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新东大”,必有“新西大”!解密老文科楼的前世今生!

融媒体中心 浙江师范大学 2022-05-17
红瓦青墙,在青葱中耸立
六十余载,于岁月中沉淀
1956年——未来
时光飞逝,回忆永存我们与新东大的故事继续……

在浙江师范大学校园内的西侧,有一幢充满年代感的主体为三层的教学楼,在高耸翠拔的树木围绕中,青灰色的外墙和红漆窗框交相辉映,看上去质朴又浪漫。


这幢楼就是师大人口中常常提起的“老五幢”,也叫做老文科楼,是浙师大南迁前修建的第一幢教学楼,始建于1958年。

文科教学楼全景


1958年建造的文科教学楼(左)和行政楼(右)


现在的文科教学楼


“新东大”与“新西大”


1965年,浙师大从杭州搬迁到金华,当时学校的建筑只有一幢行政楼、一幢教学楼,以及四幢学生宿舍,一个食堂兼大礼堂。那一幢教学楼就是“老五幢”。当时,国内许多建筑仿造苏联风格,“老五幢”就是典型的苏式建筑。


学校始迁金华时,仅存的中文、数学、物理三个系,均在这幢教学大楼内上课,对于刚刚南迁来到金华的浙师学子来说,这里无疑就是他们心中的“第一楼”。后来系科增加了,校舍建设也扩建了,这幢楼专门安排人文系科:一楼是中文系、二楼是法政系、三楼是历史系,文科楼也因此得名。



1978年,在“老五幢”的东西两侧对称修建了两个阶梯教室,一个叫“新东大”、一个叫“新西大”。这是当时学校最大的教室,每个教室都能容纳300余人。新东大略大于新西大,他们是姊妹教室。


“新东大”“新西大”各有分工,“新西大”负责文艺类的活动和党课,“新东大”负责学术类的活动,“老五幢”也因此成为浙师学子们的文艺与学术的精神乐园。在“老五幢”的大楼前,关于演讲赛、征文大赛和学术讲座的广告招牌林立,展现着师大学子严谨浓厚的学风和师大人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



1980年,陆春祥走进校园,在这里度过了最难忘的青春岁月,后来他获得了中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鲁迅文学奖。2014年当他再次回到母校,回忆起曾经的校园时光“老师们都非常敬业,都带有一种长期被压抑后的激情喷发,都想把自己的毕生所得传授给我们。整个新东大,似乎都沉浸在浓浓的学与教、说与辩的氛围里。”


高高的讲台、可活动的黑板、阶梯排列的座位,这里有过很多精彩的师生对话、激烈的课堂辩论以及温馨的同学情谊,因为这些回忆让这栋楼变得愈加迷人。


如火如荼的青春时代


1996年的老五幢


改革开放过后,学术文化交流日益增多,80、90年代“老五幢”也迎来了它的青春时代。



中科院学部委员谷超豪、胡和生夫妇,学者廖沫沙、戴逸、乐黛云、谢冕、张炯、钱理群、曹文轩、吴中杰、骆寒超等,作家冯骥才、柯岩、陈伯吹、陈忠实、刘醒龙,评论家雷达等,生物学家江希明教授,美国内弗拉斯加州大学理查德·佛林博士、加拿大努莫夫教授等来校讲学。一大批名家大咖的到访浸润了浙师人的心灵。其中理查德·佛林教授更是浙师大建校以来邀请的首位外国学者。


80年代交通不便,每一位学者的到来都极为不易,好学的师大人就在新东大实现和大师相遇的心愿。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来时,全校轰动,新东大挤满了人,还有贴着玻璃窗在走廊上听的,讲座结束时更有不少人请先生签名。当时的蒋风校长,还请来日本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鸟越信先生,这位先生后来也成为了师大儿童文化研究院的荣誉教授。


1984年,美国加州内弗拉斯加州大学理查德·佛林教授博士来校讲学

加拿大努莫夫教授在新西大开展讲座


1995年的春天,全校性的人文社科讲座——“世界文化名著论坛”在新东大举办,梅新林、王嘉良、方卫平、杜卫、裘樟清、周少雄等老师都曾在这里开讲。在当时师生的回忆里“讲座前一个半小时,三百席位的新东大都已坐满。学生们求知若渴,生怕漏掉其中的任何一个讲座。”
1999年10月,梁晓声应邀来浙师大讲座,讲座的地点原定于新东大,开讲前一天浙师学子们已经开始占位置,占不到位置的还自带了小凳子。开讲当天,五幢的外围围了几百人,新东大的教室也早已坐满,连讲台都踏不上去,讲座不得不临时更换到学校的大礼堂。听到地点更换的消息,同学们鱼贯而出,带起一阵尘土飞扬。
从新东大到大礼堂不过百余米,当梁晓声迈进大礼堂,礼堂内上千的位置已经坐得满满当当。刚开始讲座,不巧又突然停电,台下同学有些“骚动”,梁晓声换上扩音器,转变话题,谈起自己此行因为一个小疏忽而忙乱一阵,他告诉大家,生活中不期之事常有,不必抱怨不必惊慌。因为他的平易之态,现场很快恢复安静。那一天的讲座原定时长是2个小时,最后却生生讲了近4个小时,在互动交流环节收到了同学们递上来的一百多张纸条。

梁晓声为浙师学子留下祝愿:让大学生活留给记忆更多美好

除了各类讲座之外,“老五幢”还承办过许多的大型学术研讨会,那时的“老五幢”就是浙师大的学术地标。


浙江历史学会1982年年会

中文系第十届科学讨论会


不断“升级”的文化标地


1999年12月,中文系与历史系合并,人文学院在“老五幢”正式成立。



2000年,浙师大建设了当时最现代的一幢楼——16幢精业楼,根据校园总体规划,为合理布局校园主干道, “老五幢”的“新西大”不得不拆除,只留下“新东大”一间教室,从此“新东大”便不再只是“新东大”,它还是“新西大”的生命延续,“新西大”也因此成为了老浙师人心中永远的回忆。



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屋顶雨水渗透,桁条存在腐烂的风险,出于安全的考虑,2003年学校改造了“老五幢”的屋面,在屋顶的桁条上铺上油毛毡,再在油毛毡上铺上瓦片。改造之后的“老五幢”实现了防水防潮,学生们的安全也得到了保障。


2016年,为了升级“老五幢”的使用功能,所有木窗都改成了铝合金材质,外墙的砖块也重新勾缝。2017年,更是从崇师广场搬来了青石板和栏杆,崇师文化在“老五幢”有了新的传承。



就是在这样不断地修缮更换之中,“老五幢”的生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每一次的修缮都在最大程度地保护建筑本身。除了对建筑本身的修缮之外,教室内的格局、设备也根据实际需求多次变化。

浙师校友在新东大认捐的桌椅


无论“老五幢”的教室如何变化,“新东大”还保留着原来那套有时代烙印的深褐色木椅和木桌。每个位置上都堆满了考研相关的书,教室最后面还保留了一个小小的电影放映窗。大扇大扇的窗户,给教室提供了极好的采光,在这里学习好像梦回了1980年代。
以前的教室


现在的教室


风华依旧的学术摇篮


2011年开始,“老五幢”划归浙师大研究生院使用,主楼部分是研究生教学楼,每日进出研究生数量多达7000余人,最东侧一间的阶梯教室“新东大”,现在用于学生的考研自习。在5幢有5间学术研讨室,场地内设有大屏一体机,可直接触屏,也可以无线投屏,交互使用非常便捷。租借研讨室也只要在网上预约即可,整个使用过程非常的智能。



“学术研讨室的利用率真的很高,特别是周末,基本都被借满。”负责多媒体设备管理室的程晓薇介绍到,“大家都特别积极,在研讨室里一呆就是一整天。” 灰砖斑驳,木头吱嘎,五幢古老,深潜于偌大校园,但就是这小小一方天地,满室皆是希冀与热望。
一楼的红木沙发上总有三两人聚在一起精勤探讨。硕士生雷雨和邱玲最早听说这个楼,是从导师李伟的口中。据李伟介绍,当年他就是在这栋楼里求学,横亘数十载,在“老五幢”再次完成师大人文精神的传承。



“在新东大复习会比较安静,基本没有人会来打扰,我能够让自己静得下心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胡燕阳说到,“在这里我可以坐上一整天,潜心准备自己的学习,这种感觉真的很不错。”她戴着听力耳机,坐在窗台边刷英语习题。阳光从木窗的玻璃透出,温柔地倾泻在教室里,不骄不躁,是坚韧的味道。



新东大年老,但它并不衰败。依旧是熟悉的阶梯教室,位子上坐满来此“安营扎寨”的考研学子,几乎每个人一进门就都立马投入到学业上,只听到笔尖掠过书本时的沙沙声。正是春和景明的时节,窗边微风温润拂过,吹起复习资料封面的小小一角,学生们依旧低着头,不断丰沃、铸实自己。也许我们并不知道他们具体姓甚名谁,但毫无疑问,他们有一个相同的名字——新东大的浙师人。



楼宇如鉴,纵使岁月如梭,万物轮转
它依旧还在诉说
诉说它的前世今生……


“跟着总书记学党史”专题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一起分享学习心得


文字 | 姜雯静 孙齐斌

摄影 | 来楚漪 陈小备 葛茜 赵泽萱 池亨颖

编辑 | 吴翰 陈雨欣

责任编辑 | 姜雯静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