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个死亡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这位50多天没下火线的ICU主任说,疫后得拍张全家福……|草地•疫线

廖君、强晓玲 新华每日电讯 2020-09-11

正月十五,央视元宵节晚会上,医生胡明的一段视频让亿万观众感动落泪。“好友倒下了,病人还得继续救……”从元旦至今,一直吃住在医院的胡明,已经连轴工作了50多天,近千小时。他说:“疫情没结束,我们不能退!”

首发:2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廖君、强晓玲


正月十五,央视元宵节晚会上,医生胡明的一段视频让亿万观众在这个团圆的夜晚感动落泪。


那时武汉抗击疫情刚刚开始,媒体直播时,一个突然打进的电话让胡明紧张地转过身去,情绪有些失控。原来,是同行、好友向他发来求救信号,“情况很不好,准备插管了”,对方是武汉另外一家医院ICU的主任,在连日救治重症患者后被感染,病情危重,但仍意识清醒。


镜头里,蓬乱湿漉的头发,口罩压痕的面容,在布满雾气的眼镜下,胡明肿胀泛白的手指紧紧按压住眼窝。那时,他刚刚抢救完病人,同样是疲惫极了,强撑着不想让眼泪落下……


胡明得知同行好兄弟感染病危,泣不成声。


“好友倒下了,病人还得继续救……”从元旦至今,一直吃住在医院的武汉市肺科医院ICU主任胡明,已经连轴工作了50多天,近千小时,他说,“疫情没结束,我们不能退!”


“患者被我们拉了回来”


“强度太大了,这一个多月做的量比一年还多,每天只能休息2到3个小时,脱下防护服,人就像水里捞出来的。”正月的武汉,阴湿寒冷。ICU病房里,胡明身着短袖,浑身上下湿漉漉的。


从1月初开始,他就一直待在医院,每天睡觉的值班室,与病房仅一墙之隔。


武汉疫情暴发后,武汉市肺科医院是最早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之一。胡明和ICU团队第一时间投入到紧急救治急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当中,没日没夜地与病毒抢速度争时间,在最危险的第一线,成功抢救了不少重症患者。


胡明工作中。胡冬冬摄


“早上八九点钟进入病房,大概下午3点多钟才能出来。最忙的时候,根本没有时间出来休息,顶多吃个饭再进去。”由于工作量比以前增加几十倍,加之身着笨重的防护服,仅接诊一名ECMO病人,至少就需要六七名医护人员才能完成一次换床单的规范流程。


2003年曾接诊过SARS患者,后来又处理过H7N9等疫情,46岁的胡明,有着丰富的ICU临床经验。2015年,医院组建ICU,他被任命为主任。疫情暴发后,他心里清楚,此次发病人数多,暴发人群广,“跟当年SARS不太一样,很多情况我们都是第一次遇到。”


ICU团队收治的都是急危重症患者,被感染几率非常大,为了保护年轻医护人员,胡明总是将最大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由于担心患者气管插管的体液、血液引发感染,几乎所有的气管插管、纤支镜都由胡明和另外一名医生亲自操作。


他说,“气管插管、纤支镜需要快速完成,技术要求高,更何况如今带着两层甚至三层手套操作,关乎病人的生命,肯定是我们先上,年轻人放在后面。”


尽管冲锋在前,但胡明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国家级专家教授一直就在身边,让人感动,心里更踏实。”


1月22日,一名患者情况危急,由于人手、设备等问题,胡明紧急向武汉大学附属中南医院急诊科主任夏剑求助,正忙于危重抢救的夏剑教授二话没说,派来了中南医院的ECMO专家沈俊前来支援。胡明清楚地记得,从晚上10点进入ICU,到凌晨1点浑身大汗走出病房,“患者终于被我们拉了回来。”



胡明在ICU大抢救中。金振强摄


回忆那晚,胡明笑称,自己从腊月二十八忙到二十九,“晚上送沈俊教授出去,很长时间才等到的士。”


正是那天,武汉开始“封城”。ICU里连续两起危重急救,都发生在深夜。


正在武汉开展工作的北京协和医院ICU主任杜斌,和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开完国家级会议后,晚上10点赶到ICU。抢救持续到凌晨,直到病人体征平稳,两位专家才走出病房。等随后收场完毕的胡明赶出来时,两人早已离开。胡明说,“连声感谢还没来得及说,他们可都是顶级的专家啊。”


为了支援胡明团队,邱海波从江苏扬州调来了自己的学生、苏北人民医院ICU主任郑瑞强。由于“封城”,郑瑞强乘高铁在距武汉市区60公里的汉川下车,几经周折,多次换乘汽车驶往武汉。


大年三十,当两名ICU主任结束抢救工作走出病房,已是晚上八九点钟,郑瑞强才想起自己在武汉的起居饮食还没有着落。胡明说,“郑瑞强教授是来的最快最早的援助医生之一。”


墙面上写满了治疗方案。


大年初二,北京朝阳医院的副院长童朝晖派来了北京朝阳医院ICU的李绪言教授。


“这些国家顶级的大专家是心疼我人手不够,更是心疼病人,想尽办法增援我们。”胡明说,经过一次次与死神抢夺患者的战斗,看着他们一点点好转,从ICU转入普通病房,作为重症医学大夫,是很有成就感的。”


“能上一线的都是战士”


ICU里,胡明是医疗教学科研“一把抓”的“老大”,更是平日里不厌其烦的“叨神”。每次查房,胡明都要向团队里的年轻人讲清楚每个病例涉及的知识点,他总说,“每一个病人都是一部医学史,看病就要看到极致。”


1月28日,当得知好友武汉东西湖人民医院ICU主任袁海涛被确诊感染,病情加重,一时情绪失控、泣不成声的“老大”让年轻医生们看得心酸。


作为专业医生,胡明心里清楚朋友的“准备插管了”,是危急到什么程度。疫情发生后,每天涌进医院的大批病人,“他们跟平时接触的病人都不太一样”。他说,新冠肺炎跟以前的SARS、禽流感不同,以往重症病人都是昏迷状态,而这次,到后期,患者从指标看已很危险,但意识依然清醒,“这时病人会求救,时间会很短,一旦错过就很难……”


那一刻,朋友的电话让他揪心,“那是一个战壕的战友啊,战友倒下,必须救。”


在胡明的协助下,袁海涛很快被安置到武汉市肺科医院ICU二病区,经过胡明与其他几位专家的调整治疗,袁海涛逃过一劫。“他很幸运,第二天就退了烧。”听说这几天袁海涛已经康复,准备返回医院开始工作时,他笑道,“没有时间管他了。”


胡明和好友袁海涛视频通话。


疫情发生以来,ICU里8名医护人员,4个人工肺,8台呼吸机连轴转。“收进来的重症患者都是大抢救,各种因素,常常病人的血氧已经低于30%,再耽误就很麻烦。”


疫情初期,一直守在医院的胡明,接到最多的电话就是朋友同事的求助。那一刻,他才知道疫情的严重。“那段时间,武汉处在矛盾当中,病人集中爆增,医疗资源跟不上,没有更多的床位收治病人,很替大家担心,我们是医生,心里最清楚,一旦生病摧毁的是一个家庭。”


那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太多了,有太多医生因为身在一线被感染,还有很多战友同事的母亲病了,丈夫病了,妻子病了……但大家都还坚守在一线。胡明说,“那怎么办,病人还要继续救啊!”


这个特殊时期,胡明所领导的年轻ICU团队中,“有的医生才工作半年,但大家都义无反顾地坚守在一线。疫情面前,每个人都在成长。”


胡明工作中。胡冬冬摄


有医生推迟了婚期,一个多月未曾与未婚夫谋面;有奶爸护理干脆住在医院,一个多月没有见到一岁的孩子;还有一批“90后”护士,没有一个叫苦叫累,每天穿着笨重防护服,帮病人翻身、输液,体力消耗非常大,一趟下来,除了喝水已经没有任何力气了。


“这个时候,能顶在一线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都是战士。”胡明说,“我们每天接触重症人群,传染性非常大。作为医生,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去救助病人。”


“去照一张全家福”


如今,除了两名专家,医院还被增援了几名医生。与病房一墙之隔的值班室,因为防护安全已经不让继续住了,尽管步行10分钟就可以回家,因为担心耽误ICU抢救,他依然选择搬到7层刚刚辟出的新病区,“暂时还没有收病人,只要让住,就先住这儿吧。”


“你在干嘛呢,儿子?”

“我在吃饭。”

“想不想爸爸?”

“想,心里想。”


除夕夜,胡明同妻子跟儿子的视频通话时间并不长,因为救人一直在继续。爱人王洁是护士长,两人同在一个医院,疫情发生后,王洁值守发热门诊。1月24日晚的通话,10岁的儿子已经有半个多月没有见到爸爸了。最近的一次还是“小年”夜那天晚上,他回家与妻子、儿子一块吃了顿饭,半个小时的时间。随后便匆匆赶到医院,又抢救了一名危重病人。


胡明在ICU中工作。金振强摄


“我很想跟儿子说一声抱歉……”胡明说,平日下班回到家里已经很晚,跟儿子只是打个照面,聊上两句。夫妻二人更是很少能同时在家休息,这么多年,自己也只陪儿子度过了一个除夕夜。


同在一线,王洁总会抽时间到ICU给胡明送些吃的,科室门口匆匆一见,有时一天也见不了一面。


10岁的儿子由爷爷奶奶照管,“父母70多岁了,挺支持我们的,从来没有跟我们说过家里的困难,也不知道这些天,他们是怎么过的。”


“几连降”让大家看到了希望,胡明却跟团队说,“真正的战斗从现在才开始打响。”


他说,疫情到了攻坚时刻,剩下的都是最难啃的骨头。


如今患者基数大,假如按照10%的重症患者比例,5万名重症就是5000人,急危重症至少30%,就是1500人。“那是1500条人命啊,能够救下来的能有多少?”他说,“能让更多的重症患者保住生命,恢复健康,能够回归到社会,这是ICU大夫必须考虑的事情,必须要做的事情。”


那天妻子跟他商量,等疫情结束了去照一张全家福,“我想想,得拍,因为家里的确一直没有全家福。”


记得2016年春节前夕,医院征集夫妻档职工照片,胡明夫妇俩翻遍手机都没能找到一张一家人的合影。他说,“武汉疫情,每个死亡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我们家应该拍个全家福,至少一个都不少吧。”


“等到春暖花开时,也希望能看到更多的武汉家庭能够开开心心地去拍全家福,创伤总是会有的,应该留个纪念。十年二十年后,回头再看,什么都不是困难了,因为我们这么困难的事情都挺过来了。”



草地·专栏丨韩松:杞人忧天非坏事,别让科幻成真

草地·专栏|6部病毒题材影视剧,讲述人性之战


监制:姜锦铭 | 责编:李牧鸣、刘小草 | 校对:赵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