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bxss.me
4
@诉说趣闻
5
@纽约时间
6
1'
7
../1
8
search
9
http:bxss.me
10
http:bxss.me/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bxss.me
4
@诉说趣闻
5
@纽约时间
6
1'
7
../1
8
search
9
http:bxss.me
10
http:bxss.me/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二湘:朱令去世一周年,清华学子控诉清华在朱令案中的冷血和无耻
毕业论文辅导| 你又不是伞,硕士论文|毕业论文|博士论文|课题论文不行就被硬撑了,靠谱的辅导机构才是晴雨伞!
“四川大学姜涛与爱人程月玲”,你们现在还好吗?
半年狂赚63亿了,微众银行董事长,还要卷员工
为了这部描述从“反右”到“文革”的禁片,田壮壮付出了十年不能拍片的代价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国图“中国记忆”飞虎队口述史料首度公开 | 草地周刊
Original
刘梦妮 王京雪 等
新华每日电讯
2024-04-16
当地时间11月15日晚,习近平在美国旧金山出席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上,特别提到飞虎队的故事。他说,“中国人民没有忘记飞虎队。我们在重庆专门修建了纪念馆,邀请了1000多名飞虎队老兵及其家属回到中国,我同他们中的一些人也一直有书信往来。最近,飞虎队老兵、103岁高龄的莫耶和98岁高龄的麦克马伦来到中国,登上了长城,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美国人民也没有忘记殊死营救美国军人的中国人民。浙江衢州有一个杜立特行动纪念馆,当年获救的美国军人的后代经常来到这里,向见义勇为的中国人民表达敬意。我相信,血与火铸造的中美两国人民友谊一定能够代代相传。”
7年前,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采访了多位飞虎队老兵及其家属,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影像与口述史料
如今,这些一直保存在国家图书馆的口述史料得以发布。本期《草地》周刊整理并节选了其中部分内容,与读者共同追忆那段血与火铸造的传奇友谊
来源:11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梦妮、王京雪、刘小草
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由中国国家图书馆提供
国图“中国记忆”的飞虎队口述史料公开了
靠着一封言辞恳切的长信,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馆员杨秋濛“敲开”了陈香梅的家门。
那是2016年,这位91岁高龄的飞虎队将军陈纳德遗孀,出乎意料地在生命最后的时光接受了来自中国年轻图书馆员的采访。事实上,一开始,杨秋濛都做好了被拒绝的打算。
当年11月,杨秋濛还先后采访了飞虎队轰炸机飞行员大卫·海沃德、飞虎队地勤人员维斯特里·弗朗科、多次飞跃“驼峰航线”的湖南籍飞虎队老兵陈科志、曾被中国村民营救的飞虎队老兵格伦·本尼达的遗孀埃莉诺·本尼达,以及陈纳德译电员马大任等人,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影像与口述史料。
如今,当年的受访者都已离世。这些飞虎队老人最后的讲述,漂洋过海保存在国家图书馆里,直到今天。
做对的事
201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的工作人员结识了数位与飞虎队有密切联系的中间人。
之后,他们辗转联系上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执行主席杰弗里·格林,并见到了参加“飞虎队以及中美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共享交流大会”的飞虎队老兵,才有了宝贵的采访机会。
家喻户晓的“飞虎队”,全称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由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1941年组建,与中国军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飞虎队”的绰号正是来自其插翅飞虎队徽和鲨鱼头形战机机首。
飞虎队战机。
随着战事的发展与部队的调整,与该部队及陈纳德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美军第14航空队、驼峰空运队等都被统称为“飞虎队”。
援华作战期间,2000余名美籍飞虎队队员在战斗中牺牲,200多名飞虎队队员被中国民众营救,许多中国人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飞虎队是二战期间很特别、很重要的一段历史,但这个口述史项目做起来并不容易。”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田苗告诉记者,当时飞虎队老兵仍在世的已经很少,也基本不在中国。
“坦率地说,决定做飞虎队口述史项目时,并没有充分的准备,是凭着一种紧迫感,硬着头皮去做的。”田苗说,但是他们凭着自己朴素的判断和图书馆人的使命感,觉得这件事值得做。
秉持“为国存史,为民立传”的信念,2012年成立的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的一个重要选题方向就是抗战老兵口述。
“老兵的记忆关乎战争与和平、苦难与光荣,这是一个民族集体记忆里最沉重的东西。”田苗解释,“人类很多知识在老人的记忆里,如果我们不去记录、不去访问,它们就会随着生命的终结一起消失。”在他看来,图书馆不只是保存书籍,也是为人类社会保存记忆和知识的载体。
做出采访飞虎队老兵的决定时,田苗并不确定这个项目会在哪一天发挥怎样的作用。“但现在时间到了,回头去看,觉得很幸运。”田苗感叹。
陈香梅接受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的采访。
多亏了陈纳德将军画像
采访陈香梅时,一开始,老人几乎没有笑意。虽然就在面前,却让杨秋濛有一种距离感。
没想到,后来是客厅里那幅帅气的陈纳德将军画像帮了杨秋濛。
“这幅画像放在客厅这么明显的位置,您觉得这是陈纳德将军最帅的样子吗?”为了赢得眼前这位老人的信任,让她愿意开口,杨秋濛“冒险”临时跳出了采访提纲。
陈香梅一下就笑了,访谈气氛瞬间轻松起来。
客厅中摆放的陈纳德将军画像。
紧接着,杨秋濛拿出之前准备好的老照片,包括那张最有名的陈香梅和陈纳德在阳台上拥吻的照片。“和老人交流,当你触动到他们生命中珍贵的事情时,他们肯定是会有反馈的。”杨秋濛回忆,“虽然老人的记忆没有那么清晰,但作为亲历者,她讲出的内容,是无可取代的,是无价的。”
采访另一位飞虎队老兵时,因为时间仓促,杨秋濛紧张得手心里全是汗。
“我们下了飞机,到达酒店时,已经是晚上10点了。在走廊里,我看到一个老爷爷,他看着八九十岁,戴着一顶有飞虎队标识的帽子。”
杨秋濛当即感觉到,这位老爷爷应该就是来参会的一位飞虎队老兵。她鼓起勇气,走上前毛遂自荐,邀请他接受访问,没想到老爷爷很爽快地答应了。于是大家约定,半小时后在酒店房间里采访。杨秋濛和同事赶紧放下行李,用有限的时间支好拍摄器材,拟了一份采访提纲。“就这样,在酒店的房间里面,我完成了我的第一位飞虎队老兵采访。”她所访问的,是原飞虎队美军第14航空队22中队轰炸机驾驶员大卫·海沃德。
在那场深夜进行的采访中,在回答“您害怕过吗?”这个问题时,大卫·海沃德回忆起第一次执行任务飞往缅甸中部,向日军机场投下炸弹的经历。
返航途中,大卫·海沃德的飞机落到了队伍后面。透过窗户看下去,他发现下方有许多日本战机。很快,其中一架战斗机飞了上来,就在大卫·海沃德飞机不远处,他随时都可能被对方攻击。
在这样的生死关头,大卫·海沃德的思绪却飘向了更高远的地方。“人生中有些事情是有价值的,有些事情是没有价值的。我想我已经看到了那些有价值的事情。于是,那一刻我发誓,我再也不会为任何没有价值的事情而忧虑了。”
谈到这里,当时94岁的大卫·海沃德回到现实,笑着对杨秋濛说,他认为自己在后来的人生中,很好地遵守了这个承诺。
“老兵们都经历过生死,从他们身上我真的学到了很多。在人生许多关键时刻,我都会想起这段采访经历。”杨秋濛说。
大卫·海沃德(前排右一)接受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的采访。
“那种连接,只有他们懂得”
采访格伦·本尼达遗孀埃莉诺·本尼达时,聊到本尼达一家对中国的感情,杨秋濛和采访对象都哭了。
1944年5月,20岁的格伦·本尼达执行任务时,战机被日军击中,坠落在湖北监利县。格伦·本尼达跳伞逃生,身负重伤,被当地村民发现并救下,并转送到新四军部队进行救治。为防止被日军发现,村民们还将飞机坠上石头,沉入湖中。
后来,格伦·本尼达和另一位被击落的飞虎队员李·格雷格一起,在新四军战士的护送下,越过日军封锁,回到位于重庆的美军第14航空队总部。
怀着对中国的深厚感情,格伦·本尼达携家人于2002年、2005年、2010年三次重返中国。去世后,他的部分骨灰被安葬在湖北。
第二次重返中国时,他们回到了当年救助格伦·本尼达的村庄,看到了那片沉没座机的湖水,也见到当年参与救助的村民。
格伦·本尼达还和一位救助者拥抱在一起,留下一张照片。“他们之间的那种感情是我们无法想象的,那种连接,我想只有他们懂得。”埃莉诺·本尼达说。
那时,格伦·本尼达已经90多岁了,埃莉诺·本尼达回忆,他曾对救助他的村民说:“因为你们,我才能活下来,活到现在。”
说起一家人对中国刻骨铭心的感情时,埃莉诺·本尼达流泪了,杨秋濛也很动情,“我记得我们都哭了”。
除了在中国的经历,埃莉诺·本尼达还谈起了她与格伦·本尼达真挚的爱情,一起组建家庭,还有后来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这些,都发生在格伦·本尼达平安回到美国后。当年,他为中国人战斗,又被中国人救下,才有了后来的一切,得以享有这些属于普通人的幸福。
本尼达夫妇来中国时也会带上他们的儿孙,“她希望他们的后代能记住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延续这份情谊”,杨秋濛回忆。
格伦·本尼达遗孀埃莉诺·本尼达接受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的采访。
唤起记忆,延续友谊
和本尼达一家一样,对中国怀有美好感情的飞虎队员还有很多。
近日,带着重温历史、传承飞虎队精神的愿望,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杰弗里·格林和飞虎队老兵哈里·莫耶、梅尔文·麦克马伦携30余位飞虎队员后代访华。他们一路寻访故地、追忆过去。
这次访问也让国内外的目光,再次聚焦到飞虎队这个群体上。
田苗坦言,当年,飞虎队项目本来计划继续做下去,但受限于各种因素而暂停了,但这些史料一直保存在国家图书馆。他也感觉到,此时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7年前所采访到的这些口述历史。飞虎队老兵现存20多位。他希望,未来这个项目还能重启,继续做下去。
如今,他们选择发布这些口述史料。虽然当年的采访还有很多遗憾,但他们希望通过这次发布,让立项之初的一些美好期望得以实现。
“可能是非常小的助力,但是我们仍然相信,这些来自国家图书馆的史料,能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两国人民的记忆,延续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田苗说。
参加“飞虎队以及中美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共享交流大会”的飞虎队老兵合影。
口述史料(上)
陈香梅:陈纳德将军非常爱中国
我出生在北京,对那里的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在那里过了很多日子,在那里工作,会见朋友。一直到现在,来来往往很多次。
我的母亲在家族里是比较有威望的,我跟母亲的关系非常亲密。20世纪30年代,母亲带着我们六姐妹到香港避难,又逃难到桂林。一路走来,非常辛苦。
到桂林后,父亲安排我们去美国,大姐和四个妹妹都去了。我那时很年轻,是学生。抗战时期,很多人都到外国去,因为中国各方面情况很拮据,很困难。可是我决定留在中国,看看中国的情况,当时能够看到很多不同的艰巨情况。那个时候留在中国,经历抗战时候的那些困难,我今天回想还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因为在做中央社的记者,做过很多飞虎队的报道,让中国人了解当时的情况。那时候我有机会访问飞虎队和陈纳德将军,问了他很多问题。跟他交谈很多事情,我也觉得很动人。能够有机会访问他,写飞虎队的情况,我非常高兴。能够在中国做这么多事情,陈纳德将军也非常骄傲。
1945年,胜利在望,陈纳德将军却因故返美。离开时,很多中国人去欢送他。他跟我讲,“我回来再见。”我心里非常感动。后来他真的回来了,我也非常非常高兴。
他回来后我们经常见面,他就向我求婚了,之后订婚、结婚。能够跟他在一起,我心里非常高兴。在家里,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丈夫,我们一起生活,时间不是很长,可是能够在一起,是我一生里难忘的事情。
我们结婚以后,陈纳德将军也常常谈到他在中国的情况,当时跟他一起工作的人也常常来访问他。他非常爱中国,爱中国的朋友。
他去世以后,我有机会接受很多新闻界的访问,所以也有机会介绍中国。我觉得这也是我的责任吧。从中国迁居到美国,环境是很不同的,可是在我个人来讲,能够在美国不断介绍中国,让美国人晓得中国的情况,这一点非常重要。我身为中国人,每次有公开场合,我都穿旗袍。
中美两国能够合作,能够互相帮忙,为世界和平努力,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我还要不断努力,不断地去做。
陈香梅(左二)与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团队成员合影,左一为杨秋濛。
口述史料(下)见本组第二条推送
草地周刊10版报道
草地周刊
|
川大教授“红宝石婚”里的小日子与大时代
草地周刊
|
任继周:“草人”不老
草地周刊
| 这本“护照”,让孩子们看见人生另一番景色
草地周刊
| 美国宾大为何在100年后追授林徽因建筑学学位?
草地周刊
|
回乡:叶嘉莹的世纪求索
草地周刊
| 让“干粗活的手”也能弹钢琴,这里的“艺术乡建”有多神奇?
草地周刊
| “追花”三万里
草地周刊
|
教育“守山人”的见证:一名新华社记者十一年的大山教师采访手记
草地周刊
|
“红色中华”牌匾“回家”记
草地周刊
|
草地青青送沈鹏:谨以此文,怀念先生
草地周刊 | 在这片无人区,读懂人类在守护什么——新华社女记者十进可可西里手记
草地周刊 |
一把铜斧“惊天下”!这里是两千多年前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草地周刊 |
抗战烽火中的另一个“联大”
草地周刊 | “师者”莫砺锋
草地周刊 | 韩美林撰文,回忆与黄永玉先生的师生情
草地周刊 | 解题者丘成桐
草地周刊 |
“满堂彩”的“平民史诗”中,他把这部剧排在第一
草地周刊 |
廊桥背后的匠心:从“九代单传”到开枝散叶
草地周刊 |
马背上的“馆长”
草地周刊 |
追怀典范卢作孚
草地周刊 | 帕米尔,花儿就是这样红
草地周刊 |
大江健三郎:文学以外
监制:姜锦铭 | 责编:刘小草、吉玲、刘梦妮、雷琨、赵岑 | 校对:饶小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新华每日电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