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流调隐去“非必要细节”更科学 | 每日快评

刘晶瑶 新华每日电讯 2021-01-29
绝大多数确诊者,都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感染病毒的,他们也是疫情中的受害者,他们的隐私权同样应该被保护。而且单从防疫需要来说,去除“非必要细节”也能满足防疫需求。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ID:xhmrdxwx)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刘晶瑶

公布确诊患者流调信息,是疫情通报的常规操作。在以前那种事无巨细的通报模式下,一旦确诊就几乎会成为透明人:全国人民都知道了病例A一晚上去了几家酒吧,病例B正在准备在职考研,病例C曾请假去别的单位面试,病例D下班后兼职送快递……有些网友还基于不同城市确诊者的不同生活轨迹,编排了不少段子。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北京两地的疫情通报模式,受到了网友一致赞誉。与其他城市不同,这两地通报的最新流调报告,隐去了确诊者的年龄和性别,只明确通报确诊病例涉及的区域和场所,不再具体讲这个人是送孩子上辅导班还是跟朋友聚餐……


流调隐去“非必要细节”,能更好地保护确诊者的隐私。绝大多数确诊者,都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感染病毒的,他们也是疫情中的受害者,他们的隐私权同样应该被保护。但在以前,太多“非必要细节”让确诊者轮廓过于清晰,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确诊者姓名、照片、电话、住址等信息泄露的事件,让当事人不堪其扰。

疫情溯源的初衷,是要查清确诊者的活动轨迹,定位密切接触者,理清潜在的病毒传播链。但必须强调的是,溯源要锁定的是病毒,它不应该让确诊者成为被人指指点点的谈资。如果对流调中的“非必要信息”不加处理,会在客观上让确诊者背负巨大的思想压力,有些人甚至可能因此瞒报活动轨迹,给抗疫工作留下隐患。


单从防疫需要来说,去除“非必要细节”也能满足防疫需求。在大数据时代,要排查密切接触者并非难事,有许多种办法。很多地方的疫情通报都会明确提到,“已对确诊者的××名密切接触者采取医学观察措施”,既然已查清楚哪些密切接触者到过某个场所,如实相告即可,为何非要通报确诊者去该场所的目的?

“只提地点不提人,弱化病例的压力,尊重人的隐私,这是文明社会该有的基本素养。”“我们的敌人是病毒,而不是感染病毒的人。在被确诊之前,她不过是这个人口超2100万城市中一个普通的年轻人。她的私人生活应当是全权由她做主,不应成为可被他人随意浏览、点评的信息。”从舆论反馈来看,大家早就希望流调信息通报更科学、更人性化。

常态化疫情防控这道考题,考验社会治理能力。科学、精准地公布流调信息,不断优化疫情通报内容,既能体现对人的尊重,又能再度明确抗疫工作的严肃性,更见政府公共管理的绣花功夫。目前,还有不少地方的流调信息通报还不够科学,希望他们都能参考上海和北京的做法,在保护隐私和疫情防控之间找到平衡点。

抗疫系列评论
系列之20 | 防疫物资配送承诺不能落而不实
系列之19 | 杜绝拒诊是精准防控应有之义
系列之18 | 稳物价也是为抗疫做贡献
系列之17 | 高校“甩锅式”防疫让部分学生两难
系列之16 | 复印店卖假核酸报告,“小聪明”耍不得
系列之15 | 老人闯卡被绑树上,算哪门子“硬核防控”
系列之14 | 返乡须持核酸阴性证明?须尽快出细则
系列之13 | 就地过年暖政“抢人”,全国都得服义乌
系列之12 | 部分地区核酸检测“人山人海”让人不安
系列之11 | 再致1人确诊!“小饭桌”隐患应正视

监制:易艳刚 | 责编:赵岑 | 校对:莫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