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获奖是怎么“评”出来的?该彻底清理青少年科创大赛乱象了! | 每日快评
我们在关注进展、追问真相的同时,也应对以下问题进行反思:其一,家长“爱子之心”如何避免变成“坑娃之祸”?其二,有关部门机构该如何积极作为,完善教育和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最大限度维护科研规范与教育公平?其三,如何激发和保护孩子科创积极性,善待每一位孩子热爱科学之心?
首发:“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ID:xhmrdxwx)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字强、岳冉冉、庞明广
近日,昆明市一名六年级小学生凭借《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科研项目,在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三等奖一事引发舆论热议。公众质疑,究竟孩子是“神童”?还是父母的“神通”,存在“父母搞研究,儿子拿成果”的造假嫌疑?
▲云南昆明小学生陈某某“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研究获奖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截图)
对此,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官网发布声明称,经初步核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获奖项目学生系该所研究员之子。该研究所已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后续将及时向社会反馈相关调查结果。
15日,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发布通报称,决定撤销该项目所获的“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项目(小学组)一等奖”。通报称,专家组认定:项目研究报告的专业程度超出了作者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项目研究报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独立撰写。
我们在关注进展、追问真相的同时,也应对以下问题进行反思:其一,家长“爱子之心”如何避免变成“坑娃之祸”?其二,有关部门机构该如何积极作为,完善教育和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最大限度维护科研规范与教育公平?其三,如何激发和保护孩子科创积极性,善待每一位孩子热爱科学之心?
一个起码需要硕士研究生以上水平才能独立操作的科研项目,竟然由一名六年级学生独自完成,这多少有点超出公众的常规认知。如果调查结果真的指向人们猜测的“科研造假”“学术腐败”,“望子成龙”心切却不遵守诚信原则、违反学术规范的父母,自然应当受到严肃处理。他们“实力坑娃”之举,树了“坏典型”,不但对孩子成长极为不利,也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更应该追问的是,面对明显超出小学生认知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负责科技创新大赛评奖的机构和评委,是否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评奖导向是否存在偏差?评审把关是否存在不严、甚至暗箱操作的漏洞?
此事引起舆论强烈关注,折射了民众对科研造假行为的痛恨和对科创比赛规则公平以及教育公平的期待。
诚信守则本该是科研从业者基本底线,如果父母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用来助推孩子“竞跑”,显然有违教育公平,损害公共权益。公众更希望以此事为契机追问真相,推动实现学生升学与各类不合理加分项目的有序脱钩,清理青少年科创大赛中可能存在的乱象,让比赛更公平、更纯粹,真正回归到提高青少年科技素质的正确道路上。
当然,现实中确有很多少年通过参加科创比赛收获启发,进而踏上科研道路,我们不能因为个别“造假”案例彻底否定青少年科创大赛的积极意义,应该给更多热爱科学、乐于创新的孩子创造更为公平合理的环境。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截图
相关新闻
“小学生研究癌症论文”所获一等奖被撤销,已成立调查组核查
“神童”获奖是怎么“评”出来的
来源:新华社昆明7月15日电
记者:庞明广、字强、岳冉冉
近日,云南省昆明市一名六年级小学生以“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项目,参加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奖,引发社会关注。
15日晚间,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就“小学生研究癌症论文”一事发布调查和处理结果情况通报,专家组认定:项目研究报告的专业程度超出了作者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项目研究报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独立撰写,大赛组委会根据评委会建议,决定撤销该项目(小学组)一等奖奖项,收回奖牌和证书。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秘书处15日在官网表示,已成立专项调查工作组进行核查,如发现违反大赛规则问题,将依规严肃处理。
小学生研究基因获奖,家长研究方向与参赛项目几乎完全一致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显示,此次引起关注的这名小学生就读于昆明市某小学六年级,参赛项目简介称:利用了高原适应与肿瘤细胞适应的相似性,项目前期利用遗传学比较分析了高原家养哺乳动物和对应平原物种的基因组和转录组,发现了关键突变基因C10orf67,并构建了C10orf67基因敲除小鼠……
云南一名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告诉记者,这名小学生的参赛项目至少要硕士研究生以上水平才能独立操作,“很明显,六年级学生是无法独自完成的。”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7月13日发表声明称,获奖学生系该所研究员之子。记者查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官网发现,这位家长的研究方向与参赛项目几乎完全一致。
“神童”获奖并非个例,这些奖是如何评出来的?
记者查阅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历年获奖名单发现,类似的“高大上”中小学生研究项目不在少数。
比如,有两名小学生凭借《茶多酚的抗肿瘤实验研究》项目获得小学组三等奖。该项目简介中称,用绿茶提取物中茶多酚的主要成分EGCG作为受试药物,研究其在裸鼠肝脏肿瘤疾病模型中的体内药效。资料显示,两名参赛学生当时分别就读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
“小鼠成果没有几年不可能完成。”昆明市某研究所的一位科研人员告诉记者。
“比赛已经变味儿了。”在中科院昆明某下属研究所工作的研究人员黄某告诉记者,之前有朋友请他帮助孩子参加这项大赛,他帮孩子设计了一个符合其知识能力水平的项目,没想到班主任看过后却连说“太low了”。
“班主任把之前的获奖项目给我看了一下,我大吃一惊,很多项目至少都是硕士、博士才能完成的。”黄某说。
云南省建水县一名连续多年带领学生参赛的崔老师告诉记者,每年获奖名单出炉后,他都会感叹一些获奖作品的水平之高。“比如有小学生研究十分复杂的导航系统,如果没有专业人员的大力介入,我相信是无法完成的。”
记者查阅大赛评审规则发现,奖项的评审由大赛组委会组织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学科专家组成评委会。评审规则强调必须由参赛者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写,并明确要求设计中的创造性贡献必须是参赛者本人构思、完成。
为了防止造假,大赛不仅要求参赛学生做项目时要拍照留痕、留存资料,还在各级比赛中设置了答辩环节。“答辩是在一个封闭场地内进行的,除了专家和参赛学生,其他人不准进入。”崔某说。
记者调查发现,云南省科协邀请的评审专家大多是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资深教授、研究员。云南省一名科研人员告诉记者,从评审专家的专业背景、资历来看,要甄别出参赛者是否作假、是独立研究还是借他人力量,应该非常简单。
对于评审专家为何没能发现一些参赛作品明显超出了中小学生知识能力范围,赛事组织方没有正面回答,仅称“我们也提倡高校院所对青少年进行支持,大手拉小手,会对青少年有所启发”。
家长为何热衷让孩子参赛?
为什么许多家长热衷于帮助孩子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甚至不惜动用各种资源拿奖?
记者调查发现,在教育部取消各类竞赛的高考加分之前,在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部分科技类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可以在高考中获得加分。与竞争激烈的学科竞赛相比,科技创新类大赛难度相对较低。
昆明市某中学王老师告诉记者,教育部已全面取消了各类竞赛高考加分,今年高校自主招生也取消了。“即便不能直接加分或参加自主招生,把获奖经历写进档案里也更好看。另外,当前很多学生出国留学,国外学校尤其重视素质教育,这些奖项在申请时可以成为履历上漂亮的一笔。”
“孩子若有奇思妙想要大力鼓励,创造条件保持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兰文华说,“但若是为升学加分或铺就便捷通道,甚至不惜利用规则漏洞挑战社会诚信底线,就要认真反思教育评价机制了。”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主办方必须反思评奖标准和办法。比赛应重视对学生参加创新活动过程的考察,引导学生重视参与过程与体验,而不能只是看学生提交的“成果”。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应健全回避制度,提高评委会专业评审、甄别能力。另外,对参赛项目是否为参与研究、独立研究以及规范署名等问题有更细化的规定。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在15日的声明中表示,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大赛评审规则与程序,强化监管机制,更好引导和规范青少年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