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成公主筑土坛,班禅驻锡地,带你了解这座高原古寺的前世今生

江毅 央秀达珍 等 新华每日电讯
2024-11-01

宏觉寺,全称为“宗喀大慈宏觉寺”。

千百年来,宏觉寺在高原古城静静矗立,见证了唐蕃古道的恢宏繁盛,聆听过丝绸之路的车马辚辚,飘扬着茶马古道上的悠悠茶香,更镌刻下汉、藏、蒙等民族千年交流的辉煌历史和团结印记。

从文成公主进藏地到千年古寺,循着历史的脉络和足迹,宏觉寺一幅幅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共同组成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中华民族大团结壮美画卷。

地处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的宏觉寺。 新华社记者张宏祥 摄

来源:6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江毅 央秀达珍 周盛盛

走进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的宏觉寺街,一座金顶红墙的汉藏融合风格寺院映入眼帘,在高原阳光的照射下,寺院的金顶闪耀着光芒,小广场上的五星红旗随风飘扬。寺院殿宇壮丽、林园幽静,是闹市中心的一方净土。香炉内,桑烟袅袅,大殿内不时传出海螺声。

宏觉寺,全称为“宗喀大慈宏觉寺”。“宗喀”地区在藏文化中指湟水河谷地区。河湟地区的中心城市西宁市,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古丝绸之路南道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战略要地,素有“海藏咽喉”之称。

千百年来,宏觉寺在高原古城静静矗立,见证了唐蕃古道的恢宏繁盛,聆听过丝绸之路的车马辚辚,飘扬着茶马古道上的悠悠茶香,更镌刻下汉、藏、蒙等民族千年交流的辉煌历史和团结印记。

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文成公主进藏地到千年古寺,循着历史的脉络和足迹,宏觉寺一幅幅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共同组成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中华民族大团结壮美画卷。

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剧照。新华社记者 孙瑞博 摄

从文成公主进藏地到千年古寺

唐蕃古道横贯中国西部,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也是唐代以来去往西藏的必经之路。汉藏群众、唐蕃使臣沿着唐蕃古道密切交往、相互往来、频繁贸易,古道迅速兴盛起来,成为一条站驿相连、商贾往来的交通大道。至今,古道经过的许多地方仍然遗留着曾经修建的驿站、城池、村舍、古寺,传承着各民族世代创造的灿烂文化,讲述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宏觉寺见证了各民族相互交流与融合,对汉藏文化交流与民族团结起到重要作用。”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李姝睿教授表示,宏觉寺是唐蕃古道上以青唐驿站为中心建造的古老寺院,是汉藏各民族高僧大德共同创建的弘法道场,也是历代中央政府与青藏地区联系的桥梁纽带。

宏觉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其缘起可追溯到汉藏民族历史上最广为人知的那一次“牵手”。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途经西宁时,修建了一处土坛用作供奉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像的宝座。

公元9世纪中叶,著名的“三贤哲”从西藏辗转来到地处青海河湟地区的丹斗寺等地隐居修行,与甘肃炳灵寺果望、静闻两位汉传佛教大和尚共同授戒并培养了喇钦·贡巴饶赛大师。喇钦·贡巴饶赛在文成公主当年土坛遗址上创建了宏觉寺。后来,“三贤哲”与喇钦·贡巴饶赛在青唐城(今西宁)精心授戒并培养了“卫藏十智者”。他们学成后将藏传佛教从青海逐渐传播至整个西藏地区,推动了藏传佛教中国化进程。

北宋时期,唃厮啰地方政权筑成青唐城,将寺院供奉为家庙,因此也有“先有宏觉寺,后有青唐城”之说。元代著名的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到此弘法。经过3年跋山涉水从西藏走到凉州(今甘肃武威),他于1247年与阔端王在凉州举行了一场影响深远的会盟,史称“凉州会盟”。

据《西宁府新志》记载,“在城南门内,旧名‘妙华庵’,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建,永乐十年敕赐额曰‘弘觉’。”这表明该寺在明代前期颇受朝廷重视。清乾隆年间,六世班禅应乾隆皇帝邀请东行,驻青海塔尔寺和宏觉寺长达5个月之久。从此,宏觉寺成为历代班禅大师在青海的驻锡地。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陈立健介绍,宏觉寺观音殿的两根大梁上都有明朝时期的重要文物题记,其中一根大梁上的题记时间分别为永乐十一年和宣德二年。通过题记所示年代和内容来看,大殿明清时多次进行修复,明代时朝廷派出太监主持修建并有敕赐的金佛一尊,可见明朝廷对河湟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宏觉寺的重视程度。“清代汉藏等多民族对宏觉寺修复做出很大贡献,也从侧面生动体现出明清以来河湟地区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场景。”陈立健说。

宏觉寺古建筑横梁上留存的明永乐十一年及宣德二年的记录。图源:中国网(记者 王金梅 苏文彦 摄)

见证藏传佛教爱国爱教传统

抗日战争时期,九世班禅和五世嘉木样活佛为抗日捐赠36架飞机和30万银元,他们的爱国义举深深感染和鼓舞了生活在青海和西藏的各族人民,积极推动社会各界抗日行动,展现了藏传佛教界人士爱国爱教的精神风貌。

1951年4月,十世班禅从宏觉寺出发,进京参加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的签订仪式。4月22日,途经西安时,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和西北军政代表的热烈欢迎。同年5月,“十七条协议”成功签订之后,十世班禅从北京返回宏觉寺并准备进藏。

当年12月,在老一辈革命家关心下,十世班禅一行从西宁起程返藏。宏觉寺正是这趟重要行程的出发地。1952年4月,十世班禅一行历经4个多月长途跋涉到达拉萨,并于当年6月返回扎什伦布寺,登上了历代班禅大师的宝座,举行了盛大坐床仪式。十世班禅回到西藏以后,始终不渝地为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为促进西藏内部的团结,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吴德军说,进入新时代,宏觉寺始终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不断挖掘和充实藏传佛教中国化的时代内涵,引导各族信教群众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2021年12月宏觉寺被授予“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称号。

这座千年古寺,见证了藏传佛教爱国爱教的传统。宏觉寺民主管理委员会负责人噶尔哇·阿旺桑波说,宏觉寺历来都有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同时坚定不移维护祖国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宗教和睦。

2020年5月,噶尔哇·阿旺桑波带领宏觉寺僧人,花费两个月时间重走十世班禅进藏路线。“我们就是要教育引导僧人和广大信教群众,深刻感悟十世班禅临危受命、勇挑重担,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做出的艰辛努力。”噶尔哇·阿旺桑波说。

这是地处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的宏觉寺一角。新华社记者李占轶 摄

延续历史文脉

历史上,宏觉寺由于地处闹市,一度面临损毁风险。20世纪60年代,西宁一印刷厂迁入宏觉寺并在原地修建一栋职工住宅楼、车间和两栋办公楼。由于保护措施不到位,宏觉寺部分建筑损毁严重,前香厅年久失修,导致屋面塌陷,立柱下沉倾斜,山墙、门窗严重损毁。不仅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寺院内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物也未得到妥善保护。

传承文化不是要简单复古,城市建设会不断融入现代元素,但必须同步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2020年6月,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人民检察院开展“国有文物保护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时,发现宏觉寺保护不当的问题。之后,检察部门通过立案调查、召开听证会等方式,推动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印刷厂搬迁、企业安置补偿、宏觉寺文物及建筑修缮等工作。如今,宏觉寺所有修缮项目已全部竣工。在多方努力下,这座古寺历经千年风雨,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宏觉寺总占地面积4318平方米,寺院内文物有班禅行宫殿、释迦殿、护法殿等建筑。在宏觉寺,至今还保存着完好的元明清时期的藏文古籍。“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李姝睿表示,要充分挖掘和运用地方优秀文化传统,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走进宏觉寺大殿的中华文化书屋,一排排书籍整齐摆放在书架上。噶尔哇·阿旺桑波介绍,书屋是青海省总工会和青海省民宗委于2022年共同打造的,共有书籍5000余本,寺院充分利用中华文化书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引导僧人勤奋学习、学修并进,不断推进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行走在宏觉寺街,大型商超人头攒动,街头小店叫卖声此起彼伏,各族群众和谐相处。这里也正成为古城西宁与藏传佛教寺院休戚与共、汉藏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生动实践和最佳例证。

这是地处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的宏觉寺内景。新华社记者李占轶 摄

与城市同向而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宏觉寺所在的仓门街街道辖区总面积1.4平方公里,由75个楼院组成。街道总人口超过1.5万人,有汉、藏、蒙、回等14个民族聚居。

仓门街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解婧说,根据辖区少数民族聚居特点,街道结合“民族团结宣传月”“法治宣传月”“平安寺院建设宣传月”等主题活动,组织各民族党员干部用少数民族群众听得懂、听得进去的语言,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我们依托便民服务热线、‘红爱满仓’服务站、‘院小二’志愿服务队等多方力量,将社区服务触角延伸到每个楼院,从矛盾化解、政策落实、帮扶救助等方面构建起上下联动、同心同向、分级负责、齐抓共管的民意收集、为民服务工作体系。”解婧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街道办事处收集处理各类社情民意367起,成功调处化解矛盾纠纷54起,推动各民族群众融洽相处。

见到狄祥旭时,他正在寺院检查消防设备。狄祥旭作为仓门街街道办事处在宏觉寺的驻寺干部,他日常的主要工作就是协助宏觉寺开展寺院管理、促进周边社区与寺院交流共建。“我们街道办事处发挥自身作用,帮助寺院加强文物保护,并为僧人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同时,寺院也积极引导信教群众参与社区共治,维护社区和谐稳定。”狄祥旭说。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如今宏觉寺与周边社区齐心协力,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民族和睦,寺院与这座城市相向而行,携手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千年古寺,澎湃时代新潮。历史上,宏觉寺曾见证西宁作为唐蕃古道重镇的繁荣。而如今,作为一座有着248万常住人口、70.51万少数民族人口的高原之城,西宁已成为全国省会城市中首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这是地处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的宏觉寺。(受访者供图)

携手共促民族团结

在仓门街街道前营街社区,社区各族群众共同参演的舞蹈《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正在上演,精彩的表演引来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和欢呼声。社区的另一边,同样挤满了围观群众,在一张张桌子上,有人正挥毫泼墨、有人在提笔作画。笔墨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祖国的大好河山。

为促进社区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仓门街街道党工委和前营街社区党委联合举办丰富多彩的“石榴籽”邻里文化大集活动。社区邀请辖区各族群众欢聚一堂,看演出、做游戏、话家常,共享文化盛宴、共话民族情深。“邻里文化大集活动让我们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各民族群众各展所长,贡献出许多精彩节目,既丰富了大伙儿的业余生活,也增进了我们彼此的感情。”社区居民徐明笑着说。

前营街社区党委书记张若蕾告诉记者,社区党委正在谋划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拉近各族群众之间的距离,促进邻里和谐,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西宁市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建设“石榴籽家园”为抓手,西宁把社区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主阵地,累计打造了234个“石榴籽家园”。

一个个“石榴籽家园”,让社区各族群众积极营造各民族团结进步新风尚,共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同时,随着青藏高原交通网络建设不断提速,雪域高原发展动能澎湃,西宁市作为青藏高原上第一大城市日益繁华。宏觉寺也早已融入这座古城的基因,见证这座高原之城以崭新姿态迈入新时代。

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自古就是多民族互助共生、和谐相融的热土。作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最高的省,人与自然的交响,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从未在青海这片土地上停歇。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青海各民族守望相助、和睦共存,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民族团结在青海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是深入骨髓的精神基因,是各族人民倍加珍惜的生命线。”吴德军说,我们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这座青藏高原上的千年古寺,见证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在新时代正在见证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篇章。“宏觉寺将继续发扬藏传佛教爱国爱教光荣传统,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宏觉寺民主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观觉说。

金碧辉煌的寺院周围环绕着高低不一的居民楼,与寺院连接的宏觉寺街上车辆川流不息,外卖骑手来回穿梭……从空中俯瞰,宏觉寺与附近的社区相互交融、浑然一体,续写着高原地区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故事。


草地周刊 | 画绝丝路的“老小姑娘”,有一个不绝的梦想
草地周刊 | 美的发现!西方建筑有“黄金分割比”,中国建筑也有“美的密码” 
草地周刊 | 这段“合众”传奇:钱钟书常来走后门,钱穆晚年念念不忘
草地周刊 “左柳”今安在
草地周刊 | 人们为何关注一家书店的回归
草地周刊 | 走近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从两千多年前的“乘法口诀”说起
草地周刊 | 这条路为何叫“易宁大街”?背后学问可大了
草地周刊 | 90岁王蒙与青年作家们的青春万岁
草地周刊 | 住过冰心、冯友兰…北大有座燕南园,今人这样留住“大师之园”
草地周刊 | “尔滨现象”尔滨人:我们找到了热搜背后,为家乡代言的他们
草地周刊 | 他们,默默地在人间打造“天堂模样”
草地周刊 | 《繁花》背后讲的是什么?王家卫说了八个字
草地周刊 | 黄万波:与古人类“有个约会”
草地周刊 | “知是清源留曲祖,汤词端合唱宜黄”:一个濒危剧种的守望与新生
草地周刊 | “说梦者”刘亮程:扎根乡村“回望”世界
草地周刊 | 中华文明探源:五千年文明看良渚,八千年起源看这里
草地周刊 | 国图“中国记忆”飞虎队口述史料首度公开
草地周刊 | 川大教授“红宝石婚”里的小日子与大时代
草地周刊 | 任继周:“草人”不老
草地周刊 | 这本“护照”,让孩子们看见人生另一番景色 
草地周刊 | 美国宾大为何在100年后追授林徽因建筑学学位? 
草地周刊 | 回乡:叶嘉莹的世纪求索
草地周刊 “红色中华”牌匾“回家”记 
草地周刊 | 草地青青送沈鹏:谨以此文,怀念先生
草地周刊 | “师者”莫砺锋
草地周刊 | 韩美林撰文,回忆与黄永玉先生的师生情
草地周刊 | 解题者丘成桐

监制:姜锦铭 | 责编:刘小草、吉玲、刘梦妮、雷琨、赵岑 | 校对:饶小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华每日电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