长大?”这个想法让他既兴奋又紧张,理性告诉他,不能轻易下结论。“哺乳动物有乳腺,有专门的器官分泌乳汁给孩子吃,大蚁蛛也有么?”陈占起清楚,要证实大蚁蛛会哺乳,此后的求证要更细致、更全面。蜘蛛是“哺乳动物”了?团队想到了一个行为学实验:当宝宝刚孵化出来后,将蚁蛛妈妈疑似产奶的地方堵住,阻断其分泌乳汁。不出所料,10天后,没有“口粮”的宝宝都饿死了。陈占起觉得这个证据的分量还不够,他想亲眼看到蚁蛛的乳汁。他把刚进入哺乳期的蚁蛛麻醉,拿到手上,轻压其腹部,果然渗出了滴滴液体。“这些液体与牛奶接近,呈乳白色,而且头一天挤了,第二天还有。”陈占起观察到,乳汁源自雌性大蚁蛛腹部的一条生殖沟,幼蛛就是通过吸食这一产奶器官长大。可当陈占起把文章投到《科学》杂志,审稿人却提出了疑问:“如果真是乳汁,它的成分是什么?你们测定了么?”陈占起觉得这个建议在理,要坐实蚁蛛哺乳,证据链一环也不能少。但要检测蚁蛛奶的成分又成了难题。一只雌性大蚁蛛体长仅6.5毫米,产奶的量以微升计。“我去测成分时,检测员告诉我,不用很多,50毫升奶就够。我当时哭笑不得,那可是蜘蛛奶,5毫升都难弄,更别说50毫升。”之后,团队想办法提取到了20微升奶。鉴定结果非常理想:大蚁蛛乳汁中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与牛奶相比,蚁蛛奶的蛋白质含量是其4倍,但脂肪和糖含量却很低。大蚁蛛吃奶已是板上钉钉,但陈占起还是不甘心,他要把最初的问题搞明白——具备了捕食能力的大蚁蛛为什么要每天回巢?团队做了两组实验:一组是把大蚁蛛的母亲移走,一组是把母亲的乳腺堵住。“我就是想看看,成年大蚁蛛回家的动力是什么,是为了妈,还是为了奶?”通过观察,团队发现——只要妈妈在家,即便没有奶,孩子们也会每天回来,而且它们的生存状况、成长速度、存活率都远高于没妈在家的那一组。但如果妈妈离巢了,孩子们很快就不回家了。“都说蜘蛛是低等动物,我不这样认为,通过观察大蚁蛛哺乳,让我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万物有灵,大蚁蛛尚且如此,我们人类呢?是不是该多回家看看妈妈呢?”陈占起很是感慨。最终,“大蚁蛛会哺乳”在2018年登上《科学》杂志,这一发现不仅打破了世人对于无脊椎动物的传统印象,更引发了人们对哺乳动物行为的重新思考。兰花螳螂会滑翔讲完蜘蛛哺乳的故事,陈占起像变戏法似的,拿出两个塑料箱,里面有两只粉色的兰花螳螂,孩子们的眼睛立马亮了。“伪装,是物种演化中产生的一种躲避捕食者或吸引猎物的策略。自1792年兰花螳螂被发现以来,它貌似花朵的外形一直被认为是伪装,但我们的研究给出了一个新解释。”2023年11月29日,国际期刊《当代生物学》发表了陈占起团队的新成果——兰花螳螂具有滑翔能力,它的花状腿瓣对滑翔至关重要。兰花螳螂因为长得美,被叫作“昆虫皇后”。它的后部足,有一对花瓣状的外延结构,叫作“花状腿瓣”。在野外,兰花螳螂爱趴在花或叶上,高抬腹部,利用花一样的外形,吸引“眼拙”的昆虫来传粉或采蜜,再伺机捕获。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花状腿瓣是兰花螳螂拟花的结构,但澳大利亚生态学家詹姆斯·汉隆证明,即便去除花状腿瓣,也丝毫不影响兰花螳螂捕蝉。“既然不是拟花,那么花状腿瓣的功能是什么?”陈占起的好奇心又亮了起来。2020年夏天,陈占起在办公室与同事闲聊,偶然间,一只兰花螳螂幼虫竟从柜子上蹦到了他身上,距离超过1米,“蹦跶不可能有那么远,难道是滑翔过来的?”此前,从来没有学者证实过螳螂会滑翔。陈占起大胆推测,滑翔很可能与花状腿瓣相关。为验证猜测,团队设计3组对照实验:一组是正常的兰花螳螂;二组被去除了花状腿瓣;三组被麻醉。结果没有令人失望。三组兰花螳螂从10米高的挖机上掉落,正常状态下,它们的水平滑翔距离平均为6.1米,最远可达14.7米;去除花状腿瓣后,其水平滑翔距离平均为4米;而被麻醉后,兰花螳螂全都垂直下落。这不仅说明花状腿瓣对滑翔至关重要,也说明在清醒状态下,兰花螳螂才能自主掌控滑翔。为做到论证万无一失,陈占起还邀请了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的合作者,从形态结构上去分析,所得结论是,兰花螳螂的花状腿瓣呈现的弧形,与鸟类的翅膀弧度高度吻合。“节肢动物同样具有滑翔结构”的发现再次颠覆了传统认知,这一发现也激起了材料工程师的浓厚兴趣。动物园开“昆虫馆”讲完了大蚁蛛和兰花螳螂的故事,孩子们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他们不愿走,围住两只兰花螳螂,再次打开提问模式。陈占起把兰花螳螂放到每个孩子手背上,让他们去感知和观察。在他心中,好奇心无比珍贵,自己那些颠覆认知的发现,都是源自对大自然强烈的好奇心和“一定要找到答案”的内驱力。“做科研就像玩游戏,必须充满兴趣和好奇,只有这样,探知的过程才会让人兴奋,令人愉悦。”陈占起对“坚持”有另一种解释:与其“痛苦地坚持”,不如“快乐地热爱”。他认为,人一旦有了热爱,必然会激发潜能、产生心流、形成内驱,最终让人保持专注、熬过寂寞、战胜恐惧。“做自己热爱的,热爱自己所做的,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吧。”陈占起有一个半夜起床做笔记的习惯,他说半梦半醒时会想通很多事,有时他也会画画,把那些一闪而过的念头画出来,这个习惯从他上研究生开始就保持至今。陈占起是跨专业学的生物,之前是体育生,初高中练排球,本科在重庆师范大学体育系。大学毕业后,对生物有浓厚兴趣的陈占起考到了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毕业后又考到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系读博士,2016年他来到版纳植物园,从博士后做到了研究员。这段经历让陈占起对体育有了别样情愫。“我常对学生讲,如果之前已经有喜欢的体育运动了,要继续保持;如果没有,从现在开始,一定要培养一项终身爱好的运动项目。”陈占起会和学生一起打羽毛球,在罗梭江畔、百果园内滑轮滑。“如果你需要长期、深度地做科研,必须具备强大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而运动能带来激情与热情,让人性格开朗、抗压力强,哪怕有负面情绪,也会转瞬即逝。”陈占起的学科组有一个小院,里面养着蜘蛛、螳螂,种着瓜果蔬菜,大串大串的炮仗花沿着小楼外墙垂下。“搞科研需要静下来、慢下来,否则无法思考,无法感知。”陈占起常说,不要做知识的存储器,要做知识的创造者,“只要找出与常识相悖的结果,就能创造出新的知识。”陈占起喜欢版纳植物园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行走在热带雨林,倾听着鸟鸣蛙叫,他觉得处处都有自然的智慧。“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有灵魂和感情,哪怕昆虫,也有生存的艰难与乐趣。”陈占起说自己如果不搞科研了,会考虑去动物园开“昆虫馆”,摆放上大大的玻璃柜,收集饲养各种昆虫,展示它们的神奇,点亮孩子们心中那丝光。监制:卢刚
2月23日 下午 6:02
其他

在云深处诗意栖居:一个山区县“拯救老屋”之后……

“十年前,常住村里的只有20多个老人,房子也倒得七七八八了。”鲍朝火从手机里翻出一张老照片,老屋的木制房梁被雨水腐蚀仅剩一半,夯土黄泥墙也坍塌散落在地,空置多年的屋内都长出了杂草,透出萧瑟之感。
2月23日 上午 8:03
其他

“陪会”疲于应对!知否知否,基层干部心累 | 电讯评论

来源:2月2日《新华每日电讯》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梁建强岁末年初,不少政务人员反映负担很重,不仅有写不完的总结材料,还有开不完的大会小会,尤其是很多会议是“陪会”。各种会议让人疲于应对,有时甚至“上班基本在开会,下班才能忙工作,加班、熬夜成了常态”。切实推进减负工作,要从减掉层层“陪会”之风减起。所谓“陪会”,是指各级工作人员需要频繁参加与实际工作关联度不高、作用不大的各类会议。导致“陪会”问题的原因很多。有的地方和部门对工作的理解和落实存在偏差,认为“只要召开会议就代表重视”“会议开得越多表明工作开展得越扎实”,层层开会、反复开会、“以会议落实会议”,不仅不能有效推动工作,反而给参会人员带来更多负担。也有地方和部门认为,“到会场才体现重视”“参加的单位越多越显得重视”,过度追求参会单位数量、领导层级、参会规模,甚至“自我加压”主动组织更多会议。一些原本工作相关度不高的单位和人员不得不现场听会,不仅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还直接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影响一些政策有效落地。有干部不堪“陪会”之苦,曾填词一首:“常叹时间浪费,陪会不知所谓。忽四目相对,唏嘘赶场为谁。知否,知否?基层干部心累!”一些地方大事小事都开会,超范围、超时长、高频次开会,就同一事项重复开会,让“陪会”者不堪其扰。湖北省纪委监委近日通报了一起典型案例:某乡党委书记田某,明知上级三番五次要求精简会议,仍随意扩大会议规模,多次安排召开全乡党员干部会议,动辄要求各村(社区)和镇直单位主要负责人参会、“陪会”。田某每次开会时间长,讲话长篇累牍,空话、大话、套话连篇,却不解决实际问题。据统计,田某一年内召开会议多达208次,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强烈,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田某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以开大会、讲大话的“形”,代替抓工作抓落实的“实”,是产生文山会海、文风会风问题的直接诱因,也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片面通过会议展示重视程度和工作态度,盲目扩大范围、增加频次,罔顾会议实际效果,导致会议的数量和规模不断膨胀,形成恶性循环,让“陪会”问题长期延宕。破解“陪会”难题,要从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抓起。要进一步倡导务实高效的工作理念,减少冗余无效的会议,提倡实事求是、崇尚实干,让各级工作人员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服务群众。只有下大力气解决会议空、虚、多的问题以及“开会不研究真实情况、不解决实际问题,为开会而开会”的问题,才能避免参会沦为“陪会”。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同样是破解“陪会”难题的突破口。要把面向一线的考核重点真正放到工作实绩上来,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绩效评价体系,避免简单机械地将会议次数、参会人数等作为衡量工作重视程度、好坏的标准。同时,也要进一步细化相关要求,比如,只能安排与会议主题、会议任务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单位参会,不得要求层层“陪会”;对一些只听取意见、不需要决策的会议降低参会人员级别要求;对一些已事先征求意见的协调会,只要求意见不一致的单位参加即可。文风会风关系党风政风。减少“陪会”,关键还在于按照精简、务实、高效的原则改进会风文风,少开无用的会、控制会议规模。1月29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着力解决精文减会、督查检查中的问题,保持量的刚性约束,推动质的优化提升。期待各地拿出更多务实举措,把“精文减会”的要求贯彻到工作中,落实在行动上,开短会、说短话、行短文,减少各类“陪会”,切实为大家减负。
2月2日 下午 1:00
其他

“尔滨现象”尔滨人:我们找到了热搜背后,为家乡代言的他们 | 草地周刊

这几天,卢永旺还买来几箱小红旗和白色菊花,经常到排队的队伍中免费发放。游客们将这些鲜花敬献给战争中的遇难者,把红旗插在遗址内的雪地上。卢永旺希望每个来了解731部队罪行的人,都能带走一份震撼和记忆。
2月2日 上午 8:06
其他

省际快递,不超72小时!4月1日起,快递实施新国标——

来源:北京晚报记者:张楠快递时限更细化,同城快递时限最长不超过48小时,省际快递时限不超72小时;快件重量计费更科学合理,计费重量以千克为单位,保留小数点后至少1位。1月25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就五项即将实施的快递业国家标准进行解读。
1月27日 下午 2:00
其他

他们,默默地在人间打造“天堂模样” | 草地周刊

来源:1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梦妮图片来源:除注明外,均由国家图书馆提供关懿娴常常忆起这一幕,上世纪80年代,早上八九点,北京大学图书馆人最多的时候,一位病到已无法行走的老人,让阿姨推着轮椅,将她送到图书馆南门附近,静静地看着大家进进出出。这位老人是梁启超的二女儿、图书馆学家梁思庄,她在人生暮年坐着轮椅,静静守在图书馆南门的场景,深深印在了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关懿娴心中,“天天如此,没有人像她那么爱图书馆的,图书馆像是她的孩子一样”。“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关于图书馆的诗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感染着每一个热爱阅读与知识的人。但打造出这份美好的那群人,却隐没于宏伟壮观的馆舍、温暖明亮的阅览室、琳琅满目的书籍背后,即使你经常出入图书馆,也未必会想起他们。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一代代图书馆人为此付出的智慧、心血与力量,值得被铭记。8年来,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和全国同仁一起,敲开了一位位图书馆界前辈的家门,采用口述史访谈的方式,将他们的成长经历、事业成就、思想情感一一录制下来。留下图书馆人的记忆回顾人生与事业,毕业于西南联大、留学欧美、1956年开始任教于北京大学的关懿娴最佩服梁思庄:“她(自己)最满意的是编目,但她真正做的(是参考),就是我们各系的老先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必须来找她,而她都能够解决……她懂若干外文,不只晓得英文、法文,连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她都懂。”但让关懿娴遗憾的是,自己对梁思庄的了解太少,没能走进她的内心,无法书写她的故事,一位著名女图书馆学家在风云变幻的二十世纪的人生历程,她对图书馆事业的爱与投入,只能消散在历史深处。关懿娴没有想到的是,多年后,在她自己也步入暮年时,有人敲开她的家门,访问她,记录她的人生故事,也留存她未曾走进梁思庄内心的遗憾。来访者是“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专题”项目组。2015年12月,在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中国记忆项目资源共建共享”研讨会上,包括国家图书馆在内的全国30家图书馆和图书馆学院、系,共同启动“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专题”记忆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对我国现当代图书馆界重要人物进行口述史访谈,并收集照片、信件、笔记、日记、手稿、音视频资料等相关文献,形成专题资源。他们的访问填补了梁思庄在人们记忆中的空白。北京大学图书馆原馆长、原图书馆学系主任庄守经,在回忆中提到梁思庄。1980年代初,北京大学图书馆第一次开展职称评审,那时梁思庄已经70多岁了,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庄守经这样形容梁思庄,“她是典型的图书馆人,干实事”,“她的快乐就是管她那摊业务,也就是西文编目、西文参考”。但是,梁思庄没有著作,甚至没有论文,她主动找到庄守经,诚恳地说:“我不够条件,你们不要评我为研究馆员了,不要给大家做一个不好的榜样。”但在庄守经看来,如果梁思庄不评研究馆员,国内就没有人能评,“梁思庄的学术水平,就体现在目录厅好几十个目录柜里,是得到大家公认的”,“她领导进行的西文编目工作,在国内属于一流,并与国际接轨”。庄守经和同事还访问了一些著名教授,有人提供书面意见,说明他们的学术成果里,有梁思庄非常大的功劳。“梁思庄给教授们提供了科研前期的情报服务,包括工具书和资料等。因为那时候没有电脑,西文工具书以及各个方面资料的来源,都在她脑子里面,想要查什么东西,她可以很自如地帮你查。”如今,关懿娴和庄守经都已经去世,但他们关于图书馆事业的记忆,已被永久留存下来。目前,“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专题”已开展了48位图书馆重要人物的口述史采集。此次出版的《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一套5册,共计130余万字,是该项目的第一批成果。“他们是新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建设者和见证者,他们的口述资料,是图书馆历史的一部分,也是新中国文化发展史的一部分。”《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主编、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国际口述历史协会副主席田苗介绍。拼版照片,左为梁思庄,右为关懿娴。(左图来源网络)一辈子忠一事黄明信、关懿娴、熊道光、沈燮元、刘德原、袁正祥、彭斐章、庄守经、李孝友、张树华、武复兴、谢灼华、倪波、卢子博、乌林西拉、高树榆、刘尚恒、沈继武、吴慰慈、张安珍、李龙如、阳海清、沈迪飞、朱岩、潘寅生、谭祥金、赵燕群、韩锡铎、詹德优——这是《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收录的29位图书馆领域的重要人物,他们有的是图书馆业界的老馆长,有的是图书馆学界的老教授,有的是图书馆各相关领域的老专家,都称得上是图书馆领域的大家。但是,他们的故事却鲜为人知。“过去的图书馆研究,注意力多集中在馆舍、藏书、技术、制度、服务和学术等方面。这主要是因为图书馆人向来是‘为人做嫁衣’,只知贡献而不愿自显,留下的记录与史料也很有限。”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程焕文说。他分析:“图书馆人不像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在社会上有非常大的影响,他们不会走到大众面前去,也很难走到新闻媒体面前去,这是他们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因为图书馆工作本来就是一个默默无闻、甘为人梯的工作。”沈燮元先生在南图古籍部看书。(南京图书馆供图)2022年1月,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上映,第一集便讲述了以上29位中的沈燮元的故事,让这位和古籍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先生破圈火了一把,网友们热情洋溢的弹幕布满屏幕,“好厉害的老爷爷”“太棒了!这样的老爷子应该被更多人认识和记得”“这个名字是不是要写进历史”……其实,这29位在图书馆领域耕耘大半生的老者,每个人的故事都丰厚又精彩。访问中,他们终于将自己作为主角,在镜头前敞开心扉,将隐于书架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能将过去一生中的工作体会讲出来,我很高兴,因为我学的是图书馆学,这一生就干了图书馆一件事,是非常有感情的。”甘肃省图书馆原馆长潘寅生说。潘寅生的讲述展现了一个爱读书的农家少年,到被戏称为“西北王”的图书馆馆长的成长之路。高考填报志愿时,老师建议他:“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李大钊、毛主席都曾经在北大图书馆工作过,你就报考北大图书馆学专业吧。”再加上潘寅生从小爱看书,一直渴望在图书馆工作,就这样,他步入了图书馆领域。大学毕业时,潘寅生在人民大会堂听了一场周恩来总理的报告,那是他“有生以来听到的最精彩、最难忘的报告”,周总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句话,一直萦绕在他耳边,于是他主动申请到位于大西北的甘肃省图书馆工作。到达兰州后,环境的艰苦让潘寅生有过思想波动,但幸运的是,他正好住进了刘国钧之前使用过的办公室,那是大学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刘国钧在艰难环境下创办了甘肃省图书馆的前身——国立西北图书馆。在老师曾经工作的地方,潘寅生时时想起老师的嘱托,继续着老师的事业,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延伸至更偏远的角落。一次寒冬腊月,酒泉农科站来信借书,潘寅生穿着棉衣,背着书箱,从兰州坐火车到酒泉,再在寒风刺骨、飞沙走石的戈壁滩上走了15公里,直到深夜,才将书籍送到农科站工作人员手中。从1975年开始,潘寅生在甘肃省图书馆领导岗位上干了30多年,在馆舍建设、读者服务、地方文献研究、信息技术等方面都有所成,但在他心中,刘国钧等前辈才能被称为图书馆学家,而“我本人能当好他们的一个学生,也就心满意足了。我给自己最实际的定位是:西北高原图书馆战线上的一名老兵”。潘寅生与时间赛跑《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出版时,29位受访人中已有十多位离开了人世,从确定访问对象开始,就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事实上,“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专题”项目一开始,就秉持“抢救性”原则,即先采访年龄较长、身体状况欠佳的老人。《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的目录顺序也是“年长者优先”。这套书的副主编、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记忆组副组长戴晓晔介绍,项目目前已经访问了48位老先生,但这套书里面只收录了29位。“因为我们是按年龄排序,最年长的是第一册第一位黄明信先生,1917年出生,最年轻的是第5册最后一位詹德优先生,他也已经是80多岁的高龄了。”在《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中,有两位由湖南图书馆负责访问的老先生——湘潭大学信息管理系原主任张安珍与湖南图书馆古籍专家李龙如。“我们收集资料时,也有其他成就高的老先生,为什么最后选择他俩?我们更多考虑的,还是他们的身体状况,是把他俩作为第一优先的抢救对象。”湖南图书馆馆员夏雨雨告诉记者。李龙如专门从事古籍和地方文献研究。“老先生很有意思,我们一开始采访他的时候,他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一聊起专业方面的事,各种细节又记得非常清楚。”夏雨雨回忆。张安珍特意为访问准备了文字稿,一开始打算照着念,但在夏雨雨的鼓励下,他放下文字稿,面对镜头讲述了自己的经历,甚至还在文字稿的基础上有所发挥。“比如一个地名,他在写文字稿时已经记不清了,但是我们陪着他慢慢回顾,随着记忆的流淌,之前已经忘记的细节就又呈现出来了。最后他很感谢我们,说好多东西是我们一起回顾才想起来的。”张安珍在湘潭大学执教时拍摄的备课照如今,张安珍与李龙如都已经去世,但他们在图书馆领域耕耘的点点滴滴,被永久记录下来。即便抓紧时间“抢救”,仍有受访者在访谈期间去世,留下了永久的遗憾。戴晓晔负责对接联络国家图书馆编目专家熊道光。熊道光对待口述访谈的认真,深深打动了她。“熊老把自己的日记本、工作笔记全都翻找出来,很认真地为每一次访谈做准备。我们每一次访谈的主题会跟熊老提前说,然后熊老就会用大概10天的时间去准备。”就这样,与熊道光的访谈进行了十次。第十一次访谈之前,熊道光去世了。戴晓晔回忆,熊道光去世前几天,他们通电话,还在聊下一次的访谈。“完全没想到,因为前一天他还正常出门遛弯。所以挺遗憾的,访谈没有做完,没能让熊老看到最后的成果。”戴晓晔的声音低沉下去。熊道光去世之后,夫人罗霞一直配合着戴晓晔后续的工作,包括对书稿的最后审定。“最近罗老师收到了这套书,说特别好。还有熊老的很多学生,都人手一册在看这套书。”受访者亲友的肯定,让戴晓晔欣慰,觉得没有愧对熊老先生。对田苗来说,最大的遗憾也是关于生命的遗憾。“很多图书馆界的老前辈,他们在图书馆及相关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还来不及去访问,他们就离世了,再也没有办法通过我们的项目对他们的记忆进行保存。”不仅仅是国家图书馆,田苗告诉记者,项目开展时,全国很多图书馆都反馈,有一些非常值得访问的人物,在访问策划阶段,或者在访问开始之前就离世了。湖南图书馆2008年开始做口述历史项目,2010年,夏雨雨加入这个团队,至今已经13年。“我最直观的感受,口述历史真的是与时间赛跑。”夏雨雨说,她有段时间很怕接电话,因为总带来哪位老先生又离世的消息。熊道光“推开房门容易,叩开心门难”向国家图书馆自动化专家朱岩提出访问申请时,戴晓晔“碰壁”了。对于自己的研究领域,朱岩已经在不同场合多次介绍,也写过很多报告,他当时认为没有必要再录口述了。“我们就跟朱岩老师沟通,说我们要进行的是口述访谈,不是写纸面报告。我们之所以请您口述,是希望您能多讲一些细节,特别是那些在报告当中没法体现的细节。”戴晓晔回忆,经过劝说,“朱岩老师也感觉到,还是有想说的话是之前那些报告体现不出来的,所以就接受了我们的访问。”朱岩朱岩的访问一共进行了11次,访问结束后,他对于口述史的态度,已经完全发生了转变。他后来曾在公开场合说:“记忆访谈既展现了被采访人的成果及其成功的喜悦、经验、体会,个人的酸甜苦辣,乃至失误的教训,也追溯了工作团队团结合作、奋力攻关的情景,是立体的、贴心的、接地气的。”和朱岩不同,深圳图书馆原馆长沈迪飞一开始就很乐意接受访问,但心里仍有一些顾虑,他后来回忆说:“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当然非常高兴,但是心里也有点忐忑,真要讲出来,也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太久远,有些事情也记不太清楚。”沈迪飞的顾虑很快被打消了,访问进行得相当顺利,这源于深圳图书馆馆员肖更浩等人扎实的准备。采访之前,他们翻阅了沈迪飞当年的工作档案,阅读了他写下的报告和书信,还找来他出版的书和发表的论文仔细研读。与此同时,他们还跟沈迪飞共事过的老同事交流,了解沈迪飞当年的做事风格和喜好。沈迪飞回忆说,采访中,自己偶尔有记不清楚的地方时,“就跟他们提出来,大家帮着回忆”。沈迪飞接受访问。(深圳图书馆供图)参与这个项目之前,肖更浩跟沈迪飞没有过直接接触。“但我希望能够跟沈馆长在一些事件上、人物上、经历上,有更多的共鸣,所以我尽可能多地去了解他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工作情况,努力做到共情。比如说他提到某个人物,我可以马上反应过来,这个人物跟沈馆长的交集是怎么样的。”年轻人的付出得到了老馆长的认可,沈迪飞这样评价肖更浩和他的同事们:“我们相处得非常融洽,经常跟我联系的肖更浩同志,和我成了忘年交。”在《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中,有一篇访谈体例与众不同——谭祥金和赵燕群两位受访者的内容是编到了一起的。他们是夫妻,是武汉大学图书馆系的同学,毕业以后都分到北京。赵燕群在北京师范大学,谭祥金在国家图书馆的前身——北京图书馆,还担任过北京图书馆副馆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们又一起调到中山大学,谭祥金担任图书馆系主任,赵燕群担任图书馆馆长。在这套书出版之前,谭祥金因病去世。出版后,田苗和同事拜访了赵燕群。让他们特别感动的是,当把这套书送到赵燕群手中后,赵燕群立刻就把这套书放在了谭祥金的遗像前。有多年口述史访谈经验的田苗跟记者感叹:“推开房门容易,叩开心门难。”凭着真诚的心与扎实的准备,他们叩开了一位位老人的心门,协助他们留下对人生与事业的珍贵回忆。赵燕群和谭祥金有一种精神殿堂叫坚守国家图书馆藏学专家黄明信接受访问时,已经是99岁的高龄了。田苗一直记得他们去拜访黄明信时的情形。老人独自一人住在国图北门对面,由一个保姆照顾生活。“老人将近100岁了,每天坚持写日记,而且是用电脑记,更让我意外的是,老人用的是藏文。”每次访问时,黄明信都穿戴整齐,还会把自己之前的一些研究材料提前准备好。口述中的每一个点,他都能拿出依据,还提醒田苗他们可以去查阅哪些材料。黄明信随西南联大由长沙步行至昆明的“长征”,为学习藏文在甘肃夏河拉卜楞寺受戒出家8年,在普通人退休的年龄开始为国家图书馆的藏文书籍进行编目……谈起一生的工作事业和一些重要的经历,黄明信仍有一份赤子之心。“老人的那种活泼,那种光彩,那种兴奋,我现在闭上眼睛还能想起来。”田苗告诉记者。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研究馆员范瑞婷是《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第五册主编,她没有直接参与对老先生们的访问,但在对口述材料的整理与编辑中,她同样深有感触。“老先生们那种特别上进、特别自律、有自己目标和理想的人生,很有感染力,图书馆人的精神就应该是这样的。”“他们这代人很纯粹,认准了图书馆,就一心去钻研,有的是古籍领域,有的是写作领域,有的是管理领域,每个人的领域不一样,但是对于图书馆都是同样的毫无杂质的热爱,这种感情真的特别珍贵。”《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第四册主编、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研究馆员刘东亮说。老先生们的口述就有这样打动人的力量,因为投入,因为纯粹,因为坚守。那是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坚守。“天下人之书,天下人共读”,受《澹生堂书约》的影响,李孝友放弃当大学老师的机会,进入云南省图书馆。他早年师从目录学家王謇,打下了古籍整理的扎实基础。他亲手对馆藏古籍进行鉴定、著录、上架、分编,做到部局有序,方便读者在众多古籍里面找到自己想要的,还对比敦煌文书更早的南诏大理写经进行了研究。下面市县图书馆需要鉴定古籍的时候,都会找他,而他总是随叫随到。李孝友那是对创新服务方式的一种坚守。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谭祥金在国家图书馆,经历了国家图书馆新馆从规划到开馆。千头万绪的新馆建设工作之余,他还在时任馆长刘季平的带领下,思考如何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推进图书馆服务的创新,比如尽可能地实现开架借阅,开展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里的运用。那是对推动全民阅读的一种坚守。长期主持首都图书馆工作的刘德原,退休后在家乡河北省易县固村庄村自费创建了爱乡图书室,被中国图书馆学会授予阅读推广奖。他说:“图书馆精神从哪儿来?我认为是从图书馆里来,是从图书馆员这个职业中来,它实质上就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刘德原那是对满足读者精神文化需求的一种坚守。古籍版本学家、天津图书馆研究馆员刘尚恒,1990年曾到宝坻讲课,认识了宝坻区邮政局职工宋健。宋健喜欢《红楼梦》,身处僻壤,没有老师引导仍肯下功夫,刘尚恒对他又赞赏又同情,于是就想办法帮助他。凡是天津图书馆有的文献,他都告诉宋健,为宋健的研究提供资料,在他的帮助下,宋健陆续有了学术著作出版。……这些被记录与留存下来的记忆,会继续传递,成为一代代图书馆人共有的精神殿堂。对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的访问也仍在进行中,不断为这一精神殿堂注入更多的记忆与力量。“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专题”记忆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对熊道光(右)进行访问草地周刊
1月19日 上午 8:02
其他

华中农大教授被学生集体举报学术不端,最新进展→

来源:澎湃新闻、华中农业大学官网、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微博@西南商报1月16日晚,华中农业大学通报“一教师被举报学术不端”。说明2024年1月16日下午,学院关注到网上关于我院教师黄某某涉嫌学术不端等问题的举报信息,立即成立工作专班,启动调查程序。学院始终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将依据调查结论按规定做出处理。最新进展1月17日中午,“华中农大教授涉学术不端”举报者发文称,学院已向其了解情况,望与校方取得联系。华中农大校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学校层面成立由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组成的调查组,已着手调查。17日晚间,话题#华中农大涉学术不端教授多项专利被驳回#冲上微博热搜。此前报道篡改实验数据、实验图片造假、论文不当署名、操纵同行评议、教材编写抄袭……1月16日下午,华中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系教授黄某某课题组11名硕士、博士研究生,通过一份125页图文并茂的举报材料,实名举报黄某某多个方面涉嫌学术不端的问题。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比对发现,多篇被指控论文被黄某某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成果,列入项目结题报告中。举报者称除学术造假外,黄某某还有压榨学生等有违师德的行为。
1月17日 下午 9:41
其他

关于尔滨“初代顶流”,我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微信(ID:xhmrdxwx)综合报道整理:雷琨、吴雨涵“人家小砂糖橘都回广西老家等快递了尔滨都拿特产蔓越莓当回礼往南方寄了咱说好的策划第二期呢?那一万字是不是没戏了?”点击图片看让编辑部上下都带点儿东北口音的上期策划“不是不是,您别生气啊我们这不是想把尔滨‘初代顶流’研究细了么?”“啥‘初代顶流’啊?研究这么细!”“冻梨!”还记得哈尔滨是从啥时候起被称为“尔滨”的吗?是从冻梨这种能砸钉子的北方“硬汉式”水果被切片摆盘,以花一样的品相招徕外地游客引得本地人大呼:“尔滨呐,你让我感到陌生”时开始的一开始,这种摆盘只是为了服务初来乍到对冻货吃法不甚熟悉的南方“小金豆”毕竟……愣是让游客们凭一“嘴”之力把冻梨吸成“冻梨.zip”这就不光费嘴了对肺活量也是种考验左边这位的“冻梨压缩包”还算大小合适,右边这个……难怪有网友发问:“我那行李能不能帮我抽个真空?”网友可以开玩笑尔滨却不忍心让游客费劲后来这冻梨的“造型设计”甚至随着服务意识的飞速升级逐渐“卷”到了不受控制的地步眼瞅着十六宫格都要装不下了啥?你说右上角混入了一个奇怪的造型不是摆盘,是“挂杯”?来,上个大图!这是“冻梨特饮”的一种最近内卷大潮从“吃冻梨”涌向了“喝冻梨”冻梨美式、冻梨拿铁制霸尔滨乃至整个东北咖啡界不说又有“冻梨·花”泡的茶横空出世惊艳了游客的同时更惊呆了本地人:“切块儿切片儿也就算了这咋还雕上花儿了?”“冻梨自个儿也没想到有朝一日能这么高雅吧?”雅致的冻梨雕花还“吃喝两用”,文武双全文能杯中绽开芬芳武能孜然辣椒全放这种“神秘”的新吃法甚至还有甜口、咸口可供选择让本地人直呼:太“梨”谱了!事实证明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尔滨做不到冻梨雕花之后带有冻梨和奶油夹心的冻梨蛋糕又上了热搜至此,冻梨“已成艺术”网友感慨:尔滨呐,你对游客这是不是有点儿“溺爱”了?有关冻梨的“神展开”已经梳理得差不多了现在,让我们回到故事的最初来看看“冻梨”为什么能成为尔滨乃至整个大东北的“顶流”当然还有一个更严肃的问题在成为“艺术品”之前这玩儿到底咋吃啊?
1月13日 下午 12:05
其他

《繁花》背后讲的是什么?王家卫说了八个字 | 草地周刊

王家卫说:《繁花》这本书一共有三十一章,没有连贯的故事,表面是饮食男女,里面是山河岁月,时代变迁。从和平饭店到外贸公司,从美食街区黄河路、进贤路,到早期13路电车串起的虹口提篮桥、普陀曹家渡,这张“繁花地图”沉甸甸,“铺满”了上海这座城市弥足珍贵的时代记忆。30集电视剧,不仅带来了电影般的质感,更展现出时代大潮中上海百姓的悲欢离合,那些勤奋、聪慧、机敏、坚韧的上海市民和“沪漂族”,紧紧抓住机遇,进而书写传奇。来源:1月12日《新华每日电讯》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许晓青
1月12日 上午 8:02
其他

奋斗者的“江南忆”:四个年代外地务工创业者的“吴江故事” | 草地周刊

在这片无人区,读懂人类在守护什么——新华社女记者十进可可西里手记草地周刊
1月5日 上午 8:02
其他

“尔滨呐,你还能有啥新花样?”尔滨:放假!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微信(ID:xhmrdxwx)整理自新华每日电讯视频号、新华网微信公众号、人民网微信公众号等整理:雷琨、徐欧露、于灏玥“公号咋还没有哈尔滨文旅的新策划?”“我们攒了小一万字的素材了有点儿发不过来……”“再不发人家要放假了!”这两天,编辑部一片“催更”声毕竟我们上一次发稿时还没有这么多人管哈尔滨叫“尔滨”(点击查看此前报道:“哈尔滨你是懂浪漫的”!这个冬天,“冰城”为啥火爆出圈
1月4日 下午 10:01
其他

“哈尔滨你是懂浪漫的”!这个冬天,“冰城”为啥火爆出圈 | 每日观察

来源:综合新华每日电讯视频号、新华网、澎湃新闻这个冬天,哈尔滨火了。进入12月份以来,从各地飞往哈尔滨赏冰乐雪的游客络绎不绝,截至12月20日,哈尔滨机场2023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万人次,成为2023年东北地区首家客流突破2000万的机场。某旅游平台数据显示,哈尔滨热度环比暴涨300%;另有数据显示,哈尔滨首次登顶最受欢迎民宿目的地,元旦民宿预订量同比增长27倍。新华社发(刘洋摄)如果数据过于枯燥,那么一众网友用所见所闻、亲身感受书写的“泼天的”美誉,更使哈尔滨成功出圈,成了冬季旅行目的地“顶流”。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第一波火爆,缘起“退票”风波。哈尔滨一连串的应对措施,被称为以“退”为进神操作。景区有各级领导现场办公,致歉、整改、退票,厚道得让人心疼。引来八方网友隔岸“声援”:“我觉得这波退票操作,给哈尔滨大圈粉。我身边已经有很多人想去哈尔滨了。走,去哈尔滨看雪去,泡澡堂子、搓个澡、打雪仗。”“还是好气,冰灯雪雕明明那么好看,亲眼见证很震撼的,总是一些人莫名在黑,冬天的哈尔滨真的超美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为让全国人民看到最美的冰灯,冬天付出那么多,却有很多人不理解他们的付出。”新华社记者
1月1日 下午 2:00
其他

红寺堡三部曲 | 草地周刊

在这片无人区,读懂人类在守护什么——新华社女记者十进可可西里手记草地周刊
2023年12月22日
其他

黄万波:与古人类“有个约会” | 草地周刊

人类的祖先究竟是谁?我们到底从何而来?91岁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用毕生精力专注于古人类和古生物化石研究,先后参与发掘发现了“巫山猿人”“蓝田人”“和县人”等一批古人类化石黄万波认为,人类能在进化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是因为好奇心和创造力,了解人类源起的意义也在于此来源:12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桂林
2023年12月15日
其他

“知是清源留曲祖,汤词端合唱宜黄”:一个濒危剧种的守望与新生 | 草地周刊

江西抚州宜黄县是颇负盛名的“戏乡”,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牡丹亭》在这里首演从辉煌到濒危,宜黄戏历经浮沉。随着时代变迁,戏曲受众日渐稀少,宜黄戏出现了青黄不接、传承断代的现象,甚至一度没有正式剧团存续。几十年间,为数不多的宜黄戏老艺人们各尽所能,试图留住这门古老戏曲的艺术生命来源:12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小草
2023年12月8日
其他

90岁院士,捐款300万!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杨思琪整理:赵岑“我来哈工大学习工作已经70年了,我是在哈工大成长起来的,哈工大就是我的家,能够用自己的积蓄为哈工大的人才培养作出贡献,我觉得很有意义。”12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90岁高龄的沈世钊向哈工大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人民币300万元用于支持土木学院发展建设哈尔滨工业大学校负责同志向沈世钊院士(左)颁发教育贡献奖奖牌和捐赠证书。(受访者供图)沈世钊出生于浙江嘉兴1953年,年仅20岁的他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后来到哈工大成为一名师资研究生三年后,他留校任教从事木结构研究与教学在捐赠仪式上他回顾了自己在哈工大70载学习和工作的经历讲述了自己带领团队科研攻关的心得体会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很多像沈世钊一样的青年教师响应国家号召从南方“鱼米之乡”一路北上来到天寒地冻的北疆,齐聚哈工大他们心有大我、不畏艰难建立起一批新学科,创办了一批新专业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当时他们平均年龄只有27.5岁被称为哈工大“八百壮士”(此前报道:哈工大凭什么屡夺“第一”?答案在“八百壮士”的故事里)20世纪50年代,新调入哈工大物理教研室的25名青年教师。(哈工大供图)“我们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经历过那些真真切切的苦难。新中国成立,年轻人干劲儿十足,一心想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沈世钊说当年的东北地区缺油少肉,校舍简陋他们都不以为苦在他们心中,振兴国家就是最重要的抱负那时,他们白天跟着专家学习晚上复习消化、为本科生备课,当起“小教师”还自发组织翻译、编写教材在快节奏、高强度学习下他们很快成长为一支年富力强、勇挑重任的教师队伍哈工大教师为学生授课。(哈工大供图)长期以来沈世钊带领团队扎根东北、艰苦创业、爱国奉献在大跨空间结构领域科研攻关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空间结构人才为国家重大工程贡献力量沈世钊院士(中)与学生在一起。在沈世钊看来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希望通过此次捐赠支持更多哈工大青年优秀学子在“中国建造”的道路上奋发作为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再立新功热门视频更多精彩视频请扫二维码关注新华每日电讯视频号监制:卢刚
2023年12月3日
其他

“说梦者”刘亮程:扎根乡村“回望”世界 | 草地周刊

今年8月,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揭晓,刘亮程的小说《本巴》榜上有名。当时,他正在居住十多年的新疆木垒县菜籽沟村的木垒书院“半耕半读”从《一个人的村庄》到《本巴》,刘亮程一直在书写大地上人与万物共居的家园。对他来说,故乡指向他所生活的新疆多民族文化传统,指向他脚下所立足的土地。他认为作家要认真面对家乡、土地和其中的生活,那是对作家影响至深的地方,也是通往世界的起点来源:12月1日《新华每日电讯》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自良
2023年12月1日
其他

“要是有一天我们仨都能当选院士,会是什么感觉……”

来源:中国青年报(编辑:陈茜)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文字:刘培香、图片:辛然等)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3年增选当选院士名单其中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赫晓东与该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校友郭世泽二人分别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据哈尔滨工业大学介绍两位院士曾同住在哈工大学生七公寓5061991年从河北考入哈工大电磁测量技术及仪器专业的博士生郭世泽入住七公寓506与就读于哈工大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的博士生韩杰才、赫晓东成为室友而就在2015年曾同住506宿舍的韩杰才教授同样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杰才当选院士的时候我就开玩笑说要是有一天我们仨都能当选院士会是什么感觉……”郭世泽笑着说没想到真有一天梦想成真3位室友3位都是学术大师3位都当选院士这个宿舍有什么秘密?“我们宿舍最大的特点就是都特别专注心无旁骛地学习和做学术研究不会为任何不相关的事情分神”赫晓东说三个人都是早早就选定研究方向开始课题研究科研项目也都聚焦国家和行业需要围绕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攻关目标因为这种潜心忘我的钻研在读博期间韩杰才和赫晓东就在材料学科与力学学科的交叉融合领域做出了创造性的工作郭世泽也完成了多个重要项目博士论文是同一个方向同一天答辩同为优秀博士论文......同为杜善义院士的学生韩杰才与赫晓东一边工作一边读博同时参与项目研究“举重若轻”是这三位室友共同的特点他们勇于挑战前沿敢于创造条件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在赫晓东的印象中韩杰才、郭世泽这两位15岁上大学的“天才”室友都是攻坚克难的“高手”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总是迎难而上、举重若轻“当年的科研条件还没有现在这么好要做新材料的研究就要自己想办法自己去创造条件”韩杰才回忆说当时哈尔滨的研究条件不具备就要经常坐火车硬座去沈阳、北京甚至更远的地方做实验反反复复折腾很长时间赫晓东对郭世泽的“拼劲”印象深刻“给他一个项目他能几天几夜不睡觉最终圆满完成任务……”郭世泽则表示一个宿舍、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的学风是最重要的“好的室友会互相帮助好的同学会互相影响好的导师指引你的方向……”他称读博期间自己的第一篇论文被导师改得满篇红字让他感触很深这种“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指导让他在读博期间发表了14篇论文也为他今后的成长道路打下了坚实基础毕业后三位室友仍始终专注于自己的研究方向聚焦国家需要埋头攻关成为本领域中的顶尖专家如今韩杰才担任哈工大校长赫晓东担任哈工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郭世泽担任解放军信息技术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三位院士寄语:韩杰才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勤奋到位了肯定就会有收获。“做学问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持之以恒地勤奋工作。一个人只聪明不勤奋很难成功。”赫晓东说,每个人都要树立一个远大目标,并集中精力为这个目标而努力,未来一定可期。“梦想+勤奋,才能获得成功。”郭世泽说,选准方向以后,就要努力坚持下去,才能走得更远。“要专注地做好一件事,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少年英雄,顶峰相见!还不快转给你的室友看!热门视频更多精彩视频请扫二维码关注新华每日电讯视频号监制:卢刚
2023年11月26日
其他

中华文明探源:五千年文明看良渚,八千年起源看这里 | 草地周刊

来源:11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桂娟、袁月明、徐欧露图片来源:除注明外,本文图片均由贾湖遗址博物馆提供小雪已过,时至初冬。早上7点半,天光微亮,田垄上氤氲的寒气还未完全散去,年轻的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研究生李金斗已经和同事们一起,来到位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村的考古探方内,开始一天的发掘工作。层层叠叠的地层,似一张张书页,记录着贾湖先民们的点滴生活细节,在晨曦的映照下,流淌出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11月3日至5日,纪念贾湖遗址发掘40周年暨第二届贾湖文化国际研讨会在河南漯河召开。而在更早一点的9月底,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的贾湖遗址第九次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已发现房址、灰坑、墓葬、陶窑、兽坑等遗迹现象,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角器等各类遗物。令李金斗和同事们颇为兴奋的是,已初步发现聚落外围有壕沟存在的迹象,对壕沟的精细解剖研究,将是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上述‘环壕’如得到确认,贾湖遗址将成为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环壕聚落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说。在我国多处史前文化遗址中,距今约9000至7500年的贾湖遗址,地位颇为独特且重要。从1983年第一次发掘算起,40年来,这里出土的文物数量之多、品类之盛、制作之精美、内涵之丰富,为全国其他同时期遗存所罕见,多项发现堪称“世界之最”,是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直接物证。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评价其为“中国史前文化的第一座高峰,中华文明的星火从这里点燃”。贾湖骨笛。(资料照片
2023年11月24日
其他

国图“中国记忆”飞虎队口述史料首度公开 | 草地周刊

当地时间11月15日晚,习近平在美国旧金山出席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上,特别提到飞虎队的故事。他说,“中国人民没有忘记飞虎队。我们在重庆专门修建了纪念馆,邀请了1000多名飞虎队老兵及其家属回到中国,我同他们中的一些人也一直有书信往来。最近,飞虎队老兵、103岁高龄的莫耶和98岁高龄的麦克马伦来到中国,登上了长城,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美国人民也没有忘记殊死营救美国军人的中国人民。浙江衢州有一个杜立特行动纪念馆,当年获救的美国军人的后代经常来到这里,向见义勇为的中国人民表达敬意。我相信,血与火铸造的中美两国人民友谊一定能够代代相传。”7年前,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采访了多位飞虎队老兵及其家属,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影像与口述史料如今,这些一直保存在国家图书馆的口述史料得以发布。本期《草地》周刊整理并节选了其中部分内容,与读者共同追忆那段血与火铸造的传奇友谊来源:11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梦妮、王京雪、刘小草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由中国国家图书馆提供国图“中国记忆”的飞虎队口述史料公开了靠着一封言辞恳切的长信,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馆员杨秋濛“敲开”了陈香梅的家门。那是2016年,这位91岁高龄的飞虎队将军陈纳德遗孀,出乎意料地在生命最后的时光接受了来自中国年轻图书馆员的采访。事实上,一开始,杨秋濛都做好了被拒绝的打算。当年11月,杨秋濛还先后采访了飞虎队轰炸机飞行员大卫·海沃德、飞虎队地勤人员维斯特里·弗朗科、多次飞跃“驼峰航线”的湖南籍飞虎队老兵陈科志、曾被中国村民营救的飞虎队老兵格伦·本尼达的遗孀埃莉诺·本尼达,以及陈纳德译电员马大任等人,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影像与口述史料。如今,当年的受访者都已离世。这些飞虎队老人最后的讲述,漂洋过海保存在国家图书馆里,直到今天。做对的事201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的工作人员结识了数位与飞虎队有密切联系的中间人。之后,他们辗转联系上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执行主席杰弗里·格林,并见到了参加“飞虎队以及中美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共享交流大会”的飞虎队老兵,才有了宝贵的采访机会。家喻户晓的“飞虎队”,全称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由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1941年组建,与中国军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飞虎队”的绰号正是来自其插翅飞虎队徽和鲨鱼头形战机机首。飞虎队战机。随着战事的发展与部队的调整,与该部队及陈纳德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美军第14航空队、驼峰空运队等都被统称为“飞虎队”。援华作战期间,2000余名美籍飞虎队队员在战斗中牺牲,200多名飞虎队队员被中国民众营救,许多中国人也为此献出了生命。“飞虎队是二战期间很特别、很重要的一段历史,但这个口述史项目做起来并不容易。”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田苗告诉记者,当时飞虎队老兵仍在世的已经很少,也基本不在中国。“坦率地说,决定做飞虎队口述史项目时,并没有充分的准备,是凭着一种紧迫感,硬着头皮去做的。”田苗说,但是他们凭着自己朴素的判断和图书馆人的使命感,觉得这件事值得做。秉持“为国存史,为民立传”的信念,2012年成立的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的一个重要选题方向就是抗战老兵口述。“老兵的记忆关乎战争与和平、苦难与光荣,这是一个民族集体记忆里最沉重的东西。”田苗解释,“人类很多知识在老人的记忆里,如果我们不去记录、不去访问,它们就会随着生命的终结一起消失。”在他看来,图书馆不只是保存书籍,也是为人类社会保存记忆和知识的载体。做出采访飞虎队老兵的决定时,田苗并不确定这个项目会在哪一天发挥怎样的作用。“但现在时间到了,回头去看,觉得很幸运。”田苗感叹。陈香梅接受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的采访。多亏了陈纳德将军画像采访陈香梅时,一开始,老人几乎没有笑意。虽然就在面前,却让杨秋濛有一种距离感。没想到,后来是客厅里那幅帅气的陈纳德将军画像帮了杨秋濛。“这幅画像放在客厅这么明显的位置,您觉得这是陈纳德将军最帅的样子吗?”为了赢得眼前这位老人的信任,让她愿意开口,杨秋濛“冒险”临时跳出了采访提纲。陈香梅一下就笑了,访谈气氛瞬间轻松起来。客厅中摆放的陈纳德将军画像。紧接着,杨秋濛拿出之前准备好的老照片,包括那张最有名的陈香梅和陈纳德在阳台上拥吻的照片。“和老人交流,当你触动到他们生命中珍贵的事情时,他们肯定是会有反馈的。”杨秋濛回忆,“虽然老人的记忆没有那么清晰,但作为亲历者,她讲出的内容,是无可取代的,是无价的。”采访另一位飞虎队老兵时,因为时间仓促,杨秋濛紧张得手心里全是汗。“我们下了飞机,到达酒店时,已经是晚上10点了。在走廊里,我看到一个老爷爷,他看着八九十岁,戴着一顶有飞虎队标识的帽子。”杨秋濛当即感觉到,这位老爷爷应该就是来参会的一位飞虎队老兵。她鼓起勇气,走上前毛遂自荐,邀请他接受访问,没想到老爷爷很爽快地答应了。于是大家约定,半小时后在酒店房间里采访。杨秋濛和同事赶紧放下行李,用有限的时间支好拍摄器材,拟了一份采访提纲。“就这样,在酒店的房间里面,我完成了我的第一位飞虎队老兵采访。”她所访问的,是原飞虎队美军第14航空队22中队轰炸机驾驶员大卫·海沃德。在那场深夜进行的采访中,在回答“您害怕过吗?”这个问题时,大卫·海沃德回忆起第一次执行任务飞往缅甸中部,向日军机场投下炸弹的经历。返航途中,大卫·海沃德的飞机落到了队伍后面。透过窗户看下去,他发现下方有许多日本战机。很快,其中一架战斗机飞了上来,就在大卫·海沃德飞机不远处,他随时都可能被对方攻击。在这样的生死关头,大卫·海沃德的思绪却飘向了更高远的地方。“人生中有些事情是有价值的,有些事情是没有价值的。我想我已经看到了那些有价值的事情。于是,那一刻我发誓,我再也不会为任何没有价值的事情而忧虑了。”谈到这里,当时94岁的大卫·海沃德回到现实,笑着对杨秋濛说,他认为自己在后来的人生中,很好地遵守了这个承诺。“老兵们都经历过生死,从他们身上我真的学到了很多。在人生许多关键时刻,我都会想起这段采访经历。”杨秋濛说。大卫·海沃德(前排右一)接受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的采访。“那种连接,只有他们懂得”采访格伦·本尼达遗孀埃莉诺·本尼达时,聊到本尼达一家对中国的感情,杨秋濛和采访对象都哭了。1944年5月,20岁的格伦·本尼达执行任务时,战机被日军击中,坠落在湖北监利县。格伦·本尼达跳伞逃生,身负重伤,被当地村民发现并救下,并转送到新四军部队进行救治。为防止被日军发现,村民们还将飞机坠上石头,沉入湖中。后来,格伦·本尼达和另一位被击落的飞虎队员李·格雷格一起,在新四军战士的护送下,越过日军封锁,回到位于重庆的美军第14航空队总部。怀着对中国的深厚感情,格伦·本尼达携家人于2002年、2005年、2010年三次重返中国。去世后,他的部分骨灰被安葬在湖北。第二次重返中国时,他们回到了当年救助格伦·本尼达的村庄,看到了那片沉没座机的湖水,也见到当年参与救助的村民。格伦·本尼达还和一位救助者拥抱在一起,留下一张照片。“他们之间的那种感情是我们无法想象的,那种连接,我想只有他们懂得。”埃莉诺·本尼达说。那时,格伦·本尼达已经90多岁了,埃莉诺·本尼达回忆,他曾对救助他的村民说:“因为你们,我才能活下来,活到现在。”说起一家人对中国刻骨铭心的感情时,埃莉诺·本尼达流泪了,杨秋濛也很动情,“我记得我们都哭了”。除了在中国的经历,埃莉诺·本尼达还谈起了她与格伦·本尼达真挚的爱情,一起组建家庭,还有后来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这些,都发生在格伦·本尼达平安回到美国后。当年,他为中国人战斗,又被中国人救下,才有了后来的一切,得以享有这些属于普通人的幸福。本尼达夫妇来中国时也会带上他们的儿孙,“她希望他们的后代能记住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延续这份情谊”,杨秋濛回忆。格伦·本尼达遗孀埃莉诺·本尼达接受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的采访。唤起记忆,延续友谊和本尼达一家一样,对中国怀有美好感情的飞虎队员还有很多。近日,带着重温历史、传承飞虎队精神的愿望,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杰弗里·格林和飞虎队老兵哈里·莫耶、梅尔文·麦克马伦携30余位飞虎队员后代访华。他们一路寻访故地、追忆过去。这次访问也让国内外的目光,再次聚焦到飞虎队这个群体上。田苗坦言,当年,飞虎队项目本来计划继续做下去,但受限于各种因素而暂停了,但这些史料一直保存在国家图书馆。他也感觉到,此时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7年前所采访到的这些口述历史。飞虎队老兵现存20多位。他希望,未来这个项目还能重启,继续做下去。如今,他们选择发布这些口述史料。虽然当年的采访还有很多遗憾,但他们希望通过这次发布,让立项之初的一些美好期望得以实现。“可能是非常小的助力,但是我们仍然相信,这些来自国家图书馆的史料,能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两国人民的记忆,延续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田苗说。参加“飞虎队以及中美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共享交流大会”的飞虎队老兵合影。
2023年11月17日
其他

习近平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全文)

推进中美友好事业——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2023年11月15日,旧金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2023年11月16日
其他

“蓝嘴唇”患者将迎来新曙光

来源:中国科学报在2023年美国心脏协会年度科学会议(AHA)上,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牵头的一项关于TPN171H片Ⅱa期临床试验结果正式公布。研究结果表明:TPN171H能够有效降低肺动脉高压(PAH)患者的肺血管阻力,这将为国内数以百万的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迎来新曙光。TPN171H的研发工作是在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蒋华良带领下,研究人员承袭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传统中药与天然产物化学的历史积淀,在中药淫羊藿的提取物中发现了具有较高磷酸二酯酶(PDE5)抑制活性的化合物,以天然产物淫羊藿黄酮为先导结构,以计算化学的解析数据为参照,综合应用药物设计与合成、结构生物学等技术手段,通过结构拼接和修饰,开展精细的“结构微调”设计合成工作,不断优化化合物的活性、选择性及药代动力学性质,最终获得了具有优良成药性、副作用更小的候选药物TPN171H。该药物已于2016年获得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颁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获准进行临床研究。“TPN171H临床试验进展顺利,有望成为中国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药。”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做出上述点评。谈到此次研究取得的成果,霍勇表示,这是对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研发新药的最好肯定,也是对中国人多年来在治疗肺动脉高压领域潜心钻研的最好褒奖,更是对蒋华良院士在TPN171H研发过程中呕心沥血的最好告慰。肺动脉高压是一种什么疾病?肺动脉高压患者因为缺氧导致嘴唇紫绀,因此“蓝嘴唇”就是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代称,也是国际公认的肺动脉高压宣传标志。肺动脉高压是一种慢性、危及生命的罕见疾病,患者肺动脉压力会显著升高,继而导致右心衰竭和严重的运动耐量下降,严重者会导致死亡。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由于前期诊断困难,因此很多患者发现时已经是晚期了,往往治疗比较困难,预后欠佳,被称为“心肺血管疾病中的癌症”。肺动脉高压是肺动脉出现压力升高超过一定界值的疾病,通常正常休息状态下人体的平均肺动脉压力约在14-18mmHg,当休息状态下平均肺动脉血压高于25mmHg,即为肺动脉高压。通常肺动脉高压发生后动脉会变得狭窄甚至堵塞,血液流动空间减少,出现头晕、胸痛及呼吸困难等症状,最后导致右心肥大,甚至心脏衰竭而死亡。“它是一种心血管系统罕见病,又称‘心血管系统的癌症’,虽小众,但其杀伤力惊人,任何年龄、性别、民族的人均有可能患病。”霍勇表示,如不积极治疗,大部分患者可能会在2至3年内死于右心衰竭。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患肺动脉高压的人数占世界人口总量的1%,全球大约有5000万名肺动脉高压(PAH)患者。而目前全国大约有500~800万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鉴于此,由霍勇教授牵头,苏州旺山旺水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共同申办开展的临床研究,旨在探讨单次口服TPN171H片对肺动脉高压患者急性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临床试验结果效果显著现有的研究证实,PDE5抑制剂为口服一线抗PAH治疗药物,其与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的联合用药是应用最广泛的PAH药物治疗方案。非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在肺动脉高压模型大鼠上,TPN171H不仅能够剂量依赖地降低平均肺动脉压,而且能够显著降低右心肥厚指数,具有很好的临床开发潜力。为此,研究采取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和阳性对照的Ⅱa期临床试验。试验共纳入了60例中国肺动脉高压患者,分为6组,每组10人,分别进入安慰剂组、试验药2.5
2023年11月14日
其他

四十载暮暮朝朝,柴米中木桃琼瑶:川大教授“红宝石婚”里的小日子与大时代 | 草地周刊

来源:11月10日《新华每日电讯》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吴光于40年前的冬天,27岁的四川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谢谦结婚了。婚礼在妻子钱一鸣当时任教的四川林业学校办公室举行。妻子红衣蓝裤,在众人的欢呼中翩翩起舞。那日,纷飞的雪花从青城山上飘落,洞房虽寒酸简陋,妻子亲手剪出的“囍”字却熠熠生辉。光阴倏忽而过,当年爱得神魂颠倒的年轻情侣已是相守40年的手心手背。过去十多年,谢谦以“谢不谦”为网名,在天涯博客、新浪微博中将平凡生活娓娓道来,其中既有夫妇间的卿卿我我,也有生活趣事、师友深情、往昔追忆,吸引了无数拥趸。于是,在四川大学退休教授、博导,曾经的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的身份之外,谢谦还成为许多人的“精神导师”。今年,谢钱夫妇二人步入“红宝石婚”。近日,中华书局将多年来谢谦在网络世界记录的婚姻点滴集结成散文集《结婚记》出版。充满生趣的文字如一缕春风,让人们在羡慕之余生出对于婚姻、家庭、人生的遐思感悟。凝视他们带着深刻时代烙印的生活经历,不难窥见柴米油盐背后的大时代,更让人坚定了对那个美好的字的信仰——爱。谢谦(右)和夫人钱一鸣的新婚照。(图片来源:红星新闻)大学教授的“第二课堂”“我这辈子,从来没有为我的婚姻担过心。”秋日的枇杷树下,一袭粉色卫衣的钱一鸣端起一杯淡茶轻啜了一口,当被问起如何看待自己40年的婚姻时,她不假思索地说出这句话。钱一鸣留着齐肩长发,笑眯眯的,眉眼间有种扑面而来的“少女感”,让人一下子就联想起《结婚记》里那个歌声不断、舞步不停的乐天形象。面对妻子直白的赞美,谢谦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在讲台上讲了一辈子“之乎者也”的老教授,说话时脸上没有太多的表情,却能时不时不动声色地蹦出几句让旁人哈哈大笑的话,偶尔也会在妻子说话时画龙点睛地插几句,让人忍俊不禁。10月24日,谢谦(左)在成都讲述他们一家过往生活,夫人钱一鸣在身旁望向他。(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沈伯韩
2023年11月10日
其他

任继周:“草人”不老 | 草地周刊

来源:11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京雪这里一个,那里一个,有的房间里还不止一个——“你看,我家里哪都有钟”。在北京一栋老小区的居所中,即将于11月7日迎来99周岁生日的任继周说。他拿起桌上一个小巧的电子计时器,“好像有个钟,我就有点依靠,有点意思,不然就没着没落似的。时间在我身体里头很具体,总感觉今天要做点事,空空地过去是不行的。”一辈子跟“草”打交道,这位自称“草人”的草业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保持着一种惊人的旺盛生命力。在近一个世纪中,他历经战乱、动荡与创业维艰,“要是心眼小一点,早活不成了”。但无论外界如何纷繁复杂,无论身处逆境顺境,他自己的秩序屹立不倒。任继周在家中接受采访。
2023年11月3日
其他

救火时他把防毒面罩让给被困女孩,自己却“变回了孩子”……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微信综合沧州晚报、河北新闻网、微博、红星新闻视频号等整理:赵岑近日一则#战友们看他的时候都在强忍泪水#的视频感动了无数网友救下了孩子他“变成了孩子”视频中被探望照顾的人叫库学辉是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武垣路消防救援站一名专职副队长3月26日上午肃宁县一小区楼道里电动车着火现场传来一位群众的哭诉声:“请救救我闺女,她一个人在家里”库学辉立即带队展开搜救行动到达三楼后,发现女孩被困在卧室内库学辉迅速上前安抚小女孩并将自己的空气呼吸器面罩为其佩戴好随后小女孩成功获救灭火救援行动结束后暴露在火场浓烟中的库学辉因为吸入混合气体中毒被确诊为“中毒性脑病”和“迟发性脑病”智力倒退至三岁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库学辉患病后妻子孙蕾不离不弃陪着他辗转沧州、天津、北京三地进行治疗肃宁县消防救援大队垫付了库学辉的医药费用再通过工伤保险进行报销同时大队指派库学辉的队友轮流帮助库学辉进行康复训练参与这场“康复接力”的更有库学辉年仅12岁的儿子库渤尊12岁男孩接力照顾“3岁”父亲由于陪伴治疗已经占用了妻子孙蕾太多精力上六年级的儿子库渤尊就被安排到托管班里长期托管一开始库渤尊虽然不习惯但也从未向爸爸妈妈提过图为库渤尊为父亲做康复训练。(受访者供图)今年暑假库渤尊开始跟着妈妈一起照顾爸爸白天,库学辉的战友来家里帮忙库渤尊就抓紧时间复习功课到了晚上,便由母子俩一起照顾库学辉库渤尊跟着妈妈学了不少康复动作他会耐心地帮助父亲把脚绑在仪器上做康复训练也会像个小老师一样帮父亲进行认知练习锻炼手指的灵活度等到康复训练结束后他还会给父亲按摩、擦洗身体有时两人还在一个盆里洗脚“以前爸爸没生病的时候我俩经常晚上一起泡脚,小时候爸爸给我洗脚,现在我长大了,我给爸爸洗。”图为库渤尊正在为父亲做康复训练。(受访者供图)库学辉患中毒性脑病后还引发了情感障碍,说不了话也无法与其他人正常沟通库渤尊经常主动去和父亲说话聊天,逗他开心平时家里人多时库学辉会紧张害怕但只要是儿子在他身边他就很放松“爸爸生病以后说话困难,最多只能连着说三个字,就是我的名字。”除了细心照顾爸爸之外库渤尊也很关注妈妈的感受不仅经常安慰妈妈“别太往心里去,我爸能恢复好”还在妈妈扭伤腰时候主动承担起了家务让孙蕾尤为感动的是七夕时库渤尊还撬开了存了好久的存钱罐妈妈买了一副金耳钉给奶奶买了一身新衣服“他跟我说,爸爸以后买不了,我每年给你和奶奶买礼物,你和奶奶高兴一点。”孙蕾哽咽地说图为库渤尊展示自己获得的奖状。(受访者供图)后来,孙蕾把库学辉生病后的生活记录下来分享到短视频平台上网友们除了敬佩库学辉的英勇举动也对库渤尊的懂事与贴心赞不绝口图为网友们夸奖库渤尊懂事。(评论区截图)库渤尊在谈到自己的愿望时这样说:“希望爸爸尽快好起来带我出去玩,以后我也想做个消防员,去研究更多能够保护消防员安全的装备。”致敬有担当的一家人!也祝愿救人英雄能够早日康复热门视频更多精彩视频请扫二维码关注新华每日电讯视频号监制:卢刚
2023年10月28日
其他

这本“护照”,让孩子们看见人生另一番景色 | 草地周刊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10部门《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部署进一步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在绝对贫困消除之后,我国仍存在少数低收入人口和困难家庭,成因更加复杂,也对帮扶救助工作提出更加多样化的需求。如何更精准、更有效地满足这些困难家庭多样化的帮扶需求?上海长宁区开展“艺术护照”项目,带动1000余位困难家庭儿童走进艺术课堂,让他们通过另一本“护照”,看见人生另一番景色。来源:10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徐欧露从小奇家到上海艺术品博物馆(下称艺博馆),全程2公里,走路20分钟,骑电动车的话,三两分钟就到。这家坐落在上海长宁区天山公园里的博物馆,他们路过好几次,从没进去过。2016年,街道主动找上门,说有个叫“艺术护照”的项目,每周末让孩子去艺博馆学艺术,不花钱。“来上课吗?”作为困难家庭,政府给的向来是救助金、米面油。艺术课?没听过。“表都没填一张”,4岁的小奇成为“艺术护照”第一届学生。7年过去,长宁区1000多位和他一样的低保、低收入等困难家庭孩子,在周末走进了这家博物馆,从素描排调子学到油画的点彩法,从印象派毕沙罗听到写意国画到底是用生宣还是熟宣。让4岁的孩子越过2公里走进一堂艺术课,背后是一个国家走了数年的社会救助制度改革。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后,社会救助逐渐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从单一型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转型,随之而来的是一场理念、方法乃至体系的变革。上海长宁区2016年开始的“艺术护照”项目,是率先启动的探索之一——不再停留于给困难家庭现金或实物,而将发展赋能的社会救助服务,放进了政府菜单。7年来,“艺术护照”到底带来了什么?又是怎么带来的?艺术护照。(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一堂免费艺术课在长宁区北新泾街道社区救助顾问施元雯的印象里,变化起码在十年前就已经发生了。救助金和米面油被定时精准地发放到低保、低收入等困难家庭手中。回访、发放,再回访、再发放,几年下来施元雯发现,为什么一些有基本能力的家庭即使再努力也总是没法脱困?她逐渐意识到,只“发袋米给点钱”可能不够了。在这个全国少数一幢写字楼的年税收可能超过一个县的城市,极少数困难家庭之“困”呈现的是另一种面貌。困难家庭之“困”,外面看几乎了无痕迹,每一位申请救助者都衣着体面。观察一段时间,端倪就出现了:自强的努力,由于受教育水平低、技能不足,频频遇阻;自卑、焦虑、社会融入难等问题也更容易将他们击中。他们的帮扶需求更复杂,能力欠缺和精神贫困更突出的特点,让施元雯和同事感到有些棘手。南京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林闽钢教授更早意识到这个问题。2010年,他在论文中写道:“随着社会救助对象需求的多样化,社会救助的重心会从生活救助向能力救助转变。”十年后的2020年,他的团队受长宁区民政局委托,在当地做了一项调查。他们发现,相比单一的实物,困难家庭对救助服务的需求“十分强烈”。其中多数困难家庭子女教育负担重,近三分之二有儿童的困难家庭希望政府能够提供一系列针对未成年人的救助服务项目,帮助困难家庭缓解育儿压力。长宁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徐军参与了这次调研。他记得,这还是“艺术护照”实施4年后的情况。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针对困难家庭儿童的非物质帮扶的想法,在长宁萌生了。没想到,刚开始的两年流了标。当时,社会救助仍然集中在物质层面,非物质、精神层面的救助即使有尝试,也多是活动,不够系统持续。大家看不到可能的模式和收益。2016年,艺博馆理事长胡木清听说了这个项目,很早就关注到儿童心理问题的他,觉得太重要了,拍板,投标。结合民办博物馆的特长,他们决定以艺术为载体进行德育美育。具体怎么设计,没有参考。大家反复商量,形成了几个共识。首先被确定下来的,是尽量多地惠及困难家庭儿童。经过商量,年龄段定为3-12岁。从艺术角度,3岁已经可以握笔,12岁面临升学,精力少了。从人格角度,3-12岁正值性格塑造、知识储备体系建立的关键时期,急需加强正向引导。再者,不做活动,要做项目。不论艺术还是精神滋养,都需要时间。他们决定每轮服务以一年为周期。大家还一致认为,学艺术技法不是主要目的,而是要以艺术为载体,融合心理慰藉、社会支持,“去爱、去关怀、去帮助”。给项目起名时,有人提到世博会的“世博护照”集章很有意思,何不叫“艺术护照”,上一课盖一个章,集齐有奖励。一切在谨慎中开始了。第一年,只在一个街道试行。根据街道提供的困难家庭儿童名单,居委会和艺博馆一家一家问,只要感兴趣,都能来。没人上过这样的课,有家长觉得“免费的能好吗”,有人以为就是来走个过场,不少人担心项目的“诚意”,万一上两节课收费怎么办?一个被多次提及的不能参加的理由,老师们也没料到——孩子没人送。一些父母周末要外出打工,把孩子锁家里更省事;一些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家中老人觉得麻烦或送不了。艺博馆宣教部副部长、项目负责人梅婷婷和同事把老师们的简历贴出来打消顾虑,给家长做工作,好说歹说,终于凑够了预设的50个名额。那是2016年的冬天,谁也没想到,它会“弄这么大、持续这么久”。孩子们在上创意绘画课。眼泪比画宝贵拘束。这是不少老师对新学生的第一印象。艺博馆展陈设计部部长韩蓉是“艺术护照”项目的老师之一。她记得,刚开始,班上孩子都不怎么讲话。有孩子不敢自己坐在座位上,必须拉着父母的手;有的性格孤僻,带着戒备。韩蓉觉得,他们有种“被困住太久”的感觉,“特别希望孩子能放松下来,随心所欲做一些事”。梅婷婷说,最初课程居多,但渐渐发现活动更能敞开孩子天性,于是内容越来越丰富,最终固定为艺术课程培训、艺术文化活动、艺术场馆参观、艺术主题讲座四类。踏进这里之前,大多数孩子没接触过艺术教育。还有人跑来问老师:“什么叫护照?”考虑到这些,课程设计都从零基础开始。孩子们学过素描、动漫、国画、油画等十几门美术课,不仅听过宣纸刺绣、吹糖人、埃及纸莎草纸画的讲座,还亲手做过。他们在母亲节学花艺、春节玩翻花,去过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游学。有时干脆什么都不做,只是放松,到郊区采摘。知识之外,还有见识。博物馆邀请丹麦、阿根廷、捷克等国总领事和孩子们见面,介绍本国文化。傅抱石的女儿、画家傅益瑶给大家讲美育,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玉良讲纸张的寿命。“我们希望他们就算物质条件有限,但见识过。别人讲起来,不是茫然的,甚至可能比其他小朋友了解得更多。”韩蓉觉得,这关乎“自信的建立”,比学技巧更重要。大约三四年前,韩蓉邀请一位古典吉他演奏家在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小型音乐会,听完后,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感觉用蜡笔画出来。她把其中一些画做成海报,有美术学院的老师跑来问她,为什么这些设计师都是中文名字?得知是6-8岁孩子的作品后,“很震惊”。也有孩子没能画出来。韩蓉问,你开心吗?对方点点头。一个孩子听了《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一下哭了。韩蓉觉得,点头和眼泪,比一幅画宝贵。孩子们的画被做成海报。在这里,对能力的批评是不存在的。老师们的原则是,不要评判做得好还是不好,要发现闪光点,让孩子们被肯定。有的孩子手工做得不精致,韩蓉会说,但是你动手比较快,不磨蹭。他们还会引导家长,不要说别的小朋友多好,你不行,不是这样的。接受采访时,提到孩子,韩蓉总爱说“我们自己的小朋友”,“自己”两个字咬得重。小奇奶奶至今记得,第一届“艺术护照”的开班式上,小奇跑上台要求发言,他太小,够不到话筒,一位馆领导就全程抱着他,凑在话筒前。不平等和缺失,在这里被努力熨平。只要有可能,项目就会将困难家庭和非困难家庭的孩子安排在一起参与活动。外国总领事来时,一些非困难家庭的孩子会无意间提到自己去过这个国家。韩蓉马上接话:“老师这么大了也没去过,我们以后一起去看好不好?”但更多时候,心疼会被有意收起。他们对上课说话的孩子黑脸,越过人群大喊“谁谁谁给我把游戏收起来”,或者拍着肩膀开玩笑。不为别的,只希望孩子们感到一件事:你和其他人一样,不特殊。孩子们在上素描课。让各方都受益在这里,一节课的出勤率常年在90%以上。好几次,台风天,已经通知停课,有孩子就是要来。老师便为这三四个人单独讲,其他人之后再补。这些孩子家里没有私家车,是冒雨坐公交或走来的。谨慎被热情驱散了。2018年开始,“艺术护照”的服务范围扩大到长宁全区,每年的名额从50人增加到200人,依旧“5秒抢光”。一年年下来,用韩蓉的话说,小朋友“只多不少”。他们至今已服务困难家庭儿童1000余位、2万人次。上课就在艺博馆的一间空屋。除了自己的老师,艺博馆和一些院校有实习合作,便邀请美术专业的大学生兼职做教师,可以节省一部分开支。一些外请的老师听说是公益项目,授课费也比市面上低。这里还有一支144人的志愿者队伍,每节课都有两位志愿者协助,有专业能力的,还被邀请做助教。采访时,记者问了胡木清一个问题,项目这么丰富,会不会非困难家庭也来参加,占了名额?“绝对不可能。”他说,因为考核严得“没法捣糨糊”。除每年投标时要对全年计划进行一次预审,每个月、每季度、每半年,艺博馆都要上传实时进度到社区公益招投标网。每年,民政局还会按照政府购买服务要求,委托第三方进行两次绩效评估和一次专项审计。每门课、每次活动都要有一本台账,附课程方案、教案、签到表,以及课程不同时段的3至5张照片以证明上课时长,所有照片都要打上日期、地点的水印。审核人员要对比签到表上的字迹,数照片上穿不同衣服的人头。如果某次服务人数不达标,就要补课,补课费由艺博馆自负。审计专家还会随机给家长打电话,问是否参加了项目,满不满意。记者看到这些审计报告和绩效评估报告,里面提出的改进建议包括签到表不能打勾、活动安排不能过于集中、发放物品签收要留痕……他们平均得分在90分以上。“属于优秀,完成得很好了。”徐军说。胡木清坦陈,他们在这个项目上基本收支平衡,有时还亏损一点。不过,他颇自豪地告诉记者,博物馆目前是“良性发展”。他们主业聚焦国际文化交流,成立15年来,已形成一套成熟的业务体系,其他项目的营收填补了公益的投入,“转起来了”。采访中,徐军一直强调社会组织在这类服务中的重要作用,解决相对贫困的救助模式专业化了,必须多元主体参与。而从全国看,成熟的社会组织依然稀缺,也是此类项目之前不多的一个主要原因。这需要培育,也需要鼓励。“政府给了我们很多。”胡木清说,艺博馆所在的天山公园内的场馆,政府有租金优惠。政府支持人才引进的住房补贴,一般针对纳税大户,现在也向优秀社会组织倾斜,艺博馆有员工已连续两年获得。胡木清用“规范”形容上海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很多事情都有明确规定,但又没有把手脚捆住。”采访的这几天,艺博馆员工分身乏术,他们不光要为接下来的多个新展备展,还要为5A级社会组织复审准备材料——2018年,他们首次获评这一社会组织最高等级。一般来说,级别高,政府采购更有优先权。和记者见面当天,胡木清还要赶去参加一场颁奖彩排,他刚刚被评为长宁区“十优”社会组织领军人物。得知获奖那天,他还在出差,“十分意外”。在他看来,荣誉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当一个人埋头干活时,感到“有人推了你一把”。徐军认为这就像马太效应:“做得好,获得的荣誉高,等级也高,方方面面会更重视。”单赢的事难以持续。胡木清说,“艺术护照”这样的项目做到的是,让各方都受益。孩子们参加非遗“药斑布”体验活动。长远的眼光“艺术护照”不是沙漠中的大树。相反,它是一套生态系统——社会救助改革——结出的果子。“困难家庭之‘困’,原因、程度、周期都存在差异,救助的需求更为多样。因此,帮扶起来更复杂、更繁琐,持续时间可能会更长。”长宁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沈昕告诉记者。“‘艺术护照’恰恰伴随着长宁参与全国社会救助改革创新的整个历程。”徐军说。“艺术护照”开启两年后,2018年,长宁成为全国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之一,启动了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改革。这年年底,社区救助顾问制度在长宁设立,线上线下结合,第一次实现了从“坐窗口”到政策主动找人。不久后,困难群众救助需求综合评估体系建立,选取物质、健康、教育、就业、社会支持、儿童青少年家庭6大维度10个指标,精准识别救助对象和需求。一套分层分类的“物质+服务+心理”救助体系也逐渐成型,实现针对不同圈层、不同类型的困难家庭提供不同救助服务。多多就是这样来到艺博馆的。她家不是低保家庭,北新泾街道的救助顾问和未保站工作人员摸排时发现,多多无户籍且未就学,属于边缘人群,多方协调后,不仅落实户口和学籍,还配套了“艺术护照”等帮扶项目。“之前来申请,只是给你物质上的,现在精神层面的东西会越来越多。”北新泾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主任仲莫测说。就这样,复杂的救助帮扶逐渐汇入一条精准的流水线,经过“政策找人”、需求评估、资源匹配,得到分层分类救助。其中一条支流,最终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了一堂艺术课。在更多地方,匹配正在进行中。2021年初,我国宣告消除千年绝对贫困。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首次提出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并提出创新社会救助方式,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形成“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林闽钢认为,这带来的是一个整体性变化。首先是理念上,少数困难家庭之“困”已不在于生存,而是由于家庭成员自身因素和社会条件的限制,没有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促进传统的单一现金或实物救助向物质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导、能力提升和社会融入相结合的复合式救助转变,成为发展趋势。手段、队伍、评估也发生一系列变化。林闽钢说,困难家庭救助已涉及整个社会治理的内容,需要与社会治理结合起来,更加注重系统性、协同性,从更大层面着眼。“整体上,社会救助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林闽钢说,较早进入这个阶段的上海,一些经验有可复制的价值。孩子们的画被做成海报。(拼版照片)新纪元谁也不能准确说清,这7年到底带来了什么。但改变确实发生了。小奇已经11岁,他跟记者细数自己在这里上过的课:动漫、素描、水彩、书法……几乎每一次活动他都参加,虽然会被奶奶埋怨,“一整堂课都在说话”。他爱好广泛,喜欢素描、编程,会吹笛子、打小军鼓。记者问他,学这么多东西,会不会怕完成不了?他很笃定:“我对未来没有‘负望’的,因为好像我做的很多事都成功了,就不再那么害怕失败之类的。”他细数自己做过的难事:记住很长的单词,考小军鼓,编程也难,还有刚来“艺术护照”时怕同学“凶他”。后来他发现这里这么有趣,担心的事没有发生。去年,他把自己在这里画的一幅画投稿到学校,竟然展出了,得票超出他的预料,虽然不算多,但他还是高兴,因为“获得了别人的认可”。马上,他的画还要第一次出国,由艺博馆组织在伊朗展出。感到自己“艺术天分还是充满全身的”,他觉得长大了“做充满艺术的工作比较好”。和小奇一样,飞明也是这里的老会员了。他喜欢色彩,提到“护照”会想到绿色,“艺术”想到紫色。采访时,妈妈和老师坐在身旁,他突然提出,想和记者单独聊聊。然后,话锋一转,他说自己最近正在设计一款游戏。接下来的10分钟,他详细介绍了设计游戏必须得有的“三个体系”:吉祥物、抽卡系统、高一点的自由性。抽卡已经设定好,现在他正考虑“地区问题”。他毫不怀疑自己能实现,“只要给我一个团队”。他打算先学编程,然后组队,最终,他要开家游戏公司。他把“艺术护照”的一次动漫课,视作这一切的起点。“从学动漫开始,我才发现我有多么喜欢二次元。我以前只是单纯想成为画家,现在我不一样了,我想制作出属于我的一款游戏,属于我的新纪元。”当被问到“你觉得艺术对人意味着什么”时,11岁的少年答得很认真。“意味着人类的一个发展。因为艺术不仅可以让人心静,还可以在不经意间发现自己对某些事物的热爱。”韩蓉几乎看着这两个孩子长大。“你要是早来三四年,可能都采访不出什么,基本问一句就是停顿、沉默。”她说,现在“老接话茬儿”。当然,这样的蓝图和壮志还不多见。更多时候,细碎、缓慢,才是成长的常态。有些小朋友开始“攀比”,炫耀自己会点什么,韩蓉很高兴。“起码他们知道自己有这些内核和精神的东西,变得自信与强大。”改变不只发生在孩子身上。早几年,有家长觉得是不是学好文化课就够了,现在,疑问越来越少,一些家长主动来当志愿者,因为“不是面子工程”,“我们眼界也开阔了”。越来越多孩子知道了什么是护照,有人拿到真的,会来跟老师“报喜”。虽然,他们早已通过另一本“护照”,越过短短2公里,看见人生另一番景色。有一年,画画课上,韩蓉和孩子们又聊到护照。一位八九岁的孩子突然跟她讲,我将来要坐一次飞机的,我要看看那种蓝天白云,我要看看上面的世界。韩蓉说,你一定会坐上飞机的。马上就要升学,课业忙起来了,但今年的“艺术护照”,小奇还是报了名。他骑着滑板车,带着自己DIY的奶茶,冲进了秋天的下午。(小奇、飞明、多多均为化名)孩子们的画被做成海报。(拼版照片)草地周刊
2023年10月27日
其他

这个学院,填补了150多年国际红十字运动空白

来源:10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强晓玲
2023年10月21日
其他

第一学历不好,就像留了“案底”? | 每日观察

来源:综合央视网、光明日报(作者:王远方)、法治日报眼下正值毕业生“秋招”求职期#求职者称第一学历似乎成了污点#话题冲上微博热搜这是什么情况参加“秋招”的李敏(化名)最近很受伤——即将从北京某“985”高校研究生毕业的她,连续被几家心仪的企业拒之门外,“只因我本科毕业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院校,她说。”一个场景让她印象深刻:一家企业的人事(HR)进行面试时直接问她:“你本科毕业于××大学,我怎么没有听说过这所大学?”简单寒暄了几句后,对方将简历递回到她手中,面试就此结束。与她一起去面试、本科毕业于一所“985”院校的同学,得到HR青睐,双方聊了很久,李敏的同学最终被录用。“我的自尊心被按在地上摩擦,第一学历似乎成了我的‘污点’。”李敏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像李敏一样,在就业中因第一学历受挫的人不在少数。多位受访专家指出,招聘毕业生时看第一学历,损害就业者的公平就业权,容易造成人力资源错配,给用人单位带来潜在损失。建议在现行劳动法律框架下,发挥就业促进法的作用,引导企业消除第一学历歧视,同时由相关部门发布第一学历歧视典型案例、指导案例,警示企业重视毕业生的平等就业权,进一步优化就业环境。企业看重第一学历求职者感到被歧视李敏是重庆人,原本成绩很好的她因高考前生了场大病而高考发挥失常,成绩只够就读于当地一所普通院校。进入大学后,为了提升自己,她学习非常刻苦,不但拿到了国家奖学金等奖项,还成为该校首个考入北京某“985”院校读研究生的学生。“当时我很自豪,很多学弟学妹都说,我让他们看到了无限可能。”李敏告诉记者,自己当年高考失利的阴霾也一扫而空。然而,读研期间,李敏的自豪感在一点一滴消失,不仅因为她发现自己跟同学相比没有什么优势,很多同学本科就读“985”院校,学习成绩也很好,更重要的是,“本科双非”(非“985”和“211”院校)标签似乎一直伴随着她,哪怕是寒暑假实习,用人单位似乎都很看重“这个”。让她尤其无奈的是此次“秋招”的经历。李敏向一些心仪的企业投出了简历,大多杳无音信。她发现,这些企业大部分需要求职者填写第一学历,分了三档:“985”院校、“211”院校、普通本科院校。她无疑属于第三档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的求职者。后来,李敏“学乖”了,在简历上写学习经历时只写研究生阶段,但面试时仍会被问到本科毕业院校的情况,而当她说出本科毕业院校时,伴随而来的往往是面试官意味深长的眼神和匆匆收尾再无后续的面试结果。“我觉得我遭遇了第一学历歧视,细想之下真的很难过。”李敏说。来自湖北武汉的陈思思(化名)与李敏有类似的遭遇。她同样毕业于一所“本科双非”院校,之后研究生考进北京一所“985”高校。她专门制作了一份记录其求职过程的表格,记录项目包括企业名称、投简历时间、有无回复、有无进入第一轮面试、有无进入第二轮面试等。记者看到,“有无进入第一轮面试”一栏的结果基本是“未通过”。“很多企业都在意求职者的本科学历,是不是全日制,是不是“985”或“211”院校。有的企业比较直接,明确本科非“985”或“211”院校毕业学生不招录,有的企业比较含蓄、不明说,但在投简历或面试过程中能明显感受到(对本科毕业院校的在意)。”陈思思说。对此,某“大厂”(大型互联网公司)一位HR向记者直言:“我们招录部门产品经理,学历要求研究生,且第一学历门槛是211院校,核心部门第一学历门槛是QS100(世界大学排名前100榜单)。越是头部公司、核心岗位,对第一学历的要求就越高。”“简历只写研究生毕业学校、不写本科毕业学校的,一律默认第一学历不达标。”这位HR说。10月20日,在重庆市北碚区人力社保局举行的金秋招聘月专场招聘会上,求职者在了解用工信息。新华社发(秦廷富
2023年10月21日
其他

美国宾大为何在100年后追授林徽因建筑学学位?| 草地周刊

来源:10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梦妮“在明年5月18日的毕业典礼上,将向林徽因——这位现代中国最著名的女性建筑学家,颁发迟到的建筑学学士学位。”当地时间10月15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以下简称宾大)发布了上述消息。100年前,宾大建筑系拒绝了这位中国女性的入学申请,她只能入读美术系,毕业时获美术学学士学位。如今,宾大主动提出追授她建筑学学士学位。明年,是林徽因诞辰120周年,也是她入学宾大100周年。届时,宾大将正式授予林徽因建筑学学士学位证书,林徽因家属及相关机构人员也将受邀参与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百年之后,母亲得到她母校的承认,让我想起她当年选择建筑专业时的勇敢与坚定。她用自己的一生证明,她是一位真正的建筑师。”林徽因女儿、94岁的梁再冰感慨。林徽因大学毕业照。图片均由林徽因家属提供“我们在纠正历史上的错误”“我们在纠正历史上的错误。”谈起追授林徽因学位的决定,宾大韦茨曼设计学院院长弗里茨·斯坦纳说。韦茨曼设计学院就是林徽因和梁思成当年就读的美术学院,梁思成读建筑系,林徽因读美术系。8月下旬,林徽因外孙女于葵应邀前往宾大,交流追授学位一事。“在宾大,追授学位需要一系列认真、严格的评估,整个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学校老师和管理部门对追授林徽因建筑学位的一致认可。”于葵告诉记者。追授林徽因学位的缘起,是一场展览。2022年1月,“中国建造:现代建筑百年对话”在宾大举办。展览由宾大韦茨曼设计学院副教授林中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童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翔宁共同策划,展示了1918年至1941年间,20多位来自中国的学建筑的学生在宾大的学习生活,以及他们回到中国后所创造的辉煌事业。其中一块展板呈现了这些学生在宾大的详细时间轴,包括入学时间、学位信息、毕业时间等。“当时我们院长看到这个展板,发现除了个别退学的学生,林徽因是这些人里唯一没拿到建筑学位的,觉得有点难以理解,所以他就去探寻这件事。”林中杰说。“我请建筑档案馆馆长威廉·惠特克协助查阅了林徽因的学习档案。”弗里茨·斯坦纳发现,原来,林徽因完成了建筑学学士学位所需的大部分课程,因为她到宾大就是想学建筑。但建筑系有些课程,当时在宾大被认为是不适合女生的,比如使用男性模特的人体写生课,以及需要去建筑工地的建筑施工课等。因此,林徽因入学时没能进入建筑系,最后拿的是美术学学士学位。“但她建筑学的成绩非常出色,有的课程还超过了那些男同学。”弗里茨·斯坦纳说。林徽因的成绩单。2023年春天,韦茨曼设计学院院长办公室为学院领导和全体教师准备了一份书面提案,提议追授林徽因建筑学学士学位。提案中,有林徽因的成绩单,她对攻读建筑学学士学位的兴趣,以及她回国后在建筑领域的重要成就。林中杰曾翻阅过这份提案,他发现,学院还细心准备了日后成为著名建筑师的梁思成、童寯、路易斯·康的成绩单,并与林徽因的进行对比。“这足以证明,和建筑系最优秀的学生比,林徽因毫不逊色。”林中杰说。“我们在内部会议上进行了讨论,所有出席会议的人,都支持这一提议。”弗里茨·斯坦纳告诉记者。于是,韦茨曼设计学院便向学校正式提交了追授林徽因学位的申请。这一申请由学校教务长办公室审查后批准,再由负责颁发文凭的大学秘书办公室发布正式通知。“宾大的决定,既是迟到的承认,也是一种表彰,弥补了时代局限所造成的遗憾,有着特别的历史意义。”童明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美国。“相比美国大学里比较常见的荣誉博士学位,追授林徽因的学位要求更加严格,需要实实在在地修读相关课程。她的学位证书跟我们现在授予毕业生的一样,是一份很正式的拉丁文证书,只是上面的时间是1927年,也就是林徽因毕业那一年。”林中杰解释。“林徽因是一位优秀的学生,她后来在建筑领域也取得了成功。”弗里茨·斯坦纳说,“她和其他早期的女学生,面对阻碍所展现出的勇气、创造力和决心,值得我们赞颂。”“我衷心地赞扬她……”“林徽因在宾大接受了很好的建筑教育,她后来在建筑史、建筑设计、建筑教育领域的成就都与此有关。”故宫研究院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长王军说。这一切的开端,是林徽因选定建筑专业时的勇敢与坚定。1920年春天,16岁的林徽因跟随父亲林长民来到英国。欧洲的古典建筑,让她有了学习建筑的梦想。她还从一位英国女性朋友处了解到,建筑不仅仅是盖房子,还是一门综合科学与美术的学科。1920年,林徽因在伦敦。第二年秋天,林徽因回到中国。当时,梁思成在清华就读,正在考虑未来留学美国的专业。林徽因向他描述了她所了解的建筑学——一项可以将美术创造和实际用途结合起来的事业。那时中国还没有专门的建筑学科,但在林徽因的热情“鼓动”下,梁思成也对这一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这样,他们一起选定了建筑学作为终身事业。过去有一个传言,林徽因是到了宾大后才发现建筑系不收女生,只能选择美术系。但宾大城市研究所及香港大学科斯产权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黄振翔查阅宾大“院长档案”后发现,事实上,林徽因在1923年,即她出国前一年,已经知晓宾大建筑系不招收女生了。1923年11月至1924年3月,北京中国妇女出国留学委员会秘书和林长民所拜托的中国驻美公使馆工作人员,都多次联系当时宾大的美术学院院长,希望对方能通融让林徽因入读建筑系,但得到的回答都是宾大建筑系无法录取女生,因为有部分课程女生无法修读。但林徽因依然坚持要念宾大建筑系,于是,她退而求其次进入宾大美术系,同时选修建筑系课程。“我们现在无法猜测她作出这一选择的原因。可能是她不愿与梁思成分开,也可能是因为当时宾大的建筑系是美国最好的。”黄振翔说。林徽因、梁思成留学期间与朋友合影。“那会儿宾大是美国建筑教育的一个重镇。保罗·克瑞把巴黎美术学院的教学方法带到了宾大,梁思成和林徽因都接受了非常严格的西方古典主义建筑教育。”王军说。黄振翔介绍,当时宾大美术学院有建筑、美术、音乐和园林建筑学四个专业,建筑系要修满104个学分才能拿到学位,按四年制计算,平均每学年26学分,而美术系只需要72个学分,平均每学年18学分。1924年9月,林徽因进入宾大美术学院美术系,她第一个学年就修读了29个学分。“很明显,她想以最快的速度念完美术系的必修课,以便腾出时间修读建筑学课程。”黄振翔说。进入宾大的第二年,林徽因由大一直接跳级到大三。从这以后,她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建筑学课程上。到1927年2月毕业时,除了不让女生修读的科目,其余所有建筑学课程她都修读了。之后,她又以特别生的身份修读了1个学分的建筑学硕士学位课程。黄振翔在比较林徽因和梁思成所修读的建筑学科目后发现,除去女性不能修读的课程,林徽因的建筑学学分正好跟梁思成一样,成绩也不相上下。“在宾大,林徽因修读了美术系和建筑系共33门本科课程与1门研究生课程,共拿了十个优、十个良。可以看出她的学习成绩特别好,用今天的话来说,她是个学霸。”黄振翔说。林徽因留学期间与朋友合影。因其极为优异的成绩,1925年秋季学期,林徽因开始担任宾大建筑系兼职助教,到1926-1927学年,她又成为宾大建筑系指导教师,后者需要独立授课,通常由成绩优秀的研究生或校外人士担任。黄振翔认为,由此可见林徽因在建筑学科的成绩已得到学校认可。1927年2月27日,曾拒绝林徽因入读建筑系的美术学院院长在给林徽因的推荐信上写道:“在学业的追求上,林徽因小姐极度认真且成绩优异。她每年学习的科目数量比一般学生多。因她的卓越成绩,她被选为兼职的学生指导教师。林徽因小姐在品格、教养、心智和天赋方面,都显示最佳的素质。我衷心地赞扬她……”打击与磨合在宾大,林徽因努力打破性别偏见,取得了优异成绩。然而,也是在这期间,她遭受了有生以来最大的打击。1925年12月24日,林长民在参与讨伐张作霖的战事中,被流弹击中遇难。消息传到美国,林徽因悲痛欲绝。“林长民的去世对林徽因的打击很大。一方面是感情上,他们父女感情很深;一方面是经济上,林徽因是半官费生,另一半学费都是她爸爸筹的。”于葵解释说。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的离世,让林家失去主心骨和经济来源。林徽因曾打算回国,作为林家长女,她觉得自己有义务照顾好母亲和弟弟妹妹的生活。此时,梁启超给予了林徽因精神和经济上的支持。得知林长民遇难的消息,他立即写信给梁思成,叮嘱他:“徽音(注:林徽因曾用名林徽音,下同)遭此惨痛,唯一的伴侣,唯一的安慰,就只靠你。你要自己镇静着,才能安慰她。”又让梁思成转告林徽因:“林叔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何况更加以你们两个的关系。我从今以后,把她和思庄一样的看待,在无可慰藉之中,我愿意她领受我这种十二分的同情,渡过她目前的苦境。她要鼓起勇气,发挥她的天才,完成她的学问,将来和你共同努力,替中国艺术界有点贡献,才不愧为林叔叔的好孩子。”他还细心考虑到林徽因接下来的学费问题:“徽音留学总要以和你同时归国为度。学费不成问题,只算我多一个女儿在外留学便了,你们更不必因此着急。”梁启超还写信开解林徽因,1926年2月18日,他在给梁思成的信中说:“徽音怎么样?我前月有很长的信去开解她,我盼望她能领会我的意思。‘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立身第一要诀。”林徽因的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在此关头也让梁启超转告林徽因:“自己保养身体,此时不必回国。”林徽因最终决定在宾大继续学业。黄振翔在整理、研究林徽因这一学年所修科目后发现:“她没有因为丧父而在学业上慢下来。”也是在宾大,林徽因与梁思成开始了建筑事业上的磨合。梁再冰曾回忆:“爹爹在建筑绘画方面以精美细致见长,而妈妈画的图则不如爸爸的干净漂亮。他们两人有时能够合作,相互取长补短,有时则互不相让,陷入争吵。”但这些争吵,也让二人得到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为他们未来在建筑事业上的合作奠定了基础。林徽因曾对梁再冰说起一件趣事。一次设计圣诞卡的作业,林徽因有一个比较新颖的灵感,梁思成也赞成,但梁思成认为必须由他来绘图,才能尽善尽美。林徽因不同意,她说同学们都认得他俩的绘图风格,如果由梁思成画,大家一眼就能认出“枪手”。但梁思成仍坚持由他来画,两人还为此吵了一架。不知道这次作业最终由谁执笔。但宾大档案馆至今保存着一张林徽因设计的圣诞卡,1926年冬天,这张卡片获得宾大美术学院圣诞卡设计比赛第一名。林徽因设计的圣诞卡。谈起林徽因在宾大的岁月,童明认为有个细节很有意思。上世纪80年代,费慰梅在撰写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传记时,曾去宾大采访他们还健在的美国同学。有同学回忆,中国学生大多相对刻板,除了林徽因和陈植。“陈植是一位男生,他个性开朗,才华横溢。林徽因则异乎寻常的聪明、活泼、美丽,跟大家印象中的中国传统女性是完全不同的。”童明解释说,“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女性能够以这样一种非常现代、阳光的姿态出现,并且方方面面都如此优秀,这是超越时代认知的。”order与斗栱“……独此《营造法式》三十六卷岿然尚存。其书义例至精图样之完美,在古籍中更喜于此。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朱桂辛校印甫竣赠我,此本遂以寄思成、徽音,俾永宝之。”1925年,梁思成和林徽因收到梁启超寄来的仿宋陶本《营造法式》。这部著作对当时的梁林二人犹如天书,但从此以后,这本古代建筑术书就成为他们人生与治学的引领。后来,他们把结婚的日子定在1928年3月21日,3月21日正是《营造法式》作者李诫纪念碑上的日期。他们的儿子取名“从诫”,也是取“追随李诫”之意。再后来,他们携手对《营造法式》进行了破解,这和他们在宾大的学习也有深刻关联。王军告诉记者,学习西方古典主义建筑构造,需要从order(柱式)入手,学习以柱径为度量单位的模数化设计手法。梁思成和林徽因了解西方order(柱式)这套模数体系后,再研究中国建筑,也很快看到中国“以材为祖”,即以斗栱的横截面为一个度量单位的模数体系。“这一重要发现,一下子把中国建筑史的一个大难题给解决了,可以说是对人类建筑史研究的重大贡献。”王军说。1934年,林徽因在浙江武义延福寺梁上。在宾大,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边系统学习西方建筑体系,一边下决心投身中国建筑的研究。1926年,林徽因在接受费城一家报纸采访时说:“等我回到中国,我要带回什么是东西方碰撞的真正含义。令人沮丧的是,在所谓的‘和世界接轨’的口号下,我们自己国家独特的原创艺术正在被践踏。应该有一场运动,去向中国人展示,西方人在艺术、文学、音乐、戏剧上的成就。但是,绝不是要以此去取代我们自己的东西。”她用一生实践了她学生时代的心愿。“建筑师林徽因”1946年,与林徽因在建筑领域携手耕耘半生后,梁思成在一生重要的学术成果《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序言中,写下这么一段话:“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同事、旧日的同窗林徽因。二十多年来,她在我们共同的事业中不懈地贡献着力量。从在大学建筑系求学的时代起,我们就互相为对方‘干苦力活’,以后,在大部分的实地调查中,她又与我做伴,有过许多重要的发现,并对众多的建筑物进行过实测和草绘。近年来,她虽罹患重病,却仍葆其天赋的机敏与坚毅;在战争时期的艰苦日子里,营造学社的学术精神和士气得以维持,主要应归功于她。没有她的合作与启迪,无论是本书的撰写,还是我对中国建筑的任何一项研究工作,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在梁思成心目中,林徽因对于他和他的建筑事业的重要性是无与伦比的。许多学者与亲友谈起梁林二人的建筑事业,也将他们视为“一体的”“不可分的”。1928年3月,林徽因与梁思成新婚燕尔。也有学者认为,林徽因不仅仅是梁思成的支持者与合作者,更是中国建筑学科的奠基人。“林徽因是最早对中国传统建筑做出理论定义的学者。”南京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赵辰说,他以林徽因完成于1932年的《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和完成于1934年的《清式营造则例·绪论》为例,“多年来,我们用于分析评价中国建筑的理论要点和基本框架,多半都出于这两篇文章。”在《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中,林徽因写道:“中国建筑为东方最显著的独立系统,渊源深远,而演进程序简纯,历代继承,线索不紊,而基本结构上又绝未因受外来影响致激起复杂变化者。不止在东方三大系建筑之中,较其它两系——印度及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享寿特长,通行地面特广,而艺术又独臻于最高成熟点。即在世界东西各建筑派系中,相较起来,也是个极特殊的直贯系统。”“可以看到,林徽因的文化自信,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赵辰说。1937年,林徽因在五台山佛光寺供养人宁公遇塑像前。“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开创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调研工作,他们几乎是从无到有地建立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研究系统。直到今天,这个系统都难以被取代。”童明说。但在他看来,林徽因更加深远的贡献,是为建筑学理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独特见解,“调研古建筑更多是做研究,但建筑这门专业,还需要思想和精神的视角,林徽因在她早期的文章中,提供了这样的视角。”童明以“建筑意”为例。1932年,林徽因在《平郊建筑杂录》中写道:“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他们所给的‘意’的确是‘诗’与‘画’的。但是建筑师要郑重郑重的声明,那里面还有超出这‘诗画’以外的意存在……即不叫他做‘建筑意’,我们也得要临时给他制造个同样狂妄的名词。”“中国传统建筑不仅表现为物质性的外观,更多还在于精神内涵。那么,提炼出这种精神内涵,是中国建筑走向世界并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因素。‘建筑意’的提法,就非常鲜明且准确地抓住了中国传统建筑内涵,这是林徽因在建筑专业领域非常重要的贡献。”童明说。赵辰也很欣赏林徽因关于“建筑意”的定义,他认为这是林徽因的文艺天赋在建筑领域的诗意展现,其含义既有建筑美学的核心价值,又在审美概念上延展更广一些。在他看来,林徽因的成就,根本不用学位来证明。“我倒是觉得她没有学位还取得了那样的成就,反而显得更加伟大。”赵辰笑着说。20世纪30年代的林徽因。赵辰还特别提到林徽因对民居的研究。1945年,在最后一期《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林徽因发表《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详细介绍了同一时期西方国家对战后新型住宅小区的建设情况。二战后,西方国家开始规划为普通人设计建筑,林徽因以超前的眼光,意识到战后中国也应该这样做。她相信“现在的时代不同了,多数国家都对于人民个别或集体的住的问题极端重视,认为它是国家或社会的责任。以最新的理想与技术合作,使住宅设计,不但是美术,且成为特种的社会科学”,并且呼吁“我们一切正在开始,宜早拟研究定出计划,逐步推进,不宜失却机会”。“在当时的环境下,林徽因有这样的学术眼光是非常难得的。”赵辰说。那时的林徽因,已在生死边缘挣扎多时。“她生命垂危,又在李庄那么一个环境,但她当时写的东西,她思考的问题,她想要做的事情,都是最前卫的,跟世界同步的。”于葵说。1940年冬,林徽因卧病李庄。因为战争损坏了健康,1955年,林徽因离世。除了建筑领域的成就,她还是诗人,是作家,是工艺美术家,是舞台设计师,但爱她懂她的梁思成,在她的墓碑上刻下“建筑师林徽因墓”。勇敢与坚定诚如梁从诫所言:“母亲的一生中,有过一些神采飞扬的时刻,但总的来说,艰辛却多于顺利。”然而就在那些艰辛中,当年选定建筑事业时的勇敢与坚定,在林徽因身上一次次闪现。“新近有几个死心眼的建筑师,放弃了他们盖洋房的好机会,卷了铺盖到各处测绘几百年前他们同行中的先进,用他们当时的一切聪明技艺,所盖惊人的伟大建筑物。”这是1933年10月,林徽因发表在《大公报》上的《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她用幽默又自豪的口吻,介绍梁思成和营造学社的同仁们穿行华北大地、实地考察测绘古建筑的选择,其实说的也是她自己。在那个兵匪横行、交通落后的年代,这样的选择是需要勇气的。1934年夏,林徽因考察山西汾阳小相村灵岩寺。“说到打仗,你别过于悲观,我们还许要吃苦,可是我们不能不争到一种翻身的地步。”这是1937年12月,林徽因写给沈从文的信。当时,她刚从北京辗转几个月到达昆明,一路上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在长沙,他们的住所被炸毁,她和梁思成一人抱着一个孩子飞奔下楼,被炸弹震倒。在晃县(今湖南新晃),她高烧整整两周,一度烧到41摄氏度,命悬一线……刚经历了这一切的她,谈到将来,字里行间依然流露出坚定与勇敢。“现在我正在写作,我希望有一群秘书和高效的打字机声音,声音大到足以淹没我们每天必须听到的空袭警报和炮弹声音。无需担心,面对这一切我们已经变得愈加冷静。每次炮弹袭击后,我们都像专家一样评论一番——这是否算得上‘非常温和的一次’。”这是1939年,林徽因给好友费慰梅的信,可以看到面对日复一日的轰炸,她所持有的幽默与乐观。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她和梁思成一起,开始尝试恢复营造学社的工作。林徽因、梁思成及其子女在昆明与友人合影。“营造学社一定要坚持下去!”这是梁再冰记忆中,躺在李庄病床上的林徽因,一遍遍对梁思成说的话。此时,由于营造学社经费断绝,在李庄的生活几乎陷入绝境,跟梁思成共事多年的同事不得不先后离开另谋职业,但林徽因依然坚守着,她协助梁思成完成酝酿已久的《中国建筑史》,并恢复了中断7年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那时的母亲简直是拼其性命,全身心地投入,去帮助父亲和营造学社继续坚持下去。”梁再冰说。“为什么我们在博物馆的玻璃橱里那么精心地保存起几块出土的残砖碎瓦,同时却又要亲手去把保存完好的世界惟一的这处雄伟古建筑拆得片瓦不留呢?”这是梁从诫记忆中母亲痛苦的质问。上世纪50年代初,面对北京古城墙与古建筑的拆除,林徽因和梁思成一道,据理力争,甚至激烈抗议,勇敢发出建筑专业人士的声音。……这些,似乎都能让人看到当年那个坚定要读建筑系,多修读了那么多学分仍获得优异成绩,父亲去世的沉重打击也不曾让她在学业上慢下来的女孩。而100年后宾大追授学位的决定,也是对100年前那个中国女孩的勇敢与坚定一个最好的回应吧。
2023年10月20日
其他

菜谱成“教材”!“光看字儿,就知道食堂的菜差不了!”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视频号、云上七星整理:刘晶瑶近日贵州毕节一中食堂工作人员用粉笔手写的“周菜谱”走红网络一周菜谱采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
2023年10月19日
其他

你们是哪个民族?新疆小朋友的回答,太有力量了!

来源:整理自新华每日电讯视频号、昌吉州融媒体中心、石榴云/新疆日报、@疯狂的小明单车抖音等近日抖音博主“疯狂的小明单车”骑行至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时遇到一群放学的孩子博主与他们聊天时问道:“你们是哪个民族?塔吉克族还是维吾尔族?”“中华民族!”小男孩脱口而出这个自信而响亮的回答令博主震撼不已网友纷纷点赞:“这回答让我热血沸腾”“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不愧是我中华男儿”少年强则中国强五十六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新疆小朋友的回答太棒了必须给他们点赞博主“疯狂的小明单车”从五月份开始从浙江开始骑行计划前往非洲先后穿越了大半个中国进入新疆他感受到了真挚美好的热情每经过一处工作人员都会贴心地询问他是否需要帮助食物、水是否充足还有许多热情的群众邀请他到家里做客、住宿“新疆的经历是我非常难忘的经历善良热情的新疆人让我骑行的旅程倍感温暖”他将带着这份温暖与感动继续向前!热门视频更多精彩视频请扫二维码关注新华每日电讯视频号监制:卢刚
2023年10月18日
其他

“今天,警察叔叔送我上学”!因为……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综合整理自新华每日电讯视频号、南浔公安、南浔区融媒体中心、网友评论等整理:姚淑芬、雷琨日前,浙江湖州一天清晨,南浔公安古娄港交警中队方勇和陈晨正在路口执勤一辆载着小朋友的电动自行车朝他们缓缓驶来骑车的女子脸色苍白艰难地对两人提出请求“交警同志,我感觉身体不太舒服,可以帮我把孩子送到学校吗?”方勇和陈晨立即帮她停稳电动自行车并示意这位母亲在路边稍作休息随后联系路面机动警车进行护送“你身体不舒服要不要先去医院检查?”“小朋友我让同事送去问题不大的。”“电瓶车不能骑了你跟我们一起过去吧。”两位交警你一言我一语再三确认这位妈妈的身体状况并安慰她不要担心和这位妈妈商量后交警先将孩子送到学校随即又将身体不适的她送医经过治疗这位家长的身体已无大碍“有困难,找警察”身体不适的母亲第一时间想到了最值得信任的人而两位交警也没有辜负这份信任网友们纷纷为他们点赞:“感谢你们的守护,致敬可爱的人”“遇事儿就找警察叔叔果然没错”“最放心的护送人”无论何时遇到什么困难你都可以相信这些最可靠的“陌生人”方勇、陈晨两位警察叔叔感谢你们的守护!热门视频更多精彩视频请扫二维码关注新华每日电讯视频号监制:卢刚
2023年10月18日
其他

恶犬主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来源:今日崇州10月17日,四川崇州市联合调查工作组通报女童被狗咬伤事件。当地警方已对该事件立案侦查,并对黑色罗威纳犬主人唐某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情况通报2023年10月16日8时许,崇州市羊马街道恒大西辰绿洲小区内发生一起女童被狗咬伤事件。事件发生后,崇州市迅速组织公安、卫健、羊马街道等部门成立联合调查工作组开展调查,已初步查明违法事实,现将相关情况通报如下。经查明,10月16日7时20分,两只涉事犬只窜入事发小区,8时许发生伤人事件。8时20分,涉事白色拉布拉多犬于现场捕获,21时许犬只主人贾某到案。22时许,伤人黑色罗威纳犬被捕获;10月17日3时许,黑色罗威纳犬主人唐某到案。目前,警方已对该事件立案侦查,并对黑色罗威纳犬主人唐某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为了得到更好治疗,受伤女童已于10月16日23时许转至华西医院,由医疗专家组进一步治疗,目前生命体征平稳。我们将持续做好女童医治和关心关爱等工作。
2023年10月17日
其他

禁止学生带书包回家,减了谁的负? | 每日观察

“双减”政策要切实抓实落实,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和动作上,学校更应在减少作业后让孩子干点啥这个问题上多动动脑筋来源:央广网综合近日“学校为减负要求学生不带书包回家”登上各平台热榜引起网友热议江苏多所小学为减负禁止学生带书包回家近日江苏如皋一名家长发布视频称自己收到学校通知周一到周四晚学生一律不允许带书包回家相关内容引起热议网传视频显示除了上述家长收到的“不允许带书包回家”的通知另一位当地家长表示自己也在微信群收到了相关通知其中提到“应上级部门要求学校将严格执行《如皋市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实施策略》中的相关要求如孩子们放学不带书包回家等故今后不再发布作业打卡”当地教育局:并非禁止,将予以纠正12日上午记者联系到如皋市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并不是不允许带书包回家而是为了控制学生的作业量”该工作人员介绍全市进行“双减”工作以来每所学校开展了两个课时即90分钟的课后服务能够满足学生课外作业的时间“主要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至于个别学校不允许带书包回家这种形式上的禁止我们也会通知其予以纠正”江苏省教育厅曾发文规范学生减负标准及尺度江苏省教育厅此前曾印发《江苏省义务教育学生作业管理规范》为江苏省中小学生减负规定了明确尺度和标准《规范》中明确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巩固练习全部在校内完成三至六年级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鼓励探索推行作业免写无作业日制度有人拍手叫好有人直呼荒唐对此网友的观点各不相同有网友认为这是形式主义“荒唐至极”有网友表示此举“治标不治本”“可能会让家长更焦虑”还有网友觉得“放学回家背不背书包是个人自由”“没必要硬性规定”也有网友对此表示赞成减负别只停留在口头上和动作上积极落实“双减”政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必须承担的职责“禁止带书包回家”的初衷是为了控制作业量这值得肯定但实际上禁带书包和减少作业量两者之间并无必然因果关联如果学生偶尔没有在校内完成作业或的确得带书本回家复习带书包回家是否就算违反了学校规定了呢?在实际生活中有类似做法的学校并不少见有的不让学生带书包却下发“布袋子”用来装个别作业本有的限量发放“书包卡”给书包开“出门条”……可见一刀切的禁令有形式主义之嫌反倒会给孩子和家长带来不便目前,该市教育局回应记者采访时也承认“这种形式上的禁止”已通知校方纠正不带书包回家学生就“自动”全面发展了吗?“双减”政策要切实抓实落实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和动作上学校更应在减少作业后让孩子干点啥这个问题上多动动脑筋热门视频更多精彩视频请扫二维码关注新华每日电讯视频号监制:卢刚
2023年10月14日
其他

回乡:叶嘉莹的世纪求索 | 草地周刊

半生漂泊回乡路。40多年前的叶嘉莹,是带着乡愁回来的。回乡前,她笔下的诗词始终弥漫着乡思。她为此归来,返回故土、返回祖国,也返回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一切的乡愁,都是文化的乡愁。中华诗词里有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共同回忆、共同情感、共同审美和共同追求,因而,中华诗词也就成了中华儿女所独有的故乡。一生致力于传承中华诗词文化,叶嘉莹唤起的,也是我们对“故乡”的记忆与思恋。来源:10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京雪
2023年10月13日
其他

这相当于“每天坠毁一架波音737客机……”

来源:新华社记者:杜白羽、宋盈、刘品然剪辑:贾金明美国政坛奇观|底层“嗑药不停”
2023年10月9日
其他

上热搜!“中科院博士辞职开民宿”,就是“学历浪费”?| 每日教育

来源:澎湃新闻评论(作者:易之)近日,“中科院博士开民宿被父亲认为书白读了”登上了微博热搜榜。社交网络上,一间民宿被拿来跟附近的五星级酒店比较。推门就是大海的房子,可以直接躺在房间看日出、看星空,网友纷纷晒图分享它的壁炉私汤、露台浴缸。8月刚开业,均价2500元一晚。而这个民宿的负责人更是大有来头。他是中考状元,中国科学院博士,在学业、职场的赛道一路顺风顺水,保研、硕转博、拿到国家奖学金,做到头部地产公司最年轻的项目负责人。因为转行开民宿,“我爸觉得我这二十多年的书白读了”,这正是此事引发众多网友关注的原因。有网友表示“不读博士照样可以开民宿”,言下之意是这一种“教育资源浪费”。也有网友认为:“只要是他自己喜欢,没什么不好。”有意思的是,后者的意见似乎渐成主流。在一家媒体发起投票中,一共3000人投票,其中2000多投给了“个人选择,无可厚非”,占比超过了60%。当事人在他的民宿。类似的讨论,其实从“名校毕业生卖猪肉”开始,就一直不缺少热度。从以往的新闻看,高学历群体干家政、做环卫工、当赶鸟员、当全职太太等,都引发过“学历浪费”的争议。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我们太把学历当作一个符号了。“硕士”“博士”“海归”“名校毕业”,这些都是一个个符号。而一些不符合符号预期的意象出现时,比如“开民宿”“干家政”,就很容易产生违和感。因为很多人对符号的想象,总是遵循固定的模式,这是一种常见的思维习惯。但如果我们把他们当作一个个个体,尊重他们本身的主体性,想法就会产生变化。高学历也好,名校毕业也罢,这些都只是个体的一部分,但不能代表一个人生活的全部。这些要素和“开民宿”“干家政”是一样的,都是人生里的组成部分,合起来看,才能客观地评价一个人。所以,我们的思维模式,不必是符号匹配了什么意象、符号嵌入了哪个阶层,而应该看一个人过上了怎样的人生。通俗地说,比起一个人拥有的各种符号,他在生活中完成的一件件事更能体现他的人生价值。就像开头这位民宿老板所说:“我觉得教育对人最大的影响在于思维方式、逻辑思考以及世界观。”他在教育阶段取得过巨大的成功,又在民宿经营里获得了真切的快乐,这都是他充实、有趣的人生,又有什么浪费可言呢?教育给人带来的,不只是赋予一个符号,也有对自身的改造,比如开拓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扩大了交际等等。这些不完全和就业有关系,属于非功利化的“无用之用”,但“无用之用”又何尝不是教育的价值所在,至少它可以让一个人开阔、从容。从个人层面来说,不用动不动就说“学历浪费”。从网络的投票来看,似乎人们也渐渐倾向于认可个人选择了,这是好的现象。社会不应该把个人选择的空间挤压得过于逼仄,人生本是一个原野,大可以纵横驰骋。这已经逐渐形成了共识,可见社会观念一直在进步、发展。但更重要的是人们如何摆脱符号的束缚,用更宽广的眼光观察人生、认识人生。可以这么说,人们努力地生活,不是为了匹配自己身上的符号,比如我有怎样的学历,就要获得怎样的名望和财富。某种程度上,这可能是才是更大的“浪费”——一个人把生命浪费在了不感兴趣又无从改变的事情里。当然,这位民宿老板选择的生活道路是不是就一定“正确”,恐怕也没人能说清。但至少此时此刻,他认为自己在人生路上过得很快乐,这何尝不是生活的意义所在呢?这不是在鼓励大家“及时行乐”,更不是在提倡“开心就好”。事实上,生活也是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也许有一天,民宿老板的想法也会变,但这并没有大不了。如果我们能在持续的尝试之中不断校正自己的前进方向,那就永远不会“浪费”任何东西。热门视频更多精彩视频请扫二维码关注新华每日电讯视频号监制:卢刚
2023年10月6日
其他

听听部分地区乡村教师的心声:急、难、愁、盼 | 调查观察

来源:9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欧甸丘
2023年9月27日
其他

16岁男孩确诊老年病,险些危及生命…这习惯不少人都有 | 每日健康

来源:宁波晚报、生命时报开学都1个月了,但16岁的男孩小林(化名)却再次住进医院进行后续治疗。暑假结束前,他怎么也没想到因为自己贪玩游戏,竟患上年轻人中少见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险些危及生命。庆幸的是,经过医护人员的努力,成功为他清除了身体里长达七八十厘米的血栓。每天躺着玩游戏10小时起因为腿肿腿痛被送进医院8月底的一个晚上,小林被救护车紧急送到宁波市第二医院。病床上的他右腿比左腿粗了一倍左右,看上去表皮颜色青紫,摸上去温度也比正常的左腿更高。肿胀的腿让他疼痛不止,他甚至无法下床行走,被抬进了急诊抢救室。转院前,小林在当地医院进行了B超检查,结果显示是右下肢深静脉血栓,由于栓塞的血管导致血液回流受阻,因此出现腿部的肿胀。“之前也没注意,这次他喊腿痛有好几个小时了。”小林的妈妈说,整个暑假孩子几乎没有出去运动过,天天躺在床上打游戏,每天至少10个小时,没想到就真的躺出问题了。“经过血管造影我们发现,这个孩子的髂静脉、股静脉、腘静脉存在长达70-80厘米的栓塞,有的地方是完全堵塞,有的地方堵塞了八九成,这导致下肢深静脉已经不能用,完全靠侧支循环进行静脉回流。”当天接诊的市二院血管外科医生徐祺洋介绍,患者被诊断为右下肢全肢型深静脉血栓,需要马上进行手术干预,否则,一旦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可能随时有生命危险。因为人体的血液是不停流动的,在进行清除血栓手术前,徐祺洋先用微创的方式在患者腹部的静脉主干道上放置了一个金属的滤网,用来拦截术中可能脱落的大块血栓,然后再通过抽吸的方式帮小林清除右下肢的血栓。经过1个多小时的努力,专科团队在患者的下肢血管里抽出了不少血块,重新打通了下肢的静脉回流主干道。虽然大部分血栓都被取出,但还有部分小血栓粘附在血管壁上,为了持续消融掉这些剩余的血块,徐祺洋还把一个“细管子”放置在有血栓的血管中,在之后的一周时间里持续采用类似“滴灌庄稼”的方式释放出抗凝药物。一周后,通过血管造影,患者曾经完全堵塞的下肢静脉已经彻底疏通,肿胀的腿部也渐渐恢复到正常大小。几天前,已经出院一周多的小林再次住进医院,医生为他取出了放置在身体里的血栓滤网,这次出院后他的血栓问题就算彻底解决了。“出院以后不能老躺着打游戏了,每天要多运动,多喝水。”出院时,徐祺洋再三叮嘱小林,如果今后继续少动,这种病还可能会复发,他的生活方式一定要改一改了。
2023年9月26日
其他

10岁上大学16岁读博,抢跑的“神童”现状如何?

来源:广州日报、澎湃新闻评论(作者:土土绒
2023年9月25日
其他

家长花1980元给孩子测天赋,采集唾液分析智商、情商……靠谱吗?

来源:工人日报(记者:刘旭)天赋基因检测热度兴起,不少商家推出相关服务有专业人士指出,许多检测机构并不具备检测能力,所谓检测只是商业项目披上了“科学外衣”“想早点发现儿子的天赋,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培养他。”9月14日,王先生拿到了花费1980元为4岁儿子做的天赋检测报告。翻开这份长达14页的报告,里面有大量数据和表格,详细量化了学习能力、记忆能力、抗压能力、语言潜能、交际潜能、运动潜能等。王先生告诉记者,半个月前,他在电商平台某生物旗舰店下单了一个智商、情商、运动、艺术4大天赋潜能检测项目。3天后,他收到检测机构寄来的采样工具,并按照说明书采集儿子的口腔唾液细胞DNA并寄送给检测机构。10多天后,收到了这份制作精美的检测报告。近来,天赋基因检测热度在市场上兴起,一些商家推出相关服务。然而,记者采访了解到,部分检验机构涉嫌概念炒作,扩大基因与天赋的关联分析,也有专业人士指出,这是打着高科技噱头的消费陷阱。每单价格400元到1万元不等在一些电商平台,天赋基因检测业务每单价格400元到1万元不等。价格差异对应的是检测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价格高的包含语言、音乐、逻辑思维、肢体运动、视觉空间、人际社交、自然探索、自我察觉8大类40项天赋能力检测。部分商家还标注了适检人群为0~12岁的儿童。还有的声称可以邮寄到境外实验室检测,比照的数据库更庞大。辽宁沈阳一家医学检验所的经营者高子健告诉记者,天赋基因型检测实际是对5大类11个基因33个亚型进行分析,通过寻找基因位点,比对数据库中大量真实案例,对孩子进行判别。这些检验机构真的能测出孩子天赋吗?高子健直言,基于特定群体样本的统计学研究,只能得出统计相关性而非因果关系。“换句话说,不是基因位点一致,就具备数据库成功人士同样的天赋。”此外,“几乎所有天赋基因检测机构都无法解决样本量的问题,市面上的检测机构只能到处搜罗质量良莠不齐的论文,凡有一丁点儿可能,就认为位点和天赋的对应关系。”记者浏览多家电商平台天赋检测相关店铺发现,这些店铺展示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没有员工资质、项目资质、所用试剂资质等证明。一些商家还表示,天赋基因检测服务没有项目资质是因为它还是新兴行业,技术门槛高,一般机构做不了。家长想通过检测找到培养“捷径”王先生对天赋基因检测深信不疑,他觉得检测结果与他日常对儿子的观察基本一致。“报告显示,我儿子的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突出,我准备给他报个口才班,让‘长板’更长。”王先生对孩子“精准”培养的做法,代表了不少家长的心理:“孩子的黄金培养期就那么几年,谁也不愿意不停试错,再说了一个体育苗子,如果被勉强学了几年画画,家长和孩子都痛苦。”与王先生做的检测不同,李默为3岁的女儿做的是皮纹检测,这个检测是英语学习班的赠送项目。“检测师在手掌上画几个点,然后拍下手掌以及面部照片,一个月后就出了一个14页的报告书。”李默说,报告里有先天大脑数据总表、学习潜能TRC、学习通道、性格类型等内容,还有先天多元智能及职业建议,最后还有一份兴趣班建议表。虽然李默对检测结果半信半疑,但苦于没有更好、更科学的培养方案,只想参照数据,当作判断孩子天赋的一个维度。沈阳某三甲医院临床遗传科副主任医师李晓莉表示,当前很多疾病可以在基因上找到病因,通过基因筛查,还可以避免一些有遗传性疾病和先天性疾病的婴儿出生,甚至有不少常见的慢性病也可以在基因上找到根源,并通过基因干预加以预防、诊断、治疗。但是市面上的许多检测机构不具备检测能力,只是商业项目披上了“科学外衣”。一家专门做天赋检测的某生物旗舰店客服告诉记者,机构会特意在报告首页写上特别说明,“结果没有好坏之分、不能预测未来命运,不要贴标签,不必互相比较。结果仅是参考资料,不是最终结论,想要成功,离不开后天努力”。尽管如此,仍有家长反复咨询检测能不能帮助选择兴趣班,能不能发现最佳学习方法,能不能分析优势学科。基因测序难以检测智商天赋事实上,人的天赋具体由哪些基因决定、如何决定,以目前的科技水平还没办法给出准确解答。李晓莉表示,比如,智商与基因有密切关系,但智商是由成千上万的基因综合决定,从基因测序的角度看,很难检测出某个孩子的智商天赋。相反,某个基因突变导致智商很低是完全能够检测出来的,如结节性硬化症,但这是基因检测在医学上的应用。“当前的一些基因检测项目,如检测孩子的求知欲、记忆力、抗压能力、吸取教训能力等,都是出于猜想和武断,这种做法本身就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高子健说,只是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只想着如何安排好孩子的人生。“先不说按报告培养能不能成功成才,单就按‘说明书’培养,也会让孩子失去很多乐趣与磨练。”高子健认为,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新技术应用监管,及时评估和区分哪些是确定性成果,哪些尚处于测试和研究阶段。针对前者,应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其发展。针对后者,应严格禁止其入市,以维持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热门视频更多精彩视频请扫二维码关注新华每日电讯视频号监制:卢刚
2023年9月25日
其他

“开幕式上唱歌的4个帅哥”,冲上热搜第一!

来源:橙柿互动·都市快报作者:宋赟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领唱主题曲《同爱同在》的四个阳光大男孩一出现,就直接冲上了热搜。网友都在问,唱歌的四个帅哥是谁?刚刚在开幕式上一鸣惊人的四位主唱,全部都是来自浙江音乐学院的学生,年纪最大的也不过23岁。这群平均身高1米8的00后,虽然年轻,但在老师眼里个个都是“老老江湖”了,不仅歌唱得好,演出经验丰富,更是品学兼优。流行音乐系副主任王滔自豪地告诉橙柿,这四位阳光大男孩9月13日才接到通知,收到歌单,9月14日晚上7点进的录音棚,12点前就录好了主题曲小样。“对,他们就是这么厉害。”爱吃东坡肉的蔡彦培四人中间,声音听起来就很温暖,笑起来超甜,眼睛像弯弯月亮的那个阳光大男孩,叫蔡彦培,身高1米81,老家在广东揭阳,从小在深圳长大,因为一心想要考浙江音乐学院,千里迢迢地跑来了杭州,两年前,也如愿以偿地考进了浙江音乐学院。下半年刚念大三,暂时还没有女朋友哦!9月13日深夜,接到入选亚运会开幕式的通知,还在老家深圳过暑假的蔡彦培,兴奋到凌晨四五点才睡下,“一开始是很激动很兴奋的,然后马上就变成有点紧张担忧……”得知儿子能够登上亚运会开幕式的舞台,父母是一边激动,一边又怕给儿子压力。“我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心里很激动,但他们又怕给我压力,所以在跟我说的时候,他们还是平复了心情,只说让我好好珍惜这次机会。”最难的是体会情绪调动情绪由于时间紧张,9月14日清晨7点,蔡彦培就起床收拾东西,赶去机场,搭上早上9点回杭州的飞机。中饭就直接在飞机上解决了。中午赶到学校,蔡彦培就立刻投入了紧张的练习中,对于他来说演唱其实并不难,最难的是要体会情绪、调动情绪。“对于我来说,其实我的音色属于比较温柔型的,这首歌它需要一个情绪递进,到最后,它需要一个很慷慨激昂的情绪。要达到那样子的标准,我需要再多加练习,需要去把心里面有力量的那一部分东西给调动起来。情绪到位了,声音就会到位。”开幕式前的训练非常紧张,有时候早上六点多就要赶去大莲花上台连排。空着的时间,他就在私底下拼命练习,“累,然后又觉得很兴奋。这个舞台太大了,完全就是演唱会规格!”六岁就开始学小提琴其实高一的时候,蔡彦培还是一名理科竞赛生。然而,人生有时候就是这么神奇。“高二时,机缘巧合下,我在抖音平台上看到了王滔老师的教学视频,觉得这样的学习氛围特别吸引我,便开始萌生走专业的道路这一想法。于是决定从学校休学,转成一名艺术生,开始学习流行演唱。”当然,蔡彦培能顺利走上音乐这条路,和家庭氛围也有很大关系,“六岁开始,父母就送我去学小提琴了。小表哥表姐也爱带着我一起唱歌,那时便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平时最爱吃甜甜的东坡肉相比家乡,蔡彦培觉得杭州是一个很多元的城市,“它不仅仅有快速发展的高科技,也很有文化底蕴的部分。”说到杭州的美食,蔡彦培几乎是脱口而出,“我喜欢东坡肉!它QQ弹的,口感很好,然后很甜,味道也很棒。”东坡肉更是陪伴他一路走过了艺考之路,“我最喜欢的,就是萧山国际机场的东坡肉,艺考期间,每次坐飞机来,都会在那边吃一块肉。”从小练泰拳爱健身的潘子伦千禧年出生的潘子伦,身高1米92,平时生活里就是“脱颖而出”的阳光大男孩,还特别自律。在王滔记忆中,“他是属于每天要去健身房的人。”因为忙着排练的原因,我没见到本人,只能通过电话聊了聊。结果,对面一开口,就通过电话线把我震住了,声音听起来浑厚又充满磁性,还自带低音音效,说话简直像唱歌。听我一顿夸完,潘子伦不好意思地说,自带音效是因为他在小房间里接的电话,“有回音”。接到开幕式入选通知的时候,大概已经是深夜12点了,他人正躺在学生宿舍里休息,“昏昏欲睡的时候,突然间接到一个电话,说开幕式要我过去!”潘子伦当场就欢呼出声了,“反正宿舍里没别人”。他激动地甚至都来不及把好消息告诉爸爸妈妈,第一时间先收拾了东西下楼,一路狂踩单车,踩到歌房,就开始练歌了,“那个时候已经是晚上12:00了,通知我们第二天就要录了,必须得练到最好。”虽然以前去过参加过大大小小的各种演出,但在大莲花里面演出真的还是第一次,压力巨大,“这个是确实没有见过这么大的世面。”潘子伦的解压也很简单,“反复练习,尽量让自己做到最好。我觉得,如果我的表现是能够让我自信的,那么我就不会那么紧张。”初学声乐每天都要练到哑的那种潘子伦从小兴趣爱好广泛,小时候练过泰拳,还曾想着长大后走习武路线,但后来觉得选择习武谋生还得挨打,挺疼的,所以又跑去学设计,还顺利考上了国外的大学,但没想到疫情突然来临,没能成行,他索性就把情感全部都寄托在音乐上了,“结果越来越沉浸在音乐里的,于是我就决定,干脆直接就学音乐了。”潘子伦小时候虽然没有正统学过音乐,但一直很喜欢听歌,“我觉得我每天都要听歌,然后听很多的歌,家里人也挺喜欢音乐,爸爸妈妈他们有时候会放一些古典音乐或者流行乐。”而决定要走音乐路线后,潘子伦更是全身心地投入了练习中,“记得初学声乐的时候,我的目标非常耿直,就是每天都是要练到哑(本人备注:不值得提倡!)。”天赋外加99%的努力,让潘子伦顺利考入了浙江音乐学院。最喜欢的就是西湖边的长凳潘子伦的母亲就是杭州本地人,他自己也是在杭州出生,说自己从小就特别喜欢吃母亲烧的糖醋里脊,外婆做的梅菜烧肉,“真是说的口水都要流下来了”。喜欢亲近大自然的他,对于西湖更是有着浓浓的感情,“有时候我想要放松的时候,就喜欢去西湖边逛逛,找一个视野开阔的地方,再找一张湖边的长凳坐下来。前面是一览无余的湖水,然后是连绵的山,感觉自己跟这个忙碌的都市都隔开了,可以把自己的一半灵魂和湖水放在一起,和西湖一样平静地流动。”这次亚运会,每一个项目,他说自己都想看,只是怕没时间。拳击和击剑,是他最想看的两个项目,他喜欢这种充满阳刚的运动。最后,我帮你们问了,还是单身!21岁就是“老将”的王家恒王家恒,今年21岁,身高1米85,老家在浙江义乌,来杭州四年了,因为今年正准备考研,这个暑假就一直待在杭州。收到入选开幕式通知的那一刻,王家恒心里是直接乐开了花,但想着电话那头是系主任,自己不能开心地过于“猖狂”,于是还装作很镇定的样子回复道:“好,我知道了”。挂了电话,他第一时间就把好消息告诉了自己的老妈老爸,“他们特别开心,表示全权支持,希望我好好弄。”由于排练现场不能带手机,排练结束的时间也不固定,有时候是下午,有时候则要忙到深更半夜,父母习惯了给他的微信留言,所以,刚刚过去这些天,他晚上一打开手机,就会收到一堆消息。除了鼓励支持,老妈老爸最常问的就是“节目定没定”?但不管定没定,每天的排练,那都是“全力以赴”。胆子特别大什么场合都敢唱在王滔眼里,王家恒属于“老将”了,“情绪表达能力特别好,参加演出比赛的经验也很丰富,戏里的重大演出,都是他去的。”但王家恒自己却谦虚地告诉橙柿,自己的音乐天赋其实并不好,“小时候,我妈都觉得我唱的烂,真的是这样。”不过,他真的自小就喜欢音乐,“小学一二年级,特别喜欢许嵩。四五年级的时候,喜欢上了汪峰,那段时间我妈车里只有一张光碟,就只播汪峰的歌。后面进到高中的时候,薛之谦火了,就天天听他的歌。”今年,他还想着去看薛之谦的演唱会,可惜“抢不到”。真正喜欢上唱歌则是在高中,“读高中的时候,我们那个学校的同学都属于比较拔尖的,我就属于那种成绩不太好的,就一直感觉自己没什么存在感。然后,有一天我在唱歌,突然被同学听到了,大家就开始鼓励我。后面就开始试着去录一些作品,发在网络上面。我胆子也很大,什么比赛什么场合都敢去唱,慢慢就越来越喜欢。”原本,他已经做好了读完高中就出国留学的准备,但命运的转折出现在高二到高三的那个暑假。“那年,教我美声的启蒙老师,带我去参加了一个音乐节,当时有一位美声很厉害的老师,就说我这么喜欢音乐,唱得也还可以,可以去试一下考音乐学院这条路。”当时,王家恒其实也没想好自己的未来到底要干什么,而老师的话让他重新思考了自己的人生。就在这个时候,原本已经安排好的托福考试因为台风临时取消了,“然后我就想明白了,直接转向去读艺考这边了。”最喜欢城市阳台的氛围感在杭州的这四年,王家恒最喜欢的美食是学校附近的猪肝拌川,最喜欢的地方是城市阳台,“以前我们大一大二的时候,很喜欢拿个音响,去外面路演唱歌,当时去了蛮多地方的,但最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城市阳台,可以看到江景,视野很开阔,晚上也会比较凉快,那边的人,会很放松地停下来,听我们唱歌,氛围感很不错。”这几年,他也切身感受了杭州的高速蜕变,“地铁多了很多条,以前学校没有通地铁,也没有快速路的。”这次亚运会,他说自己最想看100米短跑,“很希望我们的中国选手能够取得好成绩。”校篮球队的得分后卫冯宸铭冯宸铭,今年21岁,身高1米77,也是浙江义乌人。对于这位学生,王滔是赞不绝口,“舞台表现好,还会说唱,各方面都比较好,真的很全面,包括电子乐,嗓音也能够镇得住场。”《同爱同在》这首歌的最后一句,最后就是由冯宸铭来唱的。9月13日深夜,看到王滔老师给自己打电话时候,身在老家过暑假的冯宸铭,还有点莫名其妙,“不知道为什么主任这么迟打电话……然后他就告诉我,要担任亚运会主题曲的演唱,当时我还奇怪,怎么会叫我?”等反应过来,冯宸铭立马跑去了隔壁,把好消息告诉了爸妈,“那时候他们正好也还没睡,很开心地叮嘱我,让我呈现最好的状态。”冯宸铭更是激动地连夜看好了回杭州的火车班次,第二天中午前就赶回了学校,调整一下状态,进行开声练习。录音前,冯宸铭充分感受了这首歌的氛围,“这是一种很温暖,又很向上,又给人带来希望的歌。”找到感觉后,再去进行录音自然是一切顺利。连排开始后,冯宸铭的专业老师高艺璇老师还给他增加了一些舞台设计以及状态上的调整,“把我调至最佳状态”!出生那一刻就开始接触音乐了说到音乐,冯宸铭说自己从呱呱一落地那一刻,就接触了,“我爸爸告诉我,我出生的那一刻,他就找了那种扩音器,然后放了一首黄家驹的《海阔天空》。”冯宸铭在音乐上也确实很有天赋,只要他感兴趣,一首新歌,他说自己最快五遍以内就能学习模仿着歌手的腔调唱出来,“我会想象自己就是歌手本身,感受到他是在用哪一个部位发声。不仅仅是模仿他的声音。”不过,真正开始正统学音乐,还是在高二上学期,“当时我表姐未婚夫的妈妈,正好认识一个音乐老师,说我的音色不错,我也喜欢流行音乐,就开始学习了。”爱打篮球准备积极健身减肥来杭州4年,冯宸铭最喜欢的也是西湖,“就是湖滨那里,有一次跟女朋友散步,走到那里,刚好是日落时分,感觉特别美,特别浪漫,特别漂亮。开幕式结束后,冯宸铭说自己准备积极健身减肥,“其实如果那时候没有通知我,我现在应该就是在健身。我觉得健身可以约束自己,这也是一种状态,让人很精神,就是要坚持下去。”这次亚运会,冯宸铭最想看的项目是篮球,“我就是学校篮球校队的,打2号位,就是得分后卫,负责得分的。”说到这里,我就有点好奇了,平时练歌之外,居然还有时间练球?“我在学校里的生活就是三点一线,宿舍,球馆,然后歌房。”然后,我又好奇了,一直打篮球,怎么还要减肥?冯宸铭笑着说,“因为爱吃,我很爱吃肉,尤其东坡肉。”(照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热门视频更多精彩视频请扫二维码关注新华每日电讯视频号监制:卢刚
2023年9月24日
其他

让“干粗活的手”也能弹钢琴,这里的“艺术乡建”有多神奇? | 草地周刊

来源:9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邱犇62岁的姚应初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因为舞龙,成了博士生儿子羡慕的对象。27岁的苏军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这双干了多年粗活的手,如今能在钢琴键间自在滑动,奏出悠扬旋律。55岁的陈英娣怎么也没有想到,从来没有握过画笔的自己,如今能画出一幅“上得了厅堂”的油画。这些“没想到”之所以能一一成为现实,与浙江省德清县“艺术乡建”工作密不可分。早些年的乡村建设中,搞产业、提收入一直是工作的重心。随着当地村民的“口袋”鼓起来,重心随之转向如何让“脑袋”也富起来,如此乡村振兴的路才会越走越宽。7月8日拍摄的莫干山音乐节现场。受访单位供图近年来,德清把乡村作为艺术空间,将田野化为画布和舞台,以唤醒乡村文化之美,赋能乡村振兴。如何让“艺术乡建”融入村民生活?艺术如何赋能乡村产业发展?每个村子自然禀赋、文化特色不尽相同,如何找到“艺术乡建”的内生动力?带着这些疑问,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走进德清,一探究竟。文化浸润:“像艺术家那样去创作”“丁零丁零……”推开莫干山镇五四村“雲卷云宿”民宿的大门,挂在屋檐的风铃摆动着传来阵阵脆响,白墙灰瓦间花团簇拥,房前屋后花香沁人心脾。走进大厅,墙上的一幅油画映入眼帘。画面中,一棵棵树木在碧水和蓝天的掩映下,美不胜收。“这是我自己画的,还不错吧!”民宿主陈英娣自豪地说。“但在这之前,我从来都没有握过画笔。”谈及这幅画的创作渊源,陈英娣表示,这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综合绘画艺术家金晓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今年5月,金晓敢应邀驻五四村写生创作,住在陈英娣所经营的民宿中。看着金晓敢坐在院子假山旁绘画,陈英娣感到很有趣,便上前攀谈。“从找灵感、勾轮廓,再到上色,他都手把手地教我。”陈英娣说,“画中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我在莫干山上看到的美景。虽然手法很笨拙,但最后我还是完成了这样一幅‘上得了厅堂’的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你不是不会画,只是没有机会去画”……金晓敢鼓励的话语让陈英娣记忆犹新,也让她深刻感悟到了绘画的乐趣。如今在接待客人、打扫卫生之余,陈英娣会抽时间画画、插花,感受艺术带来的恬静。2021年12月,德清正式将五四村设为“综合艺术村”。开村以来,绘画、摄影、设计等艺术展成了“常客”,23位知名艺术家成为首批驻村艺术家,来自全国各地的绘画家、书法家、陶艺家等在这里交流创作。五四村游客服务中心一件名为“破土而出”的竹笋形状艺术品。(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2023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