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疫情,对待外来人口要“大气” | 每日快评·系列评论之九十五
对待外来人口“大气”,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元气,也是为防控疫情培养“正气”。有了人流,才会有物流、现金流、信息流。人动不起来,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也只能低速运行。没有经济发展,我们就没有防控疫情、以正驱邪的人力物力。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ID:xhmrdxwx)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冯源
最近,在金庸大侠的故乡浙江海宁市,一段手机录音在网络热传。它是海宁市委书记朱建军11日凌晨2点录下的。一些“新海宁人”回来后进不了社区、村庄,而又回不去的现象,促使他发表了这段7分43分的感言(全文见文尾)。他提到了“新海宁人”的贡献,建议要以海宁人的大气、包容、胸怀,在艰难的时候让“新海宁人”回家,共建美好家园。
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当前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权威专家反复告诫公众慎言“拐点”。各地都采取了总体来说非常必要的隔离防控措施。大家也放缓乃至停下脚步,不让病毒搭上社会前进的便车,以暂时的不便换来最终的胜利。
不过,战“疫”的最终胜利,不仅是一个个多日连续为零的疫情统计指标,更应是社会生活生产步入正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北京调研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所强调的,要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在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同时,统筹做好“六稳”工作。
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人是第一要素。马克思主义认为,无论是社会物质财富,还是社会精神财富,其创造者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有了人流,才会有物流、现金流、信息流。人动不起来,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也只能低速运行。没有经济发展,我们就没有防控疫情、以正驱邪的人力物力。
当前的防控疫情工作,迎来了一个关键节点:复工复产。如何面对外来流动人口返程?我们应该看到,经过4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们已成为人口高度流动的社会。因此,对待外来人口的大气,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元气,也是为防控疫情培养“正气”。否则,就如农谚所云:“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但在前段时间,个别地方推出的防控举措,对外来人口出现了“一刀切”的情况。例如,一些地方在春节期间“谈鄂色变”;又如,湖北货车司机肖师傅遭遇的“高速冏途”;还如,一段黑色喜剧般的网络视频——私家车在两省交界处进退维谷。
对于网络上的批评,很多人未必能接受,甚至会有点“你来管管看”的委屈。但是,“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你善待别人,别人才能善待自己。如果对比一些地方对返城人员的隔离要求,我们就会发现,甲地严防乙地,而又被丙地所严防,犹如“石头、剪刀、布”,难免出现“囚徒困境”。
“歧视链”是会不断延伸的,个别地方已经出现居民拒绝医护人员回家休息的情况。反过来说,如果去研究那些瞒报自身情况而影响疫情防控、涉嫌违法的案例,当事人恐怕还是本地人占比多一些。而另一方面看,“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在一些地方的卡口,现在也不时有后备厢藏人被抓个现形。违规闯卡的人多了,难免百密一疏,对于防控并非有利。
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穿越回2200多年前,去问一下荀子。听到这个问题,荀子或许先反问你一个问题:人没有牛力气大,没有马跑得快,凭什么能够鞭牛骑马?如果你回答不出,他有他的答案:“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群”,是人类的本能,也是最终让人成为“万物之灵长”的优势。君不见,非洲大草原上,三个马赛人拿起简单的武器,就能从狮群口中夺食。“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扎堆在一起,就能相互帮助,琢磨研究一些事情。像“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这一治疗传染病的要诀,也是大家伙慢慢琢磨出来的。
集体思考所形成的智慧,社会发展所取得的经验,决不会也不应该导出让公众离心离德、视同秦越的结果。从“人猿相揖别”的年代算起,人类已经历过无数场烈性流行病的侵袭。虽说细菌和病毒也喜欢感染对象扎堆,可也没见它们把人类喜欢群居的基因给淘汰掉。虽然说疫易随人走,但是防控疫情归根结底是为人防疫,而非为疫防人。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对防控乃至战胜疫情有没有信心。
对待外来人口要有大气,但在当前的背景下,大气不等于大门洞开。依法防控和科学防控仍然不能放松。
一方面,我们要把责任落实到企业、社区乃至于每一个人,对于瞒报个人情况者要依法追究责任,并加强宣传;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准确判断人流走向,既为基层核实情况提供方便的工具,也为政府部门复工复产提供决策依据。在这方面,我们还要充分考虑好外来人口需要的隔离周期和他们在隔离期间的生活成本,让他们能在本地安居闭关,而不会急于破壁而出。
记者注意到,为了引导企业有序复工、人员有序返城,一些地方也出台了细化政策。像浙江省义乌市最近就规定,由政府承担吃住费用,拿出全市4 万张床位,供经批准的企业和单位接纳返工返岗需隔离人员(含市场经营户)使用。而杭州市则推出了绿黄红三色二维码“杭州健康码”,供市民和拟入杭人员申报领取。
南雁北飞,皆应得乐土,身安乐处,方有心安乐处。
延伸阅读
(文字根据语音整理)
虽然已经到凌晨了,但是久久不能入睡。始终在想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现在很多新海宁人,进不了我们的社区,进不了我们的村庄,这是今天困扰我和市长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接下去迎来了返工潮,接下去我们的很多工地要开工,企业要开工,很多的商场要开工。有些新海宁人回到海宁来,进不了社区,进不了村庄,也回不去。作为我跟市长来说,心情是非常沉重的。当前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个关键时候,但是我也一直在想,住在海宁的也都是新海宁人,我们怎么能把他们忘掉呢?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全市人民众志成城,以小区为战,以社区为战,以组为战,以村为战,大家都形成合力来守卫自己的家园。但在这个家园里面,我们还有很多的新海宁人。这些新海宁人都是我们海宁的建设者,是海宁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
这两天我跟市长一直探讨,怎么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真的很难。我们不想把我们群众自发形成的共同守护我们家园的这种积极性,给他们泼(冷)水。但是这个问题不解决,又影响着我们海宁的发展。69万的海宁人民,再加上50万的新海宁市民,才是真正的大海宁。
在这样的困难面前,我们有什么理由让这些新海宁人回不了他的家呢?在我们大家共同平安的时候,让他们在这里安居乐业,让他们在这里生产,让他们在这里生活,让他们在这里发展,让他们在这里共同为海宁的每一个进步来共同努力。
但是在困难的时候,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让他们回家呢?如果每一个人,都把我们排除在外,那什么叫中国人的众志成城呢?我们现在市委市政府,我跟市长两人,对我们来自湖北、来自其他重点地区的职工和新海宁人,都告诫他们迟点回海宁。
我们还是欢迎他们回来!企业是要发展的,是要生存的,他们有外贸订单,他们有来自国内的订单。如果失去了这些订单,海宁还靠什么?我们很多工地要开工,有学校,有医院,有我们的厂房,还有很多的道路,还有我们的城际铁路,没有这些设施,我们靠什么呢?还有我们的农业龙头企业,他们不回来,怎么会有丰盛的食物摆在我们的餐桌上?还有很多给我们城市清洁卫生的保洁员,还有为我们守卫平安的保安,没有他们,我们这座城市将会失去光彩。
虽然思绪很乱,但是我的心里就是想让他们能平平安安地、顺顺利利地、开开心心地、快快乐乐地回到他在这里温暖的家。只有大家携起手来,我们才能共克难关。我们相信,疫情肯定会过去,我们肯定会战胜疫情!
但战胜疫情以后,我们将会迎来发展的时期。我们真不敢想象,没有新海宁人给我们的支持,没有新海宁人参与建设,所以请我们所有市民都想一想,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对待他们。我还是想说,敞开我们的怀抱,以海宁人的大气、包容、胸怀,在艰难的时候,让他们回家,共同来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查看更多文章,请点公号底部菜单栏“抗疫报道”。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刘小草 | 校对:赵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