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从未忘记你!

今天(8月16日)焦裕禄诞辰101周年“为民服务”四个字写尽了焦裕禄的一生
他是“县委书记的榜样”“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他曾说“蹲下去才能看到蚂蚁”带领兰考县的乡亲们一起种下二十多万亩泡桐树
他曾立下“拼上老命大干一场”的誓言直到临终也要求将自己埋在沙丘上 “活着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今天,让我们共同缅怀
焦裕禄


苦大仇深,渴望翻身

1922年8月

焦裕禄出生在山东淄博

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青少年时代受尽了苦难的煎熬

1932年,家乡遭遇灾荒

家境十分贫困

11岁的焦裕禄被迫退学

跟随穷乡亲推着独轮小车,运煤卖煤


焦裕禄十几岁时

日本鬼子侵占了山东博山

为了一家人的生活

他被迫到黑山煤窑当小工

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的重活


1945年秋天

为了参与家乡的解放

焦裕禄主动加入了村民兵组织

后来当上了队长

他积极参与村里的反霸反伪顽斗争

白天参加生产、斗争会

晚上巡逻放哨、视察敌情


1946年1月

24岁的焦裕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鲜为人知的军事生涯

很少有人知道

焦裕禄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1947年7月

为了帮助新解放区人民翻身求解放

焦裕禄被调到渤海地区南下工作队

集训后分配到淮河大队一中队任班长


1948年2月13日

南下工作队到达河南境内

焦裕禄同志被分配到尉氏县彭店区

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


1948年冬

淮海战役打响了

焦裕禄根据上级指示

组织了千人担架队

支援淮海战役

在革命的疾风暴雨中

焦裕禄从一个饱受苦难的贫苦农民

成长为青年干部



青年时期的焦裕禄

在血与火的锤炼中

焦裕禄收获的不仅是成长

还有爱情

1950年11月

焦裕禄与徐俊雅结为连理

昔日一起剿匪反霸、生死与共的战友

成为了一对同理想共命运的人生伴侣



支援工业建设

1953年

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了

在这历史转折的重要时刻

焦裕禄响应党的号召

从农业战线来到了洛阳矿山机器厂


焦裕禄同志在洛矿原办公楼前留影

从1953年6月参加洛矿筹建

到1962年6月调往尉氏、兰考

焦裕禄在洛矿整整工作、生活了9年


为了搞好工业

焦裕禄通过勤奋学习和刻苦专研

用最短的时间

把自己变成了企业的行家里手

他说:

“搞工业是艰苦的

担子是沉重的

但我们是共产党人

这个担子一定能挑得起来

只要钻进去,外行也能变内行”


焦裕禄(左4)与苏联专家雅辛斯基检查机床设备
在东北哈工大焦裕禄自我加压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剩余的时间都花费在复习功课上常常学习到深夜在速成班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被评为优秀学员
在大连起重机器厂实习时焦裕禄每天从早到晚待在车间一线看看这,问问那晚上十有八九不回家经常一个人深夜蹲在图纸室里翻阅图纸从图纸、零件到加工方法遇到不懂的就去问比较全面地掌握了指挥工业生产所需的技术管理知识在工业的大熔炉中从一个“拉牛尾巴的”锻炼成一名真正的行家里手大家都称他是“最棒的车间主任”
学有所成的焦裕禄于1956年12月满怀信心地回到了洛矿担任一金工车间主任
1953年焦裕禄在洛阳矿山机器厂参加工业建设,这是他在监测卷扬机的运转情况

1958年

洛矿第一台2.5米提升机

决定在一金工车间试生产

焦裕禄用解剖麻雀的方法

和技术人员、老工人

把整台机器上千个零件

从图纸资料、工艺规程

到工具准备、材料准备、外协作件准备

一件一件地进行熟悉

连一个小螺丝钉都不放过


在洛矿的日子

焦裕禄白天奔波在工地

最艰苦的地方

抢着干脏活儿、重活儿

晚上带头睡在露天野地

把有限的工棚让给了工友

为了攻克技术难关

他连续工作50多天没有回家

饿了就是一个馒头一碗水

累了就在车间的长板凳上躺一会儿


为完成直径2.5米双筒提升机的试制任务,焦裕禄连续50多天吃住在车间,晚上困了就睡在这个长条凳上

睡长板凳不能翻身

这样他可以保持一定的警觉

他怕自己真正睡着了

听不见机器异样的响声

只要机器声响不对劲

他就马上起来


他不迷信苏联专家

自主解决技术难题

经过50多天的攻关

最终研制出我国第一台

直径2.5米双筒提升机

结束了国家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在新中国工业战线上

奋斗和奉献了九年之后

焦裕禄逐渐从青年干部

成长为优秀的管理者


1962年年末,他的工作

再一次发生了变动

而这一次的变动

竟是他42载劳碌人生的终结

更是共和国历史上

感动和激励了几代人的475天……


在兰考的475个日夜

1962年

兰考突遭内涝

淹死了30多万亩庄稼

盐碱地碱死了10万亩青苗

全县的粮食产量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全县36万人中

灾民就有19.3万人

兰考

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县城

却是个多灾多难的地方

历史上记载

兰考县址曾六次迁徙

每一次都是因为洪水泛滥淹没县城

黄河多次改道和泛滥

使11条黄河故道形成了故堤

故堤环绕沙丘又形成上百个风口

给这个县城留下了大片沙荒地、盐碱滩


风沙、内涝和盐碱

成了兰考历史上亘古不变的“三害”


为了找一个合适的带头人

带领群众渡过难关

河南省委、开封地委动员焦裕禄

去河南省兰考县当县委书记


时任中共兰考县委新闻干事 刘俊生:“当时的兰考情况是个什么样子呢?灾荒压头、人口外流、干部发愁!”


时任开封地委书记的张申

明确告诉焦裕禄

兰考是全地区

最艰苦、最穷、最困难的一个县

患有慢性肝炎的焦裕禄

并没有讲述自己患病的事实

他明确表示

他去

接受组织的分配 


1962年12月6日

焦裕禄到兰考报到

任兰考县委第二书记

此时的焦裕禄40岁



带着改变兰考面貌的雄心壮志到兰考的第二天焦裕禄便带着县委办公室的干部下乡考察
他拜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全面了解灾情和原因寻求救灾办法
在刚刚到达兰考的头半个月焦裕禄就走访了十多个村子他认真地向老乡讨教并总结出了治理风沙的两个办法“贴膏药”“扎针”


所谓“贴膏药”

就是把淤泥翻上来压住沙丘




所谓“扎针”

就是大规模栽种泡桐

这种树能在沙地里生长

长得又快

五六年就能长成大树

即能挡风又能压沙

并且泡桐年年生根发新苗

可以陆续移栽

不用多投资

成林之后

旱天能散发水分

涝天又能吸收水分

可以林粮间作 以林保粮

  

无论多忙

焦裕禄总是坚持和群众一起干活

一起翻地、封沙丘、种泡桐……


为了彻底根除“三害”

焦裕禄从全县抽调了干部、技术员

和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农120多人

组成了除“三害”调查队

越刮大风越往风里跑

去查风口、探流沙

越下大雨越往雨里钻

去追洪水、看流向



半年下来

他带领着这支队伍

从黄河故道开始

走出兰考 走出河南

一直追到黄沙落地 洪水入河

摸清“三害”形成的来龙去脉

彻底查清全县大小风口84个

大小沙丘1600多个

9条河流发生淤塞的62个地点


他亲自组织有关人员起草了

《关于治沙、治碱、

治水三五年的初步设想》

这个方案对治理兰考的风沙、盐碱、内涝

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方案



1964年开春

兰考人民和“三害”斗争得

如火如荼的时候

焦裕禄的肝病已非常严重

开会、作报告时

他经常用右膝顶住肝部

用左手按住疼痛处

有时候用一个硬的东西

一头顶住椅子

一头顶住肝部

时间长了

他坐的藤椅
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


焦裕禄患慢性肝病以后,仍然忘我地坚持工作。他以惊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争,在他的卧室里、藤椅边、床上,放着墨盒盖、玻璃杯等一类小东西,每当肝痛得厉害的时候,他就拿这些硬东西顶着疼的地方,顽强地坚持工作和学习。


这是在河南省兰考县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内拍摄的焦裕禄曾用过的藤椅(2014年5月5日摄)。

组织上劝他治疗

他总是因为忙一再推脱

不停地东奔西走 不停地探寻思考

他知道

一旦停下来

自己也许就永远也爬不起来了


直到1964年3月

焦裕禄的肝病

已经严重到拿不起手中的笔

才同意到外地治疗


当医生为焦裕禄检查完身体

都忍不住泪如雨下

眼前的这位衣着破旧

身形干瘦、面容枯槁的县委书记

已经是肝癌晚期

生命最多只剩下两个月……


究竟是怎样的意志力

能让一个人独自对抗病魔这么久

究竟是怎样的信念

能让一个人在如此的剧痛之下

完成这么多的工作?



上面这两张照片相隔不过十来年

照片里的人
却老了不止三十岁……


到了五月初

几乎已经是奄奄一息的焦裕禄

已经预感到命运

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他从怀里掏出一张自己的照片

颤颤地交给来看望他的副书记:


"我不行了

你们要领导兰考人民

坚决地斗争下去

我们是灾区,我死了不要多花钱

我只有一个要求

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

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1964年5月14日9时45分

在兰考大干了475天的焦裕禄

带着他始终放心不下

还没有完成的事业

离开了这个世界

走的时候,只有42岁……



焦裕禄走时

妻子徐俊雅才33岁

一个人带着6个孩子

最小的才刚刚4岁!



丈夫活着的时候

没有拍过一张全家福

丈夫走了

要强的徐俊雅带着她的6个孩子

留下了这张没有一个笑容的合影……


1966年2月7日清晨

长篇人物通讯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通过广播传到了千家万户

焦裕禄的事迹被全国知晓



1966年2月26日

焦裕禄的灵柩从郑州回到了兰考

那一天

十里八村赶来的成千上万乡亲

黑压压地聚在县城北郊的一处沙丘下

大家胸戴白花

眼含热泪

寒风中“迎接”他们的“县委书记”


人们遵从焦裕禄的遗愿

将他的遗体安葬在兰考

他曾经工作过的沙丘上



“焦裕禄精神一直是一盏明灯”

在焦裕禄的枕下

放着《毛泽东选集》和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两本书

在一个笔记本上

焦裕禄写下这样一段话:

“我想,作为一个革命战士

就要像松柏一样

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

还是在冰天雪地的严冬

永不凋谢,永不变色”


受“焦裕禄精神”的洗礼

一代代共产党人在兰考接力奋斗

不仅完成了焦裕禄治理沙丘的遗愿

更让兰考成为
河南省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


如今的河南兰考县张庄村村貌


2020年9月23日在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拍摄的泡桐树(无人机照片)。

如今的兰考

高楼林立、泡桐葱郁

兰考人利用泡桐木材生产的古琴、古筝等

20多种民族传统乐器远销海内外
年产值达到25亿元
成为当地标志性产业之一
风吹来
兰考不仅有“沙沙”的树叶声
还有美妙悦耳的琴声


在河南兰考县焦裕禄干部学院门口,游客从“焦桐”下走过。

焦裕禄1963年亲手栽下的一棵幼桐

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

春风拂过,桐花满城飘香

这棵“焦桐”笔直深情地

守望着兰考的一方水土

守望着令他牵挂的人民


50多年过去

兰考的变化翻天覆地

但是,焦裕禄书记和那块土地上

所发生的一切
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心中


2022年8月15日,在河南省兰考县焦裕禄干部学院门口,人们在“焦桐”下参观。

2017年5月3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

对同学们说

“焦裕禄精神一直是一盏明灯”

“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

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焦裕禄的事迹和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永远不会过时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斯人已逝,“焦桐”长青

那道穿越时空的精神之光

燃烧过昨天

正点亮今天

也必将照耀明天




















编辑丨温迪 排版丨魏旭  校对丨文杨

主编丨井梦远 审核丨张筱倜

来源 | CCTV国家记忆、共青团中央等

全国生态日︱深耕细作城市品质“净”字文章 高质量生态发展绘就东城美丽画卷

才下考场又上“战场”!他们在防汛救灾一线收到录取喜讯……

“蓝”光照亮中轴 志愿可“圈”可“点”——东城区“志愿中轴”主题志愿服务正式启动

“团”结一心 青力相助 | 东城团区委、区青联赴怀柔区开展结对协作工作

你有在看文章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