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又一巨星陨落!今年,已有24位院士离开了我们


来源: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综合中国科学院学部、光明日报等


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曹楚南,因病医治无效,在浙江杭州逝世,享年91岁。

曹楚南在中国领导和开拓了腐蚀电化学领域,他得出的动力学理论方程式让我国的腐蚀电化学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更为铝合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工艺提供了理论基础。他曾写道:“其实,治学要用笨功夫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只是我对于这个道理,是通过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和工作中的摸索,比较晚才切身领悟到的。”


2020年已有24位院士逝世,包括1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我国的科研事业,呕心沥血。

这些“国之脊梁”
值得我们铭记 ↓↓↓

蒋洪德

1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叶轮机械与动力工程专家蒋洪德,因病在京逝世,享年78岁。
 
蒋洪德时常教导学生安心科研、心系中华:“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的能源工业,其市场不能完全被外国占有,需要不断地自主创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勤勤恳恳、有恒心和毅力,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最终给国家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池志强

1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神经药理学家池志强,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5岁。
池志强是我国著名的药理学家、神经药理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是防护辐射损伤特种药物研究和6003国防科研大协作组的首席科学家,为我国国防科研和药学事业的振兴、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方守贤

1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方守贤,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方守贤长期从事加速器科学技术前沿研究,是我国高能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曾领导团队建造了我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开启了我国基于粒子加速器的高能物理实验研究。 

李方华

1月2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李方华,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李方华主要从事衍射物理、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和晶体学研究,在高分辨电子显微像的衬度理论和图像处理理论与方法研究、微小晶体结构测定、原子分辨率晶体缺陷测定以及准晶体学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孙儒泳

2月1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生态学家孙儒泳,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
他常年从事生态学教学和科研,撰写和参与撰写的专著、译著、高校教材等共16种。他曾评价自己“不是天才,甚至算不上聪明。优势只在于一旦确定目标就兢兢业业,从不左顾右盼,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段正澄

2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家段正澄,因病在武汉去世。
段正澄院士是段氏伽马刀发明人,他的伽马刀用于肿瘤治疗,惠及近百万人。学生们都叫他“机械狂人”,因为他认准的事从不放弃。他曾告诉学生们,做科学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外面来一个“脉冲”,自己就要“震荡”

周同惠

2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分析化学家周同惠,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他筹建了中国兴奋剂检测中心。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身边人觉得他像个老顽童,他也曾说,“玩”与动手是自己的专业“启蒙老师”,正是“玩”培养了对科学的兴趣,也正是动手,让他除了理论学习外,具备了扎实的实践分析能力。 

沙庆林

2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公路工程专家沙庆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他先后主持“六五”“七五” 和“八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各项成果应用已形成我国高等级公路修建模式。沙庆林把一生奉献给我国公路,他曾说:“我觉得为国奉献永远是我的天职,路永远走下去,让它在我的脚下不断地伸延,伸延。”

蒋亦元

2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工程学家蒋亦元,因病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2岁。
蒋亦元自小受“科学报国”的感召,立志献身农业,将毕生心血挥洒东北黑土地。他曾说:“一个人若能够把自己的一生看做一个整体,就能够激发出自身潜在的勇气和能力,就能够在人生的岔路口作出正确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宁津生

3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地测量学家宁津生在武汉逝世。 
宁津生长期从事大地测量领域的研究,在大地水准面、地球重力场模型、国家天文重力水准网等方面成果显著,被誉为“大地之星”。正如2016年第二届“感动测绘人物”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所评价:“地球重力场,天地大舞台。满腹经纶,国之栋梁。一生相许,矢志不渝。

李道增

3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学专家李道增,因病在北京去世。
李道增专精于剧场设计,通晓中外剧场的历史发展,北京天桥剧场、中国儿童剧场、新清华学堂等均为其代表作。他坚持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新制宜主义的建筑观”。他曾表示:“文化是建筑的灵魂,是最根本的。 

周俊

3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周俊,因病在昆明逝世。
他曾担任昆明植物所副所长、所长多年,并筹建了该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该研究室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植物化学研究中心之一。他一生醉心研究,曾自谓:“黑龙潭畔情长久,岁月催人老,情多久,天知道。

卢世璧

3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骨科专家卢世璧,因病在北京去世。
他先后参与了1966年邢台地震、1975年营口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等四次大地震的救援工作。他曾说:“医者仁心的‘仁’,其实还是两个人——医生和病人。医患之间共同承担着风险,应该相互信任。

郁铭芳

4月1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学纤维专家郁铭芳,因病在上海逝世。
20世纪50年代,郁铭芳参加筹建我国首家自行建设的合成纤维实验工厂,纺出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根合成纤维,成为我国化纤领域的奠基人和学科带头人之一。他曾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在过去的50多年里,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

张乾二

5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张乾二逝世,享年93岁。
张乾二曾说:“科学家必须热爱他的工作。如果一个科学家不为探求真理,只为求名求利,在科学方面就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真正的大科学家首先必须是一个纯粹的人,纯粹为科研兴趣,或纯粹为国家需要。

万卫星

5月2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物理学家万卫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
作为我国行星物理学奠基人之一,万卫星院士担任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首席科学家,对中国行星科学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陈肇元

6月2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结构工程和防护工程专家陈肇元,因病在北京逝世。
陈肇元先后从事竹结构、地下工程、防护结构、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工程结构耐久性等多个领域的研究,为我国工程建设和国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曾说:“从事工程技术而非单纯从事理论探索的人,还是更要紧跟所处时代的需求。 

肖碧莲

6月3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殖内分泌专家肖碧莲,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肖碧莲长期从事妇产科、生殖内分泌等的研究工作,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开展研制口服避孕药的低剂量和合理配伍研究做出重要贡献。肖碧莲一生致力于维护女性生殖健康,“为广大女性提供完备的避孕手段,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许其凤

7月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卫星导航定位专家许其凤,因病医治无效,在京逝世,享年84岁。 


多年前,由于GPS系统提供的定位和授时服务水平较高,很多人建议我国参考GPS的卫星星座方案进行布设,但许其凤坚持反对,力主“另起炉灶”,为推动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做出了珍贵贡献。

童秉纲

7月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童秉纲,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童秉纲是著名的流体力学家与力学教育家。他率先开拓了导弹动导数的计算方法,并发展了气动热力学理论和新方法,在航天工程中取得显著成绩。他一直秉承着与时俱进的科研理念,“做科研不能一成不变,要不断发现新方向。 

曾毅

7月1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曾毅,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曾毅同志长期从事病毒学研究,他是中国最早从事艾滋病研究的科学家之一,在我国首次分离出HIV毒株,率先研制出中国HIV的快速检测方法。 

李吉均

7月21日,地理与地貌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李吉均,因病逝世,享年87岁。 
李吉均,主要从事现代冰川与第四纪冰川、黄土沉积与地貌演化等研究。他把自己最好的年华,全都献给了祖国西部,被人尊称为“大先生”。他曾在自己80岁的生日时,对着学生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郑守仁

7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设计总工程师郑守仁,因病在武汉逝世。


自1993年受命主持三峡工程的工程设计以来,郑守仁在这里一待就是20多年。他成功解决多个重大难题,为国家节省了巨额投资,提前了工程工期,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说:“作为一名水利人,能参与三峡工程是最大的幸福。只要三峡工程需要我一天,我就在这里坚守一天。
致敬,缅怀
当之无愧的国之脊梁!


“燃灯校长”用生命撑起山里的免费女高

杨蓉蓉,你太飒了!

B站高龄博主走红,讲抗战逃难等往事圈粉

古代巴国都城呼之欲出?探访“宕渠城”遗址

关于美舰穿航台湾海峡,东部战区正告有关方面!

习近平赴安徽考察调研

看不懂的高考满分作文:文风不提倡,个性应鼓励

这家药企如何提升员工幸福指数?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张慧 | 校对:赵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