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3年第二期文章摘要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有益资讯
农业可持续发展
流通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机理与效应
杨水根,王 吉
摘 要:基于200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流通数字化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各省(市)的流通数字化和乡村产业振兴水平,实证检验流通数字化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流通数字化能显著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水平的提升,该结论经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仍成立;根据异质性分析,就流通数字化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程度而言,中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非试点地区大于试点地区,长江经济带地区大于非长江经济带地区;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流通数字化会从技术应用、创业环境、国内市场、外资质量和开放布局等5个方面产生正的经济效应,即通过促进技术成果化、提高农村创业活跃度、提升市场化水平、助力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等能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水平的提升,其中技术成果化的传导效应占主导地位。
原深度贫困地区的自适应创新发展路径
戴祥玉,詹国辉
摘 要:探索可持续的创新路径是建立健全原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机制的必然要求。嵌入地方性知识生产的自适应创新,在巩固原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回应共同富裕创新诉求并提升宜居宜业水平方面具有显著实践优势。结合原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创新实践发现,基于先赋性资源培育差异化发展优势、依托制度性设计构建在地化益贫机制、增强主体性自觉并打造复合化治理体系是其自适应创新的实践逻辑。长效推进原深度贫困地区农村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应兼顾创新导向、创新过程和创新主体的地方性知识再生产诉求,通过共谋发展规划、共推结构优化、共享发展成果、共创区域特色,以引导外援资源的在地化发展、构建全面乡村振兴中的同盟关系、提升驻村主体自主适应乡村环境的活力并提升本地差异化发展的竞争力。
粮食主产区政策与农户收入不平等
台德进,蔡 荣
摘要:基于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 使用再中心化影响函数(RIF)回归及分解方法分别考察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以及粮食主产区与非粮食主产区农户收入不平等差异的来源。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政策加剧了农户收入不平等,且使得粮食主产区与非粮食主产区的农户收入不平等差距扩大;尽管粮食主产区与非粮食主产区的农户收入不平等差异受健康状况、金融认知水平、人情礼收入等因素有关,但主要与系数效应有关。进一步分析发现,粮食主产区政策加剧了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不平等,但对工资性收入不平等具有削减功能;土地规模差异会强化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而社会公平、自由经济环境则会缓解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农民问题
流动与区隔:
农业转型过程中人口流动与阶层分化
韩宜铮
摘 要:农业规模化转型与农地土地加速流转带动了人口的流动与劳动力的非农转移。通过泉村的案例调查发现,农民对农业规模化转型表现出不适应,呈现出规模化经营与小农经营的张力,在这过程中农民既没有完全离乡也不愿放弃土地依附,而是被迫卷入到资本化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当中。频繁的人口流动导致农村出现明显的阶层分化,上层农民与下层农民出现了空间与心理上的区隔,这种区隔也加大了阶层之间的矛盾张力。面对农业转型过程中的困境,首先,需要构建组织化的小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民的组织化。其次,要发展服务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最后,面对传统村庄共同体的解构,需要再造新的村庄共同体,弥合农村社会的分化与失序。
“社区嵌入”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王 越,刘 余
摘要:使用嵌入性理论,从资源禀赋和社区治理两个维度出发,基于产业类型、组织结构和利益联结以及社区治理、社区文化和社区信任路径,解释合作社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形势下,依托社区资源实现产业振兴的内在逻辑,进而构建合作社“社区嵌入”的发展路径。运用上述分析框架分析贵州省麻江县蓝莓专业合作社的案例,发现当地社区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直接决定了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产业选择,据此形成的不同产业使合作社在产业结构的嵌入中也有别于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村庄治理形成的良好内部信任机制和村庄能人培育是合作社社区嵌入的重要内生动力。目前脱贫地区合作社发展尚未达到理想状态,未来更要重视合作社发展与当地资源禀赋条件和社区治理结构的嵌入性,依托禀赋定产业,培育能人促发展,同时适时开展联合发展,以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提质增效。
共同富裕目标下农村家庭贫困代际传递路径
吴 茜
摘要:利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脆弱性内容、生计资本、结构与过程转变条件对农村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联动效应及其路径选择,探索性地识别出两类农村家庭贫困代际传递路径,即政策文化制约模式和社会与资本阻碍模式。研究发现:(1)单一条件并不构成农村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必要条件,但是人力资本在是否发生贫困代际传递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脆弱性内容、生计资本、结构与过程转变条件“多重并发”,形成农村家庭贫困代际传递路径的多样化组态,即农村家庭贫困代际传递路径具有“殊途同归”的特点。建议探索构建“政、社、民”多元联动扶贫机制,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阻断农村家庭贫困代际传递,引导农村家庭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经济与管理
老龄化时代的中国服务业发展
史清华,邓苏昊
摘 要:基于2004—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验证了人口老龄化对服务业影响的作用机制和门槛特征。研究表明:老龄化显著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通过地区异质性分析发现,老龄化对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产生阻碍作用,但在东部地区产生促进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老龄化通过劳动力禀赋、消费需求对生产性服务业产生抑制作用,但通过投资需求产生促进作用;老龄化通过消费需求对生活性服务业产生抑制作用,但通过人力资本、投资需求产生促进作用。门槛回归结果显示:经济水平较高和城乡收入较低的发展阶段,老龄化阻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有所减弱;产业集聚水平较高的发展阶段,老龄化阻碍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亦有缓解。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应加大科技教育的投入,加快资本技术对劳动力在服务业领域的替代,缩小城乡、区域间收入差距,促进产业间协同发展,进而实现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
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
赵 巍,徐筱雯
摘 要:在测度农业经济韧性水平的基础上,利用2011—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增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空间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机制分析表明,产业结构优化(涉及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方面)是数字经济促进农业经济韧性提升的重要渠道;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还存在异质性,东部地区和低城镇化率省份农业经济韧性的数字经济促进效应更为显著。
灌溉供给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
田蓬鹏,朱玉春
摘 要: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微观农户的“非粮化”倾向为研究视角,基于河南等五省的调查数据,利用probit模型和CMP模型探讨了灌溉供给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影响。研究表明:灌溉供给能够显著抑制农户的耕地“非粮化”倾向,且灌溉供给越充分,抑制作用越大,但存在一定门槛制约。在纯粮食种植户中,灌溉供给能够通过提高种粮产出,进而抑制农户“非粮化”倾向。异质性效果明显,过度集中化或缺少制度辅助的产权归属和管理,不利于小农水灌溉供给能力提升。产权所属需要适度集中化、适度制度化,管护主体需要多元化,两者共同作用提高小农水的灌溉供给能力,从而抑制“非粮化”倾向;灌溉供给对混种农户“非粮化”倾向抑制作用更大,对中部和西部农户“非粮化”倾向的作用依次降低,对东部农户影响不显著。因此,可以通过推动小农水产权改革和创新管护机制,发挥多中心治理优势,提高小农水的灌溉供给能力,从而抑制农户的“非粮化”倾向。
城乡社会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实践检视
杨秀勇,何晓云
摘 要:基于TOE分析框架,构建了包括8个观测变量和30个测量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检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实践效果。通过对14个农业农村部评选的“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研究发现,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能够重塑乡村治理场域,实现乡村治理结构再造,拓展居民参与渠道,赋能乡村治理能力提升,从而助力乡村实现有效治理的目标。但同时,数字技术也会造成一定的乡村治理负担,表现为数字技术的功能“收缩”导致内容生产的行政化,数字技术的社区分化引发内容生产与需求的分离,数据指标硬化和治理内耗引致数字技术的悬浮化,治理主体间的数字鸿沟导致数字技术的挤出效应。为此,需要以“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重新审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超越对“数字技术”过度技术化和行政化的追求。
政府购买农村养老服务的文化论域
曹海平
摘 要: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补齐农村养老短板的重要方式。但从实践中看,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由于缺乏对老年人文化诉求的关注,导致了服务效果欠佳。基于田野调查发现,政府购买农村养老服务时,在对老年人生命意义的关照中存在文化缺位,同传统家庭养老功能体系衔接中存在文化错位,在考核留痕中存在文化跑位等问题,以致陷入一种文化失位的实践困境。政府购买农村养老服务实现破局的关键是要立足农村生活文化场域,促进养老服务中的文化归位:通过文化补位促进老年人的生命意义重建,通过文化正位实现社会养老同家庭养老功能的有效衔接,通过文化调位促进考核手段的优化调整,从而充分回应农村养老服务中的文化关切。同时,将文化维度纳入养老服务体系中进行考量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事业的精细化发展,也有助于提升我国社会公共治理服务中的人文热度。
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理论逻辑
原 超,马 华
摘 要: 从理论谱系和历史变迁中总结梳理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三治融合”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的理论逻辑具有重要意义。从杜赞奇的“经纪机制”理论视角切入,中国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的历史变迁历经了“保护型经纪”“盈利型经纪”“行政型经纪”“资源型经纪”等几个重要阶段,而“统合型经纪”可被视为新时代党建引领“三治融合”模式的基本特征和理论逻辑,其本质就是将“政党”带回到地方治理场域中,形成以基层党建为统合、培育公共性为目标、协商治理为主要形式的治理模式。在“统合型经纪”作用下,通过党组织权威实现对国家治理的“增权”和对基层组织的“赋权”,实现了地方公共性社会关系和委托-代理关系的重构,有效改善外生权威缺乏和内生权威式微的乡村治理困境。
看了文章摘要,小伙伴们最想细读哪一篇文章呢?快留言告诉我们吧!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持续接收更多信息哟~~
热门文章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总目录
本刊编辑说丨这四个维度的学术创新才能获得核心期刊认可自上而下的农民集中居住政策将在大部分地区日渐退场这便是不离乡、不入城、维持农村家庭亲密稳定的致富家计模式村民是否主动参与村治的三大逻辑及其背后关系结构
作者群加入方法
微信群:请各位作者以“机构+姓名+加入作者群”的格式(如:“华农张三加入作者群”)直接回复后台,会收到管理员二维码,验证通过后邀请入群。该管理员微信仅作入群认证,不开放私聊。
QQ1群已满,QQ2群:768734135(QQ群为实名群,各栏目责任编辑均在群内,欢迎投稿作者以机构+姓名备注信息入群交流,入群后请修改群名片)
学报简介: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连续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8年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学报(社科版)自此进入国内全部主要核心学术期刊阵营。学报(社科版)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名刊”,复合影响因子5.611。本刊不收取审稿费、版面费,优稿优酬。
主要栏目:【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问题】【经济与管理】【城乡社会】【传统与现代】【文史研究】
喜欢,就点一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