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党99周年,新华社80岁“银发校对”这样说 | 非常女记者

薛园 新华每日电讯 2020-11-20

资生堂·电讯访谈间



时间砥砺信仰,岁月见证初心。

她是近40年党龄的老党员,

也是80岁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校对奶奶;

她年轻时三次驻蒙古国承担报道任务,退休后25年依旧觉得“单位有需要我就继续干着”;

她的故事被人民网、中国记协网、澎湃等多家媒体转载,热议如潮;

她却反复说,我干得很平凡,也没什么突出成绩,做的都是我应该的。






80岁校对奶奶:

致敬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您


















本期嘉宾:陈素芬


80岁,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原编辑

曾三次驻蒙古国承担报道任务

是新华社退休返聘人员中年龄最大的一位

她作为编外校对,坚持上夜班几十年如一日

为稿件零“差错”

守护电讯“白纸黑字”的力量而努力着


陈素芬,79岁的新华社退休新闻工作者,从上世纪60年代起,三次驻蒙古国,承担报道任务,感受“外交风云”。退休后,坚持上夜班几十年如一日,作为“奶奶级”的“编外校对”,同年轻人一起月出而作、月落而息,为稿件“零差错”而努力


本期主持:薛园

 

主持人:婧宇写您的那篇稿子在网上转载量浏览量都特别高,您红了您知道吗?

陈素芬我倒对这个问题没想过,真没想过。(新华社)院子里的同事们过去不会问这个问题,现在就有的时候说“你还在干活?”“看见你的文章了”“写了那么一大篇挺不容易的”。我都不好意思,真的挺不好意思。



主持人:您不在意这些,还按部就班地工作?

陈素芬没错,就是那样,我不在意。我原来对婧宇写我挺抗拒的,说不用写,像我这样的干部,新华社一抓一大把。我也不突出,干的很平凡,也没有什么突出成绩,按部就班、踏踏实实做我那份工作,做的都是应该做的。


主持人:婧宇采访您时提到一个细节,年轻时您为了提高发稿效率,把整个电码本都背下来了,是这样吗?           

陈素芬:也不是整本背下来,一般就常用的那些你必须得记住,不能一个字一个字地翻。生僻不常用的,有时候需要查一查。


我那时候住黄亭子(宿舍区),坐车、等车的时候都背。反正还好,那时候年轻也不觉得多难。

            

陈素芬老师当年的电码本内页


主持人:您最早在新华社秘书处中文发稿组,后来又到参编部台港澳编辑室,印象中参与过哪些重要稿件?

陈素芬:那个时候新华社根据国内形势的发展,刚成立台港澳编辑室。


(要说稿子)真的记不得了,我就知道香港的,像香港回归、香港特区政府成立、基本法什么的,还有大亚湾核电站有计划要建的时候,我们就要听听各方面的反应。这些反应都汇总过来以后,我们就选出来,编成一篇文章。


陈素芬(右四)在中蒙友谊医院。记者刘婧宇翻拍


那时候参编部工作还是挺忙的,不光是台港澳稿件,还有外电。(就像稿子中)我说的大炮筒子报房收到外电,选好了,把给参编部的送过来,参编部再选。


主持人:碰到比较重要的稿件发稿前夕,应该也跟现在编辑部一样,全员紧张吧?

陈素芬:那肯定的,因为要大家凑到一起,商量这种时候重点是什么,哪个地方该注意什么,正面反面的意见都收集起来。


年轻时的陈素芬在发稿


主持人:按说年轻的时候工作那么忙,退休了以后正好能清闲下来了,为什么还想着继续返聘工作?

陈素芬:好多人都问我,说“你干吗还做那么累,尤其上夜班什么的”。我觉得能干点事还是干点事儿好。另外到办公室以后,我就觉得我的脑子还没脱离这个时代。尽管我跟在后边,但是我也在跟着。


开始的时候还去社里老年艺术团跳跳舞,后来腿不好了,我说我不跳了,得从团里下来,医生告诉我得省着点使。老干部局还说你不参加了怎么活动身体?我说可以干别的,打太极拳什么的,其实我也没打太极去(笑)。


驻外时的陈素芬与蒙古国国家领导人交流

主持人:您返聘到现在一共多少年了?

陈素芬:我好像退休以后一直在干活。二十多年了,我55岁退休的。


主持人:到现在已经25年了?

陈素芬:对,我一直在干活,所以也不觉得累,觉得还行。


主持人:打算工作到什么时候?

陈素芬:我现在还行,另外单位工作也需要,所以就说那就先干着,什么时候不需要了,我就不干了。


主持人:您好像从来不考虑辛苦不辛苦的问题,从年轻时就是这样。

陈素芬:这一点倒是真的。我觉得是我们那一辈人都是那样,分配你到哪、干什么,你就干什么。我就觉得我大概从小就这么样过来的,所以没有考虑过自己。工作辛苦不辛苦,也都是那样,反正你就做这个工作。



主持人:您一直对于工作都是特别认真,对稿子一定要保证“零差错”,兢兢业业地把所有自己该干的事情全部干好了。

陈素芬:我心里是这么想的,也尽量这么做。就觉得反正稿子里边只要是有毛病,我都得挑出来。不光是错别字、标点符号什么的,还包括语句意思不顺畅,或者是有不合适的地方。


通过这个工作,这么多年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个提高。要单纯从校对方面说,光是把错别字揪出来也不行,因为有的时候能堵住的错还是应该多堵。


主持人:陈老师,同是新闻从业者,我们作为后辈,特别钦佩您这种认真敬业的精神。您有什么嘱咐对我们这些年轻人说吗?

陈素芬:我觉得你们真是赶上好时候了。


不过总的来说你们的担子还是挺重的。国家的任务挺重,有中华复兴梦,还有咱们新华社要做世界性通讯社,步子也很大,担子也很重。咱们报社是时政大报,不能随便,必须紧跟着党的政策走,这一点又必须得方向、目标找准了,不能走歪。所以我觉得你们是很重要的一代人,现在有好多大事都得你们去做。你们还得好好锻炼,把身体养好了,身体是本钱。


陈素芬和丈夫参加那达慕大会。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79岁校对奶奶的白发与黑夜》

作者 刘婧宇


原文链接:点这里

问:怎么想到要写一写陈老师的?

刘婧宇:陈素芬老师是电讯人非常熟悉的一位老师,她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十几年的日日夜夜,也带给了我们非常多的感动。


真正说要采访她是由于电讯2019年的年终策划,报道主题是奋斗者和爱国者。陈老师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三次驻蒙古国的经历让她深刻地体会到了祖国强大的力量。另一方面她又在归国之后同年轻人一起上夜班,经过了十几年的奋斗过程,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节点。所以说这些她的个人经历,让她成为我们年终报道的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


问:采访中陈老师有哪些方面使你印象深刻?

刘婧宇:说实话其实采访陈老师的过程,整个就是我自己被感动的一个过程。第一次去陈老师家,她带我去阳台看她种的那些植物。其中有一盆文竹,我记得很清楚,这种植物很难种,她却打理得特别好。然后还有一盆特别的植物引起了我的好奇,只有一个特别小的苗。我就问这是什么东西?陈老师说这是她自己吃过的葡萄籽种的。


就在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陈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呵护。我就想自己一定要认真对待这篇稿子,只有这样,我才能对得起这样一位为国奉献不图回报的老人,也才对得起我们电讯“白纸黑字”的力量。


                

资生堂“美力福利”时间


                

在下方留言区发表你对本期节目的感受,我们将挑选出点赞数最多的5人送出资生堂特别礼包一份。 



                                                                           





不当白领当农民,“樱桃公主”把农业“玩”出新花样

梅兰芳主动授艺,“梨园穆桂英”90载唱响豫剧“马派”

这道夏天常吃的菜,竟害4岁男孩被送进医院抢救

一眼能认900多种牡丹:国家牡丹园这位“大咖”厉害

慢火车亏本也没停,不落下每一个山里人

三进新发地,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发现了啥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北京疫情已经控制住了!

“直播风”能否吹散义乌外贸“寒霾”


监制:易艳刚 | 责编:薛园 | 校对:赵岑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