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临床医生与检测机构如何更好地连接以提高检测效率?顾卫红、孟岩、张在强、王朝东

顾卫红 顾大夫工作室 2022-04-23

顾大夫沙龙第一期内容梳理

临床医生与检测机构如何更好地连接以提高检测效率?

讲者:顾卫红  中文人类表型标准用语联盟总协调人,中日医院神经内科运动障碍与神经传病研究中心负责人

题目:CHPO介绍

嘉宾发言:

    解放军总医院小儿内科副主任医师

张在强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王朝东  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顾卫红


孟 岩

大家下午好!谢谢顾大夫的邀请,我代表临床医生和稍微懂点实验室的实验室人员说几句。从临床医生的角度,我知道现在因为有二代测序了,我们医生很容易发现惊喜。原来我不知道这个病,我送去做一个基因检测就能够知道,感觉特别好。但是我做了这么多年遗传病,我的体会是遗传病特别复杂,疾病也特别复杂,遗传病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各种表型模拟,也特别复杂,这水太深了!怎么提高效率?我自己作为遗传病的医生,有一点体会。

第一,如果是自己专业的疾病,我们不光要懂疾病的表型,这一类疾病的各种表型的特异性,可能还需要我们针对这些疾病背后的基因构成有所了解,包括这个基因有没有假基因,这个疾病有多少遗传异质性的可能性,我们自己就要有所了解。这样当我们开单给测序公司的时候,如果没有发现特别好的数据,想再次分析的时候,我们好有圈子,有目的地去请人家帮我们再分析,这是我们医生要做的。

另外一个是给测序公司的建议,我希望检测的机构,对临床医生做到最大的帮助是怎样降低自己的漏检率,怎样提高自己的panel的效率。因为我已经碰到过好多,可能自己用的芯片能够包罗很多基因,那么你作为医生,你说你要做眼睛,你要做肾脏,我给你设计一个panel,这里的基因够吗?这里的基因里面的假基因或者一些结构异常或者一些特殊成分,你们都了解吗?你能够检测出来这里的多少,你清楚吗?否则的话,你漏掉了很多。我看到过遗传代谢病的基因包里就活生生地把GM2的占到70-80%的突变的最主要的基因漏掉了,基因表里没有这个基因。IDS基因,粘多糖二型的,假基因在里面干扰特别大。戈谢病的假基因在里面干扰特别大。我最近看到的病人拿来的外院测的基因乱七八糟,很可能会造成一个错误的诊断,或者是漏掉一个,或者会造成一个错误的疾病的诊断。

这是作为医生的两点建议,谢谢!


张在强

感谢给我这个机会!我是来自北京天坛医院的张在强。今天给我这个内容,是谈谈二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其实应该说我们有过一些实践的经验的,我们的重点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我们每周与检测机构对于我们送检的病例进行双方会诊,第二个我邀请一些检测公司的检测员跟我们同时出门诊。通过这个,我有几个体会想说一下。

第一个,临床确实存在很多疾病,刚才顾大夫讲的语言的问题,当我们识别这个疾病的时候,最初怀疑是遗传性痉挛性截瘫,锥体束征很突出,最终出来的结果是SCA,这种情况很多,后来我们把它融合成为一个检测方式(panel),双方共同合作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二个现象就是我们经常要碰到,比如说大家都知道CARASIL,报道更多是隐性遗传,但是检测只发现单杂合突变,不是像国外报道更多的隐性遗传,如果表型做得好的时候,临床大夫坚持是这个疾病,后面再做基因检测,最终还是证实中国人更多地可能是显性遗传的方式来表现的。

      第三个现象是中国的病例比较多,临床上很多种疾病,比如说我们最近发现一个病例,检测出的基因指向的疾病存在表型变异,成人型以锥体束损害为主,后来与检测公司进行合作,发现这样的病例可能就是以锥体束损害形式来表现的。

     总而言之,通过双方的合作可以达到一个很好的帮助,应该更加紧密地合作。临床大夫应该做好自己的工作,不光是临床,还有生化、病理。我通常做临床,也做病理,病理可以把一些表型做得很好。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认为这个病就是这个病,就是说你没有进行基因诊断,我也诊断这个病。有的时候出现问题了,检测没有发现问题,后来再反复做发现还是这个病,新的类型出来了。临床大夫做好临床表型的确认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检测机构与医生的合作,不断更新,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情。


王朝东

    感谢黄老师和顾主任给我的机会。对临床解读的问题,我一直有一些个人的思考,我觉得这里面有三个问题:第一是流程,第二是理解,第三是连接。

      第一就是我非常乐见我们整个基因行业开始慢慢地有自己的规范,我没看到整个全文,我不知道有没有流程的说法。我说的流程就是我们现在大夫可能很多认为在于测序,更多的关注点在测序和解读,而我觉得流程是从一开始,这个人该不该做基因?应该怎么做基因?我觉得这是第一个,因为基因检测和所有辅助检查是一样的,包括核磁、CT、脑电图,一定是临床引导。我现在觉得可能是会把一个东西提得太高,应该是临床引导检查,我觉得这个流程一定很重要。比如说有一个病人可能说临床上推断,他压根就跟基因没关系,为什么去做基因检测?可能从一开始方向引导错误,就变成拼命在后面做解读。所以这个流程里面,我觉得第一要有一个基因检测策略的制定,这个制定是临床表型做引导的。就是第一该不该做基因,第二该做什么样基因,是做二代测序还是三代测序,基因检测不等于二代测序,可能还包含三代测序,包括一代测序,可能包括别的检测。所以我觉得基因检测的策略的制定,是不是应该摆在流程的前端,这是第一条。

      第二个就是理解,怎么样理解基因检测的作用,可能很多公司都在强调阳性率。但其实任何一项检查,既要强调阳性率,也要强调特异性。不能说阳性率很高,但是如果阳性并不是特异性,我觉得还要强调特异性。第二可能很多是希望我的基因能辅助诊断,其实很多检查,除了诊断之外,还有鉴别诊断功能。我不能说这个基因能不能诊断什么病,我能不能说这个基因等于排除是什么遗传病,其实这个对于临床大夫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就是说不能只想着诊断,有没有鉴别诊断或者说排除诊断,而通过这个检测,我可以告诉你,它跟遗传无关,那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临床大夫非常有用的。

      第三就是连接,我非常喜欢读顾老师的连接的文章。这个连接确实含义很多,表型-基因型连接,还有就是知识库的连接,各种知识的连接,还有各种从业的人员的连接。我要强调的是,除了基因和表型的连接以外,其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连接就是功能的连接和机制的连接。我们可能大部分都在说基因和表型,基因本身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那么它一定是有机制在里面。所以刚才那个老师说,我们等待别人做出了功能,所以我们意外地发现原来这个是跟功能有关,我们为什么不主动地做功能?这是我特别希望强调的一点,连接应该是基因、表型和机制三者的连接,应该把科学家也连接到这个领域,也就是做机制的科学家,让他们来解释一下,这个基因和这个表型、这个突变到底在机制上是不是讲得通的。

      我就说这些,谢谢!


感谢黄尚志老师、承办方赛福基因、协办方人人实验和测序中国对本次沙龙的大力支持!

嘉宾发言整理:测序中国、顾大夫

探基平台已将直播视频整理分段,点击以下链接进入:

http://tj.seqchina.cn/program/livingRoom/51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