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浙师出发,他29岁成为浙大博导 | 在浙师,你也能

融媒体中心 浙江师范大学 2022-05-17


2010年

18岁的他来到浙师

误打误撞爱上心理学


2021年

29岁的他成为浙大博导

开启探秘“最强大脑”的新旅程



潘亚峰简历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2010 – 2014

浙江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

(理学学士)


2014 – 2019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

(硕博连读)


2017 – 2019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心理科学与教育

(双博士)


2019– 2021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博士后


现为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一路走来

他的人生仿佛按下了“快进键”


让我们一起走近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2014届毕业生潘亚峰“开挂”人生


“最强大脑”的“探秘者”



教育神经科学试图在脑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实践之间建立桥梁,反过来,教育实践和教育设计的选择又为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理论提供了信息。这个新的研究领域和跨科学研究的复杂性,让我深深着迷。


“人的大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潜能?为何选手们记东西如此高效?”2014年《最强大脑第一季》播出时,还是大四学生的潘亚峰成为了该节目的超级粉丝。他曾饶有兴趣地研究每个选手的记忆策略,仔细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孜孜探索大脑的奥秘与记忆原理。当时潘亚峰还爱捣鼓各种计算机编程,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他设计出了一款测试记忆的软件作为本科毕业作品。


2014年钱江晚报对潘亚峰设计测试记忆软件的报道


研究生阶段,潘亚峰参与招募了一批中国的记忆大师,深入进行记忆方面的研究。通过实验,他发现记忆大师的记忆能力并非天生,而是经过掌握特殊的记忆方法、而后定向训练积累形成。


潘亚峰参加双博士毕业答辩


真的有所谓的“记忆术”吗?潘亚峰分享了两种记忆大师常用的记忆策略。一是图像法,即将记忆材料转化为图像、将不同的图像串成小故事进行记忆。二是位置法,即在脑海中构想出一个大房间,将所需记忆的内容转化成象征性图像,然后放到房间中的某一确定位置。如记忆一串数字时,可以将“00”与闹钟联系起来,放在大厅的窗边;将“11”与筷子联系起来,放在大厅的桌子上,由此类推……“遇到记忆量较大的情况下采用位置法进行记忆,会比传统的默读背记更加有效。”潘亚峰建议。


位置法图示


2016年,我国“脑科学计划”作为重大科技项目被列入“十三五”规划,其中政策对儿童青少年脑智教育的重视,使得教育脑科学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在此背景下,开启博士研究生生涯的潘亚峰选择聚焦于教育,以教育神经科学为主要研究领域,探索脑科学与教育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碰撞与联系。据潘亚峰介绍,在研究师生间的互动方面,传统的教育心理学依赖主观的观察与经验,而教育神经科学采用更加科学的方法与客观的指标检测教与学期间的大脑活动,为理解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新的契机、方法革新和理论启示。


“在互动过程中,师生的大脑会发生同步现象。”通过对师生互动期间神经活动的研究与追踪,潘亚峰发现“师生间脑同步”现象可以预测学生学习后的学习结果,且该现象受到老师的言语策略、学生的睡眠问题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学生睡眠缺失,学习能力自然受到损害,但当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后,其学习能力能够恢复至和正常睡眠相当的水平。”


潘亚峰所参与的研究项目成果图示


在教育神经科学这门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潘亚峰贡献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这包括:他与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Andreas Olsson教授首次在国际上提出了社会学习的人际神经科学理论模型;首次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实现师生间非言语同步信息的自动化分析;并与伦敦大学学院Giacomo Novembre博士合作开发了“多脑经颅交流电刺激”系统,研究脑间同步在人际学习中的因果作用等。


深耕心理学的科研“后浪”


反思自己从事的心理学研究,无不是在用各种方法探索人类心理的“黑箱子”。思考问题,我们总是在心里反复建构“现象、解释、假设、证据、检验蕴涵”。当然,得不到终极答案并不代表问题本身没有价值,这种思辨的过程本身予人启迪。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等发表多篇论文;担任国际知名SCI期刊BMC Neuroscience副主编、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客座编辑、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Emotion Lab附属研究员;担任Cerebral Cortex、NeuroImage、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等期刊审稿人……如此丰富的科研履历背后,是潘亚峰始终不渝的科研精神与不断攀登的学术追求。


浙江大学教师个人主页对潘亚峰的介绍


“对于我来说,写论文挑战与快乐兼具。”一方面,做研究需要耐得住寂寞,这是写论文对研究者心境的考验。另一方面,就像许多人喜欢集邮、收藏明信片,潘亚峰能从整理文献中获得写论文的“初级快乐”,“进阶”的快乐则包括用英文准确地表达信息、从不知道如何下笔到流畅地写出来、受到导师或者同行认可等。“快乐感、成就感、获得感其实可以在写论文的过程中一点点地去寻找。”


在心理学学习这条路上,潘亚峰已经奔跑了11年。于浙师大念本科期间,他认真学习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培养起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硕博连读阶段,潘亚峰向更具体的研究方向深耕,训练逻辑推演思维与专业技能;两年的博士后工作则是他对所学技能的“练兵”。2021年11月,潘亚峰以“百人计划研究员”的身份正式入职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继续扎根在心理学科研领域的沃土。


潘亚峰与比利时外导的合照


事实上,潘亚峰与心理学的结缘可以说是“误打误撞”。他曾因高考一分之差与心仪的浙师大中文系擦肩而过,被调剂至心理学系,然而这并没有让他陷入沮丧,“大一接触了解心理学之后,我很快就喜欢上了这门学科”。


回忆起初识心理学时的难忘经历,潘亚峰将一次心理咨询个案娓娓道来。他曾遇到过一个情绪特别容易波动、甚至会经常性晕倒的来访者,结合心理学知识,潘亚峰知道这是一种消极心理暗示所引发的生理不良反应。那时候每周,他都和对方约定访谈时间进行开导。“她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带着疑问,潘亚峰开始认真学习心理咨询的许多技术,从最初的共情、具化到之后的森田疗法、焦点解决技术等专业性知识。


潘亚峰与比利时同事的合照


因为心理学,潘亚峰不仅会有意识地观察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还学会了自我管理、自我调适。研二期间,他投入两年精力的“记忆大师”研究在论文投稿过程中接连被拒,这给他内心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疏解科研压力,潘亚峰通过观看电影的方式转移注意力,《美丽心灵》《心灵捕手》等经典影视作品成了他心灵的慰藉。




“不算聪明”的“六边形战士”



学业和新闻是一场不停追逐的旅行,而得到一个荣誉之后,我又会有一个新的目标;就像生活中的旅行,在途中看到了一段美景,拿起相机记录下画面,然后选择继续前行。


大一加入校、院学生会宣传部,大二时加入校新闻中心,大三担任院宣传部部长——三年的新闻宣传工作是潘亚峰中文梦想的延续,更打开了他人生的另一种境界


三年间,潘亚峰采访了上百个不同身份的人物,走进数十个不同活动的现场,写下了近百篇消息、通讯、专题、评论,并在《中国教育报》《钱江晚报》《都市快报》《金华日报》等社会媒体上发表《龚昌德院士二三事》《微班会关爱心理健康》等17篇外宣稿,其文章被新浪网、腾讯网等大型门户网站转载。


潘亚峰担任文字记者的资信证书


2012年浙师大校园招聘会期间,潘亚峰敏锐关注到国家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并以此为选题,完成了题为《浙师大校园招聘会——大学生小微企业就业也有大前途》的新闻报道,该文章还发表于权威教育新闻媒体《中国教育报》。作为校园记者,他还曾凌晨三点多起床,与在食堂工作的叔叔阿姨一同到菜市场采购食材,体验他们的工作。


在做好新闻工作的同时,潘亚峰不曾停止学习与科研的步伐。连续三年综测排名专业第一,获一等奖学金、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霸”是同学们给潘亚峰贴上的标签。对于让大多数同学头疼的高数,潘亚峰有一套自己的攻克方法:及时解决疑惑+适当刷题;备考思想政治课时,他则通过记忆关键词的技巧提升背记效率。


2011年潘亚峰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合照


为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化为实践,潘亚峰参加了校“挑战杯”竞赛,与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伙伴一起合作。备赛过程中,他和队友在校外租房间,通宵讨论、撰写、修改参赛文本,“等天亮时文本基本完成了,每个人就找一个床角,睡得踏实又舒服。”在整个团队群策群力、协作配合下,他们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出色的能力,潘亚峰还获得了浙江省“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二等奖。


本科导师李锋盈是潘亚峰科研道路上的第一位正式“引路人”。在李锋盈老师的细心指导和耐心支持下,当时对写论文、做研究一窍不通的潘亚峰尝试一点一点地把想法落地,将疑问化解。由于课题需要融合计算机编程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李锋盈老师带领课题组里的研究生一起帮助他解决“编程难”的问题。


尽管已获得诸多傲人成绩,潘亚峰仍笑称“自己不算聪明,但总有些小点子”“不算勤奋,但总会经常提醒自己该干活了”。以一句简短的“work smarter”作为激励,潘亚峰在时光流转中沉淀,点亮科研之光。




耐得住寂寞,品得了清苦

方能雕刻科研的不朽传奇

明乎此,力行之

他上下求索创新

不断翻越,不断超越

原来青山之外,依旧是青山

 


“总书记金句”专题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金句共鸣



文字 | 黄悦琳 余茜

图片 | 来源于本人

制图 | 王艺洋

今日编辑 | 余茜

责任编辑 | 姜雯静


往期回顾




为优秀学长 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