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麦贡山村到维也纳金色大厅:东坝童声,“唱想”未来

于力、李杰 新华每日电讯
2024-11-01

来源:5月31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于力、李杰
童声合唱是什么?是与众不同的童年,像五彩斑斓的盒子,闪烁着与众不同的回忆。
东坝童声合唱是什么?是大山里的孩子,多想走出那道山崖,数着夜空闪亮的星星,他要知道这世界有多大。
东坝童声合唱团是甘肃省文县东坝中学的一支少儿合唱团,从没有走出过大山的孩子们在一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人生多个第一:第一次到甘肃广播电视总台演播大厅唱歌,第一次跨越2400公里站到了沈阳盛京大剧院的舞台上,第一次在北京顶级录音棚为央视录制歌曲《童心里的中国》;还有一个幸运女孩站在了维也纳金色大厅,和沈阳日报童声合唱团的小伙伴一起捧起了金奖奖杯……
他们天籁般的嗓音、娴熟的技巧和甜美的笑容赢得了无数的掌声和赞美,被誉为“大山里的银河少儿合唱团”。创造东坝童声合唱团奇迹的背后是一段文化帮扶的佳话,是一次音乐筑梦之旅,优美、动人的旋律让这些大山里的孩子看到了未来的路。
东坝童声合唱团在沈阳盛京大剧院演唱《大山里的孩子》。受访者供图

从麦贡山到维也纳的路有多远

2023年7月23日,12岁的白马藏族女孩班琴站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高高的个头,红扑扑的脸蛋,充满自信地高歌。
班琴代表东坝童声合唱团加入沈阳日报童声合唱团,参加世界和平合唱节并获得了金奖。在人群散去的时候,她一个人走上舞台,唱起了那首属于他们的歌《大山里的孩子》,她答应她的同学们,一定把这首歌带到国际舞台上。
这一刻她更加思念她的家乡——文县铁楼藏族乡麦贡山村。白马藏族一向有“歌舞民族”之称,班琴的父母恋爱时隔着大山对唱,班琴从小就在海拔1800米的麦贡山上大声唱歌,那一刻她是自由的,放松的,快乐的。
本以为只能面对群山唱歌的班琴没想到,仅仅一年的时间她就从麦贡山走上世界舞台。班琴命运的变化,来自一次文化帮扶活动。
地处川陕甘交界的文县,是中国记协定点帮扶单位。2021年7月,中国记协带领辽宁省记协和沈阳日报社到文县融媒中心捐赠设备,到东坝中学捐赠文体用品,随行的就有后来被孩子们称为“浴妈妈”的沈阳日报童声合唱团团长浴辉。沈阳日报童声合唱团是国家A级合唱团,多次在国内外合唱比赛中获奖。东坝中学的孩子们为客人唱了一首《红星歌》,浴辉被惊呆了,虽然有些不在调上,但孩子们那纯净的声音和期待的眼神深深打动了她,“我们来教你们唱!”
2022年7月,受中国记协委托,辽宁省记协和沈阳日报社帮扶组建了东坝童声合唱团。浴辉和音乐老师薛淼焱为合唱团的孩子们带来了专门为他们创作的歌曲《大山里的孩子》,“脚下的车前草,路边的野菊花,眼前一条上山的路,通往梦的天涯……”
从那一天起,浴辉带着一批批音乐老师定期从大东北跨越2400公里来到文县。从最基本的音符、吐气发声到分声部合唱,从形体练习到动作表演,几次授课后,孩子们音准更好了,动作也更协调了。
班琴天籁般的嗓音和特有的少数民族气质受到老师们的喜爱,浴辉拉着班琴的手说:“我一定要把你带到世界的舞台上,让世界知道你,知道你的家乡。”
看到女儿站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上充满自信地演唱,远在新疆打工的父亲禁不住流下激动的泪水。干架子工又苦又累,爱唱歌的他已经很少唱歌了。那一天,他在建筑工地上不断地唱着家乡山歌——祝酒歌、耕地歌、锄草歌、收麦歌……
2023年7月23日,东坝童声合唱团班琴(中)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左为沈阳日报童声合唱团团长浴辉。徐小凌 摄
那些曾经喜欢的歌和今天唱的歌
东坝中学是一所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主的学校,孩子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们有的和爷爷奶奶一起住,有的自己单独租房住,有的住在留守儿童中心。
大山里的孩子天生爱唱歌。思念远方父母的时候,他们在唱;孤独寂寞的时候,他们在唱……他们有自己喜欢的歌,那种能够表达他们心情的歌。
“大山里的孩子啊,守望着养育他的家,父母在外辛苦打工,他要担起沉重的牵挂……”第一次学唱这首歌的时候,孩子们都哭了,他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歌。
《心光》《梦想的翅膀》《我要为你唱首歌》《童心里的中国》《接过雷锋的枪》《召唤》……一首首新歌走进他们的世界,一句句歌词滋润着他们的心田,一个个音符激发出他们的希望。
2023年2月26日,东坝童声合唱团45个孩子第一次走出大山,准备登上甘肃广播电视总台的舞台。
当他们穿上沈阳合唱团老师带来的团服,浅粉色的衬衫、黑色裙子和短裤,所有在场的人都惊呆了。几个月的排练,孩子们的性格、气质都发生了变化,那一刻,他们如此鲜明地展示出破茧成蝶的神奇。
次日晚,童声合唱团的孩子们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舞台,用稚嫩的童声唱出了《大山里的孩子》。在离开舞台的时候,11岁的王馨恋恋不舍,一次次回望,她想,要是能和姐姐一起登上这个舞台该多好。
2023年2月27日晚,东坝童声合唱团第一次走出大山,在甘肃广播电视总台演播大厅录制合唱。 徐小凌 摄
“我的姐姐比我唱得还好,是全县歌唱比赛的第三名呢!”来自丹堡乡景家坪村的王馨说起姐姐,充满骄傲。但是姐姐没有她幸运,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更没有机会在这么大的舞台一展歌喉。读高中的姐姐想参加艺考,但是数额巨大的培训费挡住了她成长的路。
参加合唱团让王馨有了变化,她以前最喜欢的歌是《光亮》:“最渺小最微弱最柔软最无畏的你,用尽了全力努力地回应,再无边再无尽再无解总有一线生机,光亮你自己。”现在的她更爱和同学们一起唱《心光》:“我们心中总有一束光,带领我们飞向、飞向远方。”
5个月后,东坝童声合唱团又一次迎来了他们的高光时刻,被邀请到中央电视台参与录制少儿频道《童心里的中国》节目,那是他们第一次坐飞机、坐火车。
11岁的杜斌在北京的那几天,一直沉浸在激动和欢乐中。这个有些瘦弱的男孩来自口头坝乡杜家坝村,一想到在外地顶着烈日寒风盖大楼、修隧道的父亲又黑又瘦的样子,他就禁不住掉下了眼泪。
爱唱《海阔天空》的杜斌说,他喜欢那种自由的感觉。但现实中性格内向的他却不敢大声唱出来,总是害怕别人笑话他。“合唱让我胆子变大了,也让我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凌晨,当他和同学们冒雨去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向国旗庄严敬礼的那一刻,雨水和着泪水顺着他的脸庞流下……从北京回来后,学校老师感叹他的变化:心中有光,眼睛有神。现在的他更喜欢大声地唱出《梦想的翅膀》:“梦想有一种力量,梦想是爱的光芒,梦想会长出翅膀,带我们一起去飞翔……”他也终于敢说出自己的心里话,长大后做一名让祖国骄傲的航天员。
合唱团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在他们的“浴妈妈”的不懈努力下,在中国记协、辽宁省记协及各地新闻人的支持下,一次次走上舞台,一次次亮相央视。
2023年10月29日,12岁的曹美雪和小伙伴们被再次邀请到央视录制“好记者讲好故事”节目。身材高挑的曹美雪站在C位领唱《召唤》,当最后一句“我们的心没有忘记”由她单独高音唱出时,台下一片热烈掌声,此时她的眼睛噙着泪花,强忍住没有流下。
这个来自铁楼乡草河坝村的白马藏族女孩,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她从10岁起就和姐姐在学校附近租房住,一间四周都是水泥墙的简陋房屋,一半是床和书桌,一半是锅碗瓢盆。早上在学校门口对付一口,中午回家以最快的速度煮碗面条,晚上自己做饭洗衣。
从小就喜欢唱歌的她,一双深邃的大眼睛透着忧郁的光,她喜欢唱周杰伦的《晴天》:“刮风这天我试着握着你手,但偏偏雨渐渐大到我看你不见,还要多久我才能在你身边,等到放晴的那天,也许我会比较好一点。”这些忧伤的歌词陪伴了她的童年。参加合唱团后,她有了自己的心中最爱《我要为你唱首歌》:“让我为你唱首歌,一首美好的歌,一首感谢的歌,一首我们的歌……”她的脸上也开始绽放笑容。她说,长大后要回家乡当一名音乐老师,把大山里孩子们的声音带出去,让他们都有个快乐幸福的童年。
2024年4月25日,沈阳日报合唱团老师带领文县东坝童声合唱团排练。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于力 摄
为了让你的目光更自信更坚毅
2023年2月15日,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刘思扬走进东坝中学教室。看到孩子们的合唱表演,他深有感触地说:“我被孩子们眼中的光深深触动了,这是一种自信的坚毅的光,带着这种光,无论你们将来走出大山,还是学成后回到山里建设家乡,这种自信和坚毅的情愫都将伴随你们终生。”
正是为了让孩子们的目光更自信、更坚毅,从中国记协到辽宁省记协、沈阳日报社以及更多的新闻人,两年来一直用心浇灌这朵合唱大花园里的小花,用情呵护这些大山里孩子们的梦想,用力呼唤全社会关注、帮助他们走好未来的路。
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刘思扬邀请东坝童声合唱团孩子们到中国记协做客  徐小凌摄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浴辉带着音乐老师在兰州、西安、广元、绵阳、姚渡、成都等各个地方转机、转车;为了赶火车、赶飞机、走高速,他们手机里装了10多个城市和省份的健康码App,就为了能兑现承诺,把音乐和陪伴带给孩子们。
辽宁省记协副主席、秘书长马为两年来全程参与组织这项活动,早已与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还有两个月就要退休了,他说退休前一定再去看看孩子们,再听一次他们唱歌。
今年1月下旬,东坝童声合唱团30个孩子受邀到沈阳开启10天研学之旅。他们一边接受合唱团老师的严格训练,一边感受沈阳故宫的历史积淀、体验大东北的冰雪运动。
在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著名词作家、抗美援朝老战士,91岁的邬大为一身戎装,指挥孩子们一起高唱他创作的《红星歌》:“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
看到这一幕,在场的马为和浴辉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两年半前,他们在东坝中学第一次听孩子们唱歌,就是这首《红星歌》,那时候他们是“喊”出来的,今天他们真正地“唱”出了这首歌。
此时,《心光》的歌声再一次在他们耳畔响起:“在心田种上了希望,让爱传播每一个地方,用微笑点亮了心光,我来到了你的地方,笑容和你很像,我来到了你的地方,追逐心之所向……”
2024年4月26日,文县东坝童声合唱团同学在做演出前的准备。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于力 摄
■记者手记之一
送乐先尝蜀道难
写这篇稿子的时候,那些孩子的神情总是在脑海里闪回,都是《大山里的孩子》的旋律,一闭眼就是“脚下车前草,路边的野菊花……”。稿子写完后,记者特别想在“六一”前给孩子们送点礼物,没承想,找到国内有名的销售平台,答复说这个地方太偏僻送不到,最后想方设法联系到厂家,送到也得6月3日了。
 
想起儿童节后他们才能收到礼物,记者内心充满愧疚。也让我想起去文县采访的过程,早上从沈阳坐飞机到西安,从西安换乘高铁到四川广元,再经过两个小时的山路才到甘肃文县。
 
文县是中国记协定点帮扶县,在文县挂职副县长的张乐介绍,文县地处秦巴山区,大诗人李白曾在《蜀道难》开头一口气用了多个感叹词来描述这“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秦巴山区:“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在从广元去文县的路上,盘山道,胳膊肘弯,脚下的悬崖,目睹了“文化帮扶”的艰难,沈阳日报合唱团团长浴辉和音乐老师薛淼焱走一路吐一路,有几次在路边吐得都站不起来了,看着她们苍白的脸庞,痛苦的神情,实在不敢想,两年来她们几乎每个月都要来一次。
 
记得那天到文县已经是晚上快7点了,合唱团的孩子们早已排好队等着老师们的到来,薛淼焱一进排练教室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眼睛炯炯有神看着每个孩子,随着她的动作的变换,孩子们也随之唱起来舞起来。
 
中间休息的时候,浴辉把拉杆箱打开,那是头一天晚上她在沈阳把一家面包店一扫而空给孩子们带来的“夜宵”。看着孩子们快乐的样子,她们一扫旅途的疲惫。
 
浴辉是沈阳日报记者,9年前,她在报社的支持下成立了沈阳日报童声合唱团,这是一家扬名中外的国家A级合唱团,多次登上央视舞台,并在国际比赛中多次获奖。合唱团还是一支播撒爱心的团队,曾连续两个暑假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两个合唱团97个孩子接到沈阳,请来专业指导老师为他们培训,带他们参加合唱比赛,上央视演出。
 
一趟趟2400公里的旅程,两年多坚持不懈的努力,浴辉说的一句话是:不去的理由有千万条,去的理由只有一个。(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于力)

东坝童声合唱团史雅琪抱着“浴妈妈”。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于力 摄

■记者手记之二

音乐真的有魔力

去文县采访前,就听说东坝童声合唱团有一个女孩唱歌特别好,“如果好好培养,将来就是一个吉克隽逸”。沈阳童声合唱团团长浴辉说。

曹美雪是东坝中学六年级二班的学生,原来一直在村里上小学,三年级后转到县城。学校老师说,平时总是感觉到她有些忧郁;音乐老师说,因为她身材高挑,长相又好,就安排到合唱团中间位置,但最初排练的时候也很少看到她的笑容。

让我惊讶的是,在2023年11月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好记者讲好故事”的节目中,曹美雪领唱《召唤》时的那种自信、坚毅的眼神,那段视频我反复看了好多遍,没有看出一丝忧伤和不安,唯有自然和平静。

音乐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看过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那是一个用音乐感染人、鼓舞人、改变人的故事,感觉东坝童声合唱团的故事就是中国版的《放牛班的春天》。

上图为曹美雪在央视舞台截图 下图为2024年4月25日晚,文县东坝童声合唱团曹美雪在排练中。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于力 摄

想起那个想和妹妹互换人生的史雅琪。这个11岁的女孩心思沉重,以前问她有什么理想,她说最大的愿望就是和自己的妹妹换一下身体。她的妹妹从小残疾生活不能自理,作为姐姐的她看着难受心疼,活得也不快乐。参加合唱团后,她的性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当看到她紧紧抱住沈阳来的“浴妈妈”时,我就在想,她是多么离不开温情的陪伴,离不开给她精神力量的音乐。她悄悄告诉我说,她其实很喜欢演员杨紫的气质,她喜欢画画,尤其愿意画绿色的小草,“我将来就想当音乐家,我爱音乐”。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显得特别认真。

想起那个不知道父母在哪儿打工的李闫佳瑞。她2岁的时候,父母就在外面打工,常年和爷爷奶奶在一起,每次有人问他父母在哪儿,她都说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她也说不知道。参加合唱团后,她去兰州,上北京,到沈阳,有了地理概念,也知道父母在哪儿了。《大山里的孩子》让她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每天晚上,我在家都要和妹妹唱歌比赛,那个时候,我们是最开心的”。尤其让我惊讶的是,她将来也想当音乐家。

想起那个家里奖状贴满一面墙的王春阳。在老师和同学家长的眼里,她绝对是“别人家的孩子”。平时快乐无忧的她每次想到在外打工的父亲,脸上就平添了一丝挂念,“爸爸在上海打工,做防火涂料的,怕污染,每次视频看到他的时候,都带着帽子,鼻子以下都遮挡起来”。很多次想表达对父亲的爱,她却总是说不出口。参加合唱团让她多了一个向父亲表达爱的方式,父亲节、爸爸的生日,她都会把在合唱团学的歌唱给爸爸听,“每次我给爸爸唱歌,他都哭”。

东坝中学副校长袁双桃说:“留守儿童最缺的就是陪伴,这种缺失在他们的成长记忆中是不可逆的,音乐教育能让孩子们打开另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让这些山里的孩子在精神上走出大山。”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于力)


草地周刊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阿勒泰” !马伊琍:希望大家去那里做场美梦

草地周刊 | 美的发现!西方建筑有“黄金分割比”,中国建筑也有“美的密码”
草地周刊 | 这段“合众”传奇:钱钟书常来走后门,钱穆晚年念念不忘
草地周刊 “左柳”今安在
草地周刊 | 人们为何关注一家书店的回归
草地周刊 | 走近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从两千多年前的“乘法口诀”说起
草地周刊 | 这条路为何叫“易宁大街”?背后学问可大了
草地周刊 | 90岁王蒙与青年作家们的青春万岁
草地周刊 | 住过冰心、冯友兰…北大有座燕南园,今人这样留住“大师之园”
草地周刊 | 在云深处诗意栖居:一个山区县“拯救老屋”之后
草地周刊 | “尔滨现象”尔滨人:我们找到了热搜背后,为家乡代言的他们
草地周刊 | 他们,默默地在人间打造“天堂模样”
草地周刊 | 《繁花》背后讲的是什么?王家卫说了八个字
草地周刊 | 黄万波:与古人类“有个约会”
草地周刊 | “知是清源留曲祖,汤词端合唱宜黄”:一个濒危剧种的守望与新生
草地周刊 | “说梦者”刘亮程:扎根乡村“回望”世界
草地周刊 | 中华文明探源:五千年文明看良渚,八千年起源看这里
草地周刊 | 国图“中国记忆”飞虎队口述史料首度公开
草地周刊 | 川大教授“红宝石婚”里的小日子与大时代
草地周刊 | 任继周:“草人”不老
草地周刊 | 这本“护照”,让孩子们看见人生另一番景色 
草地周刊 | 美国宾大为何在100年后追授林徽因建筑学学位? 
草地周刊 | 回乡:叶嘉莹的世纪求索
草地周刊 “红色中华”牌匾“回家”记 
草地周刊 | 草地青青送沈鹏:谨以此文,怀念先生
草地周刊 | “师者”莫砺锋
草地周刊 | 韩美林撰文,回忆与黄永玉先生的师生情
草地周刊 | 解题者丘成桐

监制:姜锦铭 | 责编:刘小草、吉玲、刘梦妮、雷琨、赵岑 | 校对:饶小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华每日电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