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是新华社高级记者,也是三农女记者,一年一半时间在调研,自称“泥腿子” | 非常女记者

薛园 新华每日电讯 2021-04-15
资生堂·电讯访谈间


今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无数媒体人见证、记录着一个个基层地区和群众的旧貌新颜。

坚持一天容易,难的是十年如一日。

然而我们今天的嘉宾,做到了。





杨玉华:扎根在基层的“泥腿子”高级记者




本期嘉宾:杨玉华


高级记者 新华社十佳记者新华社安徽分社总编室副总编多次获得新华社社级好稿新华社精品力作奖是扎根三农、擅长调研的专家型记者在农村土地、粮食安全、贫困问题等三农领域报道中长期钻研获得广泛肯定



特邀主持人:周畅

                     

主持人:您是新华社国内分社里少有的跑三农报道的女记者,而且坚持了近十年。算过平均每年在基层一线调研采访的时间大概有多少天吗?

杨玉华:我是2005年到安徽分社的,当时一入社跑的就是农村口,一跑就跑了大概8年多的时间。


我记得刚入社的时候,领导觉得你一个小丫头,下乡还是挺辛苦的,要不就别跑农村口了,跑文教吧。后来我经过一晚上的思考纠结,第二天还是拒绝了领导的好意,因为我觉得安徽是农业大省,如果不跑田头不跑农户,可能你是写不出好稿子,也达不到优秀记者的标准的。这一坚持就是8年多的时间,到现在我也一直在关注着三农,采写很多相关报道。


算下来一年的话,我可能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出差采访,基本上安徽所有的市县都已经跑遍了。全国目前除了自治区之外,所有的省我也都调研过,最北到黑龙江哈尔滨,最南到海南三沙岛。我记得早期下乡时间很多,当时我孩子还比较小,别家都是妈妈带着去上早教,我们家只能是他爸爸带着,一个大老爷们在早教教室里抱着孩子跟其他妈妈一起又唱又跳,现在说起来还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儿。


主持人:这么多年来印象最深刻的采访是哪一次?

杨玉华:这么多年来印象深刻的采访调研其实有很多,但是常常在我脑海中回想的,是大概2013年的时候,我们组织的关于贫困儿童的一个专题调研,去了广西、贵州、陕西、江西、安徽、福建等几个国家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那次调研给我的震撼特别大,因为当时“脱贫攻坚”还没有开始,那些贫困山区儿童的生存状况特别令人担忧。


记得在陕西采访的时候,我跟着一个小女孩去她家。推开门我就震惊了,窑洞里从门口到最里头就是一个土炕,旁边是一张小桌子,上面摆着盆盆罐罐,其他没有任何家具,女孩家兄弟姐妹三人跟着爷爷就生活在这里。孩子们的书全部放在炕上,我问“你怎么写字”,她说“这样写”,然后就到炕上去趴着写。


新华社记者 陈子夏摄


还有同样是物质方面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因为当时国家刚刚推行营养餐,很多小孩在家里吃不上早饭,就到学校吃,其实也就是一杯牛奶和一个鸡蛋。


然而那时候学前班的孩子还没有划归到免费营养早餐覆盖的范围里面。我记得在金寨的大别山采访的时候,学校给小学生发营养餐,为了怕学前班的孩子馋,就把他们关在教室里面,不让出来。


在陕西的文安驿小学,一个小姑娘告诉我说她最盼望外面来年轻人——暑期有支教的大学生来,她觉得这些年轻的姐姐哥哥会讲很多外面世界的故事。


因为这里孩子的父母大多长期在外打工,老师的年龄又普遍偏大,自身家庭方面可能也有负担,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没法关注小孩的心灵,所以孩子们很多话都没地方说。


杨玉华在调研中


当时一个小孩说,“我给你介绍我们的好朋友白医生”。我问,“白医生?你们还有医生吗?”他就带我去看。我一看那是一只白色的大狗,小孩说:“这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我们有什么难受的话、心里话就跟白医生说一说。”


除了孩子们之间,实际上是没有人倾听他们的诉说的。


我觉得那些孩子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都很需要关怀,所以我和调研的同事们就一起写了一组稿子——《四千万贫困儿童调查》。稿子效果很好,国家也专门出台了推进贫困地区儿童从生活到教育方面的一系列政策,包括后来“脱贫攻坚”的提出,大大改善了农村的面貌,推动了乡村振兴和贫困孩子的教育进程。



主持人:您为什么对基层抱有这么深的感情?

杨玉华我现在回忆,最温暖的采访常常就是跑农家跑三农的时候。


不管走到哪一户人家,不会问你是干什么的,只招呼你来坐;如果他家在吃饭,就问你要不要吃一口——农民的这种淳朴特别打动人,也让我觉得很温暖。


我现在家里还保留着一双红色的保暖鞋,是在金寨蹲点的时候老乡送的。他说保暖鞋是他老伴自己做的,“给儿媳妇留了一双,这双就送给你了。”到现在我都没打开——舍不得穿。


其实就像我们穆青老社长说的“勿忘人民”,记者的笔力有多强,脑力有多强,其实都来自你在人民当中扎根有多深,跟人民的感情有多深。



主持人:您作为新华社典型的调研记者,认为在新媒体时代应该怎样更好地发挥作用呢?

杨玉华我觉得新媒体时代是一个碎片化传播的时代,一个信息冗余的时代,也是一个注意力十分分散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你用什么样的新闻和信息去定格别人的注意力?


其实这个时候我觉得更需要调研,更需要在调研中产生有思想的观点,只有这样,你才能在众声的喧哗中能体现独特的价值和发现力。(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同志就说过,记者的这种发现力,来自深入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和深入的求索。


主持人:在很多同事眼中,您就像一个“写稿永动机。您这种持续写稿的热情和动力来源于哪里?

杨玉华永动机谈不上,热情还是有的。


我觉得我能够坚持可能有好几方面的因素,一是我觉得新华社有很多非常令我钦佩的前辈,无论是社领导,还是总社的很多编辑、我们分社的领导、同事,他们一笔一词、遣词造句的功力,都深深地打动着我,让我想成为像他们一样有笔力的人。



另一方面我觉得记者这个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让人充满新鲜感的工作,因为你永远意想不到你会采访到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这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也是我愿意坚守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还有更重要的是,新华社是有独特职能的,我们的很多报道实际上能够引领舆论,也是能推动社会进步的。我们的记者就像一个连接者,把自己和时代连接在一起,把中央和基层连接在一起,把群众的呼声和政府部门的政策连接在一起。我们能通过自己手中的笔和镜头,通过自己的稿件,帮助很多百姓改善他们的生活,或者说帮助推动很多问题的解决。个人价值可以在社会价值当中得到体现,这也是我觉得这份工作值得坚持的理由。


       


资生堂“美力福利”时间


评论区说出你对本期节目的感受,点赞数最多的5人将获得由资生堂提供的礼品一份。




                       




“燃灯校长”用生命撑起山里的免费女高

安徽歙县今天启用备用卷考语文、数学

官员11岁参加工作?及时释疑解惑才能避免“误伤” 

安徽歙县茶企老板洪灾中痛哭后,这一幕太暖!

这所“党史上最牛中学”,走出三位中共一大代表

《隐秘的角落》大火,启示国产剧如何乘风破浪

11道都在这儿了!2020年高考作文试题全汇总

凭一句口诀,9岁女孩成功带弟妹火场逃生!


监制:易艳刚 | 责编:薛园| 校对:赵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